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關系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4 04:14:00
導語: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關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城市規劃和信息技術進行界定分析,探討我國進行規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對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互動作用。把握當前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機遇,推動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應用當前關鍵信息技術,促進城市環境建設的研究和科學決策。
[關鍵詞]城市規劃信息技術多層次類型數據GISRS
一、引言
城市信息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龍頭,城市現代化建設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主體。
黨中央、國務院把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確立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國家信息化正在從領域信息化、區域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層次展開和深化。顯然,區域信息化不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輻射農村,以城市帶動農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區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龍頭。另一方面,我國在加快農村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設將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新主題與新動力,成為解決城市發展中所面臨諸多難題的有效手段。可以說,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城市信息化建設將日益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城市規劃與信息技術之間的一些關系。
二、城市規劃理念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持續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許多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已對城市規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國城市規劃領域為適用這種要求,目前正發生著四個方面的變化:
1)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規劃主要進行的是以土地利用控制為核心的物質形態設計,關注的是既定藍圖的實現,而忽視了城市規劃對城市開發過程的調控作用。規劃缺乏對實施的可行性論證和評估,造成規劃目標過于僵硬、實施中可操作性不足,加上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造成了許多規劃就事論事,在事實上成了一種短期行為或局部行為。
當傳統規劃試圖用靜態的圖紙來解決動態的實際問題遭到失敗時,現代規劃開始倡導從“方案”到“過程”的轉變,強調規劃是一種動態發展與整體協調發展的過程。將規劃理解成是“動態的過程”,一方面是因為規劃面對的城市和城市問題在不斷變化,另一方面也由于參與的決策的各個方面對城市問題的態度在不斷改變。同時,現代規劃還強調規劃中軟性指標的運用,使規劃在實施時更具彈性。
2)從物質規劃轉向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兩個組成部分,任一部分的薄弱或缺乏都會阻礙社會進步。城市規劃是社會發展規劃的一種形式,理應對這兩方面都給與重視,但傳統的規劃卻只注重物質部分,而忽視了人作為一個社會個體的物質與精神需求。規劃的“以人為本”不僅指要考慮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還要考慮人的文化、藝術、游憩、政治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大大加強。這就要求在規劃中必須全面考慮人的各種需求,要將政府中社會經濟各個部門的發展融入到城市規劃之中。
3)由專家審查到公眾參與規劃
我國規劃審查制度長期采取專家評審方式。由于專家們未必對規劃區域很熟悉,因而很難發現規劃中的隱患。城市規劃涉及公眾利益,故而不應只是少數“智者”做出決定該怎么辦,而應由社會主要利益集團的格局所決定。當集團利益發生沖突時,專家們往往會考慮采取折中方案,此時,若有更廣泛的社會各階層的參與,問題的解決就會更合理、更公平。
4)規劃實施由行政管理向法制化邁進
“有規劃卻難以實施”是困擾我國規劃工作的一個主要問題。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規劃實施保障。過去,我國基本上是將城市規劃作為一項行政制度而予以實施,因而規劃管理者權利很大,容易滋生各種弊端。1989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以下簡稱《城市規劃法》),城市建設的法制化進程向前邁進了一步,但目前的規劃法規與監督機制還遠遠不夠完善。
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因市場的方向和速度變化而變化,城市規劃作為政府行為,必須靈敏地回應經濟增長所提出的不同要求,這種回應就要反映在城市規劃法律和法規中。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全球化時代,城市在全球經濟網絡中將發揮著更為重要的節點作用。各國政府都在極力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吸引全球資本。這些資本直接關系到城市的興衰。而城市建設基本法制是可以為加強城市競爭實力服務的。轉三、城市規劃對信息技術的要求
隨著觀念的轉變,城市規劃領域對規劃與管理信息的處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類型數據的處理與綜合
城市規劃與管理涉及地理要素和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多種類型的數據。這些數據在時相上是多相的、結構上是多層次的,性質上又有“空間定位”與“屬性”之分,既有以圖形為主的矢量數據,又有以遙感圖像為源的柵格數據,還有關系型統計數據,并且隨著城市社會的發展,數據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為復雜,對統計數據與現狀圖件的綜合分析要求必然大大提高。
2)多層次服務對象的滿足
對于規劃與管理信息的使用對象,不僅要考慮市政主管部門、專業部門和公眾查詢的需要,還要考慮管理、評價分析和規劃預測的不同用戶的需求,這對規劃設計與管理信息處理在服務對象的多層次性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時間上現勢性、空間上精確性
城市規劃在本質上是人類對城市發展的一種認識,城市發展對城市規劃具有絕對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規劃是一個對城市發展的不斷適用的過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也必須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適用城市的加速發展。此外,由于彈性規劃、滾動規劃模式的倡導,規劃的定制與修編周期大大縮短。這些變化對規劃與管理信息提出了“逐日更新”的要求,以確保信息良好的現勢性。
