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回合談判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8 11:28:00
導語:多哈回合談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事實上,多哈回合談判自2001年底啟動以來,原本預計要在2004年底完成,但由于各經濟體對農業補貼及關稅以及工業產品關稅議題立場太過分歧,談判進程多次受阻及延宕。而伴隨著談判最后期限屢次“拖延”,多哈回合談判多劫多難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在嚴重削弱多邊貿易體制權威的同時,也給本已脆弱的多邊貿易體制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2003年9月10日-14日,WTO第五屆部長會議在墨西哥旅游勝地坎昆舉行。作為多哈回合談判的中期評審會議,此次會議肩負著將多哈回合談判帶入正軌的使命。然而,由于在農產品議題和是否啟動“新加坡議題”的問題上發展中成員表現出令發達成員始料未及的堅定立場,經過五天激烈爭吵,坎昆會議既沒有發表任何部長宣言,也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重蹈了西雅圖會議的覆轍。坎昆會議成為WTO歷史上一次不歡而散、無果而終的會議,會議在場內場外爭爭吵吵中度過,多邊貿易體制遭受了一次重大考驗和挫折。
2006年6月29日-30日,來自60多個國家的高官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小型部長會議。這是自2001年11月多哈回合談判啟動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部長集會,會議旨在確保多哈談判在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談判中能順利達成協議。然而,事與愿違,談判于7月1日以失敗告終,使得2006年4月30日和6月30日這兩個達成協議的最后期限均被錯過。發達成員,特別是美國和歐盟拒絕在農業補貼和農產品進口關稅方面做出讓步是造成此次高層談判破裂的主要根源。
2006年7月6日,在談判各方的委托下,拉米開始了斡旋之旅。7月23日,主要談判六方(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非正式部長會議以農業問題為中心繼續談判,目標是爭取8月中旬就農產品和非農產品談判達成框架協議,為2006年內結束談判奠定基礎。然而,各方仍然無法在多哈回合的首要議題——農業問題上達成任何共識。7月24日,拉米正式建議全面中止多哈回合談判,且不為恢復談判設定時間表。7月27日,WTO總理事會會議批準拉米的建議,正式決定凍結談判。這標志著多哈回合談判完全陷入困境,被迫進入“休眠期”。
第一,多邊貿易體制管轄范圍的“無節制”導致談判性質發生變化。六十年來,多邊貿易體制談判議題在不斷增多,新議題大多是“貿易有關的問題”或“非貿易問題”。多邊貿易談判的范圍擴大到了成員的國內規則、文化偏好、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倫理問題等國內規則領域,這些問題非常敏感,而且要比削減關稅復雜得多。有些議題還越來越深入地涉及各國的主權管轄領域,即一些根本的制度性問題,涉及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利益直接沖突的事項,并不斷逼近各國經濟管理的核心。多邊貿易體制管轄范圍的“無節制”最終使其自身負擔越來越重,對各成員國內政策的涉及也使得市民社會和各類利益相關者越來越關注多邊貿易體制。因此,多邊貿易管轄范圍和談判性質正在發生改變,多邊貿易談判不斷演進的性質構成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一大挑戰。
第二,不斷增多的參與者和關注者對多邊談判機制提出嚴峻考驗。截至2008年底,WTO的正式成員已達到153個,此外還有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正在進行加入WTO的談判。各成員方在經濟規模、發展水平、參與能力上都千差萬別,多邊貿易體制要在協商一致的談判基礎上達成協議,決非輕而易舉。再有,發展中成員的迅速增多和龐大的成員比例,要求實現更多的談判利益訴求,并對傳統的國際經濟治理模式提出挑戰。特別是,如何避免最不發達成員被邊緣化,也是多邊貿易談判必須面對的問題。此外,多邊貿易體制的關注者正在發生著變化,除了傳統的各成員政府和貿易商之外,工會、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稱之為“市民社會”)也越來越關注多邊貿易談判(見表2)。但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談判程序,多邊貿易體制都沒有做好準備來接納市民社會的介入,作為第三部門,市民社會已經成為多邊貿易談判面臨的新的挑戰。
