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8:30: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言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言藝術

論舞蹈語言藝術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人體動作、音樂、服裝、舞臺美術、色彩、燈光和情節于一體,主要依靠人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舞蹈與其它綜合藝術有許多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如,在歌劇、音樂劇、戲劇、合唱音樂等舞臺表演藝術中,語言因素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而在舞蹈藝術中,語言藝術卻很少參與。

從藝術發展的規律看,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結合是一個自然的趨勢。我們知道,原始歌舞是詩詞、音樂和舞蹈的結合,現代的舞蹈藝術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語言因素參與呢?事實上,有許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動作與語言藝術結合起來。西方的現代舞蹈家們已經重新認識了語言的功能,他們大膽探索語言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在國內,除了歌舞結合中的歌詞之外,以較單純的語言形式參與舞蹈表現的作品還不多見,這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在國內的舞蹈作品中,語言與舞蹈的結合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語言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1、歌編舞

以歌編舞,舞盡曲意。歌編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風格和歌詞的意境為基礎創編的舞蹈。語言在這里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歌詞加上音樂的翅膀,使歌聲在所有樂聲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聲作為舞蹈的伴奏最為自然、和諧。所以,用歌曲編舞這種形式極為多見,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詞這個語言因素的作用。

查看全文

圍城語言藝術探討

【摘要】《圍城》最鮮明的藝術特征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的廣泛使用。作者巧妙地組織了語言,重點是通過比喻來分析角色的內心,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并實現了幽默和諷刺的藝術效果,使用冷幽默,機智和諷刺性的藝術語言來描繪人物,并用一種入木三分的心理描述來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丑陋和人性的弱點。

【關鍵詞】錢鐘書;《圍城》;語言藝術

《圍城》描繪了一群在上海抗戰期間從上海遷往西南后方的受過海外教育的上層知識分子。彼此在虛榮心和虛榮心中的灰暗生活表明了他們內心的猶豫,無助,精神空虛和愛。小說描繪了一群眼花繚亂的特殊知識分子,他們實際上是全人類命運的比喻。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它獨特的語言風格。尖銳深刻、幽默詼諧,其中,最亮眼的地方就是比喻:比喻新穎而恰當,美麗而多彩,不斷變化。

一、幽默機智的語言文字與嚴肅內容的完美融合

錢先生說:“到處都是談話和樂趣。”當演講者找到經典和古代書籍時,便端肅莊敬,鞠躬屏息,渾不醒其亦有文字游戲三味耳,但是當您閱讀《圍城》時,不難看出這種幽默。其中,錢先生謙謙將嚴肅的內容與幽默和巧妙的話語結合在一起。顯示的是錢先生獨特的錢式風格幽默諷刺作品。文章的文字很幽默,但顯示了說明的效果。由于這場悲劇,錢鐘書的“悲觀主義”表現在幽默和軟弱上。

二、對典故、事例的運用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探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新媒體時代到來,網絡自身的傳播功能得到了最大發揮,大眾參與網絡的意識增強,新詞匯、網絡流行語不斷涌現并被廣泛傳播和使用,播音主持語言藝術也逐漸表現出新的特征。本文以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為研究內容,根據實際,總結了三點播音主持語言藝術在當今語言環境下表現出的主要特征,并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本文的寫作對研究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

一、前言

隨著傳媒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形式的不斷涌現,大眾對播音主持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既需要滿足大眾的要求、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愉悅,又要保持獨特的個性化特征,因此,在當今語境下,對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充分把握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保持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發展與時俱進。

