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景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1 10:53:00
導語:資源型景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簡介】黨寧張歆梅謝志華,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
1引言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多樣,眾多的名山大川、古都名城、鄉村古鎮、文物古跡都是海內外游客爭相造訪的旅游勝地。雖然近年來以主題公園為代表的人造景區為游客提供了新的選擇,但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依托的景區依然是旅游目的地的熱點。本文將這類景區稱為“資源型景區”。
中國旅游業發展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產業結構和新的增長點有所轉變,新的投資熱點正在形成。加入WTO以來,中國旅游業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就要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轉化為一流的旅游產品,因此景區開發成為中國旅游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隨著我國主題景區近年來發展的趨緩和滯長[1],旅游投資商又重新將選擇的目光投向了資源型景區。大家意識到,人造景區容易被模仿,而資源型景區卻具備資源的壟斷性。因而,借助名山秀水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產品憑借著其對資源的壟斷控制成為目前中國旅游投資回報最高的領域①。來自旅游界的信息顯示,近年來,中國旅游業利用外資和社會資金的熱點,已由旅游飯店轉向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景區正成為旅游產業的亮點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鑒于此,本文選擇資源型景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市場影響下與市場(城市)的空間關系。
2資源型景區概念與分類
2.1資源型景區概念探討
學術界最早提出“資源型景區”一詞是在2001年,當時的文獻提到了資源型景區門票收入分配問題,認為應該“建立資源開發的回報機制,資源型景區的門票收入要逐步做到部分或全部用于資源的保護”[2],但對于什么是“資源型景區”卻沒有給出回答。真正首次給出與“資源型景區”相類似概念的是彭德成[3],他在其著作《中國旅游景區治理模式》中提出了“公共資源類旅游景區”的定義:“以自然景觀和文物景觀等公共資源為依托的自然景觀類旅游景區和文物景觀類旅游景區。”筆者認為,彭德成對“公共資源類旅游景區”所下的定義與“資源型景區”一詞的概念大體吻合,只是稍有區別。
在此之后,也有其他學者給出過“資源型景區”或相似概念的定義。陳光輝[4]在其文章中用括號附注的形式將“旅游資源較好,但旅游配套設施沒有達到游客的要求的粗放型景區”附注為“資源型景區”,但筆者認為這是對“資源型景區”的錯誤理解;寇敏等[5]認為“公共資源類景區”是指“國家所有的旅游景區,包括各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文物資源等”;張捷雷[6]從經營角度將我國的景區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保護為主要職責的景區,稱為“資源保護型旅游景區”,另一類是專門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的景區,稱為“經濟開發型旅游景區”。唐凌[7]卻對“公共資源類景區”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認為“將景區稱為公共資源混淆了公共資源和公有資源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也即混淆了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之間的概念”。
筆者認為資源型景區是指以自然風景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等原賦的公共旅游資源為核心吸引物,經過人類適當的開發并具備基本旅游設施的旅游景區。它具有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經營的資源壟斷性、資源保護與旅游發展并重等特點。
目前“資源型景區”這一提法并不常見,人們熟知的是世界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A級景區等。但按照資源型景區的定義,世界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其實都是資源型景區,A級景區中也大多數為資源型景區。而且以上四者之間還互有交叉,而通過“資源型景區”這一概念可以將世界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各種稱號的現有景區統一起來。
2.2資源型景區分類
資源型景區按資源類型可分為:自然資源型景區、人文資源型景區和綜合資源型景區。
自然資源型景區包括:地文景觀(如廬山、桂林山水、敦煌鳴沙山等)、水域風光(如長江三峽、杭州西湖、黃果樹瀑布等)、氣候天象(如吉林霧凇、蓬萊閣海市蜃樓等)、生物景觀(如四川臥龍大熊貓、內蒙古草原、黃山迎客松等)等。自然資源型景區是旅游景區中分布較廣、最為普遍的一種類型,也是最受大眾旅游喜愛的景區之一。自然景區因其景觀特點,大多分布在城市的郊區或鄉村中,對海內外及周邊城市居民都有較大的吸引力。
