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金融合作論文

時間:2022-03-12 05:16:00

導語:區域金融合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金融合作論文

摘要: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自2004年啟動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經濟合作的推進,迫切需要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通過區域金融合作,將能促進資本在區域內的有效集聚,實現金融資源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區域內經濟與金融的聯動發展與合軌運行。但是,目前泛珠三角各省市在金融發展程度、金融聯系程度等金融條件、行政區劃、金融監管等制度條件上都存在制約金融合作進一步開展的因素。因此對泛珠三角地區的區域金融合作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策略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歷史潮流。在此趨勢下,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政府領導于2004年6月在香港共同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正式啟動。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逐步推進,迫切需要加強金融領域的區域合作。通過區域金融合作,有利于發揮金融在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中的媒介、導向和調節作用,實現金融資源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資金充分、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市場統一,減少資金的搜尋成本和產業的梯度轉移,提高市場的配置效率,最終實現區域內經濟與金融的聯動發展與合軌運行,提高泛珠三角區域的綜合競爭力。但由于泛珠三角區域內既有我國東、中、西部三個不同的區域金融特征,又有“一國兩制”下的三個貨幣區域、三種金融制度的差異,而且各地區的金融發展也極為不平衡,加大了區域金融合作的難度。因此,泛珠三角地區金融業如何順應形勢,加強合作,更好地發揮金融在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中的調節作用,同時抓住機遇,和諧發展,不斷提高區域金融業的競爭力,已經成為泛珠三角區域金融發展的重要研究問題。

一、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現狀

泛珠三角是目前中國經濟最活躍的三個增長極之一,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圈。其中,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現代物流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中心之一;澳門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博彩中心之一和地區性商貿服務平臺;而內地9省(區)的區域面積約為全國的1/5,人口占1/3,經濟總量占1/3。

自2004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模式建立以來,各方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金融機構跨境經營和互相參股,支持金融機構開展城際金融合作、建立異地客戶服務中心和發放異地貸款,資金自由流動的體制障礙在逐漸消除,金融合作基本框架已經形成。目前圈內基本形成了以港澳發達區域為第一金融產業梯度、以我國東中部地區省份如廣東、福建等正在崛起的第二金融產業梯度、以我國西部省份如云南、貴州等欠發達區域為第三梯度的金融產業布局狀態。澳、港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和歷史因素以及相宜的管理,金融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香港金融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世界聞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證券市場已經成為國內公司在海外上市的首選。由于廣東與香港地域相連、人文相通,粵港這個次區域的金融合作在區域合作的推動下進一步深化,在金融機構互設、金融業務合作上取得明顯進展。截止2006年6月末,廣東共有港資銀行22家,港資駐粵保險公司代表7家,同時部分香港銀行將數據處理中心、檔案管理中心、單證業務、電話業務中心等業務部門內移。如中銀香港將軟件開發中心遷至深圳,匯豐銀行將檔案備份中心遷至廣州。廣東有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香港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2006年2月廣發期貨經紀公司成為我國首批赴港開設分支機構的3家期貨公司之一。在銀行業務合作方面,粵港銀行業在授信融資業務、結算業務、外匯資金業務、個人銀行業務、港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及港資銀行保險業務、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全面展開合作,合作形式逐步多樣化,合作對象逐步多元化,合作成效日益顯著。特別是在支付結算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建立了粵港票據聯合結算系統,基本形成了一個覆蓋珠三角的粵港票據結算系統;實現了粵港、深港港元即時支付系統的聯網;實現了廣東和香港地區銀行卡網絡互相連通。廣西、云南金融界在發展邊貿結算、服務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上頗有心得;江西、貴州作為首批農信社試點改革地區,在增資擴股、轉換經營機制、促進“三農”發展等方面先行一步。

