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經濟法研究

時間:2022-12-06 10:50:22

導語:普法教育經濟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法教育經濟法研究

摘要:在當前建構和諧社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背景和倡導之下,我國要通過大力開展公民普法教育,以培育具有現代法治意識的公民,了解和明晰公民的普法教育問題在建構和諧社會的地位與作用,并全面思考我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探索我國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的基本原則和價值,探尋我國經濟法實施的優化策略和措施,更好地推進普法教育中的經濟法的有效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普法教育;經濟法;發展;價值

在建構我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以民主和法治為本質,必須以培育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為前提和基礎,要認識到普法教育在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回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分析我國經濟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充分把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價值,更好地探尋經濟法在普法教育中的有效實施路徑,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普法教育的作用

(1)是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前提。在建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實現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義的目標,就要以普法教育為前提和基礎,將普法教育落實于社會管理、發展的各個實踐環節之中,樹立全民法治意識和觀念,通過民主法治保障公民的最大化利益。(2)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工作。在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和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使之獲得最廣大公民的普遍性服從,才能更好地規范行政行為,在地域差距明顯的環境下實現和諧社會,成為治國方略的重要基礎工作和前提。

二、我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一)我國經濟法發展的歷史起點。經濟法是一種規制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律,然而我國經濟法產生的歷史起點和目的功能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法產生前提有天壤之別,我國長期以來處于政體變更模式之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存在一種“靜止式”的發展狀態,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采取了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由政府作為經濟運行體制的控制者和壟斷者,企業則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有明顯的計劃性的深刻烙印,使我國經濟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極不適應,呈現出經濟體制僵化的狀態和模式。隨后我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階段,對于商品、市場、市場經濟的認知逐漸清晰和深化,明確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商品經濟建設目標,然而這一理論與實踐還難以厘清,存在較大的分歧和爭議,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如此種種都表明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起始階段,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起點主要是以變革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建構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為主,并在社會發展的轉型中不斷成長和深化。(二)我國經濟法發展的兩條主線。(1)市場競爭秩序建構。這是我國經濟法發展的主線之一,有我國自身獨特的歷史任務和內在邏輯,我國經濟法將重點放在尋求市場與政府相契合的內容,并授權政府以執法方式打擊限制、排斥市場競爭的行為,要逐漸消滅或改變停滯不前的小農經濟和村社制度,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對政府行使經濟管理權進行監督。(2)法治政府建設。我國原有的高度集權的經濟管理模式盡管在一定時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其弊端,形成了極其明顯而嚴重的官僚主義和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和問題,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喪失了自身的活力,使國民經濟喪失了前進的動力。為此,要從法律領域進行建設和改革,要從現有的本土法制資源中汲取更多的有益元素,更好地推進我國現代法治社會的建設。(三)我國經濟法的發展路徑。我國在二十世紀70年代末吹響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號角,并以創造性的思維思考和實踐經濟法的發展路徑,在我國“后發式”的當代中國經濟法制建設過程中,面臨兩難境地:其一為我國經濟法律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源于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關系變革的需要,然而卻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中央主導和政府推動式”的法制變革。其二為經濟法是授權政府進行經濟法制的變革法,然而也是限制和約束政府行為不當運用的限權法,如何厘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是重點任務。由此可見,我國經濟法發展所推行的自上而下的精英推動模式是政府運用經濟和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強有力的干預,也是中國市場制度變遷的主導模式,然而,在當前市民社會尚未形成、社會自治力量相對薄弱的環境之下,我國經濟法制的變革還要實施“政府推動型”的法制改良模式,要依賴于政府的行政組織力和資源控制力進行規劃和智謀。它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控制社會資源,整合社會組織的力量,快速推進社會轉型的目標。但是,在這種“政府推動型”的“后發式”經濟法發展模式,也滋生出政府行政力量與市場不當利益相融合和勾結的一面,如:行政權力尋租現象;政府行政權力成為私人或非法利益的“保護傘”;政府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由而推行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政府披上“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壟斷”的合法化外衣,實現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等,由此可見,當我國競爭性市場經濟體制關鍵轉型的時期,還要將重點放在如何擺脫“政府行政依賴型”的經濟法運行模式,要努力創建市民社會自治體系和市場經濟完善運行機制,建構透明、民主、責任、誠信的現代法治政府,以足夠的耐心、理性、智慧和科學加以智謀和籌劃,在漫長的漸進式的中國經濟法發展進程中不斷提升,使之成為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符合的經濟法體系。(四)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在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轉型時期,要依循市場對法律的訴求,以法律治理的方式規避和防范市場缺陷,避免市場失靈的問題,以經濟法作為法律治理的本質屬性,由“權力干預”向“法律治理”轉變和進化,成為規范、引導、扶持、限制和禁止市場的現代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對經濟法調整的必要性解讀:(1)逐漸剔除國家主義,避免經濟法國家主義傾向中的“政策化”的過度解讀和認知,避免國家的過度干預對經濟造成的遲滯性影響。(2)市場經濟趨于法制化的現實要求,在我國的治國方略之下,要求經濟法調整適應市場經濟日趨法制化的要求,要以法律手段為干預和調控經濟的唯一行政手段,由征權力干預調控轉變為法律治理。(3)確保經濟法的順利實施??梢栽诮洕ǖ恼{整之中應用法律手段,使法律干預和調控經濟行為,促使經濟雙方或多方的均衡博弈,較好地滿足市場經濟法制化的要求。通過在經濟生活中滲透和融入法治思想,可以使之成為市場經濟活動的規則和引領,維護經濟調節與運行的良好秩序,避免資源分配或市場失靈時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將法律置于社會調整體系的頂層,使之成為經濟法調整中不可變更的準繩和依據,由“權力干預”向“法律治理”轉變,順應市場經濟的法治化要求,使這具有程序性和責任性,由市場經濟的抽象性轉換為法律制度的貫徹和具體落實,由法律這種強制性的行為規則加以實現,促進經濟調整的法律化。同時,還要剔除國家主義,避免經濟法中的國家主義傾向,轉變對“國家與市場關系之法”的過度解讀,要建構因應市場需求的法律治理模式,順應法治經濟時代和精神,彰顯法的精神和要意,使政府依據經濟法的規制權、調控權、保障權進行市場經濟的調節,較好地促進市場經濟的自由公平競爭,由靜態的經濟規范轉化為動態的經濟法規范,推動新興的經濟法由權力經濟向法治經濟轉變和發展。

