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析

時間:2022-10-25 03:55:12

導語: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析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在我國,“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從農村來到城市務工就業(yè),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兒童。他們大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生活,有的甚至獨自一人過著獨居生活。他們從小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愛及母愛的關懷與呵護,缺少家庭的溫暖與溫情,他們或性格孤僻,或桀驁不馴,在成長的過程中更無法得到正確的思想認識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極易產生認識的偏離、錯誤的價值導向和心理發(fā)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為此,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與關懷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重視。在2013年5月,全國婦聯曾《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其中獨居留守兒童更是多達205.7萬,占留守兒童比例的3.37%。而在一些勞務輸出人口較多的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數量更為龐大。盡管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有其他親人照料,但他們面臨的各種傷害、暴力風險都比一般兒童來得高。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以及衍生的心理健康等問題。童年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都不陌生,它承載了我們許多關于兒童時期的美好記憶,童年是美好的,它就像一個五彩斑斕的盒子,里面裝滿了歡聲與笑語;對于孩子來講,兒童時期應該是陽光明媚的,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他們都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然而卻有這樣的一群孩子,因為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從幼兒甚至小嬰時期就開始與父母分離,他們從小沒有父愛、母愛關懷,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暖;他們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思想上得不到良好的引導,缺少道德的約束;長期的思想及行為偏差使他們逐漸成為了社會的包袱乃至毒瘤,可見,關愛留守兒童不能僅僅只是解決溫飽,讓他們遠離外部傷害,如何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良好教育、心理健康得到良性發(fā)展更加重要。2016年年初,在新春的余味還沒有散盡的時候,一則“留守兒童年后和母親分離嚎哭”的新聞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一個嚎啕大哭的小男孩在爺爺奶奶的拉扯下掙扎著向前想要拉住母親的手,嘴里一直說著“你們不能這樣對我”。孩子的母親坐在車中不停地抹著離別的淚水,母親的無奈與孩子的不舍盡現其中……然而這樣讓人心酸的場景卻只是中國上千萬留守兒童大軍中的一個縮影,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如何改善留守兒童的生存及教育環(huán)境,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對待。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現狀

2015年6月9日,貴州畢節(jié)四兄妹集體服農藥自殺事件震驚了整個社會,據調查四兄妹均為留守兒童,平日里,他們并不缺吃少穿,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缺少關愛和陪伴,更值得一提的是,事發(fā)后多日四兄妹的父母依舊音信全無。受此事件影響,社會各界都引起了對關愛留守兒童思想及心靈的關注。特別是在《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年)》一文后,更引發(fā)了對留守兒童關注的熱潮。

(一)家庭思想教育的弱化致使心理問題凸顯

在我國,單親撫養(yǎng)和隔代撫養(yǎng)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撫養(yǎng)方式,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處于獨居狀態(tài)或者是寄養(yǎng)在親戚家。無論是哪種生活方式,這些孩子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家庭的溫暖和必要的情感慰藉,長期孤獨使得他們漸漸形成自卑、膽小、焦慮、孤僻任性等一系列消極的心理情緒障礙,加之沒有父母在一旁引導、疏通,在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極易引起負面情緒的爆發(fā)或者走向極端。

(二)思想政治教育淡薄形成的人格與認知的偏差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知發(fā)展起直接作用,但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沒有時間顧及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也缺少足夠的關心和教導,思想上缺乏交流與引導,沒有在幼年時期形成一個正確的思想認知。所以許多留守兒童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出現性格內向、自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等缺陷,并逐漸在長期的孤獨中形成人格與認知的偏差。

