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7:31: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卑與超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卑與超越的讀后有感
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第一: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第二: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
上述三種聯系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
讀自卑與超越后有感
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第一: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第二: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
上述三種聯系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
讀自卑與超越后有感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
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第一: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第二: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cn。
自卑與超越讀后有感
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第一: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第二: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
上述三種聯系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
《人性的弱點》讀后感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每讀一章都會有新的感受,開始有很多東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斷重復地看以及思考,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來。我覺得,《人性的弱點》整本書的根本在于培養勇氣和自信。書看完后收益不少,然而自信心的增加則是最主要的收獲。卡耐基說:征服畏懼以及培養儀態、勇氣和自信是教師的責任,幫助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勇氣和自信的最確實、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讓他在一組人面前大膽講話。我終于理解老師為什么鍛煉我們在同學們面前講話的能力了。
要戰勝自我,建立自信,首先必須超越自卑。
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它與自信緊有一步之遙,如果我們超越了它,變之為發奮的動力,我們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顯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也有礙于我們與別人正常交往。我們之所以害怕在人群面前講話,是由于我們害怕自己犯錯,也害怕自己的發音,音調或姿態被別人嘲笑,這就是自卑的表現。克服這種自卑的一個辦法是,告訴自己,這種行動讓我們只會賺而不會賠,因為我們有可能成功,即使不成功,我們也得到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可以向自己保證下次能繼續,并做得更好直到成功。恐懼和憂慮是一種消極,失敗的心態,是自卑心理的表現,它使人盲目擔心,害怕,最終在恐懼的逃避中碌碌無為。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這中消極的心態,以積極成功的心態作為有用的武器,相信自己:你能戰勝它,并且毫無困難。一個人的內心的想法非常重要,好的想法考慮到原因和結果,可以產生很合邏輯的,很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想法通常會導致一個人的緊張和精神崩潰。
其次,積極地自我暗示,提升自己的欲望。
心態決定命運,思想極其重要。只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就可以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在一天里,我們腦海中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
生命并不單純,我們應該選擇正面的態度,而不是采取反面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不能憂慮。當我們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時,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意志力,改變自己的心境,我們應當記住:思想運用和思想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讀平凡的世界心得領悟
克服人類最懦弱的本性,最難戰勝的就是自我如果超越了自我束縛。那么自卑也堅強。
開喜歡上了這個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遙先生,題記第一次讀了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從那時起。后來我讀了《煩惱人生》等作品。路遙的小說多是農村題材,但又不局限于農村生活的描寫和城市的;交叉地帶也有;發生的人和事。特別是著重表現年輕人的生活,通過他反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感想好多,這其中我最喜歡他《平凡的世界》每每有時間我都要重新去讀。可真要寫讀后感,卻又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樣去落筆。很害怕自己的拙劣的文字解讀損害了路遙先生的本意。勞動者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就白紙黑字的告訴了這樣的人生真諦。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么位置,無論多么貧寒,只要有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于我只有一次。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回腸。
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著眼,首先。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啟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認為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受過了高中教育,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并不好高騖遠。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們自卑與懦弱我沒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學會欣賞。那種戰勝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現出自卑里的堅強讓我敬畏,因為那也是一種精神。戰勝困難,擺脫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體會生活中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于我這一代人,也是一種警醒。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寫著人性中的善與美,丑與惡。世界里,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認識到平凡,也選擇了平凡。
