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議物流企業的界定
時間:2022-04-14 03:56:00
導語:兼議物流企業的界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以提升經濟運行總體的質量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襄樊,加入wto則為此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但迄今為止,我們對物流產業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甚至還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雖然對什么是物流企業已經有了一個標準的定義,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該定義還存在許多值得商榷之處。事實上,由于物流管理服務在我國的實踐還很不夠,又恰逢我國正在經歷經濟體制的轉軌和企業制度的改革。因此,有關物流產業的規模和結構,問題和目標,以及它對宏觀和微觀經濟的作用和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就顯得比較單薄。沒有共同的理念就不能發展共同的事業,畢竟物流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的推廣已經有二十余年。現在,應該是明確定義,統一認識和合力推進的時候了。
一、我國物流產業研究現狀之掃描
就目前我國物流產業研究的現狀來看,各界對物流產業屬于服務業或“第三產業”的范疇是沒有什么爭論的。因為物流企業為市場提供的是以運輸管理和倉儲管理為核心的客戶服務;為企業提供的是以客戶服務為核心的市場營銷支持,即物流管理服務。
但是對物流產業自身的范疇,即什么樣的企業或哪能些類型的企業屬于物流企業就有不同意見了。
1、物流產業和物流企業
在具體考察我國物流產業研究現狀之前,先業簡單考察一下物流產業和物流企業的關系將是非常有益的。毫無疑問,物流企業共同構成所謂的物流產業。因為物流企業的微觀運作共同構成了物流產業的宏觀走向,進而為所謂宏觀政策的調整提供市場的依據。所以,如果我們要從宏觀的角度來討論發展物流產業。實際上首先就要在微觀的層面上來研究物流企業的發展。無論如何,物流企業是物流服務市場的主體,物流服務的運作是企業的行為。因此,對物流企業的定性研究是確定物流產業是否能夠獨立存在并不斷發展的基礎。
換句話說,物流企業的界定明確了。物流產業的邊界也就隨之劃定了。但是,要明確物流企業的邊界,就必須首先界定物流企業的獨特的功能性活動,即首先要對物流(物流管理)有一個科學的定義,以建立研究問題和發展市場的共同平臺。這個問題在拙作《論物流理念研究》(《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年第2期)中已經有了詳細的討論。
筆者的基本看法是:應該考慮直接接受美國clm對物流管理的推薦性定義。物流管理是企業行為和客戶服務的手段。物流企業的產品就是物流管理服務。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不斷發展的。
2、對物流產業界定的幾個主要觀點
歸納起來,目前對物流產業和物流企業的認識有以下幾種:
(1)有的認為單純的運輸、倉儲和貨代等企業不是物流企業,因為物流的運作是管理服務。只有那些能夠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3pl)才能夠算作物流企業。也有的認為傳統的運輸、倉儲和貨代等企業都應當算作物流企業。
(2)《物流術語》國家標準(2001)對物流企業的定義是:從事物流活動的經濟組織。
(3)有的認為物流不能算作一個獨立的產業,運輸、倉儲、貨代、船代等早就作為獨立的產業或行業而存在。如果物流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它的邊界在哪里?它的投入和產出又是什么?還有的認為物流業屬于更大的商貿流通業的范疇。
(4)國家計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的汪鳴先生(2002)則提出物流產業是“復合產業”的概念,認為物流產業是“專門從事物流活動的企業集成”。
br>這些不同認識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3、物流產業家族有太大之嫌
許多人是根據我國2001年4月17日頒布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中對物流的定義來理解物流產業的。該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所以,除了傳統的運輸、倉儲,以及貨代和港口企業早就自認為屬于物流企業以外,物流園區、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是屬于物流業的。我們還常常看到快遞企業屬于物流企業,郵政要屬于物流企業,包裝業應屬于物流業,分銷連鎖企業也要屬于物流企業,批發零售企業都要轉型為物流企業,甚至交通運輸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都屬于物流業的。此外,還有所謂流通加工業,物流配送業,物流信息業等提法。這必然便利物流企業以至物流產業的獨立性受到質疑。
以包裝業為例,我國目前有包裝企業2萬多家,300多萬個就業崗位。整個包裝行業承擔著3萬多億國內商品和8000多億美元出口商品的包裝任務。包裝工業產值超過2300億元。以包裝材料制造為主的包裝業怎么可能發球物流產業呢?實際上,作為物流服務功能性活動的包裝,主要是指貨物運輸和倉儲過程中的防護性和便利性包裝,以及相關技術的應用。如托盤技術、堆碼技術,配載技術,可回收料斗技術,集裝箱運輸技術,以及相關的信息應用技術等。
流通加工業本身的表述格界定就存在問題。究竟是流通業還是加工業呢?眾所周知,流通業和加工業分屬于服務于和制造業。雖然目前許多制造業企業已經將物流和分銷、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業務外包看作是企業最重要的商務競爭戰略,許多物流企業在增值服務的拓展方面業已經為制造業企業的非核心業務外包提供了市場和技術支持條件,出現了制造業企業尤其是所謂合同制造商和物流企業邊界模糊的情況,但是否可以擾此就認為已經出現了新的產業部門,恐怕為時尚早。如果可以的話,將其定義為物流增值服務業,或直接定義為增值服務業,既不失其產業特性,又明確產業歸屬,應該對這種物流服務模式的定型和發展更為有利。順便指出,如果把《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中的“流通加工”改變面貌“增值服務”可能跟該術語的內容表述更為貼切,也不會使人產生誤解。