人文資源型景區包括:文物古跡(如故宮、云岡石窟、孔府—孔廟—孔林等)、民俗風情(如民居、民族飲食服飾等)、城鄉風貌(如古都名城、鄉村古鎮等)、宗教文化(如宗教建筑、活動、藝術等)等。與自然景區不同,人文景區多數位于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和歷史古城中,其游客構成中多以海外游客及國內的外地游客為主,本地居民相對較少。形式上包括歷史文化遺址、遺址博物館、古建筑、名人故居等。
綜合資源型景區兼有自然和人文兩種旅游資源,兩種資源并重。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國有許多山岳型風景區都是宗教圣地,像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并稱為“四大佛教名山”,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齊云山并稱為“四大道教名山”。它們除了擁有秀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外,眾多的宗教古跡也是其重要的旅游資源。
3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3.1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為了便于研究,本文選擇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的資源型景區為研究樣本。根據國家旅游局的網站(/8-ssls/lyqd.asp)公布的名單,截至2005年底,我國共有A級景區2219家,其中4A級景區671家。這些景區代表了我國目前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目的地的最高水平。根據“資源型景區”的定義,筆者對這671處景區進行逐一比對篩選,共遴選出509處資源型景區(見圖1),占全部4A級景區總數的75.9%。同時參考“搜狐旅游視頻”網(/AAAA.asp)對全國所有4A級景區的情況簡介及其他搜索引擎(如百度和Google),確定每一處資源型景區的類別及其地理位置(至少詳細到縣級行政單位)。
根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數據(見表1)表明,目前我國的旅游大軍依然以城鎮居民為主。因此,可以用城市作為市場的實體,來探討資源型景區與其主要客源地——城市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空間關系。本文研究的城市以市區非農業人口數5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為樣本,城市名單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5》中“中國2004年按非農業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數統計”的數據遴選,截至2004年底我國市區非農業人口數50萬以上的城市共有131個。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得到131個大中城市市中心的經緯度坐標。
圖1509處4A級資源型景區分布示意圖
3.2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9.0中的ArcMap軟件將509處資源型景區和131個大中城市以點狀要素標記在一張已配備好地理坐標的中國地圖上(該地圖標有縣級行政界線)。對于509處資源型景區,由于已經搜集到每處景區所在地,利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分省地圖冊2005》(每個省級行政區域一本)中的縣區地圖進行標注。同時在屬性表中注明每處景區的名稱、類型等屬性。對于131個大中城市,則通過直接輸入城市市中心經緯度坐標進行標記。同時在屬性表中注明每個城市的名稱、市區非農業人口數等屬性。
利用AreGIS9.0中的PointDistance、Near、Density、Buffer等工具,找出509處4A級資源型景區周邊最鄰近的樣本城市并測算它們之間的歐氏距離,并對509處4A級資源型景區進行密度分析以及景區與城市的緩沖分析。同時,采用“回轉半徑法”度量資源型景區在城市外圍的空間分布情況。
4資源型景區與城市空間關系
4.1距離分布
根據利用ArcGIS9.0測算出的數據,509處4A級資源型景區與最鄰近的大中城市之間的距離最小值為0.13公里(桂林兩江四湖景區),最大值為1478.93公里(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距離為95.11公里。
圖2樣本景區與最鄰近樣本城市距離分布
進一步考察數據后發現,位于西藏自治區的7處景區正好是距城市最遠的景區。由于西藏境內沒有市區非農業人口大于50萬的城市(最大的城市拉薩市區非農業人口只有14.93萬),因而離這7處景區最近的大中城市均為距拉薩1100多公里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因此,在下文的分析中均已將西藏的7處景區從樣本中排除。其余502處樣本景區與最鄰近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為80.46公里。
同時,利用ArcGIS9.0的ToolBox中的Buffer工具,進行資源型景區與城市的緩沖分析,得到樣本城市周邊景區分布緩沖圖(見圖3)。從圖中也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景區位于距離城市300公里以內,在樣本景區中共有489處景區距最鄰近城市的距離小于300公里,占全部景區的96.07%。
