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論文

時間:2022-07-30 06:31:00

導語:信息技術課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課程論文

專業課除了上課的實施操作,還有一極為重要且非常需要時間的環節就是研讀教材、琢磨參考資料、準備素材、撰寫教案、制作課件。而一個信息技術老師只教一個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平行班年級的事例畢竟鳳毛麟角,這樣的幸運師畢竟不多。很多信息技術教師的任務很繁雜,同時教學質量和教師的良知又不允許我們將課堂教學亂打折。那么,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以下為我的一些薄見:

一、用剛性的規定“硬”推動

誠然,有很多學生學習是較自覺的,有的學生學習還很主動,他們中甚至有人會提前預習。可也有一個嚴峻的事實:一部分學生“吃硬不吃軟”,上課不帶書;課堂上安排的內容即使在老師眼皮底下也不做;為了躲避電子教室的控制,想方設法來破解電子教室的客戶端、玩游戲……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剛性的規定來“硬”推動。

學校也有課堂紀律方面的規定,但是面向所有學科、面向全體學生,缺少學科針對性。所以我針對中職學生制定了一個專業課的課堂常規。比如:不帶書的-2分/人次,帶書的+2分/人次,無故遲到的-2分/人次(5分鐘內),認真學習的+3分/人次,不認真學習的-2分/人次,積極思考、敢于發表意見的+4分/人節,勇于示范操作、比賽的+5分/人節,答問、操作有新意的+6分/人節,參加競賽的成員+10分/人次。若特別突出,允許有5~10分的額外加分。然后視情況節節課或不定期的記錄在相應的電子表格上。并且還規定:平時成績占期末考核的30%(我以為平時的扎實認真才是期末考核有好結果的強有力保證),平時成績低于10分(折算后的分數)考核成績為不及格,表現特別差又反復不聽勸解的向班主任和學校政教處反應。

記得中專一年級某班前二節WindowsXP課,帶書的是寥寥無幾,課堂常規實施后,即使沒有書的同學也會提前向他班學生借好書。不帶書的情況出現也是偶爾和極個別。這說明用剛性的規定來“硬”推動還是有必要的。

二、用富有魅力的教學“軟”拉動

這些剛性的規定多少有些震懾乃至逼迫的成分。如果一個專業課堂僅靠此來維護、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僅靠此來保障,那無疑其脆弱勝過瓷器,并且這樣的課堂是很可憐可悲的。專業課要上得好,必須用富有魅力的教學“軟”拉動。可一節高質量的課需要一個好的“劇本”乃至“道具”——教案、課件。但精心研讀課本、仔細了解學生、認真撰寫教案、精心準備素材、傾心制作教具都需要很多時間。那么任務繁雜的教師又如何做到“軟”拉動?

2.1“借”用同行的優秀成果。

每節課,如果都完全是我們自己研讀課本、準備素材、制作課件,那所需時間對我們來說不可想像,時間不可能支付得過來。一方面要盡量上好課,一方面又無較多的時間準備。此時我以為一個較好的辦法就是“借”用同行的優秀成果。由于是面向開放群體,他們所出示的教學案例、課件一般都是不錯的,至少是他們自己認為滿意的。有了這些,就完成了一堂課中一個重要的工程。縱使只起個模板作用,我們也只需稍加刪補,故也能為我們減少大量的時間消耗。途徑有三:一是在網上用搜索引擎獲取,二是利用培訓、聽課的機會向優秀的同行拷取,三是利用集體考研時間與同頭課老師一起制定教案。這樣獲取的教案、課件整體上講質量都是不錯的。

2.2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

對于我們這一類群體,經常性大量地拿出大的時間塊作專業課的準備不太現實,但細小的時間碎片則是一個可很好利用的資源。因為一次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累加起來,就是一個大的時間塊。如乘候車的時間、排隊打飯的時間、上衛生間的時間等等都是很好的時間碎片。利用甲時間碎片來構思一節課的梗概,利用乙時間碎片構思一個好的導入,利用丙時間碎片構思一個好的情境……再將它們組裝拼合,那么一節課在頭腦中就很清晰了。此時,再備一節課,往往就能下筆成章,一氣呵成。節約時間不少。因此,做足這些時間碎片的文章,千方百計讓它們為信息技術課服務,長久以往,成效不容小視。

2.3時時、事事、處處做專業課的有心人。

文學創作需要扎根于生活,需要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實際上,信息技術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生活中的某一個細節可能就孕育著一個好的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靈感,因為生活中某一個事件中可能就會碰到一個好的信息技術課的素材。比如原來做一個課件的時候很需要巨型計算機的圖片。先前也曾看到過這樣的好圖片。但看后未作保存。于是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搜羅。花費半天時間,雖然找到不少,但卻沒有一張很如意的。而事后在逛一個論壇的時候卻看到了不少巨型計算機的好圖片。因此,覺得每個信息技術老師在每學期前有必要對其所教的內容至少做個瀏覽,至少能大致知其內容,了解大致需要些什么東西。然后,在生活中,時時、事事、處處做信息技術課的有心人。之所以強調時時、事事、處處,是因為這三要素能造就一個三維的素材的海。這樣,在碰到一些我們日后很需要的東西后,就能觸發我們保存這些東西到我們自己的備用素材庫中。從而比需要時專門去尋找縮時省力很多。公務員之家:

2.4高度重視隨機教育。

我們要樹立一個觀念:不只有教室才是專業課的施教地,教室外也是一個很好的施教場所。一次學校朗誦比賽前期,一女生請我幫她錄音,因為她想好好聽聽自己的朗誦效果如何。我爽快地應承下來,只是要求她必須帶至少三個伙伴同來。很快5個女生來到辦公室。我跟她說:可以給她專門提供一臺電腦使用,前提是我講解操作一篇后一切都必須她們自己來操作。整個過程中,她們5個始終非常的認真。過了好幾周,我教授“數字化音頻的采集”和“數字化音頻的簡單加工“知識,她們仍然記得非常清楚,因有了她們的示范操作和幫帶的強力輔助,課堂進展的很順利。不禁納悶,以往教授他們知識,當節效果很好,可下周一檢查就遜色很多。為何前后有如此大的區別?其實,這就是隨機教育的魔力所在。隨機教育因往往有一個比刻意搭建的平臺好得多的情境和需求驅動,學生往往會聽得特別專注,看得特別仔細,做得特別認真,記得特別牢固。因此,高度重視隨機教育,實際上就是低投入、高產出理念在信息技術上的富有生命力的移植,是任務繁雜的專業教師向學生傳授好信息技術知識、上好信息技術課的一劑良藥。

2.5牢牢抓住課堂45分鐘。

牢牢抓住課堂45分鐘,是任務繁雜的教師如何上好專業課的核質所在。如果課堂沒有抓住,那么這上好信息技術課的“好”字一說就是空中樓閣。比如課堂上要有清晰的條理、要有有創意的手段、要注意細節,等等。因相關的文章很多,故從略。

當然,不管是“借用”也好,隨機教育也好,都要注意策略和度,更要注意“改裝”。比如前面所說的教案,每個教案都是在考慮一定的學生素質、教育硬件等因素后的產物,更有作者鮮明的教育教學個性滲透其中。因此,再優秀的教案也不可能適應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每一節課堂。此外,自己也要盡量多多原創并共享。如果僅以忙為借口作一個拷貝機器就是一種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