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11-23 03:00:05

導語: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策略研究

1.轉變教師定位和角色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對于教學質量的把控起著關鍵的作用。由于歷史學科本身的敘述性的性質,教師在課堂上很難與學生進行互動。因此,在歷史課堂上,需要轉變老師的角色與定位來促進學生對歷史課堂的參與。過去的教學模式大部分屬于“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和定位屬于知識的輸出者,教師希望輸出大量的知識,這些大量的知識都能全部為學生所接受,但由于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在老師輸出大量的知識中吸收到的卻十分有限。現在素質化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被傳統的教學模式所適應了,教師需要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處于指導和引導的地位,主要發揮協調和指導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轉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和老師進行互動和交流。例如:在講授秦王統一六國的時候,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授和板書呈現,在互動式教學中則創立相應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和感受所有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去發現秦統一六國的原因和必然性,教師則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和綜合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用互動式教學的方法使歷史事件變得鮮活生動而不再死板無味。

2.創設歷史情境,啟發學生思考

相應的課堂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創設情境越是生動貼切,學生就越能夠脫離書本的語言文字,而將歷史事件融于相應的情境之中來做整體的考慮,學生在情境之中會增加思維的活躍性,從而使得表達的欲望更加強烈,更加鞏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創設情境可以使教學更加形象生動、真實而有趣味,重現歷史的情境,情景化的知識不僅便于學生理解知識,而且能夠促進記憶。同時,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用合適的形式呈現,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聯系起來,通過生活化來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與他們生活的關聯,進而與知識產生共鳴。比如:在講授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結果時,可以把中國改革前和改革后的狀態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情境中切實感受到中國發展的變化,同時把改革開放前的能夠代表計劃經濟時代的部分有特征性的代表物用PPT呈現,并且把以學生生活的城市為模板,探討改革前后的變化,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思考,總結改革開放的影響和進行改革開放的原因,一方面讓學生融入情境中進行思考,另一方面讓學生增加了主動參與學習的意愿,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對歷史知識進行探討。

3.開展教學活動,增強學生體會

光是學習歷史知識也會略顯枯燥,所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激發歷史學習樂趣,就可以圍繞歷史知識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教師不僅僅可以創立歷史情境,還可以使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讓學生在體味歷史人物和歷史情境的感受中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在基于課本的歷史情境中發揮創造力。例如:在講授洋務派的改革變法中,老師作為導演讓學生扮演洋務派的角色和清朝皇室的角色,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洋務派在王朝即將崩塌時,想要挽救它的強烈感受,同時感受歷史事實為什么洋務運動會失敗,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真正鮮活的歷史,自己感受當時生活的水深火熱,以及自己作為主體應該如何去挽救當時的中國,讓學生樂于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在這個教師作為編劇和導演,學生作為演員的過程中不僅僅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還促進了學生和歷史知識的互動。除了這種表演形式以外,還可以開展辯論,比如就太平天國運動來說,讓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進行辯論,到底有沒有推動中國的發展。學生之間需要就這個問題進行互動,老師在其中引導其思考并解答準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豐富了教學過程,增加了趣味性。

4.結束語

教學不是一個單向輸入的活動,而是一種雙邊互動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來提升學生學習某一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最終目標。教與學的過程雖然看似對立,實際上是統一的,我們很好地實現教育學的互動,就能解決這個矛盾,使教與學的過程相互促進,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歐陽素菁 單位:江西省安遠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