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0:14: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保險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保險業

論展望中國保險業

《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畢業論文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一、保險業的現狀

五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伴隨著中國的持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中國的保險業有了飛速的發展。

到2000年底,中國的保險業務收入已達到1595.9億元,同比增長14.5%;截止2000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3373.9億元,比年初增加649.5億元。從1980年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的保險業務收入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9.41%的年均增長速度。2000年的保險深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79%,保險密度即按全國人口人均交納保費約為130元,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在中國保險市場上,截至2000年底,共有31家保險公司,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4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6家,外資保險分公司12家。保險中介機構從無到有,已成立保險經紀公司3家。另有30多家專業保險公司、5家保險經紀公司、3家保險公估公司獲準籌建。此外,還有重新批準的兼業保險機構約6萬家。約200家外資保險公司的代表機構在中國一些大中城市建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于1999年11月18日在北京成立后,一年多來已先后在31個中心城市設立了派出機構,擴展了保險監管的覆蓋面,加強了保險監管的力度。

查看全文

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目錄

一.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二.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可能影響

1.加入WTO,中國保險業的機遇

2.加入WTO,中國保險業的挑戰

3.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可能性

查看全文

中國保險業的現狀及問題詮釋

摘要:起步較晚,開發程度較低;規模較小,有效供給不足;國外保險公司以合資或獨資等多種形式進入中國保險市場,這是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的現狀。管理模式落后,經營機制陳舊;產品結構單一,缺開發體系;保險法規滯后,這是問題所在。原因在于消費者保險意識滯后,保險品種單一,專業人才缺乏,市場監管薄弱。

關鍵詞:可保風險保險同構保險承保保險理賠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保險業要與國際保險市場全面接軌。而目前中國保險業的現狀卻不盡人意,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立足于中國保險行業的現狀,探討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試圖為中國保險業的穩健發展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中國保險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自1980年中國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保險行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保監會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784.1億元,同比增長39.1%,是2002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336.7億元,同比增長17%;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658.4億元,同比增長49.2%;截止2008年末,中國保險市場主體由2007年的120家增加到130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445家,兼業機構136634家;保險業總資產3.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2%。保險行業在優化資產配置,化解投資運作風險,保障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保險業的現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中國50個城市和地區保險市場進行調研,調查內容包括:保險市場容量與潛力分析,保險產品購買動機,保險產品銷售渠道,客戶滿意度,市場競爭狀況等。結果顯示中國保險業的現狀有以下三個特點:

查看全文

中國保險業發展現狀與前景綜述

摘要:中國保險業務快速增長,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市場體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監管水平不斷提高,風險得到有效防范,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本文分析我國保險業發展狀況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保險監管發展前景保險市場

一、我國保險業發展現狀

1.保費收入規模迅速擴大

保險業是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2006年全國保費收入達到5,641億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說,中國保險業的國際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保險公司110家,其中外資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國保費收入達7035.8億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420億元,是2002年的9.1倍;外資保險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9%,比2002年增加4.4個百分點。2008年全國各地區實現保費收入97840966.41萬元。

中國作為一個潛力無比巨大的對外完全開放的市場,對國際保險資本有著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許多國際知名的保險企業已把在中國發展業務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來安排,對于中國的保險企業來說,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適應這一國際化發展的潮流,中國保險行業已步入高速發展期,保險行業的經營模式也向著多元化發展,未來中國的保險業發展前景看好。

查看全文

加入WTO 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目錄

一.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二.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可能影響

1.加入WTO,中國保險業的機遇

2.加入WTO,中國保險業的挑戰

3.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可能性

查看全文

論中國保險業面臨挑戰

1999年11月15日,歷經13年的艱辛談判,中美雙方就加入WTO問題達成協議。中國保險業的開放,是中美雙方談判的焦點之一。加入WTO無疑會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給我國保險業帶來的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客觀挑戰

加入WTO,對我國保險業既會產生積極影響,創造許多新的機遇,也會有許多不利影響,帶來客觀挑戰。據中美商會提供的文件顯示,作為中美WTO協議的內容之一,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取消全部外資保險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時,未來2至3年間,中國將開放主要城市,并允許外資財產險和意外險保險公司為全國的大規模風險承保。中國同意僅基于審慎原則授予營業執照,不在數量上予以限制。中國將在5年內逐步擴展外資保險機構的業務范圍至團體險、健康險和養老險。中國同意外資可在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中擁有50%的所有權等。由于中國保險業尚處于不發達階段,一旦全面開放,中國保險市場將可能面臨著外資保險公司涌入的挑戰。

