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實證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1 10:54:00
導語: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實證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出現了通過區域旅游合作,不斷增強相互的競爭力,創造互利共贏局面的趨勢,泛珠三角區域的旅游協作體現通過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的特點。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內地9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些地區是我國旅游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其國際旅游業近年來經過區域內的整合,外匯旅游收入從2000年的62.60億美元到2006年的113.31億美元,增長了81%,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目前隨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深化,旅游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化,現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泛珠三角區域旅游合作方面,涉及到泛珠三角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分析并不多見,結合次區域理論并對產業結構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也尚未見,因此,本文主要從此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的理論依據
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兩大部分,與次區域合作有關的理論以及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實證分析法。
(一)與次區域有關的理論目前關于次區域合作并沒有權威的定義,對它的理論研究和系統分析也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權威的認識,但是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的觀點,此概念最早提出者是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當時指的是珠港澳、圖們江地區、瀾滄江—湄公河地區、東盟北部地區、東盟東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行為。[1]次區域合作定義有很多,本文傾向的說法是夏禹龍、魏燕慎等學者的觀點,他們認為:區域經濟合作是有層次性的,較大的層次如日本海經濟圈、黃海經濟圈、東盟自由貿易區等,次一級的層次包括各種增長三角,他們對增長三角的定義是:在小區域范圍內的一個經濟合作安排,把有兩三個甚至更多一些在地理上相近國家的邊境地區間成為跨邊界的經濟合作區,旨在通過資源互補并取得比較利益來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2-3]
基于這樣的定義,與次區域有關的理論有:德國經濟學家杜朗、韋伯等提出的產業區位理論、美國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等提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以及目前西方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最活躍的格利茨提出的、以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尤其是新經濟地理理論指出了地緣的優勢將會對國際貿易產生正面、有利的促進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論,本文提及的次區域,不但指的是在國家之間區域經濟一體化內次一級層次區域的合作,還指一國國內次一級省區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在泛珠三角這種包括港、澳地區的次一級合作。
(二)灰色關聯分析法灰色系統理論是在1982年由鄧聚龍教授首先提出的,[4]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法(GRA)是基于灰色系統相關理論的一種多因素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樣本數據為依據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的。國際旅游產業經濟系統是一個龐雜的大系統,定量測算工作有一定的難度,而灰色系統為結構龐雜、少信息、貧信息系統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因此,將泛珠三角國際旅游業經濟系統視作一個灰色系統,用灰色關聯分析法(GRA),對旅游業外匯收入與各關聯因子的關聯性可以展開分析,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可以揭示影響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并判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目前的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二、泛珠三角經濟圈三大次區域的劃分以及各次區域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關聯度計算
(一)三大次區域的劃分按照次區域合作理論,我們根據地緣關系,將泛珠三角分為東南、西南、中部三個次區域。
