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研究

時間:2022-06-15 11:29:28

導語: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研究

摘要: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體育存在一定的耦合聯系,耦合聯系是需要在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下達到內部要素的良性發展,探討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的切合關系對于推進太極拳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問題的基礎上,與學校教育的發展進行耦合構建,利用耦合聯系探討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發展的優化途徑,從而使太極拳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關鍵詞: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學校教育;課程耦合

1前言

探討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的切合關系對于推進太極拳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耦合聯系是需要在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下達到內部要素的良性發展,試圖利用耦合聯系探討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發展的優化途徑,從而使太極拳教學質量得到提高。2019年7月25日的《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中提到,堅持傳承弘揚,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講好武術文化故事,體現中國武術精神,展示中國武術形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在國家體育健康戰略的實施下,大力推進并創新武術進校園活動,對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的創新發展帶來了契機。

2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狀態的要素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學生專業操作技能的學校,校園整體的氛圍趨向于重操作、重技術,學校的整體教育導向注重了就業和能力的本位特點。“專業教育、技能培養、動手能力”成為職業院校基本認同的價值目標追求。[2]但在具體課程實施中,也會偏激的將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等同,使得非專業課程的太極拳教學弱化,忽視太極拳課程對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輕視太極拳課程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性,所反映的是以“太極拳內容”為代表的體育學科教學相對于以“機械操作與制造技術”為代表的理工科,在職業院校表現出弱視地位的邊緣化現象。2.1太極拳教學內容顯現的問題。職業院校的培養形式使所招收的學生生源,多在技能學習上有自身的優勢,并且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化。隨著00后步入高等教育的行列,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他們具有多元文化的思維,對于新事物的思考方式簡單化,對于自媒體形式的內容更加熱衷,帶來的是網絡信息媒體下自主化認識。作為獨生子女家庭結構影響下的00后學生,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唯我個性。面對這樣具有特殊性格的學生生源,在接受傳統教育內容濃厚的太極拳教學中,出現了對太極拳課程的無殊感,對太極拳文化的淡漠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對太極拳的教學帶來了許多挑戰。對太極拳課程的無殊感。首先,產生于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科技進步,智能工具的普及,使得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加便捷,學生處于生活基本不用動,學習基本網絡獲取的狀態。年輕的學生對便利的生活方式過于依賴,對于鍛煉的意識表現缺乏,進而帶來的是對太極拳課程的興趣變得不高。社會節奏步伐的加快,使學生的生活節奏變得緊湊,情緒容易急躁,缺乏耐心,加上學生處于活潑好動的青年階段,對太極拳這種緩慢的練習形式并沒有特別的學習動力。其次,面對學校將更多的學生時間用于專業課程和專業活動的實施現狀,以學生未來就業為實質性目標,太極拳教學在情理之中不得不進行讓步,造成開展的形式得不到重視,內容也進行了簡捷化的處理。而且以單一技術動作為主的球類課程,相對于太極拳課程的連續性多組合動作學習形式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歡,使得太極拳課程競爭力變得不足,致使學生對太極拳課程表現無殊感。對太極拳文化的淡漠感。1978年鄧小平同志題詞“太極拳好”之后,太極拳被放到了很重要的高度,它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使命和國際影響,但對于太極拳本身也帶來不少負向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太極拳的宣傳受到了各方利益化的驅使,與“虛假”、“俗套”、“偽作”等字眼聯系到了一起,“失真”現象的頻繁出現,也讓太極拳變得無趣而不忍直視。健身意識的逐年增強,關注更多的是外在動作的演練,受眾以老人和病弱居多,這種對太極拳的社會認知亦如此,對于內在與中國傳統相連的文化則也并不在意,更別說對制其敵而不傷其敵的求和精神的理解,使太極拳的文化變得高深而不容觸動,致使學生對太極拳文化產生淡漠感。2.2太極拳課程機制浮現的問題。職業院校課程結構的現代化改革,在針對學生體育選修機制上,基本采用限制性自主選課形式,即在規定的課程項目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限制性自主選課形式的實施,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體育課程的項目,選擇喜歡的老師,擁有了課程的選擇權,但在具體的現實中,常常會出現許多阻礙性問題。如,由于對選課內容的理想化,有部分學生對太極拳課程抱有對抗的心理,但限于課程內容管理的需要,不能有太多的肢體對抗,使得現實課程沒有達到期望,于是產生了厭倦;選課態度的消極化,導致對課程產生倦怠感;選課時間的集中化,造成所選課程項目不是預期的結果等問題的出現,是教學過程中表現的特殊性。2.3太極拳教學過程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高等教育的復雜過程中,不外乎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主要要素構成。教學過程呈現的特殊化現象,需要更加明確在此教學過程中的構成要素,并加強其內涵的理解與把握,其目的是使學生與時俱進的得到發展和培養。[3]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時候,作為授課教師應當最先進行反思,教師在太極拳課程教學中是否專業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事情,這是課程教學有序進行的保證。不適當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對學生的指導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職業院校的非體育專業學生在選擇太極拳課程的初始期待,是基于自身對該課程的理想狀態,但與現實課程存在較大反差,會使學生對太極拳課程的學習產生厭倦,從而阻礙太極拳課程本身魅力的展現。其次,太極拳的技術動作在不進行精深研究的狀態下,從事基本動作的學習是較為簡單的,這也是太極拳超然于武術之外,被廣泛推廣的原因,正是這種“內練精深,外練簡單”的技術形式,在學生看來興致全無。太極拳存在的套路化形式使得該項目具有連續性,起承轉折,連綿不斷的運動特點,使得學生必須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鞏固,學習量的增加會使學生變得消極化并產生倦怠感。另外,學生在課程選擇的流暢度和學校課程建設的合理性,也會使學生在接受太極拳課程受到阻礙。在沒有選擇到其他心儀的課程而被迫選修太極拳課程,或者是強制進行單項的太極拳課程選擇的問題出現時,都會對教學過程的發展帶來阻礙。

