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貿易環境問題

時間:2022-04-06 10:55:00

導語:淺探貿易環境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探貿易環境問題

環境和貿易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對貿易的影響在過去并未構成問題。近十多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趨于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受到威脅。公眾對環境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環境的關注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經濟增長的關注。各國開始對環境嚴加管理,并將環保措施波及到國際貿易領域,許多貿易政策正日益成為服務于環境目標的工具。因此,深入地研究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思考采取的對策,這不僅是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

一、貿易帶來的環境問題

1.貿易使環境問題地區化

簡單地說,環境問題的地區性有兩個基本起因。首先是,發生在一個地區的活動可能會影響另一個地區的環境。其次是,對環境有損害作用的活動可能會再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

貿易引起的環境問題可以分成如下幾類: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產品被消費或成為廢棄物時發生的環境問題。以石化工業為例,在中間階段,該工業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被認為來自石油消費或塑料制品。消費與生產的影響可以使局部性的,也可以是越境性的。

當污染及其產生的環境污染跨越國界時,或者當環境影響的誘因-某種產品或某個生產者,跨越國界時,環境問題就被國際化了。貿易同人類影響自然界生命支持系統之間的聯系可按以下方式來歸納:

(1)貿易產生了對別國生態系統的依賴性。

(2)貿易通過運輸對環境造成直接影響。

(3)許多進出口產品在消費時產生環境影響,廢棄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4)環境法規導致某些產品生產者前往別國。

2.專業化導致環境的脆弱性

由于貿易的日趨復雜化,生產變得更加專業化,這種專業化導致了脆弱性和對其他國家及其生態系統狀況更大的依賴性,其結果是影響力越來越小。專業化也使得對新的環境狀況的適應更加困難,而且所需的投入也更多。

專業化常常導致投入性的生產系統。現代的單一種植方式就是專業化生產的一個例子,它可以通過物質化的外部投入來維持生產,比如:化肥、殺蟲劑、高度機械化等等。這些投入多半是進口的。為了維持這個系統并使其免遭破壞,就需要一個處于單一種植區以外的大范圍的影子區域,然而抵抗外部干擾的能力卻變得脆弱。單一種植與壓力過大的生態系統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它們保存能量、營養和有機質的能力都不健全,而且對寄生物的侵襲也很敏感,再生循環只能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進行;食物鏈短,生態結構簡單,多樣性減少,系統的效率和緩沖能力下降。

盡管貿易并不是引起環境問題的根源,但貿易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人們也常常把環境問題歸咎于貿易。為保護環境而采取限制貿易的措施是不合理的,這也是造成環境與貿易沖突的原因。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

1.發展環保技術,扶持環保產業發展

只有改變破壞環境的生產方式,才能真正解決貿易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政府應加大開發環保技術的投入,鼓勵企業使用環保技術進行生產。同時,應建立本國的環保產業,提高本國產品的環保競爭力,改善本國生態環境。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水平很高,其環保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規模的產業群。發展中國家應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開發、引進先進環境技術,促進對其的消化吸收,減低能源與原材料消耗、減低出口產品的污染密集度,提高環境競爭力。

(2)利用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優勢,將其改造為可持續發展區,以期發揮帶動作用。

(3)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產業傾斜政策,包括政府投資、信貸優惠、出口退稅、鼓勵環保技術創新、高新產品減免稅收等,加快環保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綠色發展如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等。

(4)把綠色產品出口納入進出口銀行出口信貸的范圍。出口發展基金應優先考慮綠色產品開發,并建立綠色產品出口發展基金,專門為開發綠色產品出口建立專項貸款和信貸擔保基金。

2.開展綠色經營、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一種符合消費者與社會需求并且可帶來利潤及持續經營的管理過程。在營銷過程中,企業致力于通過國際交換過程以滿足綠色消費需求,履行全球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實現自身的盈利所進行的國際實行調查、產品開發、產品定價和分銷以及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的社會營銷活動。外貿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應針對營銷組合的各個具體措施:

(1)綠色產品。產品在生產、使用、廢棄時皆具有安全、無污染性,企業使用的原材料和包裝要有利于環境保護。選擇綠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設計易于回收的產品,盡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及中間產品;減少生產過程的各種危害性因素。

(2)價格。產品價格中應反映企業在原料、實用技術、三廢處理等注重環保、有益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綠色成本,即考慮環境成本內在化,但應在各國消費者心中“覺察價值”的基礎上考慮消費者接受的程度。

(3)信息。提供與環保有關、并能激發市場營銷者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國內外信息。企業應從市場需求護法,建立一個收集整理、儲存、檢索和分析綠色信息的綠色營銷信息系統,對綠色需求、綠色占有率、綠色產品生命周期、綠色營銷效果等做出預測,調整策略,以使綠色營銷目標符合市場需要,保持競爭優勢。

(4)促銷。外貿企業可以利用綠色廣告、宣傳報道、人員推銷、營銷推廣等各種促銷形式,在國際市場上廣泛宣傳自己的綠色產品,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和熟悉企業的產品,樹立企業良好的綠色形象。

(5)分銷。外貿出口企業應確保建立可靠、暢通的國際綠色分銷渠道,選擇有信譽的國外批發商、零售商,設立綠色專柜、綠色專賣店或綠色連鎖店,配以回歸自然、崇尚綠色的裝飾為標識,廣招天下顧客。還可以開展綠色產品直銷活動,縮短渠道,減少污染。

3.積極參與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國際標準認證

國際標準化組織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環境管理委員會,開展環境管理體系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制定ISO14000系列國際標準,該標準涉及從原料開發生產到產品制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活動和過程,旨在改善全球環境,促進世界貿易。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國際標準已于1996年正式頒布,對于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這一方面將是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排除在國際貿易之外。另一方面也為發達國家設置環境貿易壁壘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已開始按照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對本國企業及其產品開展認證工作,同時對進口產品也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這對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產品出口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境標準的要求,我國質量認證和環境保護部門應抓緊對該標準在我國的實施進行可行性研究并通過行政立法程序將該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與該國際標準有關的國內配套法規亦應盡早制定。該標準的采納實施,有利于促進我國出口產品在環境標準方面達到國際標準要求,減少國際貿易摩擦,擴大產品出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4.促進環境成本內在化,推進清潔生產

企業必須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市場價格之內,使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這樣可以從真正意義上發現和培養具有真實的貿易比較成本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和對外出口,不但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公平競爭,還消除了由環境所造成的貿易障礙,使企業從根本上達到成功地逾越綠色貿易壁壘。同時在企業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克服企業管理中生產與環保分離的問題,促進企業的技術改造并使技術改造更具有針對性。企業應在自身的市場和質量管理中與國際上推行的“清潔生產”體系接軌,主動與環境保護部門以及“清潔生產中心”聯系,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為突破綠色貿易壁壘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