(三)家庭的不完整導致行為障礙的出現

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很容易使留守兒童產生戒備和抗拒的心理,特別是隔代撫養(yǎng)過程中產生的思想觀念的差異、溝通障礙以及教育上的落后,使留守兒童缺少精神上的關懷與道德上的約束。特別是有的留守兒童自律能力差,加上與父母長期分離過程中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道德品行,對新監(jiān)護人教導又存在抗拒心理,致使行為出現偏差,不僅在學校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遲到早退、說謊打架時有發(fā)生,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一起廝混,極容易受到誘騙走上犯罪道路,成為社會安全的隱患。

三、對留守兒童思想教育對策的探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培養(yǎng)機制

家庭是人類最基本的群體形式,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基本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兒童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獨特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親的思想認知對兒童有直接影響,良好的思想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一個好的品格認知,但是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教育與關愛,長期缺少家庭的溫暖,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情感培養(yǎng)、品德品質、安全保障及知識學習方面都處于整個兒童群體中的弱勢地位。因此,家庭教育的優(yōu)劣關系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所以,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要搭建好與外出務工父母溝通的橋梁,將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家長也要時刻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外地的父母要保持經常和孩子的聯系,關心他們的生活,關愛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情與關懷。同時要健全家庭教育保障機制,用科學的方法去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親子關系。在學習和生活中為孩子樹立一個優(yōu)秀的榜樣。

(二)營造健康的校園思想教育氛圍

如果說家庭是培育孩子發(fā)芽的溫室,那么校園就是可以讓孩子茁壯成長的土地。我國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以人為本的思想不斷被提起,思想道德教育的推行工作也在逐步加強。健康的校園思想教育氛圍可以凈化孩子的心靈,緩解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消極思想和情緒,幫助學生走上積極、健康、向上的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積極的品格,塑造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另外,學校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健康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祖國培育出大量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時也要健全留守兒童制度,并將其落實到實處關懷與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通過關懷增強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信心。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開展各項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為祖國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學生。

(三)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的力量共同協作

關愛留守兒童的教育,不能僅僅只局限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更需要調動全社會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如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政府共同協作,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安穩(wěn)的外部環(huán)境。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另外,還要嚴厲打擊各種侵害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各種幫助,呼吁社會各界人士來關愛留守兒童,真正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港灣。同時,政府也應該落實和健全關于留守兒童的政策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和社會力量的積極配合,擔負起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責任。總之,關愛留守兒童不應該只是僅僅關注物質方面,只是浮于表象,更多的是要深層次地對其思想和心靈的關愛,關注他們的內心成長,讓留守兒童不在感到孤單與彷徨。謹以此文希望社會更多地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用行動給予留守兒童一份關愛,讓更多的留守兒童遠離孤獨,找回家的溫暖,實現留守兒童不再“留守”的愿景。

作者:張?zhí)仗?單位: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曾惠芳.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之對策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10):38-40.

[2]祝暢.淺析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J].科教導刊旬刊,2014(01).

[3]羅家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11):1601-1603.

[4]費招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矯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刊,2014(01):137-139.

[5]黃鳳芹.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04):169-169.

[6]鄭應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改善對策[J].教育評論,2014(10):97-99.

[7]戴斌榮.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新城鎮(zhèn)化背景下義務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機制研究”學術研討會,2014:44-47.

[8]曾惠芳,劉飛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困境現狀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

[9]郭金峰,寧錦歌.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J].科教導刊,2015(02):119-121.

[10]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1):65-74.

[11]楊青,易禮蘭,宋薇.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與家庭親密度、學校歸屬感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6(03):197-201.

[12]王思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的社會工作參與[J].中國社會工作,2016(07).

[13]盧燕飛,齊可民.母愛剝奪對留守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及營養(yǎng)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03):272-274.

[14]程志超,張濤.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政策研究[J].東岳論叢,2016,37(02):97-102.

[15]許惺,楊學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成因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01):125-128.

[16]“留守兒童年后和母親分離嚎哭”[N].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2016-02-17.

[17]“新華視點:貴州畢節(jié)4名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事件調查”[N].新華網,2015,6(11).

[18]李亦菲.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年)[N].皮書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