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改革的回顧與思索

時間:2022-12-23 03:22:00

導語:當前經濟改革的回顧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經濟改革的回顧與思索

新中國成經濟體制改革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以為核心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規劃、實施了體制改革的第一沖擊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開創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局面。縱觀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一、要正確處理集權和分權的關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處理集權和分權的關系,主要特點是出現集權和分權的反復。因此,3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正確處理集權和分權的關系。

要準確把握中央和地方分權的原則,必須適度地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職責權限。經驗表明:集權有利于國家自覺的組織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有效地實行計劃經濟。只有適當集權,才能統一,才能保證重點建設,才能縮小地區之間的差別,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分權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可以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集權過多或分散過頭,都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在集權和分權、中央和地方關系問題上,雖經多次反復,但不是集中過多,影響了地方的積極性,就是分散過頭,削弱了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集中統一。現在,我們應當吸取以往改革的教訓,避免走兩個極端。在這個問題上,既不允許存在損害國家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許存在損害國家全局利益的部門利益。在新形勢下,必須更好地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方針。總的原則應當是:既要有體現全局利益的統一性,又要有統一指導下兼顧局部利益的靈活性;既要有維護國家調控權的集中,又要有在集中指導下賦予地方必要的權力。必須加強中央的統一領導,維護中央權威。宏觀調控權必須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制訂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地方要自覺服從和顧全大局,正確運用國家賦予的必要權力,調節好本地區的經濟活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在處理集權和分權關系問題上,往往只注意到中央和地方行政權力的劃分,而沒有處理好國家和企業的關系。國家把應該由企業管的事情包了起來,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反而把自己陷于繁鎖的事務之中。企業本身在產供銷、人財物方面無權做出決策,只是各級行政機關的附屬,這就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處理中央和地方、集權和分權關系上,首要的問題是擴大企業自主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

二、必須堅持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采用多種經營方式

新中國生產資料所有制變革的歷史證明:追求所有制和經營形式的單一化和高級化,并不能取得預期的經濟效果,只能是阻礙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相反,只要允許多種所有制并存,采用多種經營方式,市場就會活躍起來,經濟就會得到迅速發展。

“一?五”計劃時期,經過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我國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公私合營經濟和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有益的必要的補充。調整時期,通過改革農村生產關系,改革農村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又開始多樣化。結果,經濟發展,市場活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時期,急于追求“一大二公”,搞“升級”、“過渡”,企圖盡快實現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國家經濟和國家經營。農村掀起“運動,”把小社并大社,基本上取消自留地,實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城市改造殘存的私有制,基本上取消個體經濟和個體經營,限制集體經濟和集體經營,并使經營方式、購銷形式和分配方法歸于一律。“”時期,對所有制再次“升級”、“過渡”。在農村,把調整時期恢復不久的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等,作為資本主義尾巴,一割再割。不少地方把生產隊核算改為大隊核算,有的還把大隊核算升級為公社核算,供銷合作社也改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商業。在城市,對僅留的少量個體經濟和個體經營,也作為刮“單干風”,縮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不少地方把獨立核算的小集體上升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企業和地方國營企業。結果,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整個國民經濟死氣沉沉,缺乏生機活力。

事實上,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必須與現實生產力狀況相適應,任何超前的“左”的做法,都是不會成功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他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他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首先突破所有制問題上的誤區,指出:堅持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的共同發展,是我們的長期方針。中共十五大對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給予特別關注,取得重大突破,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三、要批判地繼承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文明成果,深化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

在長期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過分注重規范分析的方法,一般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要分析方法。但這種分析只能回答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應該是什么”的問題,而無法解決現實的體制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并且,無法對現實的經濟體制進行客觀評價。西方經濟學實證分析的方法就是對規范分析的重要補正,它解決的是經濟體制的現實合理程度的問題,具有客觀性、現實性、可證性的特點。

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屬性和運行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馬克思指出“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用作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消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里并不表現為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恩格斯也認為:“一旦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商品經濟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也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

事實上,馬恩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取得勝利的,整個社會生產力布局平衡,并且水平很高。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就可以消滅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但是,我國是從一個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且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這就與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有很大區別,盡管如此,我黨一直把馬恩的上述論述教條化、神圣化,始終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應當排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從而在經濟體制的選擇和改革過程中,忽視價值規律和經濟杠桿的作用,無法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直到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四、要注意消除小生產思想的影響,代之以求實、創新、效益、開放的現代化思想、觀念和習慣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改來改去都沒能突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我認為,小生產的思想的影響是重要原因。小生產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就是小生產思想的母體。小生產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發展到能進行個體勞動,但水平仍然很低的一種分散、獨立的小規模生產。“在這種生產方式中,耕者不管是自由的土地所有者,還是一個隸屬農民,總是獨立地作為獨立的勞動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表示,就是:“一小塊土地,一個農民和一個家庭;旁邊則是另一小塊土地,另一個農民和另一個家庭。”這種家庭基本上就是“全能”的經濟單位。人們在自己擁有的那一小塊土地上進行生產和生活,彼此不相干。這樣,經過幾千年的訓練,一代一代的潛移默化,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牢固的“麻雀雖小,肝膽齊全”的小生產思想。

我國計劃體制追求的“大而全”、“小而全”和強調自成體系,就是小生產方式希望“全能”生產和“麻雀雖小肝膽齊全”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種“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體制,實際上不過是放大和充實了的小生產家庭經濟而已。

小生產的交換方式受生產力的限制,十分簡單,幾乎沒有什么交換。“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與社會交換。”“不依賴于市場和它以外那部分社會的生產運動和歷史運動,而形成幾乎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小生產的社會聯系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說:“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系。”在這種條件下,他們無法理解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客觀必然性。新中國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限制、否定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正好實現了小生產者希望實現而又無法實現的愿望。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分配上“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這也是小生產者的愿望。傳統體制下一度流行的“共產風”,全民職工中實行大體平均的“八級工資”制,農村中實行大寨工分制等,實質上都是平均主義的作法,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