挑戰之一:保險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發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于國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外國保險公司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遞交申請前一年年末的資產總額不得少于50億美元,在中國境內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而事實上,已在中國開業的20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202個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人民銀行的這一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美元,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與外國幾百年的保險發展歷史相比較,中國的保險業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國的保險深度為1.57%,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險密度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險公司而言,中國保費最高的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1998年其保費收入為人民幣530億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費收入不到1億元①。由此可見,當前中國保險業的整體水平與外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此外,中國保險業的差距還在于缺乏一個完整的人、經紀人、公估行等中介機構體系。各保險公司在保險種類設計、精算水平、核保技術、經營手段、售后服務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國入關會暴露出國內保險公司在營運上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特別是管理水平、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資金運用能力、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差距。

挑戰之二:民族保險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先進保險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外國保險公司與尚不成熟的中國保險公司同臺競爭,這無疑給中國保險業帶來競爭壓力。在稅收方面,外國保險公司享受著“三減兩免”(三年減稅,兩年免稅)的優惠條件,所得稅為15%,而中資保險公司需要繳納33%的所得稅。在資金運用方面,外資保險公司的投資可涉足股票,房地產、貸款等,資金運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資保險公司的保險基金運用渠道相對來說非常狹窄,資金運用率只有10%。這樣外國保險公司可以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低稅收的優勢,通過降低保險費率,提高保險傭金搶占市場,對中國保險公司構成一定的威脅,造成業務流失,市場份額下降。此外,現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經營區域、業務范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廣州兩地。業務上,服務的對象為外國人和三資企業不能涉及團體業務。組織形式上,從1996年以來,在華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人,只能與中方組建合資公司,不可以獨資形式經營。而中國國內的保險公司,即使是區域性公司,經營地點也通常不限于一城一地,而能輻射周邊地區。業務范圍只分人壽保險或財產保險,并無銷售對象的限制。由于中外保險人并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保險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險市場。中國加入WTO后,落實國民待遇原則,這些限制都將煙消云散。可以預見,隨著保險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保險公司對國內保險市場的沖擊必然會逐步升級,并壓縮民族保險業的生存空間。

挑戰之三:保險監管面臨改革。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使我國保險市場上競爭主體不斷增加,成份愈益復雜,給政府部門對保險業的監管造成一定的困難。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在保險市場管理上對內資和外資的保險機構必須一視同仁,不得薄此厚彼,這不僅包括業務范圍的一致,而且還包括管理法規的統一。從而要求保險監管盡快與國際通行慣例接軌,采取以償付能力為中心的松散監管。這就給保險監管機構帶來了較大的監管難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標準。

查看全文

地下保單危及中國保險業

月日,友邦××公司總經理×××攜家人在香港某酒樓就餐時遭一持槍者襲擊。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香港警方懷疑該案件并不是單純的搶劫案,目前正在從公私兩方面調查鄭是否與人結仇。

據香港媒體猜測,此次槍擊事件有可能與外資保險公司到內地搶單有關。中國內地保險市場巨大,很多在香港經營的保險公司都到內地拉客戶,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地下保單”,而與港澳相臨的珠三角地區一直處于激烈競爭的最前沿。

地下保單悄然做大

早在××年,香港壽險總保費中就有近來自內地,折合多億人民幣,這一驚人的數據引起了業內及管理層的高度關注。從當時起,地下保單就成為熱點話題。管理層一再表示要“嚴厲打擊非法銷售地下保單活動”,然而地下保單卻在禁止聲中“茁壯成長”,從內地流出的保費年年遞增。

××年,一直受到打擊的地下保單從“根據地”珠三角和福建沿海地區,經過南京、杭州和上海,進入北京。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目前北京地區每天至少有張地下保單產生,每張保額都在萬美元以上。而且購買保單的都是中高收入人群。

地下保單不僅在地區和規模上不斷擴展,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也越來越趨向于“合法化”。

