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革新以及發展的文化走向

時間:2022-12-06 10:27:00

導語:中國經濟革新以及發展的文化走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革新以及發展的文化走向

中華炎黃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現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怎樣繼承與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并吸納西方文化的精華,整合現代中華文化,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經濟改革必須注愈文化取向

創造既符合時代進程又同中國國情相一致的文化觀,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一百多年來的重大命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在當前經濟改革與發展進程中,處理好文化取向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現代化運動過去陷于失敗,其中最深刻的教訓之一,就是文化取向與經濟發展相悖反。一般來說,經濟的發展決定每個時代的文化取向;但是,每一時代的文化取向又可對經濟發展起反作用。科學的文化取向,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則能制約乃至束縛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與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同步推進,這既是中國近代的歷史啟示,又是中國現代的時代主題。

確立科學文化取向,當然包含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整合西方文化精華兩個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反文化現象。

諸如:經濟生活中的道德淪喪問題,它既與中華優秀道德傳統相悖,又與現代化要求的社會公德不符,拜金主義、個人至上主義,既與中華文化傳統中的“重義”、“樂群”相悖,又對現代化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危害;權力腐敗、貪贓枉法,既與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公仆”、“憂民”意識相沖突,又崩裂了現代化的社會信心……等等。因此,推進中國的經濟改革,促進現代化快速健康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的文化取向間題,消除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障礙,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注意克服文化方面的消極現象,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而在抑制消極影響方面,重要的工作則在于究因探源。

那么,上述消極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其深層原因是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現代化模式同中國文化傳統的不協調,經濟現代化與文化現代化不同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一下當今社會,就會發現確有那么一些人—盡管還是少數—既熱衷于財富的增加(這無可厚非),又熱衷于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已經沒有什么馬列主義的理想,也丟棄了中國的傳統道德,甚至連人格也可以不要了!這種“三無之人”的隊伍,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危險,其實質是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取向問題。

也就是中國究竟要實現一種什么樣的現代化問題。

因此,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迫切要求我們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原則為指導,重塑現代中國文化,把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現代化模式同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對接起來,形成健康的現代化中華文化,在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同時,也創建起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精髓的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這是中國現代化得以最后成功的保證,這是中華民族振興崛起的希望之所在。

二、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學說,一定的經濟基礎原生出一定的文化;但一定的文化一經產生,由于它具有滯后性和積累性,故它便會整合成為一定的文化傳統;這種特定的文化傳統或稱“傳統文化”,又會反過來制約、影響經濟的發展。

一般地說,文化的傳統,對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三個層面的影響:

第一個層面,是價值取向。這屬于大眾的層面,例如,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傳統,使西方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普遍地表現為利己和重利,為此不惜犧牲他人利益。而東方文化的家庭主義和群體主義傳統,則使東方現代化過程中,人們往往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兼顧利他和重義。

第二個層面,是思維方式。這屬于倫理的層面。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就其主流來說,基本是排他的、競爭的,非此即彼的。《進化論》的立論基礎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而東方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則是兼容的、和諧的、講求“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我以為有三個涵義:第一個涵義是“中和”,這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講求“和為貴”,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第二個涵義是無過之而無不及,這主要表現為處事態度講求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符合客觀,尊重規律。第三個涵義是“擇乎中庸”,這主要表現為解難策略講求“求同存異”,將看似互相矛盾的兩種事物擇其中而融為一。例如,共產黨同資產階級本是根本對立的兩種群體,但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了一種中介形式—統一戰線,而把二者聯合起來了。又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典意義上說也是對立的兩個范疇,但鄧小平同志創立了“生產力標準”這一中介學說,也將二者結合起來了。

第三個層面,是模式選擇。這屬于制度的層面。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特別是英美它們的現代化。采取個體私有模式為主,在股份經濟中也是個人股占主體。而東方,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與南韓),也形成所謂:“儒家資本主義”模式,即法人相互持股的帶有某種“群體‘,性的模式。至于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現代化模式的選擇L,就既不能選擇資本主義模式,也不應過份提倡”個體“模式,而應結合中華文化的特質來選擇我們的模式。

從以上三個層面,我們剖析了文化傳統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的用意是說明:在我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決不能照搬照套,甚至是生搬硬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包括企業模式),必須立足于中華文化這個大背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創造適合于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化模式。否則,我國的經濟現代化就會失去精神支柱,甚至可能造成社會思想的混亂,導致穩定局面的破壞,最終也就無法完成中國現代化的大業。

三、如何構建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華文化?

