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對策

時間:2022-07-03 08:28:43

導語: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對策

1東北嚴寒地區冰封期水污染特征

1.1冰封期水體自凈能力差,水污染嚴重

水體自凈能力受河流水溫、流量、流速等水文特征影響顯著。東北地區地處北方嚴寒地帶,冰封期水溫基于處于0℃,微生物降解作用相應減少;水面形成的冰層及積雪阻礙了部分污染物的揮發擴散,影響光照條件,使通過光合作用改善水體中溶解氧條件以及有機污染物受紫外線光解等作用均減弱;同時由于冰封期土壤水凍結、降水轉化為積雪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河流徑流量少,廢水入河后,水體自凈能力差,污染嚴重。

1.2冰封期點源污染為主,城市周邊河段污染嚴重

11月份東北地區進入冬季冰封期后,降水轉化為積雪、河流冰封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地表徑流幾乎消失,流域基本無面源污染進入,污染主要以點源為主。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部分重工業和石油化工企業造成的有機污染的嚴重;同時,受冰封期溫度影響,低溫環境下絕大部分的中溫微生物已不能代謝外源物質,微生物降解有機毒物的功能下降,導致污水處理廠效率低下,影響了污水生化處理系統穩定性。哈爾濱、吉林、長春等沿江的大城市排污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COD及氨氮入河排放總量大,約為全流域的58%~68%,造成城市周邊河段污染嚴重。

1.3突發性水環境污染風險大

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一般事前難以預測,不確定性高,風險大、范圍廣,影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因“一五”時期工業布局不合理,松花江流域大城市除大慶外,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大城市幾乎均沿江建設,部分廢水直接入河,污染事件發生后,污染事故響應時間短,突發性水環境污染風險大,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雙笨車間爆炸事故,有毒有害物質造成松花江嚴重污染,危及跨界水環境安全。另外,東北嚴寒地區一般11月份進入冰封期,4月份解凍,冰封期長達6個月,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處于水環境污染高風險期。所以,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應加大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力度,防范污染損害事件的發生。

2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執法問題

2.1季節性污染規制機制缺失

東北地區冰封期長達半年之久,季節性規制成為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水污染控制的主要環節。東北地區冰封期水體污染主要來自沿江大城市重工業點源排放,而冰封期水體地表徑流小、自凈能力差等因素決定了這一時段河流水環境容量小、水環境承載力較低,所以,從受納水體的水環境特征考慮,冰封期點源污染入河量控制應嚴于非冰封期。但是,現階段國家《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針對全國一般情況進行界定,存在季節性規制機制缺失的問題。

2.2冰封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尚未界定

我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主要是從全年視角針對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進行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定,并未考慮嚴寒地區冬季冰封期的季節性污染物排放限值。非冰封期由于水溫、流量和流速等水文條件,河流自凈能力相對較強,而東北嚴寒地區冬季和其他季節的水體自凈能力和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差別較大,水環境承載力較小,點源排污負荷相對較高,河流水環境風險大。

2.3冰封期水環境執法設備不足、執法頻率低

東北嚴寒冰封期長、氣溫低,部分地區零下20℃~30℃,環境執法人員外出執法存在較大的困境,一方面表現在河流冰封期冰層、積雪較厚,采樣監測存在困境,尤其是偏遠地區;另一方面,室外溫度低,對環境執法車輛、裝備要求較高,同時嚴寒的天氣對執法人員有較大考驗,執法頻率較低,環境監管效率不高,尤其是在自動監控體系尚未完善的地區,企業超標排放行為猖獗。

3嚴寒地區冰封期水環境監管對策建議

東北地區冰封期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需要從源頭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和限制污染入河量等制度方面建設入手,降低嚴寒冬季水環境風險。

3.1完善嚴寒地區水污染防治法治體系、建立區域季節性污染規制長效機制

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體系下,既要考慮區域差異、還應考慮季節差別,從全流域視角東北三省同步制定針對冰封期水污染治理及水環境執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重點針對沿江城市重工業點源水污染排放行為規制,完善嚴寒地區水污染防治體系和制度建設。規范冰封期環境行政管理的獎勵和懲罰法律規范,依法促進嚴寒期執法人員的執法效率和頻率,建立寒冷地區流域污染的有效治理的長效機制,以保障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乃至整個流域的健康發展。

3.2制定嚴寒地區地方環境標準、突出季節性標準限制界定

2015年實施的《環境保護法》中對地方環境標準制定權限和內容進行了修訂,省級人民政府不僅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還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由于東北嚴寒地區冰封期水體自凈能力差,從而導致水環境承載力較低,所以地方環境標準制定時不僅考慮地域特色,還應考季節性因素,從地方受納水體的承載能力視角,區分冰封期與非冰封期,制定地方水環境質量標準和企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并規定嚴寒地區冬季冰封期執行特殊環境標準,為該時段環境執法提供標準依據。

3.3推廣低溫污水處理技術、控制冰封期污染入河量

嚴寒地區有近6個月的冰封期,低溫污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將有效提高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水污染治理和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率。但,受技術水平和資金因素等制約,東北嚴寒地區相關技術應用水平不高。國家和東北三省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開展適合流域特殊地域氣候特征的水污染防控技術研發與推廣,通過投加載體或者耐冷菌種等方式提高生化工藝處理效果和各種新型反應器處理工藝,增強前置預處理作用、控制停留時間和曝氣強度等運行條件等措施,實現冬季嚴寒時期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水處理廠的低溫高效穩定運行,控制污染物入河量。

3.4提高冰封期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建立嚴寒地區政府間協調機制

在管理體制上,加強流域內省級單位合作,劃分不同河段所在行政區的環境管理職責,組織協調水環境管理工作,東北三省水利、環保部門按照整體工作部署和行動計劃,依法各司其職。在管理機制上,注重嚴寒地區冰封期沿江城市重工業點源水污染物排放,建立冰封期水污染的風險管理與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在管理能力上,加大環境執法投入,增添低溫適用監管設備,同時對執法人員進行冰封期執法培訓,提高環境執法基礎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冰封期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監管,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作者:盧嶼 葉紅升 白源 單位: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 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