東南次區域包括廣東、福建、海南、香港、澳門,這一區域的典型特點是經濟水平普遍發達,GDP較高,旅游資源尚可,區域內的人文旅游資源更多的是體現出嶺南、閩南、潮汕風俗的文化資源。次區域內,因廣東最具代表性,也因為其他各省關于國際旅游業數據不易查找,因而選取廣東作為本區域的代表分析東南次區域的國際旅游產業特點(這里的香港和澳門因歷年旅游指標里均將其單列出來核算,因而不將之作為代表省份)。
西南次區域由西南地區的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組成,其旅游發展具有較大的獨特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此外,這個區域豐富的少數民族風情,與東盟接壤開展具有東南亞風情的得天獨厚的國際旅游業,因而將它們歸結為一個次區域。區域內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的國際旅游業都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選取哪個作為本區域的代表省份都可以,但是考慮云南、貴州的旅游數據公布較滯后,且結合東盟與該區域的旅游合作,我們選取了廣西作為本區域的代表省份。
中部次區域包括江西、湖南兩省,此區域位于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內陸中部,其特點在于自然資源景觀奇特,生態資源的豐富性,以及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本區域的特色。考慮到江西在本區域具有較典型的代表性,因而我們選取江西進行中部次區域的關聯度分析。
(二)三大次區域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度計算三大次區域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構成情況如表1、表2、表3。Y(旅游外匯收入)由兩大因素共5個指標構成:商品性收入X[,1]、勞務性收入X[,2],其中勞務性收入X[,2]又等于景區游覽費X[,21]、宿費X[,22]、交通費X[,23]、其他X[,24]之和,這里的其他項目包含了郵電通訊、文娛等其他旅游收入項目。5個指標里,住宿和交通旅游需求彈性較小,是剛性創匯項目,以觀光旅游為主的景區游覽收入也大致屬于此類項目,而商品性收入、郵電文娛等其他項目旅游需求彈性較大,屬于柔性創匯項目,我們通過對三大次區域的代表省份進行灰色關聯度計算,結果如表4。
按照各因素對旅游外匯收入貢獻的大小,各因素對東南次區域的關聯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勞務性收入>商品性收入,且其他(包括文娛、郵電通訊等)>宿費>商品性收入>景區游覽費>交通費;在西南次區域依次為:勞務性收入>商品性收入,且宿費>交通費>景區游覽費>商品性收入>其他;在中部次區域依次為:勞務性收入>商品性收入,且宿費>景區游覽費>商品性收入>其他>交通費。
三、泛珠三角經濟圈國際旅游業產業結構現狀
(一)柔性項目關聯度越大,產業結構越優化和高級三大次區域除了東南外,均是剛性的大于柔性的,可見泛珠三角的國際旅游產業結構仍然處在較低級的旅游運營的層次當中。
三大區域的勞務性收入均大于商品性收入,說明以景區游覽、交通、住宿等為主的旅游與旅游外匯收入關聯度最大,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旅游外匯收入主要受勞務性收入的影響,但是不同的次區域其關聯度仍稍有不同,且其中勞務性收入的構成指標關聯度不一樣。以廣東為代表的東南次區域勞務性收入中柔性創匯項目對國際旅游業的關聯度較大,說明其資源相對西南、中部次區域而言欠富集而國際旅游業較發達,該區域并不是僅靠自然資源吸引游客,而是旅游開發產品較成熟,具有較強的經濟活力,既是客源的又是目的地。
從泛珠三角國際旅游業的產業結構來看,泛珠三角的入境旅游除了廣東外,大部分的省份仍停留在低層次觀光游的數量擴張上,郵電通訊、文娛旅游等與旅游外匯收入的關聯度較小,對國際旅游業的發展作用有限,這體現了旅游收入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入境旅游人數和交通花費增加的拉動上。
(二)泛珠三角三大次區域內體現出資源優勢的分布,以及資源優勢在各自省區國際旅游業的地位和影響西南次區域的景區游覽費關聯因子是最高的,中部次區域次之,這個情況和旅游資源在泛珠三角經濟圈內的分布是相吻合的。泛珠三角經濟圈內,旅游自然資源在西南—中部—東南部呈現出由豐至稀的狀況,西南次區域遍布著世界上最為稱奇的瑰麗資源,擁有著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等諸多讓人贊嘆的自然景觀,吸引著許多游客參觀游覽,因而使得景區的游覽費用成為西南地區吸引國外游客外匯的主要來源,并與旅游外匯收入的關聯度最大,成為影響旅游外匯收入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中部次區域也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與西南地區比較,旅游資源的關聯度稍小一些,但是在勞務性費用中景區游覽費關聯度仍然居于第2位,這說明中部次區域的游覽費用也是勞務性費用中一個較重要的內容;但是對于東南部而言,自然資源相對中西部來說較少,因而東南次區域各省更多的是注重涉外企業的經營水平、旅游內涵的挖掘,以期獲取更多的旅游外匯收入。
對于資源豐裕的次區域而言,要學會利用大自然給予的禮物,但我們在現實中卻看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因而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相對同樣數量的旅游收入來說,所需要消耗的旅游資源更多,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浪費,這完全不利于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而當前次區域的旅游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與區域內各省區旅游資源使用缺乏整體協調、多樣化旅游產品缺乏整體的品牌形象、不能充分滿足游客日益個性化的需求有密切的聯系,也與其豐富的旅游產品尚未充分挖掘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直接相關,既影響了當地旅游產品的品位和形象,也難以產生較高的旅游產品附加值、提高旅游產品的經濟效益。