二、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親和力

在當今語境下,視頻網站、自媒體等新的媒體形式得到廣泛使用,播音主持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播音主持需要通過借助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形式開展知識和內容的傳播,因此,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親和力變得更加重要。在當今語境下,大眾不再只是一個觀眾或者聽眾,而是作為一個實時可以參與的受眾,因此,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親和力十分重要,并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大眾在當今語境下,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等渠道進行實時的互動交流,并且可以通過實時信息或者評論進行參與,播音主持的語言更需要有親和力,以方便實時地互動和交流。在當今語境下,新媒體時代的特征非常明顯,即使是傳統的媒體也開始進行主動的革新和轉變,具有親和力變成對播音主持的一個新的要求,語言藝術具有親和力的播音主持人也非常受歡迎。同時,播音主持語言具有親和力的主持人,也可以帶動相關節目點擊量增加,促使新聞事件迅速傳播。此外,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親和力特征,也說明傳統媒體的嚴肅性正逐漸被打破,泛娛樂化時代和互動媒體時代到來。除了新聞聯播等需要嚴肅態度的媒體之外,許多傳統媒體在語言藝術的特點上和以前相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更具有親和力和表現力,加入了更多的大眾化語言,語言更易于大眾接受,傳統媒體推出的一些欄目也開始傾向于互動參與的類型,播音主持的語言也更具有親和力。

查看全文

幼兒園語言藝術研究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關于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改革越來越多,并且取得很大進展,要不斷完善幼兒園教育體制,給幼兒提供比較好的教育環境。對于幼兒園教育的研究很多,在這些研究中看到我國幼兒語言滲透教育的缺陷,針對這種缺陷提出對策,以此提高幼兒的語言藝術水平。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是幼兒園。不同的國家對其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蒙養園、幼稚園及托兒所,其實就是孩子在學前教育學習的教育機構。二是語言藝術。一般語言藝術是劃歸到藝術門類當中,就是在平時生活中運用語言這種手段,有意識地塑造一種審美形象,它是一種藝術形式。三是滲透教育。幼兒教育具有滲透性,這是大家公認的,所謂語言滲透教育,就是在語言教學中,受教幼兒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就能在平時活動或者學習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一定語言詞匯與表達能力。

三、幼兒園語言藝術領域滲透教育的不足

每一件事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也是這樣。就幼兒語言學習看,在學習前首先要做好準備。我國大部分幼兒園都很重視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但目前在幼兒園語言藝術領域滲透教育上還存在幾個問題: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播音主持作為連接廣播電視系傳媒與受眾的橋梁,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不僅能使得受眾迅速接受新傳媒藝術,還能使得播音主持質量的提升。本文以當今互聯網語境下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背景,探究播音主持如何運用語言藝術從而滿足受眾的視聽需求,希望為我國廣播電視系傳媒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播音主持;傳媒;語言藝術

在現今互聯網的傳播背景下,傳統大眾傳媒藝術為了滿足受眾視聽需求,因而不斷地要求播音主持與時俱進。播音主持作為大眾傳媒藝術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成分,在當今時代中,播音主持唯有提高自身語言藝術水平,才能使得大眾傳媒藝術在口語化傳播過程中受到聽眾的歡迎。同時高質量的語言藝術水平也意味著播音主持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極具個性的語言特色藝術,從而更好地拉近大眾傳媒藝術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一、播音主持語言個性化

在以“創新”為先導的時代精神中,播音主持以創新理念對傳統語言藝術方式加以創新,著重強調自身的個性化語言表達方式,才能更好地吸引忠實觀眾,為大眾傳媒領域挖掘更多的潛在聽眾。以我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魯豫、白巖松為例,兩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都有著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的語言特征與主持風格,從而更加突出了主持本身的語言個人化。在傳統大眾傳媒工作中,播音主持風格大多類似,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信息時代的爆發,觀眾的審美也隨之培養出需要越來越多的新奇感滿足需求。因而各種不同以往的個性化節目風格紛紛席卷了各大傳統傳媒衛視,也由此可見,為了滿足受眾新奇的心理需求,播音主持的個性化風格尤為重要。播音主持在每一次的信息傳播過程中都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次創造,因此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個性化特質也可以被視為是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傳達方式。強調播音主持的語言個性化,不僅僅是強調語言特征與主持風格的個性化,還包括了播音主持本身個人魅力的影響。播音主持的個性化魅力不僅僅是淺顯的語言運用,還包括自身的專業素質、深厚的學識以及一顆面向公眾的平等之心。因此播音主持在進行傳遞信息時,要用個性化的聲音、風格通過大眾傳媒向公眾傳達個性化的人格魅力。

