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改革與程序公正論文

時間:2022-08-03 05:34:00

導語:司法制度改革與程序公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制度改革與程序公正論文

對程序價值的討論,界已走得比較超前,進展到了對具體程序制度設計的層面,但部分文化相對落后地區的司法工作人員,對程序公正的重視仍停留在口頭上。有必要舊話重提,以引起尚未覺悟的司法工作者對程序價值的再認識、再重視、再提高。

何為程序公正,司法行為達到何種程度才算程序公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有人崇拜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制,特別是“海歸派”,認為英美發達國家的司法程序才叫真正的公正程序。不可否認,這種崇拜對法制化的進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但筆者認為,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內因和動力應當是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民眾對程序公正的認識和理性追求,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前,中國受前蘇聯的,奉行計劃的治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對程序公正不可能有所奢求,“一大二公”是基礎,商事糾紛少之又少;家事糾紛一般由或基層群眾組織解決,即便進入訴訟程序,一拖幾年、十幾年不予判決的案件屢見不鮮,即使是刑事訴訟也很難說有程序公正可言。聯產承包標志著中國個人財產所有權的復蘇,同時標志著人身權的禁錮被打破;對實體權利司法保護的追求,引起了人們對程序公正的追求。這是我國注重程序公正的真正動因。

一、論——法制全球化之選擇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經濟全球化是否帶動法制全球化,我們所倡導的程序公正是否具有全球化的特征,理論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歐美主流派學者持激進主義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全球化,全球范圍的法律理念、法律價值、法律制度、執法標準與原則的趨同化勢在必然。持懷疑主義觀點的學者認為,激進主義的觀點體現了資本主義的霸權思想。其理論依據有三:一是經濟全球化改變不了各國經濟的多樣性;二是國家主權的現實性,決定了圍繞國家利益的沖突、對話與合作將長期存在,“國家主權過時論”或“全球統一論”缺乏充分的根據;三是法律是一種地方性知識,不論在什么時候,法律只能是植根于特定的國家、民族及具有特點的土壤之中,符合本國家、本民族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規范。持折衷主義觀點的學者認為,“從更為根本的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法律文化趨同的時代,即隨著時間的流逝,法律制度會變得更為相似”。國內學者對我國法律是否存在全球化的前景也持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法律全球化乃是分散的法律體系向全球法律一體化的運動,或者全球范圍內的法律整合為一個法律體系的過程。第二種觀點只同意“經濟全球化”的提法,而不同意提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認為經濟全球化并不等于或并不必然帶來法律的全球化。第三種觀點是主張客觀、全面地看待全球化,既反對全盤移植發達國家的法律體系,也不輕易否定法律全球化現象、趨勢的存在。研究法律全球化的目的在于探究程序公正的走向,對法律全球化問題的不同認識左右著我研究程序公正問題不同方法。如果否認法律全球化現象的存在,我們只能從本土文化中探求程序公正的真諦;如果崇拜法律全球化,則可能走向研究上的全盤西化的極端。筆者認為,法律全球化僅僅是各國法律發展的共同趨勢,只要國家存在,這種發展趨勢就永遠達不到絕對的重合。朱學文教授在《比較法學的框架和方法一一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一書中作了這樣的精辟論述:“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它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領域,如果認為只有在經濟領域存在全球化,而在法律領域不存在的話,那么,會提出一個問題:經濟全球化難道沒有法律表現嗎?“除了全球化的趨勢之外,也同時存在與它相反的、對抗的趨勢,如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法律本土化等。當這些趨勢之間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必將隨著整個世界形勢的發展而變化。”。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我們不妨從全球化的角度結合本土文化,程序公正的走向。

二、司法制度改革之比較

程序公正是各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共同目標,但各國司法制度改革的方式、方法又各不相同。兩大法系司法制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許就是我們所要尋求的程序正義。