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資源型景區距城市距離的進一步考察,可以發現,自然資源型景區距離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最大,為89.20公里;人文資源型景區距離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最小,為67.62公里;而綜合資源型景區距離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介于前兩者之間,為80.74公里。這與筆者的預期相符,即人文資源型景區由于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因而距人類活動的中心——城市較近;而自然資源型景區引人之處正是遠離塵囂,親近自然,因而距離城市較遠;而綜合資源型景區由于兼具前兩類景區的特點,因而與城市的距離也介于兩者之間。
4.2空間分布
本文采用“回轉半徑法”度量資源型景區距城市的空間分布情況。所謂回轉半徑法是指以城市中心點為圓心作圓,不斷變化半徑尺度,觀察要素點在不同半徑范圍內的分布狀況,進而發現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特征[8]。
圖3樣本城市周邊景區分布緩沖圖
鑒于502處4A級資源型景區(除去了西藏的7處景區)的距離分布,本文在距城市50公里內以每10公里為測算單位,50-300公里以每50公里為測算單位,300公里以外以每100公里為測算單位。根據利用ArcGIS9.0測算出的數據,各類型資源型景區的空間分布狀況如表3。
根據表3的數據,以距離為橫坐標,以該距離上景區數量為縱坐標,利用Excel軟件做出景區數量與空間距離對應的空間分布曲線圖。借此比較不同類型旅游地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
從圖3可以看出,資源型景區的空間分布高峰位于距城市中心10公里以內和距城市中心50-100公里。距城市中心10公里以內實際上就是城市的市區和近郊區,在該區域內主要以人文資源型景區為主,其數量占全部人文資源型景區的27.47%。而該區域的自然資源型景區和綜合資源型景區主要是穿城而過的江河、城市內部的湖泊、市區(郊)小型山岳風景區等,如桂林漓江景區、濟南大明湖、廣州白云山。距城市中心50-100公里區域在地域上大致是城市的遠郊區縣,主要以自然資源型景區為主,其數量占全部自然資源型景區的25.19%。而該區域的人文資源型景區主要是帝王陵寢、古城古鎮、宗教廟宇等,如清東陵、平遙古城、烏鎮古鎮、西安法門寺。同時全部樣本景區和三種類型景區距城市的平均距離也正好介于50-100公里的范圍中。
4.3城市規模差異
將131個樣本城市按照市區非農業人口數分為4個等級:大于400萬、200萬-400萬、100萬-200萬、50萬-100萬,考察4個等級的城市周圍與其距離最近的資源型景區的數量。數據統計結果如表4。
圖4不同類型資源型景區空間分布曲線圖
注:代表城市是指該等級城市中與其距離最近的資源型景區的數量最多的城市。
從表4中可以看出,規模越大的城市,其周邊的資源型景區也越多。這表明,高等級資源型景區在空間上向大城市趨近。規模越大的城市,潛在的客源市場越大,因而其周邊景區的發展潛力越大,景區投資發展的回報率越高,從而帶動了對景區的投資建設,景區的等級水平也隨之提升。
5結論與討論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絕大多數資源型景區位于距離城市中心300公里以內;2)自然資源型景區距離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最大,人文資源型景區距離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最小,而綜合資源型景區距離大中城市的平均距離介于前兩者之間;3)資源型景區的空間分布高峰位于距城市中心10公里以內(即城市市區)和距城市中心50-100公里的遠郊區縣;4)規模越大的城市,周邊的資源型景區也越多。
當然,本文的研究還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我國資源型景區遠不止本文選取的這509處,據筆者的統計,僅3A-1A級景區中就還有超過1000處。如果能以全部A級景區中的資源型景區甚至更多的景區為樣本來分析我國資源型景區的空間分布結構,將更貼近現實情況。其次,限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測算的景區與最鄰近城市的距離為歐氏距離。但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應該是景區與最鄰近城市之間的交通距離。第三,本文以市區非農業人口5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作為整個客源市場的樣本,但目前許多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居民也具有了旅游的能力和需求,如果能以收入水平為依據劃分出不同等級的客源市場加以詳細研究,則能更清晰的體現出資源型景區分布與客源市場的關系。第四,由于全國不同地區對申報4A級景區的積極性不一樣,因此在分析4A級資源型景區空間結構形成原因時如果能夠結合這一因素將更有說服力。這些問題有待于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解決。
- 上一篇:論中美歐貿易報復制度
- 下一篇:旅游購物模式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