查看全文

論中國保險業運營風險研究

保險運營風險的分類是保險業運營風險分析的基礎,但由于保險以經營風險為業務,因而與保險相關的風險非常龐雜,有關保險風險特別是保險風險分類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保險業也獲得了超常規發展,長期被抑制的保險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但與此同時,保險業快速擴張的表面現象也掩蓋了行業潛在風險,中國保險市場作為典型的新興金融市場,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行業基礎薄弱;內控風險較為突出;外部風險日益凸顯;保險行業的環境建設與外部監管水平跟不上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為了鞏固我國保險業已有發展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促進我國保險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發展規模擴張和行業發展安全的辯證統一,全面而深入探討我國保險業運營風險狀況勢在必行。

一、保險風險研究文獻綜述

(一)保險風險的分類研究

保險運營風險的分類是保險業運營風險分析的基礎,但由于保險以經營風險為業務,因而與保險相關的風險非常龐雜,有關保險風險特別是保險風險分類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如,Babbel等(1997)從金融風險的角度將保險業風險分為精算風險、系統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等6種;而Kuritzkes等(2002)認為,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市場風險、經營風險、信用風險和承保風險。國內學者方面,趙瑾璐和張小霞(2003)認為我國保險業潛在的主要風險包括經營風險、投資風險、道德風險和政策風險等4種;趙宇龍(2005)認為保險業面臨道德風險、償付風險和市場風險等三大潛在系統性風險,因而保險監管應該將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償付能力和市場行為作為監管重點。

(二)承保風險研究

查看全文

加入WTO: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加入WTO: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1999年11月15日,歷經13年的艱辛談判,中美雙方就加入WTO問題達成協議。中國保險業的開放,是中美雙方談判的焦點之一。加入WTO無疑會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給我國保險業帶來的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客觀挑戰

加入WTO,對我國保險業既會產生積極影響,創造許多新的機遇,也會有許多不利影響,帶來客觀挑戰。據中美商會提供的文件顯示,作為中美WTO協議的內容之一,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取消全部外資保險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時,未來2至3年間,中國將開放主要城市,并允許外資財產險和意外險保險公司為全國的大規模風險承保。中國同意僅基于審慎原則授予營業執照,不在數量上予以限制。中國將在5年內逐步擴展外資保險機構的業務范圍至團體險、健康險和養老險。中國同意外資可在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中擁有50%的所有權等。由于中國保險業尚處于不發達階段,一旦全面開放,中國保險市場將可能面臨著外資保險公司涌入的挑戰。

挑戰之一:保險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發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于國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外國保險公司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遞交申請前一年年末的資產總額不得少于50億美元,在中國境內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而事實上,已在中國開業的20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202個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人民銀行的這一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美元,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與外國幾百年的保險發展歷史相比較,中國的保險業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國的保險深度為1.57%,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險密度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險公司而言,中國保費最高的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1998年其保費收入為人民幣530億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費收入不到1億元①。由此可見,當前中國保險業的整體水平與外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此外,中國保險業的差距還在于缺乏一個完整的人、經紀人、公估行等中介機構體系。各保險公司在保險種類設計、精算水平、核保技術、經營手段、售后服務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國入關會暴露出國內保險公司在營運上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特別是管理水平、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資金運用能力、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差距。

挑戰之二:民族保險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先進保險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外國保險公司與尚不成熟的中國保險公司同臺競爭,這無疑給中國保險業帶來競爭壓力。在稅收方面,外國保險公司享受著“三減兩免”(三年減稅,兩年免稅)的優惠條件,所得稅為15%,而中資保險公司需要繳納33%的所得稅。在資金運用方面,外資保險公司的投資可涉足股票,房地產、貸款等,資金運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資保險公司的保險基金運用渠道相對來說非常狹窄,資金運用率只有10%。這樣外國保險公司可以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低稅收的優勢,通過降低保險費率,提高保險傭金搶占市場,對中國保險公司構成一定的威脅,造成業務流失,市場份額下降。此外,現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經營區域、業務范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廣州兩地。業務上,服務的對象為外國人和三資企業不能涉及團體業務。組織形式上,從1996年以來,在華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人,只能與中方組建合資公司,不可以獨資形式經營。而中國國內的保險公司,即使是區域性公司,經營地點也通常不限于一城一地,而能輻射周邊地區。業務范圍只分人壽保險或財產保險,并無銷售對象的限制。由于中外保險人并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保險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險市場。中國加入WTO后,落實國民待遇原則,這些限制都將煙消云散。可以預見,隨著保險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保險公司對國內保險市場的沖擊必然會逐步升級,并壓縮民族保險業的生存空間。