(一)俄羅斯的司法改革

俄羅斯現行的司法制度承襲了前蘇聯的諸多傳統。在前蘇聯,司法部門是法律行業中最不受尊重的部門。法官受制于布爾什維克,法官只有在清楚地了解布爾什維克的態度后,才能對案件作出裁判。雖然俄羅斯獨立后開展了一些積極的改革活動,但政府控制司法的體制仍然存在,人們對司法的信任依然沒建立起來。為推進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俄羅斯在經濟改革的同時,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司法改革措施,特別是近幾年來,在普京總統的支持下,俄羅斯的司法改革顯現出強勁的活力。為保持司法公正,俄羅斯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1、法官終身制,以防止政府干預司法。根據俄羅斯現行《法官地位法》第11條規定,地區初審法院的法官,初次任命的任期為五年,五年后獲得連任的,即取得終身任職資格。商業法院或仲裁法院的法官也實行終身制,除憲法法院的法官任期12年外,最高法院和最高(商業)仲裁法院也是終身制。2、實行陪審制。陪審制度是俄羅斯司法改革早期引進的一項制度,先是在九個地區試行,后將陪審作為一項權利寫進了新通過的憲法。該憲法同時要求立法機構制定實施陪審制度的法律。3、實行獨立、足額的司法預算。在俄羅斯最高法院首法官的推動下,俄羅斯將最高法院享有獨立而自行管理的司法預算寫進了1997年通過的《司法制度法》,但地方法院的預算尚沒有獨立。

俄羅斯正在開展的司法改革中,法官終身制和法院獨立預算是為防止其他權力干預司法,陪審制度是為了分散法官的權力,目的都是為了保持法官的中立和公正。

(二)德國的民事司法改革

德國的民事司法改革在大陸法國家的司法改革中是最受世界關注的。自1877年《德國民事訴訟法典》頒布以來,已經過了95次修改,其中幾次大的修改的核心是簡化程序,加快訴訟的進程,加大審理的集中程度。其審判制度改革集中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初級法院審理的不能上訴的小額案件,可依簡易化的程序審理,可以不進行言詞辯論,判決可不附事實。二是擴大獨任法官審理案件的范圍。三是為克服直接開庭制度所產生的重復開庭、訴訟拖延等弊病,德國1977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簡化與加快訴訟程序的法律》肯定了“斯圖加特模式”。即將訴訟程序分為準備程序和主辯程序。在主辯論期日,原則上要求法院開一次庭集中審理后終結案件。四是初級法院審理的標的額在1500馬克以下,且當事人一方因離得太遠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出庭的案件,可不經過口頭審理而代之以書面審理進行判決。

德國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所體現的指導思想是“追求妥協”和“分配正義”,即在審判機構與審判人員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保證在合理的期間內完成對不斷增加的訴訟案件的較高質量、使當事人較為滿意的審理,同時又確保將成本耗費限制在國家承受得起的范圍內。

