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道路歷史軌跡與發展
時間:2022-07-03 08:04:56
導語:大別山道路歷史軌跡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別山道路”是安徽農業大學校響應國家號召而確定實施的服務基層,尤其是國家“三農”事業,致力于科教興農、科教興皖戰略,走出的一條享譽全國的富民、興校、創新、育人的辦學道路,形成了“服務‘三農’、獻身‘三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大別山道路”精神。在長期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發展中,我校實現了從響應政府號召到主動自覺為“三農”服務的轉變,從科技扶貧的理念到為“三農”服務的辦學理念的轉變。老一代農大人曾經默默無聞地揮灑汗水,辛勤耕耘,像燭光一樣指引著服務地區的生產發展,指引著安徽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經28個春秋磨礪,目前,“大別山道路”已成為農大人心中深深的信念,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但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別山道路”所面臨的“三農”事業問題與確立之初的社會環境相比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受農村社會綜合問題的制約等方面。因此,新時期當代農大人推進“大別山道路”,既需要像老一輩那樣艱苦努力、無私奉獻,也需要科學把握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尤其要研究“大別山道路”征途中的諸多問題,與時俱進,才能科學決策,繼續推進“大別山道路”,實現新的輝煌。
一、“大別山道路”提出的社會背景與歷史功績
(一)“大別山道路”提出之初的農村社會背景
“大別山道路”思想的提出始于1984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政策文件。當時,經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六年發展,廣大農村地區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一系列改革基礎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快速,但由于自然和社會等方面因素國內部分地區尚有一部分人的生產、生活相當困難。因此,該文件著重提出了推動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發展一些政策措施。在國務院文件頒布以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85年初出臺了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的指導意見,列出幫助的重點地區是中央劃定的大別山片貧困地區、安徽省確定的沿淮行、蓄洪區和其他部分低洼老災區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在我校成立了“扶貧辦公室”,制定了扶貧政策和方案,并很快推動了一批學校的專家教授和科技人員深入山區,調查農業資源和生產條件,為山區農民確立主導產業,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因此,從“大別山道路”提出之初的社會歷史背景來說,當時尚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農村制度改革激勵下,我國農村生機勃勃,但個別農村地區發展滯后。從當時城鄉經濟整體發展狀況來說,貧困農村地區的主要矛盾在于通過發展生產力提高當地經濟水平,主要途徑就是提升種植或養殖等農業生產環節的科技水平。上述國務院扶貧文件也明確地把幫扶農業生產經營作為基本目標。
(二)“大別山道路”的歷史功績
自“大別山道路”被確立為我校的辦學方向以來,我校圍繞農村地區(以安徽農村貧困地區為主)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出了大量工作。而且,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發展需求的變化,“大別山道路”的服務內涵也不斷拓展。同時,在“大別山道路”工作目標和精神的引領下,我校科研、社會服務、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四個方面工作的系統性增強,功能逐步整合,從而推動我校事業穩步和快速發展。因此,“大別山道路”的歷史功績理應涵括外部和內在兩個方面的成果。就外部的社會貢獻來看,主要有:為各地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如向農民傳授板栗、茶樹、高山蔬菜、西洋參和小麥等先進科技成果;直接培訓或輸送畢業生支持地方發展,如聯合舉辦金寨縣農業專科班、與阜陽農機校合辦農副產品加工專科班、參與各地“村大工程”、農村實用人才等的培訓活動,同時,本校畢業生大量進入縣級以下農村基層工作,成為縣農委和科技局等部門的核心力量,例如,近年來輸送大量優秀的大學生村官等。從“大別山道路”對學校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功績來說,主要有:激勵了我校師資人才的成長,如任立中、宛志滬和胡承霖等專家教授,為學校贏得來自政府和社會等的一系列榮譽和聲望,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如早在1999年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教委就組織各類媒體報道我校“大別山道路”在科技扶貧和科技興農方面的大量先進事跡;推進了學校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如大別山區特色農業開發、小麥增產豐收和巢湖流域治理等。如同校黨委書記趙良慶所言:“大別山道路”是我校在長期服務“三農”實踐中形成的一條以“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獻身‘三農’,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推動教育科技與社會經濟互動發展”為主要內涵的富民、興校、創新、育人之路。“大別山道路”是安徽農業大學緊扣時代脈搏、把握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和時代辦學精神的產物,為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大別山道路”的豐富內涵也正是我校20多年奮斗歷史的實踐總結。
二、“大別山道路”新征程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責任
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環境與上世紀80年代“大別山道路”確立之初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同時,現代科技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發展問題。踏上“大別山道路”的新征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當代社會環境和我們的時代責任。
(一)“大別山道路”新征程的農村社會環境