第三,對區域主義的放任導致成員對多邊貿易談判的興趣下降。作為GATT1947第24條和GATS第5條的重要例外,多邊貿易體制對其成員參加區域貿易安排的放任甚至鼓勵,使得WTO許多成員對于區域內貿易的重視遠遠大于對區域外的重視,這直接誘導了WTO成員對多邊貿易談判采取一種無所謂的機會主義態度。許多國家之所以不愿意在WTO?成員內部達成妥協的重要原因,就是開始轉向了區域貿易安排。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平均每個發展中國家參與了5個自由貿易區,每個拉美國家參與了7個,每個非洲國家參與了4個。一些傳統上對多邊貿易體制過分依賴的國家也越來越將區域貿易安排作為其商業政策的中心,還有一些國家把區域政策作為與多邊貿易體制并行不悖的政策目標,連一些微型國家和小島國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所在地區的區域貿易協定。因此,如何在推進多邊貿易談判的進程中,加強對區域貿易安排的監督和約束,使多邊貿易體制與區域貿易安排協調發展,已成為WTO多邊貿易體制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
第四,多邊貿易談判過程中的貿易與發展目標日益突顯。對于發展中成員而言,發展是終極目標,貿易政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工具之一。多邊貿易體制面臨的重要挑戰是如何更好地幫助發展中成員實現發展目標,使所有成員特別是發展中成員從中受益。在多哈回合談判中,發達成員提出用橫向概念的方法實行特殊和差別待遇(S&D)的目標,而發展中成員則提出88個具體提議,要求對烏拉圭回合以來WTO所采納的S&D條款進行重新考慮和修訂。發達成員堅持如果不對目前多邊貿易體制中的發展中成員進行分類從而明確S&D的針對性,他們不會同意任何具體的提議談判;而發展中成員堅持發達成員必須一視同仁地對所有發展中成員都給予S&D,并且就具體的議題進行談判。對于發展中成員的分類之爭,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勢同水火,在S&D的談判上,基本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的結果。多邊貿易體制在S&D談判上毫無進展,使得發展目標的實現也變得遙遙無期。
三、多哈回合談判屢遭失敗的“后果”
在全球各國眾志成城應對金融危機的緊要關頭下,多哈回合談判卻未能在2008年年內達成協議,在給多邊貿易體制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的同時,也使人們對重新恢復世界經濟的信心遭受重挫,多哈回合所承諾的開放貿易和促進發展的目標將無法實現,世界貿易規則中的不合理成分也將無法得到糾正。如果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無法得到遏制,無疑將進一步加劇金融危機轉化為全面性經濟危機乃至經濟大蕭條的風險。
根據世界銀行最近的《全球經濟展望》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08年的2%放緩至0.96%,為該行自1970年開始記錄該數據以來的最小增幅。世界銀行表示,不排除出現嚴重的全球性大蕭條的可能。在全球經濟一片陰霾之下,多哈回合談判成功與否的意義將遠超之于多邊貿易體制本身。據估計,多哈回合談判一旦達成協議,全球每年因關稅削減可為全球節省下1300億美元,讓全球經濟每年獲益500億至1000億美元,而如今談判無法在2008年年內順利完成則讓這一切化為烏有。此外,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還將助長各國轉而尋求雙邊或區域性安排,這將導致全球貿易版圖割裂成犬牙交錯的小塊,從而加劇全球貿易規則的混亂。
對于中國而言,加入WTO七年來,中國已成為WTO多邊貿易體制的主要受益者。正如華盛頓智囊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前不久發表的一份報告所言,“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依賴的是其強大的出口,而保障這一強大出口的前提,就是需要一個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然而,多哈回合談判屢遭失敗,對于旨在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中國,無疑將使中國進一步受益于新一輪貿易自由化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美好愿望“落空”。
