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教學探究
時間:2022-12-26 09:36:32
導語: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也為了幫助其以更加理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必須對其加強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但許多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將這兩者獨立起來,因而使學生在理解問題時往往顯得較為片面,不能從道德和法制兩方面共同出發去看待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實現其之間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
二、利用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實現融合
(一)整合內容。專題式的教學方式能夠使道德和法治這兩大教育中的內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針對大學生開設的“基礎”課程是為了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進而加強其法制觀念,同時也能夠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但根據教材內容的設置來看,各個章節的獨立性太強,往往相互之間有聯系的問題也被分在不同的章節,因此這種極度的不靈活性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限制[1]。由于其知識點的設置過于分散,因此必須將其系統地整合在一起,而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其最大的特點在于能夠將道德和法治這兩大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知識點變得更加系統化,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夠更加完整,從整體上來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這就使得他們能夠更清楚教材所想要表達的主題及他們所應獲取的知識。(二)增加學生認知?!盎A”教材中設置了許多主題的內容,其中同時包含了愛國主義以及公共生活等,若僅僅以道德或法律的角度理解這些問題,會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的意思,因此,必須同時從這兩個角度出發,進行綜合性的理解。另外,由于基礎課程中對道德教育的部分更為重視,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設置的也較多,這就容易使得學生更重視道德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的法律知識和法律道德。因此,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與法律相關的社會方面的問題時,就不能從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這些問題[2]。而采用專題式的教學方法則能夠將這兩種教育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不被教材內容所束縛,并且意識到學習法律的重要性,同時,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全面和更加有針對性,這對他們去解決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社會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三)師資力量的有效結合。為“基礎”課任教的教師通常學歷背景都是與法律學、倫理學或政治學相關的專業,而專題式教學方式是需要將道德和法律融合起來才能達到一個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進行教學分工時就應當充分地發揮不同領域內教師的專長,并將其之間的優勢進行有效的結合。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負責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同時要求他們在準備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教材知識并且共同研究教學策略,使得最終能夠制定出一套同時融合這兩種教育的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案。通過采用這種分工的方式不僅能夠使教師最大程度地發揮各自的專長,減少其備課的內容,同時還能將其所擅長的知識領域更加全面地講解給學生[3],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使對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學習道德與法律方面的知識。
三、實施原則
(一)問題解決?,F在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因此其成長環境以及經歷,包括生活方面的需求以及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在教學時所必須考慮到的重要因素,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使專題式教學充分發揮其效果。專題式的教學方法本身就與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有著緊密的關聯,并且是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從學生本身出發,多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經歷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問題作為教學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必須包含三項內容,即與道德和法律相關,同時也與大學生的生活相關。只有這樣,才能將這幾項內容更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從使其在教學活動中也能夠更加積極地配合教師。[4](二)明確重點。在采用專題式的教學方法時最重要的是將這兩項內容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從一種綜合性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而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但同時也應當注意的是,“基礎”這門課程在內容的設置上,每個章節的內容是不同的,其各自的側重點也有所差異,有些章節更突顯道德教育,有些章節更偏向于法制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根據各個章節的內容來決定如何更好地安排和分配兩項內容。以道德教育為主的章節教師就可以將重點放在道德知識的教學上,但同時也要從法律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看待這些問題。如果給這兩項內容分配同樣的教學時間去講解,則很可能使教學內容發生偏差,對學生形成誤導[5]。因此,最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章節內容來把握好如何將道德和法律進行更加有效的融合和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分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科學合理化的專題式教學。(三)突顯綜合性。專題式的教學最重要的是將問題作為核心來開展教學,其是脫離了原有教材內容和體系的束縛的,并且致力于使學生以綜合性的角度來理解問題的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在“基礎”課教材內容的設置上,對于不同角度和主題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識在不同的章節進行了分配和安排,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其有效地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不被章節束縛,以一種更加連貫和綜合性的角度去學習。以誠信教育為例,這一主題的內容就在不同章節中多次反復出現過,而在每個章節的主題下對其都有著不同的解釋,因為其各自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的。但這些解釋彼此之間并不是互相獨立的,其各自與誠信教育都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教師應當使學生學會用一種綜合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問題。例如在教學誠信這一主題內容時,教師就可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意見,從各個不同角度去理解誠信的含義及其與法律和道德之間的聯系。這樣便能夠幫助學生從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誠信這一問題。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準備充足的教學資源,并做好內容擴展的準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持。
四、教學專題
