幼兒唇裂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14:4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幼兒唇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唇裂

幼兒唇裂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唇裂

[關鍵詞]唇裂;整體護理;觀察

整體護理是一種護理行為的指導思想或稱護理觀念,是以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且把護理程序系統化地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中去的指導思想[1]。在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間,我們對46例幼兒唇裂患者行整體護理,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男32例,女14例,年齡3個月~3歲。Ⅰ度6例,唇紅部裂開;Ⅱ度28例,上唇部分裂開,但未及鼻底;Ⅲ度12例,上唇、鼻底完全裂開;Ⅱ度、Ⅲ度患者同時伴發牙槽裂12例,腭裂14例。麻醉方式:基礎麻醉+局部麻醉;手術方式:Tennison法11例,Millard法35例。

2護理

查看全文

幼兒唇裂患者整體護理論文

【關鍵詞】唇裂

[關鍵詞]唇裂;整體護理;觀察

整體護理是一種護理行為的指導思想或稱護理觀念,是以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且把護理程序系統化地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中去的指導思想[1]。在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間,我們對46例幼兒唇裂患者行整體護理,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男32例,女14例,年齡3個月~3歲。Ⅰ度6例,唇紅部裂開;Ⅱ度28例,上唇部分裂開,但未及鼻底;Ⅲ度12例,上唇、鼻底完全裂開;Ⅱ度、Ⅲ度患者同時伴發牙槽裂12例,腭裂14例。麻醉方式:基礎麻醉+局部麻醉;手術方式:Tennison法11例,Millard法35例。

2護理

查看全文

小兒營養不良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病原因,特點,預防及治療措施。方法分析180例小兒營養不良的年齡、地區分布、病因、并發癥、預防、治療。結果小兒營養不良兒6個月~2歲發病率高,與母乳量不足,未及時添加輔食或添加不當,特別是蛋白質不足有關。反復感染亦是本病常見原因。結論本病農村發病率明顯高于城市,與農村文化生活水平較低衛生習慣較差,喂養不科學,護理不當等有關。本病的預防應采取綜合措施,提倡科學育兒母乳喂養,及時診治各種感染性疾病,搞好兒童保健等。

【關鍵詞】小兒營養不良;病因;預防;治療

營養不良是因能量和/或蛋白質不足引起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多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在我國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其發病率在小兒總患病率中仍占有一定比例。現對門診收治自2001~2004年營養不良患兒180例進行綜合分析,為防治小兒營養不良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80例營養不良患兒中,男85例(47.2%),女95例(52.8%),年齡最小者42天,最大者7歲。6個月以下51例(28.3%),6個月~2歲116例(64.4%),2歲以上13例(7.2%);胎次1胎162例(90%),2胎18例(10%);農村患兒160例(88.8%),城鎮患兒20例(11.1%)。寄生蟲感染18例、口腔炎11例、早產兒喂養困難5例。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皮膚干燥、蒼白和肌肉松弛,皮下脂肪均有不同程度減少,有些伴有水腫。體格發育落后,智力減退,精神呆滯或煩躁不安。其中營養不良I度68例、Ⅱ度92例、Ⅲ度營養不良20例(分度標準按小兒營養不良分度)[1]。

1.2病因180例營養不良病例中完全用母乳喂養者38例21.1%,人工喂養98例(54.4%),混合喂養者44例(24.4%)。母乳喂養率為21.1%,人工喂養率與混合喂養率占比例較高為(78.8%)。母乳喂養者主要是未及時添加輔食,人工喂養,混合喂養者的主食或輔食絕大部分是以淀粉類食物為主。與感染有關者60例(33.3%):以消化道感染(遷延性腹瀉,慢性痢疾等)為38例(63.3%);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膿胸,肺結核等)共14例(23.3%);其他感染性疾病有麻疹、肝炎等5例(8.3%)。與先天畸形有關的3例(1.6%)主要是先天性唇裂,腭裂,肥厚性幽門狹窄。有的患兒同時存在有1項以上的原因。

查看全文

兒科影像學繼續教育研究

1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是做好兒科影像臨床工作的基礎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歸根到底是用來“看病”,因此必須了解“病”。在醫學上,小兒與成人有許多不同之處,年齡越小,差別就越大,絕不僅僅是縮小版的成人。兒科學的研究對象從胎兒到新生兒、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及青春期青少年,這段時期的特點是全身組織和器官逐步成長,體格、心理和精神行為均在不斷發育的過程,遺傳性先天性疾患最為多見,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癥容易發生,環境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也非常明顯,這個階段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遠遠超過成人時期。正是由于小兒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點,疾病譜與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強及鞏固兒科學相關知識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關的知識、理論,才可能得出正確的影像診斷,才可能及時幫助解決臨床問題。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能幫助影像醫生形成正確的兒科影像診斷思路。系統地學習兒科學相關知識,可以讓我們對兒科生理病理特點、兒科疾病的種類及特點有一個總的了解,結合具體臨床工作,逐步形成兒科影像思維方式。這對于非兒科系畢業的醫學生、綜合醫院的進修醫生可能更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縱隔增寬首先要想到腫瘤;而在兒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兒童在5歲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較大,在胸片上顯得很突出,20歲以后則不應再表現突出了。再如:兒童惡性腫瘤潛伏期短,生長迅速,侵襲性強,罕見與環境中的致癌因素有關;以白血病最多見,其次是腦腫瘤、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惡性腫瘤多與環境致癌因素有關,多見上皮性腫瘤,如胃腸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臨床工作中不易漏診誤診。兒科臨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許多先天發育異常、發育畸形,小兒全身各個系統器官均可發生,而且在一個患兒、甚至一個系統器官常常會合并存在多種和或多處畸形,其中許多是必須進行手術矯正或切除的;熟悉相關兒科學及胚胎學理論知識,則不易漏診誤診。比如,小兒食管閉鎖與氣管食管瘺可同時存在,也可分別發生,形態變化也多樣;而食管閉鎖與氣管食管瘺本身又常伴有多種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約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見的多發異常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異常,A為胃腸道閉鎖,C為先天性心臟病;TE為其他的氣管食管異常,R為腎臟及遠端泌尿道異常,L為肢體異常)聯合體。此外,還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閉鎖和狹窄等等。治療和預后與伴發的異常、以及異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關。再如,胚腎最初位于盆腔內,隨著腹部的生長,腎臟逐漸上升,并旋轉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觸到腎上腺,到達了最終的位置腎窩。在胚腎自盆腔上升和旋轉過程中的發育障礙就可形成異位腎和腎軸旋轉不良。知道這些,就很好理解為什么會有盆腔異位腎;在影像檢查時,若一側腎窩空虛,則應繼續向下尋找看看是否有異位腎。不過,胚腎上升過了進入胸腔這種少見的情況也會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態、功能及代謝改變時可以表現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學改變,即異病同影:而同種疾病在不同時期或不同狀態下可以出現不同的影像學表現,即同病異影;這時除了考慮綜合應用多種影像檢查技術外,密切結合相關臨床資料尤為重要,因此必須有一定的相關臨床認識。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有助于做好治療前后的影像評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切除囊腫作膽總管近端(或肝管)空腸Roux-Y式術或間置空腸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是普遍采用的術式,可以達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膽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這些術式,就會明白術前后影像評估的要點,才能看明白術后的影像改變。