由于“大別山道路”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宗旨,因此在“大別山道路”的新征程中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的新變化。概括而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問題。第一,隨著城市化和工業經濟發展,大量優秀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領域轉移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特征,對農業發展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從我校推進“大別山道路”來說,農村青壯年、科技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大量轉移,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村社區管理等帶來不利影響。第二,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與農業產業化的社會大生產要求之間存在矛盾。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要求。農業產業化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經營[1]。目前我國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導致其在市場進入和標準化生產等方面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需求。同時,農戶小規模分散生產,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帶來不利影響。第三,必須在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設現代農業。以高投入換取高產出的石油農業傳統模式無法滿足當代可持續發展需求。適應現代社會對資源和環境的需求,現代農業的功能不斷拓展,農業承擔著食品、纖維、休閑、能源和環保等多重功能。現代農業的內涵深化和功能拓展,對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管理體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科技推動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日漸改變農村和農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而且,“三農”問題呈現聯動效應。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民思想文化反過來也對農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傳承“大別山道路”的時代責任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即使今后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仍將有數億人生活于農村[2]。以“三農”問題為根本導向的大別山道路必須立足于這一基本國情。就“三農”問題的關聯性、聯動效應而言,在當前農村社會環境下單純的科技成果輸送既難以有效促進農村發展,也將面臨諸多阻力、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同樣,農村社會問題的解決也離不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正如總理所言,解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等農村社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我校傳承“大別山道路”,既需要積極參與國家現代農業建設,也要綜合學校各個學科專業的師生員工共同推動農村社區的全面協調發展。總之,新時期傳承“大別山道路”需要注意“大別山道路”的內涵深化和外延拓展。校黨委書記趙良慶在總結“大別山道路”的發展歷史時也曾指出,從“單兵作戰”向整體協同攻關、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從“輸血扶貧”向提升“造血機能”、從單純的科技推廣向全方位的科技支撐和引領體現了“大別山道路”的不斷創新精神[3]。傳承“大別山道路”的時代責任可以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就外部功能而言,主要包括: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此需要同時重視對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全面參與新農村建設,在農村社區規劃、社區管理和文化建設等方面,協調解決由農業現代化而引發的鄉村社會轉型問題。從學校事業的內部發展來說,主要包括:推動多學科的橫向合作研究;推動教學改革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養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各類優秀人才。筆者認為,我省地跨長江淮河、處于國家中部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都將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引導價值。作為地方農業高校,立足本地區三農事業發展也應是我校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
三、“大別山道路”內涵拓展和延伸的必要性
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大規模人才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增強農林院校服務“三農”能力是時代賦予現代農業教育的重大任務。從2005年起黨和國家連續就“三農”問題提出重要發展戰略,強調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我國廣大農村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最活躍的建設資源是人力資源,最富有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生產要素是人才要素,如何快速高效大規模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提供人才支撐是黨和國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黨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明確指出:“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到2015年,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300萬人。”在此時代背景下,如何開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滿足社會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人才需求,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規模的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增強現代農業教育體系服務“三農”能力是時代賦予農業高等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我國已從高等教育大國逐步走向高等教育強國。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總結、凝練、升華、繼承和創新“大別山道路”辦學模式,探尋“大別山道路”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規律,探索科學研究推動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進步,推動全面的社會服務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等,已經是我校刻不容緩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任務。