(一)誠信。在“基礎”課的教材中,誠信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在許多章節中都有設置,同時也是整個教材中跨度最大的一個主題。這主要因為誠信教育是對學生本身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其是對大學生成長所提出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若想構建和諧誠信的社會,必須確保大學生接受相關的教育,促進其誠信觀念和行為的建立。在“基礎課”中,誠信教育基本在各個環節都有涉及,其作為一項專題性的教學,在整個教材中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誠信的內容和意義及其所能夠發揮的作用;第二是誠信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第三是誠信對構建良好社會關系的必要性;第四是在學生整個學習和職業生涯中誠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五是誠信與法律是緊密相連的;第六是社會對大學生本身的素質要求就較高,因此必須對其加強誠信教育,這也是其將來走入社會的一個行為標準。第七是誠信還涉及婚姻以及家庭等多個主題的教學中。以專題教學的方式來看,以上所提到的幾項內容可以整合成幾個較大的模塊。分別是:誠信的基本內涵及其與現實的聯系、誠信在學生的學習、職業、家庭及社會交往中所體現出的意義、誠信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二)愛國主義。愛國主義也是道德與法制教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其內容主要包含大學生本身所應具備的愛國方面的道德及法律義務應擔負的職責。在教材中,除了對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發展歷史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之外,還將其現實意義和實踐教育進行了有效連接,致力于將理論教育與實踐行動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踐愛國主義,從而使其能夠將從教材中所學習到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對于大學生來說,其應當具備足夠的愛國主義情感,當出現國家利益分歧時能夠主動進行維護,同時應當有加強各民族之間團結合作和促進國家的安全等問題的意識。另外,還要了解作為公民應當學習的法律方面的知識及自身所應擔負的愛國職責。因此,專題式的教學在展開的過程中不僅要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增加學生對更多愛國理論知識地了解,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在法律的影響下以更加正確的方式去理解和實踐愛國行動,而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這樣便能使學生的愛國行為更加理智。(三)網絡生活。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其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業的發展幾乎都離不開網絡,因此除了要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之外,還需要將其擴展到網絡世界中,使得學生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和影響下能夠朝著更加理智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犯罪數據表明,網絡犯罪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許多大學生因為沉迷網絡世界無法自拔而最終導致犯罪行為,同時也有一些大學生在網絡犯罪當中屬于受害者的身份。因此,在通過專題式教學展開這一主題的教學時,必須使學生充分了解互聯網的基本內涵及其功能,同時還要對互聯網的優勢和缺點進行深入地分析,使學生能夠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和有效利用互聯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在使用網絡時能夠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法律知識來約束自己,同時也要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在網絡中的基本權益。隨著互聯網在我們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學校也應當加強這一主題的教學。(四)人與環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主題的內容在教材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學生如何把握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如何在一種和諧發展的狀態中使自身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出來。第二是為了保障我們的生活,對環境進行保護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促使我們更長遠的,更穩定地發展下去。目前,由于工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成為了一個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問題,其也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專題式教學展開的過程中,主要是幫助學生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人和自然的關系,使學生明白脫離了自然的人類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另外,自然和人之間的關系其實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當學生學會了如何與自然相處,自然能夠更好地與人進行交往。除此之外,當前國家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頒布了許多有效的法律制度,因此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教育也應當重視起來。
五、教學思考
(一)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使專題式教學發揮等更加顯著,教師首先必須具備專業的能力和更高的教學水平。因此,教師不光要具備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能夠對不同主題的知識進行更好地整合與連接。另外,由于需要將道德與法律知識進行融合,因此教師還必須要有一定的協作能力。但從這一教學方式實施的具體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因為在短時間內很難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因此其在教學中仍然采用的是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沒有深入專題式教學的本質。因此,當前最重要的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加強其對專題式教學的理解以及有效增強其教學水平。(二)教材內容當前的“基礎”教材已經經過多次修訂,在許多方面也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但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體現在邏輯以及表述等方面,因此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強。另外,盡管教材充分體現出了將道德和法制進行融合的重要性,但其在進行著兩方面知識的融合過程中各自獨立的現象仍十分明顯,教材并沒有將兩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其融合往往顯得過于生硬。因此,在編寫教材內容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做出調整,盡量通過一些實例使道德和法律知識能夠更加自然地進行融合,而不是將兩者強行聯系起來,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三)管理問題。專題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脫離了教材各個章節的束縛,從而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章節之間的跨越,幫助學生以一種綜合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但許多高校在制定學習教學計劃的過程中,仍然按照傳統的方式,要求教師必須遵循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這自然就影響了專題式教學的開展,使其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因此,作為學校管理部門來說,應當積極進行改革,鼓勵教師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時長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應對教師進行過多的干涉和限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道德和法制知識之間的融合。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專題式的教學方法盡管已經在各大高校逐漸展開,但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教師本身教學水平有限以及教材設置的不夠合理,同時學校管理部門也沒有給教師以足夠的支持去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因此,還需要在這些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調整,本文就給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邢國忠.全國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77-78.
[2]許潤章.法學家的智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33-35.
[3]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0-202.
[4]顧相偉.高效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發展、關聯與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7):55-56.
[5]臧紅,王立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式專題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58-60.
作者:許思云 單位:中北大學
- 上一篇:盲聾弱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 下一篇:日本傳統文化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