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校德育觀的建構
時間:2022-12-28 10:35:11
導語:淺議高校德育觀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郭峰工作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德育觀具有較強的社會性,毋庸置疑,德育觀應受到國家整體德育方針的指引,但這不排除客觀環(huán)境對個體的影響。德育觀具有強烈的情感評價性,表現(xiàn)為德育過程中突出的主觀性特點。(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道德認知是一個從“知”到“信”,再到“行”的過程。高校教師在生活實踐中也會遇到常人所經(jīng)歷的生老病死等各種問題,有時也存在迷茫與困惑。因此,必須考慮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者向來都是情感豐富的人,他對樂觀、對憂愁、對令人擔心的事都有著深刻的內心體驗。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認同環(huán)境對致德成才的作用,把美化環(huán)境看作德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里的環(huán)境不僅指情境,也包括心境和氛圍。公開、公平、公正的發(fā)展平臺,和諧、溫暖的工作氛圍以及寧靜、平和的內心世界可以讓教師心情舒暢,可以讓德育之美在他們的心田中得以積淀,可以讓德育工作做到耐心細致、潤物無聲。韓愈認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烏可得邪?”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才能培植愛心,也正是這一道理。(二)校園文化的影響道德作為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不能通過行政、司法的手段強制推行,也不能完全通過說教加以勸導。德育觀的形成需要教師必須有切身感受,德育觀的建構需要在校園文化中提升與養(yǎng)成。因此,德育觀的建構與校園文化建設者的智慧、建設載體的選擇、建設方案的設計以及階段目標的設定和過程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關。德育觀的培育是學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以德治校、以德立教的具體體現(xiàn),要以德育觀的構建為目標,對校園進行有序管理和文化架構。德育觀的構建應圍繞教師良好職業(yè)習慣的養(yǎng)成、職業(yè)成就感和滿足感的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校園文化的積淀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來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德育觀構建的保障,直接影響到構建的進程和效率。(三)自我認知的影響教師如果對德育工作缺乏深刻認識,那么任何德育技巧都是徒勞的。高校教師自身有較強的自我反省和價值取舍能力,這本身也就為教師德育觀的構建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德育觀的建構是一種踐行道德的“識見”,是“一種發(fā)自主體內部的、自內向外的主體積極的參與活動,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動。”[4]高校教師應明了德育的社會責任,應能夠切實感受到德育內含的文明性和進步性,應能夠對現(xiàn)實的德育目的有透徹的理解,并能夠在此基礎上通過自我反思構建出自己的德育觀。(四)德育方式的影響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注重為社會政治服務。道德教育只是政治的一個手段。傳統(tǒng)的德育方式過分注重外在規(guī)范對個體的約束和個體的遵從。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這種德育方式只遵奉具體的現(xiàn)實感受,而把理論的抽象和豐富的實踐變成獨斷的教條,使師德建設活動化、表面化、形式化。目前,德育建設中以群眾考評和開展具體的活動代替師德建設,必然導致德育觀的僵化與脫節(jié),自然也背離了師德建設的實際意義。高校教師應主動學習那些社會發(fā)展中的先進理念,注意對工作的研究和總結,應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德育觀。
德育觀建構的理論性探索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在個人經(jīng)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的。因此,德育觀的建構既要通過外在的“灌輸”,也需要通過內在的自覺意識來實現(xiàn)。事實上,道德教育不夠好是因為教育不夠“道德”。(一)德育觀建構的時代性近代以來,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經(jīng)歷了三次大的洗禮。維新派“撥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為資產(chǎn)階級德育思想的確立做好了準備。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國民要以人格救國》中指出:“我們要造成一個好國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在革命派的推動下,“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教育思想逐步被群眾所接受。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科學”與“民主”旗幟的引領下對舊道德的批判,觸及到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核心。它標志著中國德育現(xiàn)代化進程的開啟。新時期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育人為本”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未來社會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蔀樾聲r期德育觀建構的基本原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二)德育觀建構的主體性教師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認知結構,形成于某一領域的道德認知力不可能完全無條件地遷移到另一領域。因此,道德教育要考慮不同教師的個性特點,因人施教。首先,要貼近社會,要賦予德育以新的魅力。教師不僅要從中知曉社會變遷的方向,還應對道德的新內涵表示認同。其次,要貼近實際,要有針對性,要從身邊的典型事例入手,真正在教師的心靈中產(chǎn)生共鳴。道德教育不能脫離實際。道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再次,要貼近教師,要有親切感。內容要新,形式要活,要真正讓道德的內容入腦入心,不能讓教師只是被動地接受道德“灌輸”。應通過外在的教育使教師能夠從眾多的理論和學說中選擇對德育實踐最有價值的思想,并逐漸從實踐經(jīng)驗中形成科學的德育觀。(三)德育觀建構的職業(yè)性教師專業(yè)水平是師德修養(yǎng)的基礎,而師德修養(yǎng)又可為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提供內在動力。因此,師能是發(fā)展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師德建設的起點是教師對教育活動的認知,師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教學實踐的進程,而師德建設的終點表現(xiàn)為教育活動的最終業(yè)績。因此,德育觀建構的職業(yè)性應表現(xiàn)為能以養(yǎng)德、德藝雙馨。教師通過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為德育觀的構建奠定基礎,通過教育實踐使德育觀更趨完善,通過教育成果驗證和評價構建效果。這樣,教師德育觀的科學性也才能夠真正反映到教育主體的道德實踐中。哈里斯認為:“教師同時也應是道德上的權威。換言之,他應該懂得更多相關知識,掌握科學領域的新進展,了解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開展道德判斷的依據(jù)。”[5]因此,教師不僅要懂得何為完美的道德,而且要懂得如何教授學生理解和實現(xiàn)這種道德。(四)德育觀建構的實效性道德不可能自然長成。當然,也絕非單純接受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踐產(chǎn)物,是活動和實踐的結果。因此,個人成長包括道德修為的養(yǎng)成絕不能離開個體評價這一平臺。具體而言,職稱的評定、職務的任用、獎項的設定都直接影響到道德價值評價體系的構建。而學校作為德育觀構建的主體正是要通過這套體系逐步培養(yǎng)受教育者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逐漸幫助道德主體對相應的道德情境做出理性的道德推理,并解決相應的道德問題,最終在教師身上形成一種社會性格或信仰。“單講社會的目的,其意就是要養(yǎng)成一種人品,能對社會有益,能做社會有用的一分子,這個目的自然就是道德的目的了。”
- 上一篇:初探護理道德的工作行為
- 下一篇:透析網(wǎng)絡營銷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