二、播音主持語言時尚化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探討

【摘要】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公眾的審美需要以及藝術語言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聽眾的個性化發展需要,確保有用信息的有效傳播,播音主持的質量提升不容忽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許多的播音主持節目開始尋求新的突破,著眼于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規律進一步加強對播音主持語言的特征分析以及研究,全面提升播音主持的質量以及水準,充分利用各種語言藝術來滿足受眾的實質需要,這一點對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發展有非常關鍵的影響。

【關鍵詞】語境;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分析

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各種傳播技術應運而生并且非常豐富,播音員主持人能夠結合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與聽眾之間的有效交流及溝通。其中現場播音以及廣播電臺的播音模式越來越豐富,播音主持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播音員主持人需要關注對整個傳播過程的分析以及研究,加強節奏控制,確保新聞信息的有效傳遞,保障信息的新鮮性以及及時性。其中語言表述最為關鍵,播音員主持人必須要始終堅持清晰明了的播音原則,在藝術加工以及處理的過程中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關注對多種語言風格的整合利用,確保新聞事件的有效傳播,凸顯自身的語言風格。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充分體現播音主持工作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

一、播音主持語言的口語化

播音與主持是兩個概念,存在明顯的區別。播音員需要關注對文本內容的分析以及研究,實現與聽眾之間的信息交流,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其中聲音的吸引力以及發音的準確性最為關鍵。主持活動則相對比較復雜,大部分與現場主持存在一定的聯系,主持人需要關注對整個活動流程的有效把控,關注對場面節奏的合理控制,結合具體的節目形式以及特征實現與受眾之間的有效交流,確保節目形式的全方位呈現。節目內容的策劃不能忽略,這些都是主持人需要完成的內容,主持人需要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保障自身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在進一步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專業功底,主動應對各種突發問題,加強與觀眾以及嘉賓之間的巧妙聯系。主持人對嘉賓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研究最為關鍵,這些也是主持人需要做的基本功,為了真正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要以及信息欲望,主持人需要關注對不同影響要素的綜合判斷以及分析,確保整個節目的順利完成。在人類文明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特征非常明顯,其中口語化最為關鍵,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播音員還需要注重對不同語言表達方式的整合利用,真正站在聽眾的角度了解聽眾的真實心聲,確保節目的親和力以及針對性。在播報節目時播音員主持人需要關注對不同節目形式的有效分析以及研究,凸顯自身的特征,做到剛柔并濟,了解語言表達的具體要求,控制好語言表達的速度以及力度,著眼于具體的環境逐步提升自身的職業精神以及專業素質。另外文化水平以及專業知識的發展也不容忽略,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盡量避免照本宣科,按照稿件直接進行宣讀。而是需要實現語言的藝術化處理以及有效加工,采取口語化語言實現進一步傳播,確保觀眾以及聽眾能夠透徹理解具體的信息。語言要求相對比較嚴格,播音主持也需要意識到行業的發展規律,了解自身的專業屬性,加強對不同播音主持風格的有效分析以及研究,從中吸取更多的養分,著眼于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整以及優化。主持人可以講方言,但是需要盡量避免語言的粗魯性,不能夠直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分析,而是需要控制好語氣以及語調,融入更多的良好情緒。只有實現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才能夠確保語言的感染力,真正體現語言藝術的重要作用,堅持聽眾的中心地位,確保電視節目的質量以及水準。

二、播音主持語言的時代化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性

摘要:全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語言呈現出全新的特征,這些新的特征表現與全媒體時代傳播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關系發生轉變,受眾地位有所上升;媒介高高在上的身份感有所降低,官方媒體也在尋求與公眾平等對話的空間;網絡語境的影響力上升,一些流行的習會逐漸進入到主流媒體的視野之中,甚至還被使用到政治傳播之中去。全媒體時代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特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播音主持語言個性化表達特性、播音主持語言時尚化表達特性、播音主持語言口語化表達特征以及播音主持配音元素呈現多元化等。筆者分別對這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論述,同時也兼談了如何在全媒體背景下做好播音主持工作。