(三)英國的民事司法改革

英國是普通法的鼻祖。英國民事司法制度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與改進,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但英國民事司法制度存在的問題也相當嚴重,主要表現為訴訟程序的繁瑣、拖延和耗費。由沃爾夫勛爵負責牽頭的英國民事司法制度改革1994年正式啟動。沃爾夫勛爵于1995年發表了題為《接近正義》的報告,1996年發表了《最終報告》。以這兩個報告為基礎,1998年英國新民事訴訟規則出臺,1999年4月26日生效實施。英國開展的這次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是一次綜合性改革,不僅涉及到法律條文的改造,改革深入到了訴訟文化、訴訟理念等深層次問題,內容龐雜廣泛,這里只能作簡單介紹。1、英國新民事訴訟規則第一部分,規定了法官解釋新規則與行使權力是所依據的根本目標:公正地審理案件。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保證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節省費用等;(2)重要性、復雜程度、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地位適當安排,確保迅速和公正的審理,根據案件情況適當地分配法院資源等。這一根本目標對法官的訴訟理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只注重案件的精確度而處于消極裁判者地位的法官將由此成為,法官必須既考慮案件的精確度,又考慮效益等各種因素,必須加強對案件的指揮與管理。2、法官對案件的管理。沃爾夫報告指出,英國民事司法制度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由當事人及其律師毫無限制的對抗性訴訟文化引起的,因而,要對這種訴訟文化進行重大改革。法官必須取代當事人對案件的各個階段進行控制,即加強對案件的管理;當事人對抗性訴訟行為只能在法官的管理下,才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實施。新規則明確了案件管理的目標,它不僅包括在早期確定事實并決定事實是否要經過充分的審理等內容,還包括主動鼓勵當事人尋求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幫助當事人和解等新內容。當事人在舊規則中擁有的廣泛自主權在新規則中僅剩下以下幾項未被觸動:決定起訴的權利,選擇救濟方式的權利,請求強制執行判決與命令的權利以及上訴的權利。為便于法官對難易不同的案件進行不同的管理,新規則確立了三種訴訟程序:小額求償程序、迅速程序和多極程序。案件最終適用哪種程序由法院決定。小額求償程序旨在通過靈活的方式迅速解決糾紛,并且嚴格控制上訴,鼓勵當事人自己進行訴訟而不依靠律師的幫助,審判多以普通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幾乎沒有通常訴訟的標準特征。迅速程序較小額程序略微復雜,訴訟時由法官控制,實行固定費用制。多極程序較為復雜,也相對完整。在多極程序中,法官管理案件的作用也得到了突出反映,法官在各個訴訟階段都能適當介入當事人之間有效地組織訴訟和推動程序的進行。

此外,新規則在訴答程序、證人制度、上訴程序和一些配套制度方面也做了相應的改革,不再一一細述。

三、外國司法改革對程序正義走向研究的啟迪

本文之所以選擇俄羅斯、德國、英國的司法改革為研究對象,一是因為俄羅斯與我國有著相似的法制傳統;二是因為德國、英國分別是最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和普通法國家,且在兩大法系中,兩國的民事司法改革最具代表性。

從該三國的司法改革的目標來看,兩大法系以及具有社會主義法傳統的俄羅斯的民事司法制度有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的融和趨勢,我們似乎應當從這種融和趨勢中尋求程序公正的走向。

首先從俄羅斯司法改革前的司法制度考察:司法改革前的俄羅斯,在國家權力的配置中,司法權是最薄弱的,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為實施其判斷又需借助行政部門的力量”。從本文考察的俄羅斯司法改革的內容上看,諸項司法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保障法官在司法活動中的中立與公正,一改傳統的前蘇聯奉行職權主義、追求實體公正、實行糾問制的特點,充分重視了司法程序的公正。俄羅斯的改革給我們的啟迪是,要確定法院和法官在國家權力配置中的獨立地位,以保障其在司法過程中的中立性。雖然我國正在開展的司法改革充分認識到了司法獨立的重要意義,但關于司法獨立的改革確步履維艱。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國的司法改革缺乏統一的權威機構的主持和協調則是最重要的原因。有關司法獨立的改革,涉及國家權力的重組,僅存于部門內部的改革觸及不到國家權力配置的層面;沒有國家權力機構參與的司法改,解決不了司法獨立這一根本問題。田平安教授、賀衛方教授等早就提出建立統一的司法改革機構的建議,但這項建議遲遲沒能得到在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視。所以我國現在進行的司法改革仍然處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階段。

鑒于俄羅斯的司法改革經驗,筆者認為,在司法獨立的改革走向上,首先是要處理好以下兩種關系。一是司法權與其他國家權力的關系。司法權作為國家三種權力中最薄弱一個,當它與其他兩項權力糾纏在一起時,常常淪為其他兩項權力的附庸,必然導致司法權的淪喪。因此,現代法治國家無不千方百計地維護司法的獨立地位,使其免受行政與立法的干涉。法官的高薪制、終身制等均是為達此目的服務的。另外,其他兩項國家權力還應在其職責范圍內維護司法權的權威,原因在于,司法權威的有限性決定了它必須從與其并存的其他類型的權威那里獲得支持。二是司法與社會公眾的關系。司法權的被動性特點,決定了其不得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介入社會生活;同時,社會心的研究也表明,距離能創造神圣和莊嚴,而親密至少在一些情況下會導致權威的喪失。所以司法應當與社區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國法院系統正在推行的流程管理模式正是隔離法院與社區的重要措施。