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對農民的深刻理解。現代城市年輕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農民。農民的生活,其次。農民的想法。農民經過的日子,農民的現在和未來他也不會關心。但我從農村走出來的對農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和理解。而且間接知識也能夠帶給我啟示和觸動。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說能夠深刻的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讀完這部小說從某個意義上說我也經歷過了那個時代,也曾在田中揮汗如雨。也能讓我深刻的理解我那些可敬可愛的農民的平凡與偉大。
每一時刻都在告別貧困的困擾,生存的現實年代。可生存環境的改變,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面對不段涌現的新問題,普通人的視線里,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平坦得一馬平川。面對新的困難,一樣會有新的無奈;面對新的理想,一定會新的彷徨;面對新的世界,也一樣會有新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人類的懦弱是本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
英語教學中學生自卑心理原因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自卑情結;自卑心理;歸因;自信;大學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會誘因引起的一種不良自我意識,是一種性格上的欠缺,表現為對個人的能力和品質偏低的評價。這種自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阻礙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以及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的絆腳石。本文將阿德勒人格理論中的自卑情結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相結合,分析自卑心理的產生原因,探討如何在教學中將負面消極的自卑心理轉化成學生自身的潛能與優勢,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一、關于阿德勒人格理論中的自卑情結
關于自卑心理,一些學者和心理學家們都做過很多相關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論。研究自卑心理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或者說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自卑感是正常的,并非變態;自卑感可能來自器官卑劣(較差、無法與人競爭)、溺愛(自我中心、自私、無法與他人競爭)、忽視(怒、仇視、懷疑),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則可能導致忌妒和猜忌、憂郁與無力感的自卑情結。反之,則能在自卑的動力驅使下引發克服的動機和愿望,引導其更加奮發向上,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尋找生命的補償。
因此,自卑可說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當處理不當時,它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展成精神疾病;如果能夠加以引導疏通,它可以轉化為一股強大的激勵力量,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彌補自身的缺陷與不足。而如何避免自卑對人的毀滅影響,如何正確看待人們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自卑傾向,如何能將自卑轉化成一股強大的激勵力量,對教育者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二、大學英語學習中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高校貧困生心理教育論文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大學這個神圣的殿堂,可與此同時大學校園里也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一貧困大學生。關于貧困生的界定,各地各高校都有不同的比照標準。首都高校管理部門認為,月生活費不足200元的可視為貧困生,不足100元的為特困生。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北方與南方、東部與西部,人們的消費水平不同,因此貧困生的標準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無論如何,因家庭收入少、難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學業的學生可以界定為貧困生。據統計,1996年在校大學生中有貧困生有幾十萬人,1999年在校貧困生約100萬,2000年在校貧困生增至142萬,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的總數已達300多萬,各高校貧困生的平均比例高達25%。
如此龐大的貧困學生群體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政府、社會、學校給予高度重視,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使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得到基本緩解。但是有部分學生因經濟貧困而導致心理困惑甚至于心理病態,形成了“雙重貧困”,他們面臨著比一般學生更多的生活壓力與精神壓力。這種巨大的壓力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著他們健康地成長,而且這種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礙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難解決,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從育人的角度來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采取多種措施解決貧困生生活困難的同時。如何切實加強對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引導他們追求積極向上的幸福人生,已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強烈的自卑心理
貧困生因家境貧寒、經濟拮據而常常陷入自卑之中。可以說,自卑是貧困生表現最為突出、最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學專家認為,自卑感是在和別人比較時,由于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貧困生的自卑感一般表現在這幾方面:首先是家庭經濟困難,覺得低人一等;其次是在中小學階段學習優秀、出類拔萃,而在高手如林的大學學習競爭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往往難以承受;第三,學習環境的改變,現代高科技學習工具或時尚的文化消費方式,使他們一時難以適應種種變化,并由此產生自卑;第四,人際交往中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關系,特別是個別同學的言行不注意,極容易挫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
(二)過度的敏感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肩負著很重要的使命。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影響大學生的思考方式,形成合理的信念。本文闡述了如何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升華到哲學的層面,培養學生用辨證的、發展的思維來看待心理問題,用量變質變原理腳踏實地的塑造自我,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原理來理解人性,以期幫助更好的對待自己、他人和環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辨證;發展;量變質變