關鍵詞:全媒體背景;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性

當下我們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新的時代下受眾的媒介素養和認識水平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高,在全新的傳播時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語言也展現出與傳統媒介時代不同的特征。眾所周知,語言既是一門工具,又是一門藝術,是搭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也以其獨特的藝術特性影響著社會交往和人際傳播。播音主持語言與日常社會交往中使用的語言既有聯系,又有所區別。學界關于新的傳播背景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性研究已經是比較豐富了,本文也以此為研究對象,承接既有的研究成果,試圖從全新的角度來探討全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性,同時也期望本文中的一些觀點能夠為相關的學術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全媒體背景下傳播環境的嬗變

1.1傳受關系的變化。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關系的改變是全媒體背景下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當下已經是互聯網時代,各類媒體依托互聯網技術已經獲得了質的飛躍和發展,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播的互動性大大增強,新聞對象由傳統的受眾角色也逐漸向用戶角色進行轉變,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受眾的能動性大大的得到了增強,在傳統的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過程是單向性的,新聞信息對象的反饋能力是比較缺乏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傳統媒體本身的特質所造成的,傳統媒體諸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幾乎很少有方便快捷的受眾反饋渠道或者是傳授互動渠道,所以導致新聞信息對象的能動性較差。其二,也正是這種相對比較封閉的傳播環境,造成了大眾的媒介素養低下的狀況,新聞信息對象對于信息的反饋并不十分積極,所以會產生反饋遲延的現象。隨著信息接收者的能動性大大增強,受眾的地位大大上升,那么信息傳播者在進行傳播活動的過程中,也必將會越來越在乎受眾,甚至以受眾為導向來進行內容生產和傳播。傳受關系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播音主持語言的變化,播音主持的語言使用也將會越來越像受眾喜歡的方向去進行靠攏。1.2主流媒體的媒介身份感降低。在全媒體時代,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媒介的高高在上的身份感有所降低,這種身份感降低突出體現在主流媒體之中。那么造成媒介身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傳受關系的變化。在上文中也有所論述,傳受關系的變化使得傳播者越來越會關注到受眾,在關注信息接收者的過程中,媒體自然要降低自己的姿態來尋求和受眾平等對話的空間。其二,自媒體的興盛給主流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其粉絲量以及受眾的喜歡程度甚至會超越一些主流媒體,這樣一來,自媒體的流量以及廣告收益都會在市場的競爭之中分得一杯羹。面對自媒體的競爭,主流媒體也必須放下姿態,來和自媒體搶奪受眾、搶奪市場,獲得更多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媒介放下身份感的過程中,廣播、電視臺以及一些網絡媒體的播音主持語言選擇上都會有所考究和變化。1.3網絡語境影響力上升。在當下的主流媒體甚至包括大量的官方媒體、政務媒體中,一些網絡的流行詞匯隨處可見,網絡語境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常見的話語空間。通過網絡語境的融入,構建一個與受眾平等對話的空間,自然也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將網絡用語融入到新聞信息的傳播之中,使得整個信息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網絡語境影響力的大幅度提升也是新的傳播環境和時代背景所塑造的,網絡語境的融入,對于播音主持語言會產生直接而又深刻的影響,播音主持過程中將網絡語境融入其語言的表達之中,這就會產生全新的一種面貌和效果,語言的表達會更加平民化、更具生動性,而傳統的嚴肅、刻板的播音主持語言特性將逐漸地消失不見。

2全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性分析

查看全文

語言藝術與語境引力增強語言魅力

【摘要】《紅樓夢》在我國古典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根據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在文章中構建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情景,充分發揮了語言魅力,通過一系列語言的編織與剪拼,從微小的切入口突出日常生活與細節,使文章具有非常濃重的藝術底蘊與美術價值。

