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導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04:16:00

導語:語文學科導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學科導學管理論文

(一)讀書法

讀書法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忽略讀書,一味追求新異教法是舍本逐末,源流不分。“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睆娬{大量讀課文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說:“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p>

一是達到“理解”層次目標

小學語文課文選文原則是“文質兼美、語言規范、淺顯易懂”。站在學生認識水平通讀12冊小學課本,除生字新詞外,一般水平的學生對理解課文內容,沒有多少語言文字上的障礙,且低年級課文全文注音。教學“大綱”也沒要求學生去鉆研課文中的微言大義。只要借助教師的引讀及工具書,90%以上的學生對90%以上的課文內容,通過朗讀是可以理解的。古詩《畫》對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是有一定困難,但課題組教師換了一下順序讓學生讀,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山遠看有色,水近聽無聲?;ù喝ミ€在,人來鳥不驚。讀后學生理解了山是怎樣的山,水是怎樣的水,花是怎樣的花,鳥是怎樣的鳥。畫是好畫,畫中有詩;詩是好詩,詩中有畫。

二是達到“運用”層次目標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能言會道是現代人較注重的素質之一。學生學語言,一靠社會交際,二靠語文課堂。從社會交際中學來的語言是豐富的,但又是不規范的,而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學生在朗朗的書聲中,一方面規范了自己的交際語言,另一方面把作者的語言反復朗讀,爛熟于心,通過“內化——運用”變成自己的語言。

三是達到“情感”層次目標

課文大都是“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搖籃”。但情感目標的達標操作與檢測都很困難,揭示中心明確道理是很容易的事,很多傳統教學也只能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但語文教學要以情動人。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的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而是透過語言文字浸滿字里行間。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吟誦,“走進課文”,獲得與作者脈搏跳動的同頻,心靈呼喚的同聲,才能從一個較高境界理解課文,陶冶情操。《麻雀》一課的情感目標我們確定為“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偉大的母愛”,易于操作也易于檢測。李吉林老師上《十里長街送總理》,擺上遺像,放著哀樂,讓學生朗讀課文,讀著讀著,學生仿佛看到了人們當時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人們與敬愛的永別,連聽課的老師也深受感染,淚流滿面。有了這樣的境界,滲透德育,陶冶情操,都是水到渠成。

“構建以讀為主的語文教學課堂結構”,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既有語文教學的特色,又易于達到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二)講解法

我們吃透了“滿堂灌”的苦頭,似乎在課堂教學中帶著對講的一種偏見,好像“講”與“灌”是等同的一回事。我們在強調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并不能一味地反對講。今天,雖然不再是“一張嘴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年代,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教學媒體,使課堂變成了一個信息多向傳遞的空間,但我們難以想象,一節沒有教師“講”的語文課是怎樣的一節課?!坝柧殹笔且豁楇p邊的活動,“訓”是教師的行為,是對學生“練”的要求、規范;“練”是學生的行為,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知識的實踐活動?!坝枴弊盅宰峙?,不能與講無關;韓愈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三個動詞“傳”、“授”、“解”意思相近,都是傳授、講解的意思,教不能不講。語文教學,當講則講,當問則問,講有講的作用,問有問的功能,并不是一個“練”字所能代替得了的。安徽一位教師在教《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課時,發現學生不懂“泉眼、晴柔”,便告訴學生“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然后用生動的語言讓學生理解“晴柔”一詞。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對此多次在公開的場合上大加贊賞說:“很好,有創造性,打破了舊的觀念。”僅僅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講解,便被專家稱“有創造性”,可見當今語文教學“滿堂問”的積弊之深。

我們既然提出了“構建以讀為主的小學語文教學結構”,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保障讀書,又不能把讀移到課外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講與讀的關系。串講串問是高耗低效,只練不講是以偏概全,只有講讀結合,才符合語文教學的學科規律。要少講,又不能降低講的質量,這就要求我們的講要在精字上下功夫。

(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過去重“文”輕“語”的語文教學是不成功的語文教學。近年來語文界越來越重視語言文字訓練,特別是詞句訓練,以完成學科教學任務。訓練的目的在于:

1.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課文內容都是作者對事物的形象認識,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我們只有讓學生理解了語言才能理解內容。如《東郭先生和狼》一課,農夫對東郭先生說:“你真是太糊涂了!”什么是糊涂?東郭先生糊涂在什么地方?結合課文可知東郭先生糊涂有三:一是救狼,二是騙獵人,三是狼露出了本性還不同它斗爭。可見東郭先生不明事理,不辨善惡。有了這樣的理解,對理解這篇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2.體驗情感

文章以情動人,但情是摸不到之物,只有透過語言文字才能體驗?!对僖娏?,親人》把大娘送來的打糕比作“雪中送炭”,從字面上理解“雪中送炭”是“下雪時給人送去木炭”,但大娘送去的是打糕不是木炭,是穿過硝煙炮火,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最需要的時候送來的,這哪是糧食,分明是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有了這樣的理解,就明白了分別時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為什么依依不舍,淚流滿面了。

3.把握形象

《一夜的工作》通過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現了的高大形象,教師應抓住一句話來突破:“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表現“勞苦”之處和表現“簡樸”之處:(1)“一疊一尺來厚的文件”(工作量之大);(2)公雞“喔喔地叫鳴了”(工作時間之長);(3)“不是普通的瀏覽”(工作認真);(4)“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辦公室簡陋);(5)“兩杯熱騰騰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夜宵簡單)。這樣理解了中心句也就理解了人物。

下面以《小猴子下山》一課為例,談談我們是怎樣以語言文字訓練來導學達標的。

一是找準訓練點

根據課后“思考·練習”,教師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選擇了幾個表示動作的詞進行訓練,如“來到”、“看見”、“非常”、“掰”、“扛”,朗讀讀準音,連句讀理解義。如“掰”字,要求學生做一個摘玉米的動作;“非?!?,要在理解課文后進行造句訓練。學習生字時,要對學生進行寫的指導。

二是串連訓練線

根據課文的結構,教師上完第二自然段后把訓練的內容用一句話串起來:“小猴子來到哪里,看見什么,心里怎樣想,又怎樣做?”填好下面的表:

來到看見心里怎樣做玉米地里玉米長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掰扛

三是拓開訓練面

因為課文是結構相同的四個自然段,所以訓練方法都一樣,教一段,就可導幾段,進行學法遷移,舉一反三,并完成下表:

來到看見心里怎樣做玉米地里玉米長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掰扛桃樹底下桃子長得又大又紅非常高興扔摘西瓜地里滿地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扔摘

往回走小兔兒真可愛非常高興扔追

完成了上面練習,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內容,并明確了其他教學目標。

四是構建訓練場

用學習本課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同一類課文,如本冊的《燕子飛回來了》、《小貓釣魚》、《奇妙的眼睛》、《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三只白鶴》等課文以及以后各冊同類課文,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