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模式研討

時間:2022-05-18 10:22:00

導語:農業標準化模式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標準化模式研討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簡稱“三品”)標準是農業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公害農產品作為市場準入的最低標準,是農業標準化的普及;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作為優質農產品標準,體現了農業標準化的升級。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遼寧省在大規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子,以縣為單位進行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簡稱“縣域環評”),大規模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三品”是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其生產面積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考核各地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唯一指標,以此推動全省的農業標準化工作。

1遼寧省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經驗

1.1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

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是農業標準化的基礎性工作。全省以縣為單位實施縣域環評工作,為大規模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也為企業標準化生產搭建了公益性平臺,更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奠定了技術基礎。一是開展試點,積極探索。1997年,為解決綠色食品認證所需要的產地環境檢測問題,由康平縣政府出資,全省首次開展了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次年,撫順市科委通過科技立項,在清原縣、新賓縣和撫順縣的部分鄉鎮開展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2001—2002年,在省財政廳的支持下,原省農業廳安排農業生產專項資金,在新賓縣等12個縣進行縣域環評試點工作。二是制定計劃,明確任務。經過前期探索和試點,2003年初,縣域環評被作為省政府對各市工作的考核指標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用3a時間完成全省縣域評價工作。原省農業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耕地、果園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的意見》(遼農[2003]72號),此后,又先后下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全省縣域環評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任務及完成時限,并提出了規范性技術要求。三是篩選機構,制定規范。通過對全省14個檢測機構進行資格審查和現場考察,省農業廳委托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檢測中心等6家具有CMA資質的檢測機構,承擔全省縣域環評任務。全省制定了《全省農田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技術規范》,詳細規定了采樣布點原則及方法、采樣方法、檢測項目與分析方法等。規定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對全縣所有耕地、果園進行采樣、檢測,并劃分適宜生產區域。此外,在對土壤、水質、大氣采樣檢測的基礎上,還增加了17項土壤營養元素的檢測項目,并對城市郊區及設施農業生產區等特殊區域加大了布點密度。四是多方聯動,落實任務。按照《全省耕地、果園環境質量檢測與評價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由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代表縣政府提出環評申請,各地在省委托的單位中自行選擇檢測機構,并代表縣政府與檢測機構簽訂全省規范文本的四方縣域環評協議,省、市農業部門參與協議簽訂并指導、協調、監督各方開展縣域環評工作。檢測機構在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配合下開展工作。檢測周期自簽訂協議開始,一般為6個月至1a。五是組織驗收,匯總分析??h域環評工作結束后,由省農委牽頭,組織有關專家組成項目驗收小組進行項目驗收。對全部數據進行匯總后,全省建立了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地理信息系統和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數據庫,編寫了《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報告》、《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報告》、《遼寧省“三品”產業發展規劃》、《遼寧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集》等多套圖文資料和數據庫。從2007年起,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按10%的比例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例檢,從而保證了環評結果的動態性和可靠性。

1.2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

為確保工作的連續性,推動各地應用縣域環評研究,以縣為單位開展農業標準化暨“三品”生產整體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大規模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開創一條發動大批企業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新途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一是開展環境調查,劃定“三品”適宜生產區。各地農業部門根據縣域環評結果,對本轄區農業生產環境開展排查,特別是對不合格區域與臨界區域進行重點排查。依據產地環境有關標準,全省確定了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適宜區。二是制定標準,抓好“三品”管理與農民技術培訓。各地制定了大批地方標準或生產操作規程,出臺了一批操作性較強的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運用各種農藝措施和綜合防治方法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以推廣“三品”標準為內容,舉辦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同時一些地方還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農產品檔案管理辦法》,下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手冊》。三是組織“三品”認證,發動企業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通過項目實施,市級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三品”認證率達到45.3%。在已認證的“三品”生產基地中,50%以上是由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的。全省累計認證“三品”2500多個,項目縣“三品”認證數量平均較項目實施前提高54.3%。以“三品”為主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13.3萬hm2,占全省耕地果園總面積的47.2%,是項目實施前的2.5倍。一些企業為農民墊資建棚,對投入品實行統購、配送、提價收購,深受農民歡迎。四是建設生產示范區,積極探索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結合“一村一品”工程,項目縣共選擇135處由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帶動的“三品”生產基地,開展“三品”生產示范區建設,面積達20.5萬hm2。此外,全省還通過建立農戶編碼、生產記錄,鼓勵上市銷售的認證產品加貼防偽標簽,逐步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各地大白菜貼標上市、北鎮市鮮儲葡萄包裝編碼到戶等做法,深受消費者歡迎。

1.3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管理

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是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收口,據此將農產品生產企業納入監管范疇,確保認證產品嚴格按照標準生產。遼寧省在加強認證產品監管方面,連續多年實施以“兩檢一告”(產品抽檢、企業年檢、產品公告)為中心的認證產品管理模式,每年對認證企業進行檢查,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產品質量抽檢,連續10余a在《遼寧日報》刊登“三品”公告,對不合格產品堅決予以淘汰,接受社會監督。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反應能力和強化監管手段,全省為各市的檢測機構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車,為各市的監管機構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車。通過對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進行專項整治,凈化了農業投入品市場。管理手段的加強與監管力度的加大,為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控制、確保農業標準化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2遼寧省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重視程度不夠,研究成果尚未廣泛應用各地縣域環評工作完成后,一些市對環評成果進行了統一匯總,一些縣將環評成果作為招商引資、指導農業生產的主要依據。但還有一部分地區對縣域環評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在成果應用方面研究不足,沒有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和縣域經濟發展。

2.2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制定滯后于技術革新隨著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不斷開展與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農業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有標可依。但總體來看,農業標準制定還存在盲區或滯后情況,特別是省級標準制(修)定的速度無法跟上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的步伐。

2.3土地經營分散,農業標準化生產受制約分散經營的土地經營模式決定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不可能經營大量集中連片的土地。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這種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土地經營模式與土地經營權不可能改變的情況下,農業標準化工作將一直受到某種程度制約。此外,農業推廣體系服務職能的萎縮也制約了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3促進遼寧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建議

3.1增強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把農業標準化工作作為支持公益性事業的首選方向,增加資金投入,重點支持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大對“三品”等優質農產品的扶持力度,繼續從政策、資金上引導優質農產品開發。繼續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持續動態監控,對重點區域進行加密布點檢測,對縣域環評中出現的臨界區域實施動態監控。

3.2加強技術服務與推廣,建立產地準出制度通過推廣農產品質量標準和加強技術培訓,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扶持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參與標準化生產。開展農業標準化實施一體化服務,轉變生產方式,促進產銷銜接。以“三品”生產基地為主,通過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逐步建立產地準出制度。

3.3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質量監管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指導、督促農產品生產者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建立質量安全預警快速反應機制。以實施定點監測為重點,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嚴把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關,實施源頭控制,加強對認證產品的保護與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