【關鍵詞】《紅樓夢》;語言意識;情境引力;語境;語言魅力

語言是文學作品的基石,是作者得以表達自身思想感情的基礎。在小說中,作者需要對人物、情境、環境等因素進行詳細描寫,以將當時的社會情況與自己的思想情感反饋給讀者。基于此,在進行文章創作時,作者必須學會語言藝術的使用,提高自己的語言魅力。《紅樓夢》作為我國知名小說,其中隱含了大量的語言藝術,對其進行深度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文學素養,賦予自己所創作作品更深層的含義。

一、通過設置懸念完成語境構建,提高語言魅力

《紅樓夢》一書的故事主線包含三個神話故事,分別是頑石歷練、仙草還淚以及太虛幻境。曹雪芹在進行文章創作時,利用語言藝術將神話與現實融合在了一起,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對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不僅詳細表達了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還對自己的寫作思想進行了重點刻畫。在創作過程中,他使用了直接懸念設置法以及情節設置懸念法,以此來構建相應語境,提高實際語言魅力,吸引讀者注意力。情節是小說必備要素,但是為了提高閱讀性,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在進行情節敘述時,作者一定要學會使用各種情節敘述方法,比如插敘、倒敘等等。比如在《紅樓夢》第三章“托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中,曹雪芹為了避免文章過于生硬,在描寫寶黛第一次相見前,他還插入了許多其他內容作為襯托,通過各種鋪墊,加深讀者的印象。這種描寫方式可長時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將讀者帶入自己構建的情景當中,保證他們的閱讀熱情。

二、將多元、模式、悖謬、反常、意外等手法技巧融合在一起

查看全文

廣西侗族民歌語言藝術分析

摘要:廣西侗族民歌的語言藝術,擁有有別于一般民歌的語言藝術特征,它是侗族人民表達感情最直接、最真實、最優美的藝術形式。本文從樸實生動的比興、形象生動的語言、靈活自由的結構、真摯深沉的情感等方面剖析廣西侗族民歌的語言藝術,以期在保護和傳承侗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侗族民歌;語言;生動;藝術

廣西的侗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三江、龍勝、融水三個自治縣,侗鄉素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人民與侗族民歌緊密相連、形影不離,民間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侗族沒有文字,人們則通過唱歌來抒發情感、傳承歷史、記錄生活。民歌成為侗族文化傳承、侗族人民聯系的紐帶。民歌是音樂藝術與語言藝術的統一體,它以語言為承載,詮釋鄉音,表現鄉情。廣西侗族民歌的語言極具特色,表現以下四個方面:

一、樸實生動的比興

侗族民歌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比興這一常用技巧,也出現了大量的用比興手法唱的民歌。通常采用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喻,通過地地道道的口語來表達,使侗族民歌具有了樸素、自然、機智、活潑、幽默、生動的特點,富有生活氣息。侗族民歌中經常見到以人們勞動中常見的花朵比喻姑娘的容貌,以魚蝦和水、鷹和樹、星星和月亮比喻人們之間的關系,以兩座山隔河相對比喻愛情不順利,以標直的嫩筍比喻姑娘的健康美麗。這些勞動中的尋常之物,在民歌中成了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喻意。以下是《走寨歌•互相試探》節選:男:阿妹早嫁像那山鷹展翅飛,去到夫家像那棉桃開花又掉落。女:你像李花開過不再開喲,我像地里油茶花開幾潔白。男:好像嶺上梨花開過一時香,給我想你難得喲像那魚想塘。侗族人民的感情很豐富,但很含蓄、內向,表現在情歌中,就常用比喻的手法,表達樸實的情感。以上的走寨歌節選,便全部使用了比喻手法,用山鷹展翅飛比喻心上人嫁人,用棉桃開花又掉落,比喻心上人去到了夫家,用李花、油茶花、梨花分別比喻男、女,用魚想塘比喻男方對女方的思念和依賴。此段用侗鄉常見的事物山鷹、棉桃、花、魚等打比方,將侗鄉的生活習俗、人情風貌展現在讀者眼前,也是男女雙方感情的委婉試探和表達。比喻的手法在侗族民歌中大量運用,使得有些喻體相同,但喻意不同,有的喻體不同,但喻意相同。如“你的臉蛋甜美就像那十二的月亮,你的心地善良更使我日思夜想”“你的心里光明得像十五的月亮,你的智慧永放光芒”,都是以月亮為喻體,前一句比喻少女的美好容貌,后一句比喻人的智慧成熟。再如“難離你,好象皇帝難離金鑾殿;鳥難離山魚難離河;秤難離砣我也難離哥”“情人走了好象布匹離曬竿”,分別用皇帝與金鑾殿、鳥和山、魚和河、秤和砣、布匹和曬竿來比喻男女之間難舍難分的情感。侗族民歌還大量運用了興的手法,通常在表達要詠之物前,先用與之相聯系的事物作為烘托。興這一手法的運用,在侗族民歌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先寫景、物、事,再唱出要詠之物“一切景語皆情語”,人們睹物思情,借用自然景物表達生活、表達情感。如:“百般草木到了春天要開花,千種鳥蟲到了五月要叫鳴。世上男女年滿十八要相愛,我郎找姣相親相愛行不行?”歌中要表達男女年滿十八要相愛,但并沒有開門見山地指出,而是先寫草木、鳥蟲作為襯托,再點明主旨,使得語言更富有感染力,情感更真摯、深沉。二是整首民歌都在寫其他的事物,要詠之物并不出現,蘊含在其間。如:“六月也有北風吹,吹得碗里結下冰,妹送剪刀剪冰塊,剪爛寒冬春來臨。剪來酸魚敬親人。這把剪刀作信物,愿它永不生銹亮晶晶。”這是寫男女愛情的一首民歌,全文沒有出現任何表達愛意的詞語,但情感全部寄寓在剪刀、北風、冰、寒冬、春這些事物之中。北風、冰、寒冬寓意男女的愛情遇到的挫折,剪刀寓意雙方的努力,春的來臨、剪刀亮晶晶寓意愛情最終會沖破阻攔。興這一手法的運用,使這首民歌風趣、含蓄,又飽含深情。樸實生動的比興手法的運用,將侗鄉的風土人情、自然風貌、文化禮俗融入民歌中,使侗族民歌不僅帶上了濃郁的侗鄉生活氣息,又表達了勞動人民真摯、實在、含蓄、細膩的情感。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查看全文

聊齋戲曲語言藝術

《聊齋志異》是問世于十七世紀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堪稱古典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而戲曲藝術則是成熟于十二世紀的文學樣式,為世界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自《聊齋志異》小說誕生以來,二者的結合可謂淵源不斷,從未間斷。根據筆者的了解,創作家將《聊齋》改編成戲曲劇本,以及在舞臺上演出的聊齋戲,劇種超過四十種,劇目高達三百余出。其影響的地域幾乎占全國三分之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這可以從一些劇種的產地可以看出,如京劇、評劇、河北梆子、昆曲、秦腔等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作為文言短篇小說中的巔峰之作,不僅在人物塑造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語言的運用方面取得非凡的藝術效果。它在語言上的確有很高的藝術造詣,這主要得益于蒲松齡本人在語言藝術的提煉上所付出的心血,《聊齋》中刺貪刺虐,寫人寫鬼,構思新巧,情節奇詭,正是借助高超的語言技巧才得以實現,而同樣,戲曲要實現成功,亦離不開巧妙的語言做支撐,因為好的藝術形象終究是要靠精彩的語言去表現出來,脫離語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古典戲曲語言的運用,在刻畫人物細微感情,營造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搭配方言、俗語、諺語,以及靈活運用疊字等方面,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而《聊齋》被改編成戲曲后所使用的語言也呈現出了同樣的特點。

