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總線仲裁器設計

時間:2022-03-12 02:26:00

導語:PCI總線仲裁器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PCI總線仲裁器設計

一﹑pci總線仲裁機制

PCI的仲裁是基于設備訪問,而不是基于時間分配的。在任一時刻,總線上的一個主設備要想獲得對總線的控制權,就必須發出它的請求信號(PCIreqN),如果此刻該設備有權控制總線,總線仲裁器就使該設備的總線占用允許信號(PCIgntN)有效,進而獲得總線的使用權。當有多個主設備同時發出總線控制請求時,就必須由仲裁器根據一定的算法判定,當前應該由哪個主設備獲得控制權。

二、仲裁算法

常用的仲裁算法有:公平算法、循環算法等。

本仲裁器設計采用的是循環算法,設備的優先級預先設定。目前的設計實現對四個PCI設備請求的仲裁,各設備優先級由高到低安排為:設備0>設備1>設備2>設備3。

系統啟動伊始,沒有設備使用PCI總線,也沒有設備請求使用PCI總線,仲裁器總是設定設備0擁有總線控制權,即將總線停靠于設備0。此時設備0的PCIgntN是有效的。而在此之后,仲裁器總是指定PCI總線的最后一個使用者為總線的停靠設備。

當有一個或多個設備提出擁有總線使用權的請求時,仲裁器將按照事先安排的設備優先級順序逐一查詢。對于只有一個設備請求的情況,該設備的請求將會馬上得到響應;如果多個設備同時發出請求時,仲裁器裁定首先響應優先等級高的設備的請求,當此設備完成數據傳輸交出總線使用權后,再由優先等級低的設備使用總線。示意框圖見圖2。

如果一個設備已獲得總線使用權并且正在進行地址、數據傳輸時,比它優先級別高的設備也發出了占用請求,仲裁器將會撤銷優先級別低的設備的總線占用信號,并把總線使用權交給優先級別高的設備,同時還要確保在任一時刻不會出現多個設備同時占用總線的情況。具體見仿真分析。

三、編程設計與實現

本設計使用AHDL語言,在MaxplusII10.0上編譯通過,并進行了仿真。

1.仲裁器信號定義

SUBDESIGNPCI_arb

(--輸入

PCIclk:INPUT--PCI時鐘

Arbiter_rstN:INPUT--復位信號

PCIreqN[3..0]:INPUT--總線占用請求信號

frameN:INPUT--數據交易的啟動或開始,主設備發出

irdyN:INPUT--交易數據準備好,主設備發出

--輸出

PCIgntN[3..0]:OUTPUT--總線占用允許信號

)

frameN和irdyN決定了總線的狀態,只要兩個信號中的一個有效,就表明總線上有數據通過,總線處于忙狀態;當兩個信號都無效時,則總線處于空閑狀態。

2.仲裁器狀態機定義

parb_sm:MACHINE

OFBITS(PARB2,PARB1,PARB0)

WITHSTATES(

PARB_SLT0=0,--PCIgnt0#有效,設備0擁有總線使用權,總線空閑

PARB_SLT0D=1,--PCIgnt0#有效,數據在總線上傳輸,總線處于忙狀態

PARB_SLT1=2,--以下類同

PARB_SLT1D=3,

PARB_SLT2=4,

PARB_SLT2D=5,

PARB_SLT3=6,

PARB_SLT3D=7);

3.仲裁的實現

由于采用循環算法,對每一個設備而言狀態的變換都是相同的,下面僅以設備0的狀態轉換為例:

CASEparb_smIS

WHENPARB_SLT0=>

IF(!frameN#!irdyN#frameN&irdyN&PARBtout4)THEN

IF(!PCIreqN1)THEN

PCIgntN1=GND;

parb_sm=PARB_SLT1D;

ELSIF(!PCIreqN2)THEN

PCIgntN2=GND;

parb_sm=PARB_SLT2D;

ELSIF(!PCIreqN3)THEN

PCIgntN3=GND;

parb_sm=PARB_SLT3D;

ELSE

PCIgntN0=GND;

parb_sm=PARB_SLT0D;

ELSE

PCIgntN0=GND;

parb_sm=PARB_SLT0D;

ENDIF;

WHENPARB_SLT0D=>

PCIgntN0=GND;

IF(frameN&irdyN)THEN

parb_sm=PARB_SLT0;