(三)交通設施建設以及交通的影響在泛珠三角的國際旅游業中并未如想象中較高的制約度我們從關聯度表中可以看到,除了西南次區域外,東南次區域和中部次區域的交通旅游的關聯度是最小的。
其一,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沒有安全、方便、快捷、暢達的旅游交通,就不可能有規模化發展的旅游業。泛珠三角9省區交通發展十分迅速,運輸線路增長很快,比如湖南,由1995年的555.13億人公里,到2004年增長到972.57億人公里,四川2000年是33.1億人公里,2005年達到40.8億人公里,短短數年間交通運輸能力大為提高,這為中國與東盟之間開展旅游貿易準備了硬件基礎。
其二,隨著交通環境的逐步改善,作為原有的一種影響人們旅游消費需求的剛性因素,交通對國際旅游業的影響已經不是根本性的限制因素了,而且由于交通條件的日益便利,人們出行旅游更加方便、安全,次數、遠近程度不斷加大,游客看重的更多的是旅游的滿足感,以及旅游帶來的深層次的體驗,近年來流行的自助游、探險游等就是一個明證。
其三,這并不意味著交通不再發揮重要的作用,事實上,交通設施的建設、交通線路的建設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旅游的發展悄然發揮著作用,因而便利的交通仍然是重要的因素。此外,要實現國內國外旅游市場的接軌,也需要交通等產業的配套支持。
(四)住宿餐飲等關聯度較大,促進了泛珠三角三大次區域的旅游外匯收入的增加但是,大部分的旅游經營主體包括涉外旅行社、星級飯店等經營效率較低,空房率較高,需要提升競爭力,促進餐飲住宿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三大次區域的住宿餐飲均與外匯收入有著極高的關聯度,在東南次區域居第2位,西南和中部次區域則是第1位,可見住宿餐飲對于增加外匯旅游收入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會極大的影響當地旅游的發展。近年來,泛珠三角的星級賓館等住宿餐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僅從星級賓館的數據可以看到,2000年泛珠三角擁有的星級賓館數為5302個,2006年增長為6915個,增長了30.42%。但是,與快速發展不協調的是住宿餐飲業的質量上不去,比如住宿,雖然有了多家星級賓館,可是客房的出租率并不高,湖南72.88%、江西65.10%、貴州64.99%(2004年數據)[5],時有旅游投訴的問題發生,住宿餐飲業的服務質量的好壞與否,會直接影響當地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泛珠三角的國際旅游貿易發展迅速,其外匯旅游收入從2000年的62.60億美元到2006年的113.31億美元,增長了81%,發展的勢頭非常迅猛,但是在數量和規模增長的同時,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泛珠三角經濟圈國際旅游產業結構仍比較落后,仍然處在較低級的旅游運營的層次當中。在外匯旅游收入中,大部分省區的住宿、交通、景區觀光旅游對國際旅游業的影響最大,在旅游外匯收入的增長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但是具體到不同的次區域,關聯度頗有不同,東南次區域外匯收入中其他(郵電通訊、文娛等)、商品購物等關聯度較高,體現出產業結構向著優化方向的發展,而西南、中部則正好相反,特別是西南地區,依賴的是剛性旅游收入的扶持才獲得收入的遞增,可見,整體而言,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國際旅游產業結構仍然處在以需求彈性較小的剛性創匯項目為主的較落后的態勢中。
上述產業結構的這種狀況需要我們對之進行調整,以適應國際旅游業的發展趨勢,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旅游商品購物部門需求彈性高,發展力大,應重點扶持,應開發多樣化的旅游商品,對專業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特色經營或專項經營,將純粹的商品購物轉化為文化商品購物。
第二,住宿、餐飲等行業對旅游總收入影響較大,關聯系數較高,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強調挖潛,打破原有規模小、效益低的狀況,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以提高經營的效率;要加塊一體化的泛珠三角快速公路交通運輸網建設,盡快形成縱橫交織、互聯暢通、連接華東、華中和東盟國家的泛珠三角一體化交通運輸網絡。
第三,郵電通訊、娛樂部門與旅游總收入關聯系數較低,貢獻較小,顯現出了競爭劣勢,但是同時也說明這些部門應作為未來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與突破口。
第四,培育泛珠三角區域國際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批具有雄厚實力、能夠在海內外客源市場大展拳腳的大型旅游企業。目前泛珠三角大部分的旅游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市場競爭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差,企業地域化現象突出,沒有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因而利用恰當的手段對區域旅游企業進行必要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兼并、收購、聯合、相互持股、資產置換等方式,對泛珠三角地區的旅游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規模比例結構。
- 上一篇:旅游購物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論廉價勞動力在貿易優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