3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協調的構建

3.1學校教育人文傳承的需要。要將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的人文傳承的知識和精神的傳承進行耦合聯系,太極拳教學對技術專業課程的強調,以及技術為重的教育價值,要與學校教育中人文價值相互融合,在重視教學課程重要性的同時,注意發展學生自身的個性。要在太極拳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教育關懷和價值尊重,以維持人文層面的求實求善。太極拳教學強調知識技術的傳承,要將培養實用精神和體質發展作為目標。學校教育的人文屬性則是要關注人性的養成和人格的塑造,強調對人的價值的引導,兩者的互補發展會對太極拳教學中某些失衡狀態進行調整,并會促使在教學中將太極拳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在學生學習的時間上進行延續,在空間上進行交流,對太極拳文化起到保存和傳承的作用。3.2學校教育社會功能的需要。要將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的實用和創新的持續進行耦合聯系,太極拳教學中學生將分數、成績、名次等同于知識、能力和地位的固有認知,是當下教學的普遍問題,而強迫性教學模式下,使學生在同一化的標準中剝離出豐富性,變得呆滯和缺乏靈性,刻板的動作教學形式會使學生成為缺乏個性的機體,沒有了勇氣的擔當,剩下的只是焦躁的不良情緒和疲軟的身體狀態。[4]發揮學校教育社會層面的功能是為促進太極拳教學的可以更好的推進,將實用和創新融入到太極拳教學中,對太極拳教學進行深化和完善,將技術模式和教學管理變得更加合理和具有可持續性。3.3學校教育課程結構的需要。要將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的課程結構的優化和均衡的合理進行耦合聯系,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基礎上,調整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在學分的比例,適當增加體質實踐課程的比重,加大太極拳選修課在學時上的分配,創建太極拳模塊式課程教學形式,避免減輕太極拳課程的壓縮,這樣才能增加太極拳在課程結構中影響。通過課程的優化來擴大太極拳教學的知識面,通過課程的均衡性調整使太極拳教學在學生整個學校教育結構中進行的縱深發展,并不斷照顧學生的興趣和專長,更加調動學生在太極拳教學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太極拳教學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合理的知識和技術的建構。

4職業院校太極拳教學與學校教育耦合發展的優化途徑

4.1加強人文傳承教育。在職業院校的太極拳教學中,技術教學占據主要內容,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內容也需要并進增加,是順應高等教育對學生教學目標的規范要求,在太極拳技術教學的同時,不斷滲入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人格教育,這也是當下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實現。在教授學生太極拳內容中,使學生的外在心理傾向產生對新事物的穩定和求同狀態,并不斷貫徹國家對多民族和平發展的基本國策和方針,促進民族團結和保持愛國主義意識。在太極拳技術實用的時候,增加學生的互動環節,使其建立團結合作,以及正確的同學友誼,并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之間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和風俗習慣,學會寬容、忍讓、妥協和合作等良好行為。教師在太極拳技術講解的同時,傳遞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讓學生知道要尊師重道,認識到中華文明對追求“中和”的處事之風,了解這是本民族的性格,是對和平向往的方式。在太極拳動作拆解中,加強對“點到為止”行為方式的理解,不是畏懼強權,而是相互尊重,包容和諧的禮讓之行。通過在太極拳技術教學中不斷進行人文傳承的教育,使學生的思想人格得到正確的發展。4.2加強教學技術創新。在太極拳教學中課程技術的創新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保障,這可以激發學生對太極拳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課程內容積極性,而“教什么就學什么”的課程教學,會使課堂變得刻板和沉默,使學生失去對太極拳學習的期望。在完成太極拳技術動作教學的同時進行更多的課程交流,在問題交流中增加學生對太極拳技術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公眾號、公共郵箱、教學管理平臺等多種網絡工具,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太極拳教學的訴求內容,這樣也可以在短暫的課程周期內將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傳遞給他們。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更熱衷于肢體的交流,在對太極拳教學危險的高度控制下增加實用技術環節的內容,會使學生有更直觀的體會,更加了解太極拳的技術特點,并會在未來出現理想化的實踐運用。4.3加強課程結構改革。加強太極拳教學過程的能動性改革,也是推進課程發展的主要措施。教師應在傳統套路評分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多人之間的太極拳技術實用模擬考核內容,或者學生根據太極拳所學進行某種場景的技術內容創編,并以個人和多人形式演繹,這樣不僅可以將所學內容進行思維的內部消化,而且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這不僅將太極拳傳統的套路形式進行了技術動作的教授傳承,而且也順應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讓他們進行自我意識的創作。在太極拳學習之中,享受符合自身個性的快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社會適應的鍛煉。《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5]職業院校可以進行太極拳的校園表演競賽,采取各種形式的舞臺美學表現力,在不違背武術形態本質的基礎上,進行表演競賽的創新交流,也可以達到美育的作用。開放式的太極拳課程技術創新,是滿足高效課程教學的目標需求。

參考文獻

[1]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EB/OL].

[2]熊秀瓊.基于“00后”特點的高職院校“五育”并舉探索與實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18):101.

[3]紀德奎,張連生,著.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9.

[4]劉欣然,黃玲.“單向度”的教育規訓與體育超越——技術時代學校體育的哲學省思[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306-314.

[5]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

作者:李康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