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師導向教學提問設計探討
時間:2022-08-26 02:44:58
導語:大學英語教師導向教學提問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問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作者以外教社第七屆“視聽說”組特等獎PPT為例,從產出導向法角度去看教學提問設計。結果表明:教師在產出驅動上傾向于誘導性、趣味性的提問設計;在產出促成上,教師傾向于整體性、適用性、啟發性的提問設計。
關鍵詞:提問設計;產出導向法;特等獎PPT;產出驅動;產出促成
提問是大學英語課堂常見的教學方法,也是師生互動最頻繁的手段。圍繞教師提問的相關研究,并不在少數。許多學者從定量和定性分析來研究教師提問話語,如國外學者Brock認為參考性問題更能啟發學生[1];Nuan對提問的研究非常細致,主張從問題類型、等待時間、問題分布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提問”的重要性[2];而Thornbury認為教師作為提問主體一直提問是片面的,應努力營造課堂互動氛圍,形成提問主體轉變為學生[3]。在國內,許峰[4]、胡青球[5]、林慧華[6]等人分別從問題的分類、提問模式及提問的設計入手,總結出一些指導提問方面的參考建議;滕飛概述了當前我國大學生英語課堂提問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研究內容。此外,尚有學者研究了課堂話語中的提問,如咸修斌[7]、劉家榮[8]及范海濱[9]等人在教師話語研究中都涉及提問的研究。張沁深入研究了展示性提問,認為展示性提問是教師為了讓學生操練語言或檢查學生是否熟記了課本中的材料而提出的,是教師已知答案的提問。展示性提問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10]。這揭示了教師“提問”的設置往往是帶有教師的“目的”,循循善誘是為了“產出”,從提問的角度來研究產出是存在科學性的。宋婷就應用“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實證研究,探討了大學英語轉型時期以知識輸入為促成、以任務輸出為驅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內容、執行該教學模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11]。產出導向法是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演化而來的教學方式,從產出導向法角度探討大學英語教師課堂的提問設計,可以幫助教師反思提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設計,以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提問質量。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歷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現在各大高校正在逐步推行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困難與挑戰并存[12]。面對復雜的改革,有必要多維度地探討大學英語教學。基于此,我們以第七屆“視聽說”的特等獎PPT個案為例,從產出導向法的角度,揭示教師在產出驅動及產出促成兩個階段的提問設計,以期給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師提供一些關于提升提問教學設計的建議,增強提問的驅動性和有效性。
一、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簡稱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13]。經過10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產出導向法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教學效果逐漸顯現,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14]。POA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教學理念”,指的是總的指導思想,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和總體目標;第二部分是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理論依據,需要逐個檢驗;第三部分“教學流程”是實現“教學理念”和檢驗“教學假設”的載體,同時也是實現POA教學目標的步驟和手段。具體流程圖如下:圖1產出導向法流程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近年來高校出現了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視聽說教學。視聽說教學作為啟動語言習得機制的一種方法,以網絡、多媒體為平臺,成熟的語言習得理論為指導,具有直觀性、新穎性、多樣性和趣味性。這種教學模式將語言輸入作為語言學習或習得的前提,輸入的特點是圖文聲兼備,集語言知識和文化信息于一體,所以它改變了傳統黑板加粉筆為主導的輸入模式。在強調輸入功能的同時,輸出功能也同時被重視,因為輸出可以增強對輸入的理解,促進輸入的吸收[15]。從產出導向法來看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教學提問設計,即從“產出”來看“提問”設計將幫助大學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提問”上,能夠提前預見“產出”,設計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提問。根據產出導向法,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理念,明確詳細、具體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要明確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課程的三個核心,分別是驅動——促成——評價。