三、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及價值調整分析

(一)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我國經濟法在有效發展的進程中要明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明晰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具體來說主要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1)社會本位原則。法治部門要依循社會本位原則和思想,以堅持社會經濟關系調整法治部門為矛盾沖突處理的原則,突顯國家本位為首、個人本位為次、社會本位最后的原則,較好地處理個人利益、社會利益之間的協調和平衡,以社會利益作為基本出發點和著眼點,闡釋了經濟的地位與價值。(2)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國家的適度干預可以較好地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保障市場的正常運行,可以在權衡各方利弊的前提下適度干預經濟成本,明晰干預的大致范圍,使之符合國家綜合法律體系的要求,并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市場干預,要注意實施謹慎干預。(3)權利傾斜保護原則。公平同樣適用于經濟法領域和范疇,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關注弱勢群體,采用權利傾斜保護的原則糾正貧富差距過大的傾斜狀態,糾正強弱之間的不平衡。(二)我國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的價值。(1)經濟法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構成。經濟法通過法律和制度對市場進行約束和控制,以保障經濟市場的合理發展,杜絕和避免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出現的行業壟斷的現象,要以經濟市場的法治化、制度化為根本目標,創建經濟市場平等、自由的競爭模式。(2)經濟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石。在我國改革開放的轉型時期,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領域,并使之成為依法治國的基石,它可以促進我國政府成為經濟主導型的政府,避免經濟市場中的盲目性和自發性,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切實保障依法治國的實現。同時,還可以對政府的競爭行為進行規范和調控,對經濟市場中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進行監管和法律制裁,實現對市場的法治管理。(3)明確了依法治國的競爭秩序。經濟法可以切實保障經濟市場的穩定運行,促進社會各領域的良性發展,較好地整治和處理經濟市場運行中的“亂象”,切實保證經濟市場的競爭關系和競爭管理秩序。

四、我國經濟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實現路徑分析

(一)我國經濟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在我國經濟法實施的發展進程之中,還暴露出如下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1)較強的地方保護性色彩。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為了保護當地經濟的發展,采用限制或禁止外地商品流入的行政指令方式,顯現出極其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使我國經濟法的實施效率相對低下,無法促進經濟的快速有效發展。(2)監督管理體系尚未完善。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時期,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漸生成和完善,然而在社會改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和沖突日益復雜和頻繁,這就暴露出經濟監督和管理體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對于經濟法的監管力度相對薄弱,存在明顯的缺失問題和現象,制約和降低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3)經濟執法主體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的相關具體操作要由經濟管理機關、經濟監督管理機關來實現和操作,這些不同機關的執法過程中由于執法人員主體個人素質方面的缺失,而使經濟執法出現一定的混亂現象。(二)我國經濟法實施的完善對策。(1)削弱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要在我國經濟法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削弱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的危害,避免有關管理者的地方保護性行為,對這種不良風氣進行整治、監督和管理,使經濟法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其監督和管理效能,更好地保障經濟法的順利實施,推動經濟的發展。(2)完善經濟法監督管理體系。要建立健全經濟法相關的基本保障體系和機制,使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權威性,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明確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在不斷完善經濟法的監督管理機制的前提下,更好地拓展經濟法實施的空間,使之具有更為廣闊的施展舞臺,能夠發揮其最大的管理效能和作用。(3)提升經濟執行管理主體的整體素質。要加強對經濟法管理的重視,使全體機構的經濟法執行管理工作人員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并通過定期的執法專業培訓和法律學習等方式,使所有的執法人員都知法懂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與社會民眾相融合和鏈接,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和主體,更好地推動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綜上所述,在建構和諧社會的普法教育之中,要使社會公民形成法治意識和觀念,隨著社會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進行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改革,探索我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探尋我國經濟法的發展路徑,結合當前的具體國情,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宜的經濟法體系,使之成為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和內容,切實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秩序,規范市場競爭管理。

【參考文獻】

[1]姚曉征.經濟轉型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9).

[2]鄒拴.思想史視角下的中國經濟法探析[J].天中學刊.2014(04).

[3]單飛躍.中國經濟法部門的形成:軌跡、事件與特征[J].現代法學.2013(04).

[4]魯籬.中國經濟法的發展進路:檢視與前瞻[J].現代法學.2013(04).

[5]應飛虎.中國經濟法實施若干問題[J].現代法學.2013(05).

[6]譚潔,曹平.關于中國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若干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11(07).

作者:章敏丹 吳俊雅 單位:1.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2.東陽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