泛珠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良好的區位優勢,除個別地方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泛珠三角都設有分支機構,而且都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香港的匯豐、渣打、恒生、東亞等大銀行及其他一些金融機構已在內地開設多間分行或代表處,但是,泛珠三角地區銀行機構以及上市公司數量大部分分布在廣東、香港、澳門這些發達地區,其他省份銀行結構、上市公司數量偏少。截至2006年末,泛珠三角內地9省區(除港澳地區外)各項存款余額9.36萬億元,占全國的26.91%;各項貸款余額6.18萬億元,占全國的27.42%;國內生產總值達6.63萬億元,占全國的31.68%,增長速度為13.3%,比全國平均增速高2.6個百分點。而2006年末區域內9省區(除港澳地區外)共有上市公司501家,約占全國(共A、B股上市公司1434家)的35%,說明泛珠三角地區股票市場處于領先的地位,但是地區發展結構差異大(見圖),說明泛珠三角地區的金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制約因素

(一)體制障礙

制度因素是影響任何區域進行合作的重要因素,在泛珠三角區域內部同樣存在著較大的體制障礙,影響著其自身發展。我國采取“一國兩制”的方針收回了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與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會對兩種不同制度下金融體系銜接的深度與廣度產生影響。內地的金融體制雖然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造,但是總的來說,政府干預色彩較濃,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從這兩年的證券市場可以看出,中國的股票市場受政府影響大,價格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偏離實際價格很多,市場的力量還很微弱)。而港澳金融法律體系健全,法規細而全并且符合國際慣例,內地在此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區劃壁壘導致各自為政,條塊分割

經濟的發展需要金融資源能夠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自由流動,然而銀政壁壘的存在阻礙了泛珠三角地區金融互動的發展。表現為:(1)地方政府實際上過多過少地干預商業銀行貸款,控制本地市場的意愿過于強烈,不希望本地區優質的金融資源與他人分享,只樂意資金的流入,反對資金的流出;只歡迎投資本地項目,反對投資異地項目;當區域之間出現利益摩擦時,一些金融機構往往以行政區為依托,構筑各種壁壘,阻礙了金融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2)目前泛珠三角內陸區域金融監管分屬人民銀行大區分行——廣州分行、成都分行、武漢分行、上海分行,而目前大區分行都是以平衡本區域經濟總量為原則,而不是以區域經濟的聯系程度為首要出發點,金融監管的垂直領導直接導致9省區金融業之間的分割狀態的形成,直接導致泛珠三角區域各省市的金融服務都以現有行政區域為主,沒有從區域資源和動態角度確立金融服務模式以實現金融資源更大范圍的有效配置。因此,從目前看,阻礙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最大問題是地區間金融合作受到區域分割管理的限制,合作渠道不夠暢通。

(三)區域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

通過對“泛珠”各省區GDP的比較(見表1),可以把“泛珠”各省劃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GDP明顯超出其他各省區的香港、澳門和廣東;第二層次是GDP在7000億元-8000億元之間的福建、四川、湖南3省;第三層為江西、云南、廣西、貴州、海南5省區。三大層次間各省區的差距是巨大的:內地2006年GDP總量最高的廣東為26204.47億元,而最低的海南省只有1052.85億元。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還可以通過其它經濟指標得到求證,9省區GDP的變動趨勢與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人均GDP等的變動趨勢具有相似性。2006年廣東的人均GDP為28332元,是貴州的近5倍;從地方財政收入來看,廣東的財政收入為2179.4608億元,幾乎是其它8省區總和(約2963.3831億元)的73.5%。

從表1可以明顯看出,香港、澳門、廣東、福建的人均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都是遙遙領先,泛珠三角地區明顯存在著空間二元性。沿海地帶經濟發展比較快,內地發展比較緩慢,這也是泛珠三角地區金融合作的一個難題——地方差異大,發展很不平衡。

從表2的各項金融指標來看,廣東、福建、四川、湖南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年末余額都遠遠高于其它地區,金融實力比較雄厚,資金流動活躍;而保費、上市公司家數則是廣東遙遙領先(除香港、澳門)。資金流動活躍于第一、二階梯之間,第三階梯資金流動緩慢,極大程度地阻礙這些地區的金融合作與發展,導致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策略

(一)建立泛珠三角區域性金融機構

隨著泛珠各項經濟合作的深化,建立泛珠經濟區的區域性銀行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必然。整合區域內9省區城市商業銀行,組建“泛珠三角發展銀行”是一個創新的途徑。“泛珠三角發展銀行”就像一個具有政策性銀行的特征,可以根據各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確立相應的資金比例,由各省區財政撥款共同組建,也可通過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募集資金。這一銀行的任務主要是為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政策性貸款。此外,還要注重加強金融機構區域內相互開設網點、增強服務能力建設的金融合作。

