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評價及公眾參與初探
時間:2022-07-26 11:10:10
導語:環境評價及公眾參與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面臨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困境”
從社會總財富的角度看,近幾年我國沒有實際的增長。如果不改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及與其相伴的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如果不在全社會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經濟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的約束,人們生存環境將會越來越惡化。
二,“走出人口,資源與環境困境”的各種見解
從近幾年的國內研究來看,學者們大都在現有的經濟增長環境下,現有的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下,提出了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困境的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1.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從宏觀層面改變人口、資源與環境困境的最直接的手段,得到國內多數學者的認同和國家發展戰略計劃的認可。朱燦煥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突破瓶頸制約應采取的對策。其中首要對策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他認為:只有調整產業結構、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2.保護資源與環境的產權制度建設。這是從微觀層面通過經濟主體之間經濟行為的制度界定來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也得到了國內多數學者的認同并寫入各種具體的法規文件。有人提出了解決“生態赤字”與經濟增長矛盾的制度建設途徑。他們認為: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并通過外部性內部化,可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3.建立資源開發和環境損耗的經濟補償機制。這是從人與自然界物質變換的首要環節入手,來解決人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探討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理論上有獨特的建樹。董繼斌提出了建立完善資源開發和環境損耗的經濟補償機制。他認為:資源開采利用所造成的耗減應當由資源的使用者(消耗者)承擔,從而才能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
三、從源頭上遏制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生態危機的惡性循環
以上提出的各種見解,都是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惡化而采取的保護資源生態環境的最直接方法和手段,這些方法和手段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經濟主體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等因素的制約而使其落實的過程緩慢,發揮作用的效果有限,從而決定了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任重道遠。自然資源尤其是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想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就得走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之路。
本文作者:喬森工作單位: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環境監測技術與質量控制的初探
- 下一篇: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