英國是普通法系的典型代表,奉行當事人主義,追求程序公正。從其改革前的司法制度看,效率并不是它追求的目標。英國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引入了法官對案件的管理制度,目的是提高訴訟效率。這就引起我們對程序價值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思考:我們在追求程序正義過程中,應當如何擺布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我國傳統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繼承了大陸法的傳統,融入了一些本土經驗,奉行職權主義,有嚴格的審限制度,實行庭審糾問制。我國近年來開展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較多地引入了當事人主義的東西,譬如舉證責任、證據開示等。程序公正、兼顧效率已成為我國司法制度改革公認的目標。最高人民法院肖揚院長在新世紀的獻辭中指出:“一個需要一個主題,人民法院在21世紀的主題就是公正與效率。要把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作為新世紀人民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審判工作的靈魂和生命。”值得的是,在追求程序公正的同時,怎樣才能兼顧效率。訴訟爆炸是的一大趨勢,在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下,我國的訴訟效率尚不能滿足日益上升的審判任務的需求,如果偏面地追求程序公正,會不會步入普通法國家訴訟拖延的歧途,則令人擔憂。在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和訴訟效率之間存在著三對不容調和的矛盾。面對這三對矛盾,我們不得不做出悲難性的選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在一篇文章中做過這樣的論述:實體公正是一種相對公正,并且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因此,司法公正的前提是程序公正問題,或者說,程序公正具有優先性。如果法官在審判時忽視了嚴格的程序,則會使當事人對案件的審判結果的公正性失去信心。一些嚴重違反程序的行為,如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即使裁判結果是公正的,也損害了整個制度的公正,猶如采食了“毒樹之果”,因此從根本上說是不公正的。為避免重蹈普通法國家訴訟拖延的覆轍,訴訟效率應當作為我國司法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標。基于這種認識,我國現行的審限制度、法官對案件的管理、控制制度等是萬萬丟不得的,只能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為防止公正與效率的碰撞,有必要引入普通法上的審前程序,輔助以法官助理制度,由法官助理在審前程序中對案件進行管理,以防止訴訟拖延,同時使法官與當事人有效地隔離開來,防止法官先入為主,以保障公正的實現。

三者之間關系的這種選擇,難免給人留下這樣的疑慮:實體公正如何保障?許多學者為這一問題羅列了不少答案,雖然學者們的理由都言之有據,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追求程序公正與效率只能增加實體公正的相對程度。為了推動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我們只能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了。

德國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斯圖加特模式”和“簡化司法程序法”方面,它們對程序正義的追求也是貫徹程序公正、兼顧效率的原則,體現了“遲到的正義就是非正義”的思想。

四、我國程序公正及司法制度改革的、現狀

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實質上有兩層涵義:一是程序公正,二是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實體公正有賴于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追求實體公正的手段,不公正的程序是難以實現實體公正的。從另一方面講,程序公正并不意味著必然會有實體公正,在正當程序下仍有出現冤假錯案的可能性,因此,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不可偏廢的,兩者統一才能實現真正的司法公正。

筆者認為,程序公正,即在整個司法過程中公正地對待作為當事人的沖突主體,保證沖突主體能足夠和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愿望、主張和請求的手段及其行為的空間。程序公正的含義包括下述幾方面:

1程序的平等性。程序的平等性主要指法官是中立者,與當事人或案件本身無利害關系;沖突和糾紛的雙方有平等陳述意見的機會;雙方所舉的證據具有同等效力。

2程序的公開性。程序公開指司法過程和結果對當事人和社會公開。程序公開與程序公正的關系在于,公開司法可以發揮當事人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以防止偏私的可能變為現實,和促進當事人以及社會對司法結果的信賴。