這個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困難的問題。其菌難不僅在于問題本身,而且還在于它處的探索階段。我想分兩個層次,即總體目標模式和具體整合模式來進行表述言

1、總體目標模式

根據中央有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文獻和我國的當前實際,我覺得現代中華文化所追求的目標似乎應該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結合,逐步形成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核心的,充分吸納人類一切先進文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開放的現代化文化。''''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總的指導方針。在文化建設上也不例外,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有機融合起來,成為有血有肉的、為中國人民在感情上認同的精神支柱。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是中華現代文化三位一體的核心內容。愛國主義,中央已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這是對我國現階段愛國主義特征最精辟的概括。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從遠古到現代,都是提倡”先有國,后有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多少仁人志士所扮演出的一幕幕壯烈歷史活劇,大都是圍繞著愛國主義這個軸心而展開的!在改革開放的時期,我們更要提倡這種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

集體主義,在東方是淵遠流長的。東方傳統農業所孕育的人文主義精神,就包含了集體主義。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假設之一的所謂人的本性自私論,是片面的。人的本性既有自私的一面,又有合群的一面。人類如無合群的本性,早在洪荒時期就會被洪水猛獸所消滅了。究竟是以自私為主還是以合群為主,則要因時因地而異,關鍵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各國的文化傳統。我國當前,在提倡個人激勵的同時,決不應照搬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模式,而要提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而不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種消滅一切社會不公平現象和階級間的對立與沖突,建立一個公平與和諧的無階級的新社會。但,這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是要通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的基本途徑去實現的。在我國現階段,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必須看到這個前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在當前,至少應該大力提倡“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應該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來的,他的精辟論述,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個“開放的”呢?主要是針對當今的新形勢,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世界經濟國際化的大潮勢。在當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不愿意衰落與滅絕,就必須不斷地、及時地吸納別的民族的先進文化以豐富與創新自己的文化。這,就要求它的文化體系必須是開放型的,而不是閉關自守的。

2、實際整合模式

在實踐中,究竟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先進文化的對接融合呢?這就有一個整合方式(或模式)的問題。

歷史上,我們有過所謂“中體西用”的模式,有過“西體中用”的說法。但,這都證明是行不通的。其所以行不通,主要在于二者的思維方式缺少辯證法,在實踐上將理想與國情相割裂。因為,無論是中華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有它們產生和發展的特定文化環境,將它們作為兩者相互認同的文化形態,都有可作“體”與只能作“用”的東西。絕對地規定一方為體一方為用,就犯了機械論的毛病。所以,我們試探提出一種整合模式,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體用交融論”。

“體用交融”的本質內涵,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模式框架內,中西文化要素中誰為體誰為用,要因范疇而異,具體對象作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例如,我們要塑造的中國式經營思想,就不應照搬西方“大魚吃小魚”的模式,而應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神去掉其中“樂夭安命”的糟粕,加進西方商業竟爭精神,而后融合為我國的現代經營思想,又如企業文化,中國原來(指在現代以前)就很少有什么企業文化的傳統,因而就必須以西方的企業制度為母體,去掉其中的“個人至上主義”,加進中華傳統的“和為貴”的人際關系,而后塑造出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文化。如此等等。前一例,是中為體西為用,后一例則是西為體中為用。

只有按照這種思路來整合現代中華文化,才能達到魯迅所說的“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的文化境界,最終形成健康的現代中華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