青年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是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青春力量。而心理健康是一個人發揮自身能力,為社會做貢獻的首要前提,因此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每一個大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也在實際的工作中開展了諸多的探討,本文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主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中從課堂案例、體驗、活動入手,以心理學的理論為著眼點闡釋現象,最后升華到哲學的高度進行總結落到學生的三觀教育上,以培養學生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一培養辯證思維,理清問題所在
心理現象紛繁復雜,如何通過一門課讓學生有最大收益,提高心理問題的調試能力,關鍵還在于培養辯證思維,具備了這種思維能力,萬變不離其宗,遇到問題就知道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行動。辨證的思維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審視自我,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以自卑和自傲為例,自卑實質上是由過多的自我否定而引起的自慚形穢的體驗。自卑的個體往往由于消極的體驗而使自己的意識受限,盲目排斥自己的一切,故很少能夠思考自己的積極面。在課堂上,我們會通過積極賦意這樣的活動,讓同學們賦予自卑以積極的涵義,比如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顯示的地位感到滿意[1]。說明正是由于自卑,人們才不斷地追求卓越以彌補自卑。自卑的人比較低調,比較謙虛,給人以沉穩可靠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活動促使自卑的個體辨證地看待自身缺點,認識到缺點在其他的情境下也會轉化為一種優點,優缺點可以互相轉化。自傲是與自卑相反的一種特質,是對自己的評價過高導致的。我們也會通過向學生灌輸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同一性,都具有兩面性,一個人身上不可能全是優點,也不可能全是缺點。要認識到“人無完人”,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幫助他們認識到矛盾可以相互轉化,認為自己十全十美,本身就是一種缺陷,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辨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讓我們的認識更全面,防止以偏概全。人是多元化的,切忌以非黑即白的觀念去看待任何一個人,不能簡單對一個人定性。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人格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那些人格特質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而形成的。每個人的人格當中都包含有積極的特質,也有消極特質,一個人是光明的還是陰暗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鍵看他的人格當中是光明的、積極的成分占主導還是消極陰暗的成分占主導。因此,人格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的網絡概念,看人切忌單一化。辯證思維有助于大學生積極處理情緒問題,減少情緒困擾。提到情緒,特別是消極情緒比如說憂愁、悲傷、憤怒、緊張、焦慮、痛苦等,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這些情緒是不好的,因為這些情緒會限制我們的思維,降低我們的工作、學習效率,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很多人是不能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的。不能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恰恰是問題所在,因此我們要引導他們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從進化論的思想出發,任何一種情緒都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有助于個體生存才保留下來的,因此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其積極的意義。比如說焦慮是提醒我們未來有事情需要我們去未雨綢繆以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狀況,所以高情商的人允許自己焦慮,然后體察焦慮,做出計劃應對現實,而不是否定拒絕焦慮,低情商的人害怕焦慮,不能正視焦慮,終歸陷入為了焦慮而焦慮的惡性循環之中。情緒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你如何對待。這里用到的依然是辨證的一分為二的思想。同理,面臨壓力挫折情境時,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挫折對于人生的意義,讀出對面的美麗,我們要能夠在挫折中吸取教訓的同時,學會看到挫折背后所蘊含的積極意義。壓力挫折情境可以激發人的巨大潛能,幫助個體發現更多的可能性,自我認識不斷加深。同時,成功應對壓力挫折情境能夠讓個體體驗到深刻的成就感,帶來無比的喜悅,這種感覺讓你的生命更加充盈,更有意義。當你喜歡上這種感覺,在今后的人生你就會成為一個抗壓能力強的高手。辨證思維幫助你在危機中發現轉機,在挑戰中發現機遇,在失敗中找到成功的砝碼。至此,我們會發現很多心理問題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2]”,即使是面對有外界造成的不可抗的壓力,積極面對和消極面對對人們的影響也是很不一樣的,因此,培養辨證思維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困難與挫折
貧困生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式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和行為訓練,通過對輔導前后SCL-90各因子癥狀的差異性檢驗,結合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跟蹤回訪發現,短程團體輔導對于幫助貧困大學生接納自我、改變認知、提升自信、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團體輔導;心理健康
貧困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得到了廣泛關注,不讓大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我們在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家庭貧困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理應得到重視。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貧困大學生,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為了探討貧困學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以改變認知,提高自信,促進個性發展為目的,嘗試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法,以18名大一貧困學生為小組,進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為訓練,并對小組成員作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短程團體輔導對促進貧困生個性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明顯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05級大一學生為被試,總人數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