物流配送業又是做什么的呢?眾所周知,配送服務是物流服務的一種方法。物流管理中包含了對配送作業的管理。所以,說物流配送就如同說家電彩電,或營銷促銷,或運輸空運等一樣,非常令人費解。依照這樣概念層次混亂的術語,恐怕很難為配送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指導,也不利于同層次物流物流服務運作之間彼此協調。所以物流配送不是不會成為一個獨立產業的。物流就是物流,配送就是配送。我們完全可以考察在物流服務業的旗下單產一個含義明確的配送服務業。要知道配送服務業的發展可是前途無量啊。
必須指出,在對物流產業或物流企業的理解和界定中,許多人對物流功能性活動進行了不恰當的泛產業化的理解。好像物流定義中的七項功能性活動就是七個行業,事實上,功能性活動從企業經營運作體系中分離出來,由獨立的企業來承接,并要進化到產業或行業的層次,必須取決于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化分工協作體系的發展。所謂產業化就是工業化的進程。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物流產業的旗下,定義中的七項功能性活動中,運輸、倉儲和(裝卸)搬運是既在的產業部門;配送和信息處理(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信息服務)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取得自己獨立的產業地位。至于(防護)包裝和流通加工要成為獨立的產業形態恐怕還要假以時日。但物流業絕對不是這些行業和功能活動的簡單組合。
顯然,物流業的范疇會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而不斷擴展。
二、原因分析
在物流產業和物流企業的界定方面之所以產生認識上的巨大偏差,至少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原因:
1、物流服務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
現階段我國物流管理運作的絕大部分還是貨主企業自營的。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力量還非常弱小。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美國美智管理咨詢公司2002年初對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進行的聯合調查發現:2002年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估計約400億人民幣,且市場相當分散。目前還沒有一家3pl企業擁有超過2%,即年物流服務收入8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份額。同時,只有約15%的國內企業外包物流服務。
必須指出,目前理論界對我國物流市場規模的估計有超大之嫌。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政府的產業政策和企業的抽獎決策產生誤導。就如同餐飲業對市場的估計總不能把老百姓在自己家里吃飯的開動都算作餐飲業的市場規模吧。即使算作潛在的市場都是不合理的。
2、舊體制的結構和思維定勢
我國目前對物流產業發展和物流企業的運作同時有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交通部、鐵道部、外經貿部、民航總局、郵政局,甚至包括財政部,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部委的參與和管理,更不要說地方政府的五花八門的發揮了。由于現行體制的原因,有關各方對物流產業的認識和所實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視角,在許多情況下具有部門利益的背景。除了各部門分口設定有關的物流市場準入門檻外,最典型的就是貨代企業和無船承運人分屬外經貿部和交通部審批。
應當說,有關既得利益各方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對未來的結構和利益調整預期做出反應是情理之中的事。這種反應如果引導得當是能夠產生物流管理新思維并形成推進我國物流產業發展之強大動力的。
3、物流企業的標準定義過于寬泛
實際上,我國《物流術語》國家標準對“物流企業”有一個專門的定義。但這個定義不僅不能為我們理解物流企業的特征提供充分的信息,反而更加使人感到物流企業的確定性和難以把握。標準第12條給出的“從事物流活動的經濟組織”就是物流企業的定義,無疑是要把所有的企業組織都收偏到物流產業的旗幟下來。物流產業的邊界在無意中被無限擴大了。
眾所周知,從事物流管理活動是任何企業與生俱來的基本功能。甚至在還沒有物流概念的時候,企業就在從事物流活動。原先的那些管理運作,如貨運管理和運輸、倉儲和存貨管理等都是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工作(可能管理運作的水平比較低)。物流管理理念的出現,只不過使得企業能夠從客戶服務、發展戰略和市場競爭的新視角來重新認識物流活動并更有效的組織物流運作,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從來還沒有因為企業自營車隊和倉庫,而要被劃入運輸業或倉儲業的。
試想:連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交通和通訊設施——都已經作為“物流基礎設施”被納入了物流產業的范疇,那至少從事倉庫建造的建筑企業也會在不遠的將來被納入物流的范疇。按照這樣的理解方式,為計算機制造機箱的金屬加工企業和顯示器制造塑料外殼的塑料加工企業也應被納入信息技術產業的范疇。雖然這都是不可能的,但現有對物流企業的定義給人們留下的聯想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 上一篇:透析立法的完善飲酒駕車是否構成犯罪
- 下一篇:能源稅制度均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