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思想道德素質教導的路徑及作用
時間:2022-12-31 11:11:04
導語:校內思想道德素質教導的路徑及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姚麗君工作單位:黑龍江省商務學校
21世紀,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如何克服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與時俱進,增強其吸引力和實效性;如何體現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為其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有正義感和道德感的社會人,為國家輸送合格的職業勞動者,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嚴峻課題。注重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偏重愛國主義教育。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教育一般可分為五個方面,即愛國主義認識的提高、情感的培養、意志的培養、信念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愛國主義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起到凝聚人心、穩定社會和鞏固政權的政治功能。這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兩者優勢互補。顯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對象是完全外顯的,常采用直接的方式以引起受教育者認知的變化。職業院校將思想道德教育列入教學計劃,把它作為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顯性課堂教學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要解決的是學生的認知問題,但這種教育方式有時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解決情、意、信、行等問題,被學生誤解為空洞的說教而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教育的效果不僅體現在“知”上,還要更實質性地體現在“情、意、信、行”上。為了增加教育的實效性,除了重視教學計劃中的顯性課程外,還必須注重隱性課程挖掘和利用,使兩者優勢互補,發揮其綜合效應的積極作用。隱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間接的、隱藏的,是課程以外的非計劃的教育。在隱匿的教育環境中運用各種喜聞樂見的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其中,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寓教于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這種方法具有愉悅性、滲透性和隱蔽性。隱性教育彌散遍布于校園文化活動、教師工作精神、學生行為習慣等方方面面,只有將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構建完整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生活性與實踐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平氣和、輕松愉悅狀態下對外界所傳播的思想觀念、情感信息更容易接受。價值澄清方法論的倡導者拉恩斯認為,價值是與某個群體中的個人相聯的,它是個人的發現與選擇。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單單給學生灌輸某種規范,每個人都可以各自的價值去選擇,教育只能引導他們怎么去選擇,而不是選擇什么。所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舉行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健康有益的活動,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絡、報刊雜志等大眾傳媒,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更易于被認可和接受。同時,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參觀、社會調查和社會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獲取價值體驗,培養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提高道德修養水平。
注重強化職業意識養成,特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人們在從事職業活動、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所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德行者本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職業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的綜合反映,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具體表現為工作積極認真,有責任感,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職業教育的特點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就是利用學校、企業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交替安排學校理論及技能學習和校外頂崗實習工作,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一、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辦學模式下,創設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教育環境,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充分接受企業的獨特文化氛圍,受其感染與熏陶,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將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職業人”,認同職業角色,成為既懂技術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的、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實用性技術人才。
- 上一篇:職業道德對學生的干擾
- 下一篇:大學生道德構建的思索
精品范文
5校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