一是驅動環節,通過導入教學材料,教師設計合適的交際場景和任務,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二是促成,通過提供必要的口語輸入材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聽和讀材料的選擇和加工,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內容、篇章結構等信息;三是評價,即學生完成基本的產出任務之后,教師采用“提問”(如問卷形式)獲取學生完成任務后的效果而作出即時評價和補救性評價的教學,甚至調整教學來幫助學生完成“不能產出”的任務,因文章只分析PPT對于提問的設計,評價部分的提問暫不涉及。文章采用POA理論為基礎,來分析教師的教學提問設計,以期給廣大視聽說教師在提問設計上提供一點參考和幫助。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是基于產出導向法來研究大學英語視聽說PPT,分析教師的教學提問設計。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2016年第七屆“外教社杯”大學英語視聽說組決賽的特等獎PPT作為研究對象。外教社大賽自2010年首次創辦,目前已經舉辦了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外語教學大賽為展現當前我國外語教師水平提供了嚴謹、創新的賽制和公正、權威的舞臺,切實推動了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師發展,提升了外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是我國外語教育界的一項標桿性賽事。可以說能夠最終參加決賽并獲得優異成績絕非易事,因此科學地分析研究大賽的特等獎PPT作品能夠給予我們外語教學的啟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為自然調查法,從官網找到決賽特等獎教師的PPT作品,結合視頻及專家評論,仔細研究、學習和記錄。根據產出導向法來提取其“產出”的設定目標和在這些目標之下教師所涉及的“提問”設計并一一記錄下來。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1.產出結果該PPT設計的內容是圍繞賽課視頻“CleverMachine”(主要講的機器人的應用)所設計。根據POA理論,“學用一體說”,“用”指的就是“產出”,包括說、寫與口筆譯[14]。經分析,PPT課件教師的產出如表1所示。課程為視聽說,教師重點突出產出“說”,在說的任務上從說“單詞”過渡到說“句子”,最后的任務是不僅設計到思辨能力的培養,還將“說”過渡到“口語報告”上。這些任務層層推進,方向明確,因為教師牢牢地基于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而“產出”,這個教學目標就是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總體的教學思想:Knowledge:Understandtheapplicationandinflu-enceofrobotsonhuman’slives.(了解機器人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和影響)Awareness:Evaluatehuman-robotrelationship.(評價人與機器人的關系)教師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了解機器人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和影響(這就是初步產出和深入產出的內容);評價人與機器人的關系。而設定的驅動任務從易到難,最終導入到思辨上,層層遞進,從單詞、句子再到段落,讓學生不知不覺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師最終的教學目標落腳點放在思辨上,讓學生說出自己關于“機器人帶來的好處與威脅”的觀點。通過PPT不難看出,“提問”一直貫穿產出過程之中。由此可見,提問是達成“產出”目標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在POA中,教師有預見性地利用產出來導向提問設計,牢牢把握著教學中心,因此我們將遵循教師的教學設計,深入分析其在促成產出上如何設計提問。2.提問設計在促成“產出”上,產出驅動和產出促成都必不可少。因此,此部分主要探析教師如何設計“提問”并促成產出活動,分別從產出驅動和產出促成角度分析。(1)產出驅動:誘導性、趣味性的提問設計交際場景呈現:在產出驅動環節,要求教師設計有潛在價值的交際場景[16],以此來誘導學生思考,設計的提問主要傾向于誘導性,并附帶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首先教師以一部科幻片將學生帶入高科技的世界,同時拋出一個問題“你是否希望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未體現在PPT上),繼而引入本節課的主視頻。產出任務嘗試:教師拋出的問題實際上已經試探了學生的基礎,這樣可以讓學生嘗試產出,想要去“說”自己的想法。但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機器人,而采用這個導入視頻潛在性地幫助學生過渡到即將開始的新內容,保證學生有話可說,拉近人與高科技技術的距離。以此為鋪墊,教師在主視頻PPT頁面,設計了“CleverMachine?”這個問題看起來非正式,但是卻干凈利落,幫助學生進入了主題視頻。“CleverMachine?”是如何的“Clever”?這樣的問題能誘導學生思考跟主題相關的內容,做好學習準備。教學目標說明:教師在這部分拋出了自己的教學目標。在學生適應了交際場景,做好了學習準備之后,教師展示了教學目標——獲得知識(Knowl-edge)、習得技能(Skill)和深入覺悟(Awareness)。至此階段,產出驅動基本完成,學生處于學習渴望狀態,教師提問的問題也誘導著學生的求知欲。在生活中很少見到的“聰明機器人”有多聰明,也成功引起學生的興趣。朱曉映教授對該教學方式持非常贊賞的態度,其評價道,從導入科幻電影后,教師連續拋出了幾個問題:影片中有趣的是什么?機器人能夠做什么?想不想生活在一個與機器人共存的世界里?(未體現在PPT中,但與主題問題導入有關。)這些問題的設計切合視頻內容和學生心理的,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總體而言,產出驅動上,該教師傾向于設計富有誘導性、趣味性的提問設計。(2)產出促成:整體性、適用性、啟發性的提問設計產出促成階段主要分為內容促成、語言促成和結構促成。產出促成階段非常關鍵,關系到是否能夠促成成功,這要求教師與學生緊密配合,將提問設計緊密結合,考慮到整個課程的“提問”要符合整體性、適用性和啟發性。