3程序的獨立性。程序的獨立性是指訴訟程序的開啟和運作應當以實現法律目的為依據,免受其他法外程序的干擾和。法官在審判中,只服從法律,不受其他國家機構及其官員的干預。程序獨立性是程序公正的首要保障,它使程序具備了自身的理性,從而可以對抗其他國家機構的法外干涉。

4程序的性。科學的程序是在準確地查明社會主體間的沖突和糾紛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運用統治階意志的法律規范救治業已被侵害的法律權利,恢復被扭曲的社會秩序。因此,實體真實或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內容.不論刑事司法,民事司法或行政司法,都要以追求案件的客觀真實和公正處理為價值目標。查明沖突和糾紛事實的實際發生過程,是司法活動的核心內容。如果司法活動不能揭示沖突和糾紛事實的真實狀況,司法公正就失去了事實前提和基礎,也就談不上準確無誤地適用法律。

司法獨立

1獨立不是司法權獨立于行政權和立法權之外,也不是司法權與行政權和立法權相互制衡,因為我國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原則不是三權分立原則而是國家機關之間實行分工與合作,權力機關在國家生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它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向它負責、受它監督。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均低于國家權力機關,各級司法機關必須遵守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接受權力機關的監督。

2.司法獨立主要是指司法機關職能獨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和第一百三十一條分別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干涉的原則。

3.我國的司法權不是中央的排它性權力,而是在統一服從國家法律的前提下,設置地方司法機關,根據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地方司法機關由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向它負責、受它監督,最高人民法院與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與下級人民法院的關系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最高人民檢察院與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與下級人民檢察院的關系雖然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在服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同時還要接受同級國家權力機關的領導。所以地方司法機關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司法機關的人事也主要由地方管理。

公正與效率

司法公正與效率是我國法官制度改革的深層價值追求,但我國法官隊伍的整體素質,法官的管理以及法官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實現。因此,完善法官選任制度、強化法官培訓、改革法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保障制度等是提高法官素質、保證法官獨立,從而實現司法公正與效率的重要舉措。

法官選任制度是法官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任職資格,即擔任法官應具備哪些條件,二是選任方式,即如何選拔法官。法官的選任資格是決定法官素質的實質要件,法官的選任方式是確保法官素質的重要手段。

法官制度改革是當前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其重要的時代價值。但法官制度改革不僅僅是一項司法制度的改革,它牽涉到一個法治國家上層建筑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與司法體制密切相關。因此,當前進行法官制度改革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在緊密結合我國現有國情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循序漸進。

從近期而言,我國法官制度改革可著手完善法官選任制度,從任職資格和選任方式兩個方面逐步進行。與此同時,對于法官的教育培訓工作,也當成為近期法官制度改革的重點,因為無論選任制度的完善還是教育培訓工作的加強,其結果都將直接導致法官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而且,比較法官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的改革而言,選任制度與教育培訓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在近期也更具有操作性。

從遠期而言,因為法官制度改革不僅僅是法官制度本身所能解決的問題,還牽涉到整個審判體系、司法制度、人事制度、組織制度等的相關變革。因此,改革法官管理體制,進一步實現法官獨立,消除法官管理的地方化、行政化傾向將是一個更為長遠的過程。與此同時,鑒于我國當前的發展水平,健全法官保障機制,尤其是加強法官的物質保障方面,仍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總之,我國法官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應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在近期和遠期有重點地予以展開落實,以最終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1(美)勞倫斯•M~《存在一個現代法律文化嗎?》劉旺洪譯,載《法制現代化研究》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參見周永坤《全球化與法學思維方式的革命》,載《法學》1999年第11期9-14頁。

3參見馮玉軍《法律與全球化一般述評》,載《法學》2002年第四期。

4朱景文《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一一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參見齊樹潔《論德國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鑒意義》,載《人民法院報》2002年6月4日第3版。

6參見齊樹潔《英國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鑒意義》,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四期,

7漢密爾頓《聯邦黨人文集》,程逢如等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8參見汪建成、孫遠《論司法的權威與權威的司法》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1年第10期。

9參見萬鄂湘《從中美訴訟制度比較看司法公正與效率問題》,載《中國司法評論》總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