(二)加強區域金融監管的配合與協調

區域經濟一體化后,金融制度,金融合作越來越復雜、精細。因此,需要加強區域金融監管的配合與協調,建立區域金融風險的信息溝通、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快區域信用體系和信用環境建設,重點探索建立覆蓋全區、資源共享、信息完備、使用便捷的個人征信系統和企業信用系統。在防范風險層面,建立客戶信息通報制度,定期通報不良客戶黑名單,同時共同加強區域金融監管和內控,攜手打擊金融犯罪,確保金融安全,創造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金融環境。

(三)完善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法律體系

一要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連貫的政策法規體系,優化合作環境,為合作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二要抓緊完善內地的市場經濟體制,減少市場扭曲,使區域內金融業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三要建立和完善泛珠三角相對一致的產權制度、企業制度和文化制度,使企業和個人的創新發明受到社會的尊重和嚴格的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保護。

(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云南、貴州、四川距離廣東比較遠,由于空間距離遠,經濟金融發展梯度明顯,使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金融機構在開展異地業務時面臨管理難度大、風險管理手段缺乏等問題。同時,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很大程度的影響偏遠地區的對外貿易,導致進出口貿易額比較低,經濟發展狀況欠佳,與沿海地區差距越來越大。應該加強信息傳遞能力,搭建信息溝通的平臺。

(五)積極促進雙邊與多邊金融業務及金融資源共享

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應當以主體間差異性為基礎,發揮各方比較優勢,積極進行雙邊和多邊的金融業務合作及金融資源共享。以融資為例,泛珠三角區域內既有資金充裕的省區,也有資金緊張的落后省區,資金供求的差異性較為明顯。但由于資本具有逐利性,發達省區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和較為發達的資本市場,所以近年來出現了資金從存貸比高的地區向存貸比低的地區流動的現象,資金供求不平衡性狀況日益嚴重。為此,區域的金融合作應當致力于建立雙邊或多邊的資金共享機制,充分利用資金供求不平衡的特點,積極引導資金合理流動,實現在整個區域內的資金融通,進而實現泛珠三角區域內金融資源的優化和整合。

(六)完善區域金融基礎設施,降低交易成本。

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這為區域金融合作中出現的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提供暢通的渠道,包括區域支付結算平臺、區域票據交換中心、區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區域金融業整體水平。

(七)加強人力資源合作

突出港澳和廣東在人才方面的優勢,密切人才交流,是深化區域各方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有利于防范潛在的區域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加大人才交流培訓力度,建立區域內人才交流培訓機構,共同組織高級管理人員互訪和出境學習、考察、培訓。加強高級管理人員定期溝通與聯系,實行互派人員掛職鍛煉。加強人力資源配置、用工制度績效考核、人才培養等方面經驗交流,優化人力資源結構。

(八)加強區域內物流主要樞紐地的金融合作

泛珠三角區域南北東西的跨度很大,要實現共同發展就必須保障物流的暢通無阻。密切物流主要樞紐地的聯系與合作,促進大型物流企業在區域內合理布局和發展,暢通物流有利于區域內貿易發展,有利于內陸省(區)發展開放型經濟,有利于加快資金的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應通過加強金融合作,促進物流的合理分工和布局發展,為大型物流企業提供優良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正新,李遠禮.泛珠三角區域金融聯動的探討與展望[J].廣東商學院報,2006(5).

[2]陳燕珊等.泛珠三角區域金融機構合作機理探討[J].透視珠三角,2006(6).

[3]李斌等.泛珠三角產業分工合作的空間規劃研究[J].熱帶地理,*(4).

[4]尹優平.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5]吳麗.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

[6]何傳添.構建泛珠三角金融合作的保障體系[J].南方金融.2005(7).

[7]李明昌.在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的基礎上促進資本流動與融合[J].西南金融.2006(9).

[8]蘭小林.廣西參與泛珠區域金融合作與發展的戰略思考[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9]史永銘,周海燕.泛珠三角經濟圈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5(2).

[10]魏麗華.從分工的角度看“泛珠三角”地區的競爭優勢[J].廣州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