教師在該階段要求描述具體任務,并輔助學生處理輸入材料。教師將整個視頻切分為2個部分,先從內容促成入手,了解基本內容;在語言促成上,采取多項任務,提問配合完形填空等,讓學生掌握語言;結構促成上,教師主要采用結構模仿方法,給出問題的結構,提供有效詞匯,讓學生達成結構促成。以下將詳細分析產出促成的提問設計是如何幫助產出促成達到促成效果。A整體性提問設計(內容、語言、結構促成)教師首先遵循的是整體性原則,其從整體上設計提問,且步步銜接得非常緊湊,提出的問題可以列為三個遞進階段:Howcanrobotshelphuman?Howcanhumantea-chrobots?Howdoyoudescribetheroleofrobotsinourlives?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第一個提問是兩個問題組成,目的要學生了解機器人與人類的關系,為學習內容的初步掌握達成內容的促成;第二個提問是讓學生回答如何描述機器人在日常生活的角色,考查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達成語言的促成;第三個問題是深入了解機器人有多聰明,要求學生做口頭報告,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能力,達成結構的促成。這幾個問題從整體上貫穿著整個學習,步步深入,輔助產出。而產出結果也證明了,這幾個問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整體性,步步銜接,激發了學生從說“單詞”到說“句子”再到口頭的段落報告。王海嘯教授評價道,該教學活動環環相扣,收尾銜接自然,整體一氣呵成,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完成教學任務。B適用性提問設計(語言促成、結構促成)教師在圍繞兩個問題:Howcanrobotshelphu-man?Howcanhumanteachrobots?的學習中,教師將第一部分視頻重點放在動詞上,是因為視頻中出現大量的動詞解釋了機器人為人類做的事情,如“help”“accomplish”及“improve”動詞均被挖空要求學生聽完視頻完成填空,這些動詞也將幫助學生在口語訓練中完成任務,達成語言促成。第二部分視頻重點在討論我們怎么教機器人這個問題上,教師特地指出了三個提示詞:first、second、third,讓學生根據這些提示詞來回答問題,這樣的結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討論環節的活動是組織學生討論“Howdoyoudescribetheroleofrobotsinourlives?”教師給了學生一些提示,包括句型、短語,以便幫助學生組織自己的觀點。以此可見,教師從適用性角度考慮到學生的語言層次,還給予了一部分的詞匯參考,幫助學生完成句子練習。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了人與機器人的關系。C啟發性提問設計(內容、語言、結構促成)教師其實從課程開始到結束都設計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導入的時候,教師就設置的科幻片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在后面視頻學習時拋出最后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問題: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用以引導學生,啟發學生,促成最后的學習目標促成,即達成內容、語言、結構的促成。3.專家評價王海嘯教授認為,獲獎教師的授課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親切、自然,這不僅體現在她的語氣上,更體現在她對學生的態度、教學的整體設計上。該教師設計的提問一環扣一環,首尾銜接自然,一氣呵成,課堂氛圍輕松愉悅。但對最后的問題“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具體該如何做以及有什么要求卻沒有說清楚。朱曉映教授認為該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非常緊湊,層層深入教學目標的探討。從Howcanhuman(s)teachrobots?Howcanrobotshelphuman(s)?“Howdoyoudescribetheroleofrobotsinourlives?”,還有“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展示了較為緊密的教學設計。不過在教學時間上,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上,教師并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輸出”。(來自外教社WE官網)
三、結語
本調查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角度來看外教社大學英語“視聽說”特等獎PPT的提問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和實操性。但由于賽事的特殊性、個案研究的獨特性等因素,得出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所有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師。通過個案分析,對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PPT提問設計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在產出驅動上,教師可以從交際情景、嘗試產出任務和說明教學目標三個方面入手,多設計誘導性、趣味性的提問,讓學生做好進入學習的準備,明確學習目標;第二,在產出促成上,教師內容促成、語言促成和結構促成三個方面著手,傾向于整體性、適用性、啟發性的提問設計,達成內容、語言和結構的逐步促成;第三,根據專家的點評,在產出促成上,教師應在提問后補充具體的實施方法;在產出促成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輸出時間來實踐,加強促成效果。
作者:黃春霞 溫穎茜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電鍍英語翻譯特點及技巧
- 下一篇: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