2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是開展兒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礎

醫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醫療服務行業的主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這是醫學科研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臨床工作中遇到或發現的問題,往往是人類醫學科學發現和進步的起點。縱觀現代醫學的歷史,就是一部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互相推動的發展史。無論是臨床型研究,還是基礎研究,皆非憑空而來,都是來自于臨床實踐、臨床需要,而前者與臨床實際關系更為緊密。臨床科學研究應該緊緊圍繞臨床工作,以解決臨床疾病的診療為目的,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提高認識,因此好的科研工作會促進臨床工作的進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作為兒科影像醫生,開展科研工作僅僅懂得影像技術、影像學表現顯然是不夠的,要懂得兒科臨床疾病,要有豐富的兒科學相關知識,這是我們科研工作的基礎與源泉。另一方面,在開展科研工作時,要努力學習兒科學相關知識、積極與臨床科室溝通、協作,多學科共同研究同一兒科課題,往往事半功倍,而結果可能會更深入、更科學,更能為臨床提供依據。

3學好兒科學相關知識,是做好兒科影像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

兒科影像教學工作離不開影像學,自然也離不開兒科學,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兒科學知識水平。沒有扎實的兒科學相關知識,不懂兒科疾病譜,沒有兒科影像診斷思維的教師,必然做不好兒科影像教學工作。兒科影像教學工作的主要對象包括醫學影像系學生、兒科系學生、放射科住院醫師及進修醫師。教師決不可“就影論影”,忽視了疾病本身的規律,并將這種片面的學習思維方式傳給學生,尤其是缺乏兒科學培訓的學生。相對來說,兒科影像學一向不被大家所重視。但由于小兒的發育不成熟、不同年齡疾病的特殊性,我們不能簡單套用成人影像標準進行診斷;小兒不同年齡、不同疾病的檢查方法及檢查技術、對比劑種類及劑量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許多影像診治手段風險很大,須熟知適應證、禁忌證及并發癥的急救措施。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員,都應該重視兒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對兒科疾病的認識。兒科醫學工作的目的是盡可能使兒童獲得最佳生活質量及健康。只有健康的兒童,才有健康的未來、健康的世界。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兒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重視兒科影像學的提高。

查看全文

全縣出生缺陷率調查匯報

為了提高人口素質,保障新生兒健康,有效降低新生兒出生缺陷率,針對縣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06-2010)中期監測評估報告中的難點問題即新生兒出生缺陷率居高不下,縣婦聯把這一問題列為今年的調研課題,于9月23-30日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本次調研采取“聽、看、查”等方法,分別走訪了衛生局、婦幼保健站、人口與計劃生育局等單位和部門,實地察看了新生兒篩查室、優生遺傳檢測室、婚前醫學檢查和產前診斷室、藥具庫等現場,查閱了我縣近幾年來新生兒缺陷發生的有關資料。通過調研,我們強烈地感到:我縣人口出生缺陷情況十分嚴峻,務必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控制。

一、我縣新生兒出生缺陷形勢比較嚴峻

出生缺陷是指新生兒出生時就存在的各種身體結構、功能或代謝的異常。嚴重的出生缺陷可以導致圍產兒和嬰幼兒死亡,或造成終身殘疾,嚴重影響生命和生活質量,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據悉我縣現有的近十萬殘疾人中,至少有40%是因出生缺陷帶來的殘疾,他們一生都在貧困中度過。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縣出生缺陷情況不容樂觀。

一是出生缺陷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已呈逐年減少的趨勢。據婦幼保健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縣出生缺陷發生率為26.94‰,2007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25.03‰,2008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5.78‰,2009年出生缺陷率為14.16‰,雖呈逐年下降趨勢,但仍在高位徘徊,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屬于出生缺陷高發縣之一。據縣衛生局、婦幼保健站、人口與計劃生育局對住院分娩的孕滿28周到產后7天的圍產兒進行監測計算,全縣每年有10多名缺陷兒降臨。

二是出生缺陷發生率男嬰高于女嬰。2006年,男嬰和女嬰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性別比是17:7,2007年是14:6,2008年是7:6,2009年是7:3,男嬰出生缺陷發生率升幅大大高于女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