2006年,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貿易專家桑德拉,博拉斯基(SandraPolaski)依賴于最新的GATP模型及其數據庫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對多哈回合談判的收益(損失)進行了測算,結論顯示:中國是多哈回合談判勝利完成后的最大受益者。如圖1所示,如果將中國在本輪回合非農產品和農業談判中獲得的經濟利益合并折算成以美元表示的實際國民收入,中國年收入將為103億美元,等同于印度收益增加部分的四倍多,也遠高于日本、歐盟和美國。與此同時,中國巨大的談判收益也會對國民生產總值產生顯著的正面效應。依據測算獲得的主要談判方收益占各國GDP的比重,多哈回合談判對各國GDP增長的貢獻在中國最為顯著。如圖2所示,中國是唯一一個收益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國家,達到1.2%。
由此可見,作為多哈回合談判的最大贏家,談判的破裂乃至最終失敗便意味著中國將成為最大的輸家。中國由此所失去的,將不僅僅是顯著的“經濟收益”和“開放紅利”,更加重要的是,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將使中國受益的國際經濟制度環境進一步惡化,隨之,全球多邊貿易規則對中國主動引進外部力量,主動沖破傳統體制和觀念的束縛,主動推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軟環境和硬環境的推動力也將會減弱。而且,全球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貿易保護主義依然盛行等問題也將會進一步威脅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外部空間。
當然,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盡快完成并最終達成互利共贏的一攬子協議并非易事。多哈回合談判屢次受挫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全球多邊貿易機制的必要性也不容置疑。但維護這一機制的富有效率的運轉,發展中成員有責任,發達成員更是義不容辭。作為貿易自由化的主要獲益者,發達成員必須主動承擔解決多邊貿易體制存在和發展危機的更大責任,對不發達成員主動開放自己的市場,減免那些高負債國家的債務,更慷慨地提供發展和環境援助。
2008年12月17日,拉米召開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提出“結合多哈談判仍是2009年WTO工作重點”,建議新年伊始立即恢復農業、非農產品、規則、貿易便利化等所有議題的談判。此外,拉米還提出展開三項工作,即2009年1月對各成員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的進出口貿易措施進行第一次集體審議;進一步推動解決貿易融資問題;2009年中期舉行第二次全球“促貿援助”審議大會。
由此可見,多哈回合談判的多劫多難并不意味著未來談判不能取得新進展。同時,談判的每一次“挫折”都只是意味著又一次漫長的積蓄和醞釀以及未來的又一次新的期待和輪回。畢竟,倘若多哈回合談判最終無果而終,將會沒有贏家。因此,無論發達成員,還是發展中成員都要在共同努力中求妥協,在利益平衡中求共同發展,在共同發展中求公平貿易。在這一過程中,WTO自身進行適當的改革也是亟須和必要的,以更好地維護和加強WTO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只有建立在制度性合作基礎上的互利、共嬴、共存、共生理念才是全球應對金融危機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精髓和關鍵,才是多邊貿易體制賴以存在,并繼續扮演全球貿易管理者和協調者角色的現實基礎。
內容摘要由于WTO成員無法彌合在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領域的嚴重分歧,WTO總干事拉米被迫放棄在2008年底前舉行部長級會議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多哈回合舉步維艱與WTO多邊貿易體制的“體制內先天缺陷”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關系。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使人們對重新恢復世界經濟的信心遭受重挫,將無疑進一步加劇金融危機轉化為全面性經濟危機,乃至經濟大蕭條的風險。從短期來看,多哈回合談判重新啟動的期限再次擱置,談判再次被迫進入“休眠期”。從長期來看,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仍是WTO成員各方共同的現實選擇。當然,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盡快完成并最終達成互利共贏的一攬子協議并非易事。因此,無論發達成員,還是發展申成員都要在共同努力中求妥協,在利益平衡中求共同發展,在共同發展中求公平貿易。
關鍵詞金融危機多哈回合體制內缺陷失敗后果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