挑戰之三:保險監管面臨改革。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使我國保險市場上競爭主體不斷增加,成份愈益復雜,給政府部門對保險業的監管造成一定的困難。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在保險市場管理上對內資和外資的保險機構必須一視同仁,不得薄此厚彼,這不僅包括業務范圍的一致,而且還包括管理法規的統一。從而要求保險監管盡快與國際通行慣例接軌,采取以償付能力為中心的松散監管。這就給保險監管機構帶來了較大的監管難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標準。

查看全文

加入WTO: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加入WTO: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1999年11月15日,歷經13年的艱辛談判,中美雙方就加入WTO問題達成協議。中國保險業的開放,是中美雙方談判的焦點之一。加入WTO無疑會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給我國保險業帶來的挑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客觀挑戰

加入WTO,對我國保險業既會產生積極影響,創造許多新的機遇,也會有許多不利影響,帶來客觀挑戰。據中美商會提供的文件顯示,作為中美WTO協議的內容之一,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取消全部外資保險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時,未來2至3年間,中國將開放主要城市,并允許外資財產險和意外險保險公司為全國的大規模風險承保。中國同意僅基于審慎原則授予營業執照,不在數量上予以限制。中國將在5年內逐步擴展外資保險機構的業務范圍至團體險、健康險和養老險。中國同意外資可在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中擁有50%的所有權等。由于中國保險業尚處于不發達階段,一旦全面開放,中國保險市場將可能面臨著外資保險公司涌入的挑戰。

挑戰之一:保險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發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于國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外國保險公司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遞交申請前一年年末的資產總額不得少于50億美元,在中國境內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而事實上,已在中國開業的20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202個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人民銀行的這一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美元,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與外國幾百年的保險發展歷史相比較,中國的保險業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國的保險深度為1.57%,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險密度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險公司而言,中國保費最高的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1998年其保費收入為人民幣530億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費收入不到1億元①。由此可見,當前中國保險業的整體水平與外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此外,中國保險業的差距還在于缺乏一個完整的人、經紀人、公估行等中介機構體系。各保險公司在保險種類設計、精算水平、核保技術、經營手段、售后服務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國入關會暴露出國內保險公司在營運上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特別是管理水平、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資金運用能力、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差距。

挑戰之二:民族保險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先進保險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外國保險公司與尚不成熟的中國保險公司同臺競爭,這無疑給中國保險業帶來競爭壓力。在稅收方面,外國保險公司享受著“三減兩免”(三年減稅,兩年免稅)的優惠條件,所得稅為15%,而中資保險公司需要繳納33%的所得稅。在資金運用方面,外資保險公司的投資可涉足股票,房地產、貸款等,資金運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資保險公司的保險基金運用渠道相對來說非常狹窄,資金運用率只有10%。這樣外國保險公司可以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低稅收的優勢,通過降低保險費率,提高保險傭金搶占市場,對中國保險公司構成一定的威脅,造成業務流失,市場份額下降。此外,現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經營區域、業務范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廣州兩地。業務上,服務的對象為外國人和三資企業不能涉及團體業務。組織形式上,從1996年以來,在華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人,只能與中方組建合資公司,不可以獨資形式經營。而中國國內的保險公司,即使是區域性公司,經營地點也通常不限于一城一地,而能輻射周邊地區。業務范圍只分人壽保險或財產保險,并無銷售對象的限制。由于中外保險人并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保險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險市場。中國加入WTO后,落實國民待遇原則,這些限制都將煙消云散。可以預見,隨著保險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保險公司對國內保險市場的沖擊必然會逐步升級,并壓縮民族保險業的生存空間。

挑戰之三:保險監管面臨改革。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使我國保險市場上競爭主體不斷增加,成份愈益復雜,給政府部門對保險業的監管造成一定的困難。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在保險市場管理上對內資和外資的保險機構必須一視同仁,不得薄此厚彼,這不僅包括業務范圍的一致,而且還包括管理法規的統一。從而要求保險監管盡快與國際通行慣例接軌,采取以償付能力為中心的松散監管。這就給保險監管機構帶來了較大的監管難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標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