ELSE

Parb_sm=PARB_SLT0D;

ENDIF;

為了避免AD線上和PAR線上出現時序競爭,一個設備的PCIgntN信號有效和另一個設備的PCIgntN的撤銷,如果不是在總線空閑狀態,則兩者之間至少要有一個時鐘的延遲。設計中,將每個設備占用總線的狀態分為兩部分,PARB_SLTx(總線空閑)和PARB_SLTxD(總線忙);狀態機不能從一個設備的PARB_SLTxD狀態直接轉到另一個設備的PARB_SLTyD狀態,中間必須經過至少一個時鐘的PARB_SLTx狀態的銜接,這樣就避免了總線上競爭的出現。

代碼中,PARBtout為一5位計數器,對PCI時鐘個數進行計數,用來判別設備發出請求信號后是否在規定時間內(16個時鐘,即PARBtout[4..0]=10000)占據了總線,啟動了數據的傳輸;如果超時,則撤銷該設備的請求信號,并按預設的優先級順序,對其余設備總線使用權進行新一輪的裁定。計數器的編程實現:

IF(PARBtout4#PCIreqN0&PCIreqN1&PCIreqN2&PCIreqN3)THEN

PARBtout[]=0;

ELSIF(frameN&irdyN)THEN

PARBtout[]=PARBtout[]+1;

ELSE

PARBtout[]=0;

ENDIF;

四、仿真分析

1.單一設備總線請求情況

系統初始化后自動將總線停靠于設備0上,總線處于空閑狀態,frameN、irdyN均為高電平。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仲裁所用的PCI控制信號均在PCI時鐘信號的上升沿采樣而得。如圖3所示,設備2發出總線占用信號,仲裁器在時鐘上升沿A處采樣到該信號,并開始啟動PARBtout計數,此時的frameN、irdyN為高電平,設備0仍然擁有總線使用權;隨后設備2驅動使得frameN和irdyN有效,在時鐘上升沿B處,仲裁器采樣到frameN和irdyN,計數器清零,使設備2的PCIgntN2信號有效,從而占用總線,設備把地址、數據驅動到總線上,總線處于忙狀態。

之后,設備2撤銷其PCIreqN2信號,放棄對總線的占用;接著frameN、irdyN信號相繼無效,表明數據傳輸的完成,總線變為空閑,仲裁器在C處采樣后,將總線停靠在設備2上。

2.多個設備同時請求總線使用權(以兩個設備為例)

設備3首先發出請求信號,仲裁器在時鐘A處采樣后,計數器開始計數,此時總線仍然為設備0占用著;在時鐘B處的采樣,檢測到frameN有效,表明數據傳輸的開始,仲裁器使得PCIgntN3信號有效,設備3獲得總線所有權;

在隨后的一個時鐘上升沿,仲裁器采樣到設備2的總線請求信號,此時由于frameN、irdyN依然有效,表明數據傳輸正在進行中,必須等當前數據傳輸完成后,設備2才能占用總線進行自己的數據傳輸,此時仲裁器隱含設定設備2擁有總線使用權。設備3在時鐘C之前使得frameN、irdyN無效,總線進入空閑狀態,停靠在設備3上。設備2檢測到總線空閑,驅動自己的frameN、irdyN信號,仲裁器在時鐘D處采樣到有效的frameN、irdyN信號后,使PCIgntN2有效,設備2占據總線,開始數據的傳輸。設備2使用完總線后,使總線回到空閑狀態,停靠在設備2上;設備3檢測到總線空閑,再次驅動frameN、irdyN有效,從而再次獲得總線使用權(時鐘上升沿F處)。所有傳輸完成后,總線將停靠在設備3上。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設備3在被迫交出總線前不能完成所有數據的傳輸,它必須使自己的PCIreqN3信號持續有效,這樣在設備2用完總線后,仲裁器能將使用權交回,從而完成剩余數據的傳輸。

圖5為設備獲得總線使用權,在設定的16個時鐘周期內沒有啟動傳輸,仲裁器狀態的變換。仍以兩個設備為例。

五、應用CPLD進行PCI總線仲裁器的設計,系統結構簡單;配置靈活,可以根據系統的需要,對有關信號進行裁減或者擴展;在線修改方便。本設計采用Altera的EPM3064實現,并應用于所設計的系統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