一、刻畫人物細微之情感

小說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情節的復雜曲折,以情節吸引人取勝,人物描寫雖然生動鮮明,卻囿于篇幅的限制,而有時無法兼顧到每一個人物細膩之情的刻畫;戲曲則不然,它是以代言體演義故事,因此,劇中人物人物所說的話,都是和人物性格基本相符合的話,李漁在《閑情偶寄•賓白》中談到:“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游,何謂設身處地?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暫為邪辟之思。”[1]385在李漁看來,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內心的自然流露,觀者便可透過劇本中對曲文、賓白的描繪去感受人物細微的內心情感。如《脊令原》之〈推刃〉出,曾繼功先唱:“只因唇舌動干戈,逼得人兒沒處躲。你若在時我不活,漫饒他,割了頭顱,拚還一個。”[2]382又言道:“命中不幸,做了庶出之子,被嫡兄繼業,將我母子千般作踐。想俺也是個負氣之人,怎肯服輸與他!因而口舌愈多,心腸愈狠,終久勢不兩立,不是他死,便是我亡。”[2]382這些描寫充分地把他與嫡兄之間水火不容,爭斗一觸即發的心境很好地展現了出來。再有《梅喜緣》之〈鬻婢〉出,青梅被堂叔賣到王家后,對阿喜所唱:“這是我命途坎坷,沒福的人兒受折磨。但是世情上測叵,一霎鳥飛遭網羅。自思忖,自慘凄,怨誰個?”[2]545亦深刻地表達出青梅對于孤苦命運,險惡世情的怨嘆。《胭脂獄》之〈誣承〉出,胭脂大罵鄂秋隼:“昨日怎么又進前院,將我父親砍死?現有繡鞋為證,從何抵賴?你這人面獸心的賊,恨不能寢皮食肉,以泄我忿!”[2]514表達了胭脂對鄂秋隼由愛到恨的復雜情感,語言運用得樸實生動,引人發笑。而《胭脂舄》之〈緣逅〉出,寫胭脂見到鄂生后所唱:“中路里分散鴛鴦鳥,意重情深衣著縞。風流更覺張生俏,止防怕紅娘音信杳。傳不到,伊相思病惹,今夜良宵。”[2]261從這段曲文中的描寫中可以看出胭脂對鄂生的看重,竟說貌比張生,可見對此的愛慕之情躍然紙上。以上所列的這些戲的曲白,不僅能夠配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而在口吻上也顯得惟妙惟肖,鮮活靈動,情感的蘊含也極為濃厚,故往往比小說一語帶過的描寫,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二、營造情景交融之意境

戲曲在意境的營造上亦相當成功,劇作家常常在描繪景象時,不但要寫出人物活動的環境,以此來代替布景的設置,更要配合人物的內心情感去刻畫其眼中的景色,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因此使得讀者在閱讀后便如身臨其境,歷歷如在目前。這也就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3]99如《鸚鵡媒》第三出<游哂>中的一段描寫:“春到小梅梢,倚門前,整翠翹,盼情人如妬煞雙飛雀。燈見影搖,人而眼招,向床邊褪出凌波小。僅郎瞧,如何消受,一搦瘦身腰。眼際螢花空好,只湖光展鏡,淡妝索笑。羨孤山處士清標,廝守得梅魂冷落。任脂妍粉嬌,敢饞煞書生眼?春風片石,三生夢迢,桃花半面,雙峰恨高。僅深杯獨把,消得閑凝眺。”[2]13透過此段曲文細致形象的描寫,可以看到一個美貌的閨中女子在盼望佳人歸來時的痛苦心理。正如空有迷人的景色,卻無人問津一樣無奈,最終只能在孤獨的等待中日漸消瘦,徒發人生感慨。又如,《點金丹》第四出〈追艷〉馮生唱的(羽調排歌),就有情景相融的特色:滿眼里拂拂原田,撇見處飛飛輕燕。催花做葉風如剪。你看荷鋤野老衰還健,馌餉村姑儉可憐。似這等的一般恩愛篤,情愛專。三生石畔舞蹁躚。怎我馮生人落落,境懨懨。相思飛上散花天。[2]791通過閱讀這支曲子,我們既可想象出遼闊田野里,輕燕、花葉各處紛飛,農村夫婦相敬相愛、辛勤工作的畫面,也能感受到馮生看到這些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的景色后,抒發了自己形單影只,期望尋覓伴侶的心情,全曲展現出了一種由樂景寫哀情的審美效果。

三、方言、俗語、諺語的廣泛使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