如何將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統籌起來,將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與新型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結合起來?如何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為農村輸送大批高素質人才,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需要?如何進一步增強科技經濟和社會服務服務能力,建立農科教結合的長效運行機制?如何圍繞“大別山道路”構建特色大學文化?“大別山道路”的深化研究和現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要求和現實需求。新時期推進“大別山道路”,需要解決農村青壯年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造成的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同時也要強化對新型農業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等的扶持。面對新農村建設的新問題,我校一方面需要推動各個學科之間的合作,針對所服務的農村區域組織軟科學研究,為區域“三農”發展提供資政服務。另一方面,我校要積極參與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針對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農業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問題,區域農業產業鏈向縱深延展和橫向合作的發展需求問題,推動區域農業產業發展。我校參與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舉措有:進一步加強與農業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推進以龍頭企業為主的農業企業發展;助推以合蕪蚌綜合實驗區、皖北三市六縣和皖江城市帶等區域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升級,尤其要推動農產品工業企業發展;通過“村大工程”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的培訓活動、師生科技下鄉活動和參與新型農民教育活動等,全面踐行科教服務“三農”的辦學理念。四、新時期推進“大別山道路”的對策思考按照系統理論,系統的功能發揮受系統內部要素的組織結構方式影響。傳承和創新“大別山道路”精神,需要把學校內部發展和外部功能發揮相統一,在激勵內部要素成長的基礎上實現外在社會服務功能的最佳化。
(一)創造和弘揚以服務“三農”為主題的先進文化
我校以凝練與弘揚“大別山道路”精神,做為學校文化發展規劃的重要工程。該工程定位準確,是我校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及學校文化傳承的重要特色內容乃至大學文化品牌之“平臺”。在“服務安徽崛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弘揚工程中,在原有的以“科技支撐”為主的基礎上,結合當代農村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對高校的新需求,來補充拓展“大別山道路”的新內涵。我們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重新審視我校自身的文化特質,大力推進具有農大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永葆“服務‘三農’、獻身‘三農’”的政治本色,堅守“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鍛造“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弘揚“崇尚學術、求實求真”的學術境界,構建具有農大特色的核心價值觀,為學校事業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制度環境、學術環境和校園環境,把建設特色鮮明的先進水平農業大學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傳承和弘揚“服務‘三農’、獻身‘三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大別山道路”精神,構建具有農大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農大特色的先進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建立崇尚學術、寬容失敗、尊重個性、鼓勵創新的學術文化,完善系統嚴密、科學合理、運轉高效的制度規范,營造崇尚科學、尊師重教、和諧文明的人文環境,建設厚重質樸、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校園環境,樹立立德樹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的良好形象,構建以“大別山道路”精神為靈魂的校園文化,通過師生的社會服務、社會活動或為社會輸送人才等途徑把服務三農的文化精神傳入社會,以匯聚更多的社會資源推動我國“三農”事業發展。團結和凝聚全體師生員工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先進水平農業大學而不斷奮進。
(二)推動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的多學科合作研究
科學研究為高校人才培育、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提供物質保障,也無疑是我校堅持“大別山道路”的基本前提。由于“大別山道路”面對的是具體的、現實的農村社會問題,既需要關注現代農業的產業延伸、專業分工,也要應對因城市化、工業化和科技推廣而引發的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問題、農村社區文化和社區管理等的新問題。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三者之間的連鎖、聯動效益,需要推動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的多學科協作研究。首先,要改變傳統農業科技研究單兵作戰的困局,加強我校農林類各個自然學科之間以及同校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遵循我省或其他相關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開展協作研究。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也指出,要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推進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科技要素優化組合,打造合力、激發活力,遵循農業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復分散轉向科學分工與聯合協作。因此,只有按照農業產業發展規律來協調農業科技研究,才能形成集成化的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其次,在協調自然科學各個學科之間合作研究的同時,聯合校內外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科研資源,針對未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的農村、農民的社會問題開展同步研究。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指出:長期以來,由于自主創新的機制體制障礙,我國創新力量各成體系,創新資源分散重復,創新效率不高,應該促進社會各類創新力量協同創新,促進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事業的融合發展。加強農村和農民的社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推動農民組織化發展、激發農民社會參與,從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村經濟發展。
(三)創新人才教育,培育“大別山道路”的現代人才
在20多年的“大別山道路”實踐中,安徽農業大學為安徽省農業振興、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人才扎根在田間地頭、山間湖旁,為安徽省“三農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學校立足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積極探索全日制普通教育改革,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各級各類專門型人才。“大別山道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配合安徽地方經濟發展和安徽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作物多樣性特征,形成了相應的專業特色學科群,組建“產學研”聯盟,積極孕育人才培養新模式、科學技術新理念、生產新知識、產生新技術、培育新品種,以科技創新帶動農業經濟發展,以人才培養服務安徽農業發展。學校針對安徽省農業和農村現狀,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與企業合作,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的各級各類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開展新農村建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成人教育,進行“村大工程”培訓和新型農民培訓。人才培養為我省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持。“大別山道路”的深入發展是安徽農業大學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主動融入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科技研發、農村科技服務、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教育方式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三個綱要的公布與實施,以及農村社會發展、農業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形勢,升華和凝練我校“大別山道路”的時代品質,拓展和延伸“大別山道路”的辦學精神和辦學理念,探索總結其現代農業教育規律,揭示其對現代農業教育體系的啟示意義和創新價值等諸多方面,需要繼續探討、凝練、升華“大別山道路”深刻的教育思想指導和教育哲學理念,這對我校“十二五”期間拓展和延伸“大別山道路”,實現學校“和諧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實現“三農”人才的創新性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對豐富高等農業教育理論,促進現代化農業教育體系構建一樣具有重大價值。
(四)構建多學科、多單位協作的“大別山道路”社會服務方式
28年來,“大別山道路”已經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在社會服務方面推進大別山道路,還需要積極應對目前農村社會的新變化和圍繞國家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農村的變化意味著我國正處于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轉型過程的攻堅時期。因此,融入區域農業科技體系,順應國家區域農業科技資源整合需求,實現農科教相結合,向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集成性的科技成果,應該是我校推進大別山道路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為此,首先要在推進校內各個學科橫向合作的基礎上,加強與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間的合作,以針對特定區域的農業產業發展提供集成化的科技成果。而且,今后我校與其他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應該改變過去以特定項目為基礎的短期合作方式,要建立圍繞特定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長期合作。從所提供成果的集成性質來看,既要從縱向上同步協調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科技需求,也要在橫向上完善各個環節的專業分工和相互合作。其次,深入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三者間在服務“三農”過程中的合作。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實現了農村生產力的進步,從而引發了農村生產關系的適應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的進步就會受到制約,農業科技成果就無法有效轉化。例如,由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的無序流動和分散生產的小農傳統,農業勞動力出現結構性問題、農戶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構建十分困難,影響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考慮到耕地資源剛性約束和人口基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被視為開啟小規模農業走向現代化之門的一把鑰匙[4]。但是,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從思想觀念方面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提高農民在科技發展、社區文化和社區管理等方面的參與能力。在增強服務能力的針對性上,進一步梳理、研究、提升“十二五”規劃中“新農村建設服務工程”的具體實施內涵,圍繞“大別山道路”開展以下環節的研究和實踐,主要有:農村科技經濟和社會管理領域的研究及相應的合作“支撐點”研究;農村社會發展、轉型時期的社會建設類的“需求點”和要解決的“問題訴求點”研究服務,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總結創新新農村建設各類人才的校本“創業類人才特色培養體系”的系列課程群的“交叉點”研究實施,從農村思想文化建設新要求,尋找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實在的“結合點”研究服務,從“學校文化品牌”的高度,塑造“大別山道路”形象的影響力、感染力、吸引力地“傳播點”研究實施,調動全校專家,有計劃地調查、研究為安徽農村全面發展服務的“咨政點”研究服務。
- 上一篇:檢察院崗位廉政管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科技異化邏輯及其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