在空間上,要求提高規劃布局圖空間定位的精確性。由于現代規劃與規劃管理結合的更加緊密,規劃設計正逐漸擺脫“墻上掛掛”的窘境,而且從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層層深入、互相銜接,最終必須落實到地上,故各種規劃圖只有達到一定的定位精度才有可能實現規劃目標。
4)信息管理規范化、智能化和可視化
從規劃編制到規劃實施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包括現狀的和規劃的,而在規劃實施后又有了新的現狀數據,因而,規劃信息管理任務日見繁重。如何將規劃數據規范化并進行科學的組織與管理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如何與辦公自動化實現一體化,并對信息產品進行可視化處理,以便用戶簡單、明了地進行使用,也將是未來城市規劃信息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和影響
信息技術(IT,InformationTechnology)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而發展起來的高技術群,通常是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支撐下用以采集、存儲、處理、傳遞、顯示那些包括聲音、圖像、文字和數據在內的各種信息的一系列現代化技術。計算機技術提供了基礎的軟硬件平臺;通信技術則為數據獲取、傳輸奠定了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則多種多樣,已出現了以數據處理為各產業、各業務部門服務的專業信息技術系統。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指電子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信息處理中正大顯身手。以數據處理、分析與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城市規劃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技術系統:
1)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AidedDesign)
CAD是應用于機械工程、電子、化工和建筑等領域進行制圖設計的圖形處理軟件。目前,在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已普遍采用CAD進行規劃設計與制圖。CAD技術的運用使規劃設計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規劃圖也更加規范與美觀。
2)遙感技術(RS,RemoteSensing)
遙感是一種通過衛星、飛機等平臺攜帶傳感器獲取地球表面圖像的技術,目前正廣泛地應用于資源、環境、調查、管理等部門。城市規劃是以城市地域現狀為基礎的,通過對遙感圖像的處理,可以獲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綠化、環境等分布狀況的可靠信息。
3)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是以地理空間定位為基礎,結合各種文字、數字等屬性進行集成處理與統計分析的通用技術,其基本功能是數據獲取、操作、集成、查詢、顯示,以及進行空間分析、模型分析等。GIS為城市規劃方案落實到地上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分布與管理手段。
4)網絡技術(Network)
網絡一般可以理解成是以共享資源為目的、通過數據通信線路將多臺計算機互連而成的系統。近年來因特網(InternationalNetwork)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因特網不僅是單純的網絡名稱,而且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的計算機局域網和廣域網連接而成的集合體。其所提供的電子郵件(E-mail)、遠程終端協議(Telnet)文件傳輸協議(FTP)等等服務為數據的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創造了便捷的途徑。這樣,城市規劃管理中多種形式的海量規劃信息在管理人員中頻繁交流成為可能。
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將對城市規劃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筆者認為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城市規劃管理
信息技術對城市規劃管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辦公自動化方面,目前的辦公自動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內部的管理水平、質量和效率。隨著社會的信息化,通過因特網可以建立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與城市建設者之間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過因特網實現網上報建,報建單位只要在本單位與因特網相連的計算機就可完成報建過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規劃審批可以在因特網上完成。
規劃管理與規劃設計更緊密的結合,實現管理與設計的一體化,審批的結果可以電子數據的形式迅速的反饋給設計部門,而設計部門可盡快地將設計結果以電子數據的形式提交給管理部門,這些信息的傳輸可以通過因特網來完成。
通過因特網可以進行規劃評審,各地的專家可以在家里對規劃成果進行評審,規劃成果將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現專家所需的各種信息(如建筑物三維動態模型),通過網絡會議交流意見,專家甚至可以實時與規劃師交流,提出自己意見和設想,并可以較快地通過建立數字模型加以證實。
2)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將更廣泛應用CAD和GIS技術,而計算機圖形輸入技術的改進和智能化,如筆輸入技術,使規劃設計師進行設計更為方便,而不影響靈感產生。
設計過程中所需的數據將數字化,使其獲取變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遙感圖像直接作為背景進行設計,而各種地下管線的資料由于數據庫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獲得。現在比較難以得到的人口空間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應信息系統建立而能很方便地獲得。
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規劃設計成果的三維動態建模更加方便,設計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觀。
在規劃設計和規劃審批中由于規劃成果的數字化,使得對各種規劃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擬和預測成為可能,經濟可行性分析也更為方便,促進規劃決策的科學化。
通過因特網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規劃設計專家共同合作完成設計也將成為可能,這樣可以構建了一個不受規劃師的空間分布制約的虛擬設計事務所。
3)公眾參與
公眾可以通過因特網動態了解規劃設計方案和參與規劃審批,而且規劃方案與成果的表現形式由于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更為直觀和形象,使公眾能更好的理解規劃師的意圖,公眾通過因特網發表個人的意見,與規劃師、管理人員和其它有關人員進行直接對話,使公眾參與更加有效,促進決策過程的民主化。
4)城市規劃研究與教育
因特網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電子圖書館,各種城市規劃研究成果將以電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現,城市規劃研究者將通過因特網查到各種城市規劃資料,并可通過電子郵件、BBS(電子公告欄)及其它一些網絡通信方式進行交流。
因特網同時也將成為一個龐大的遠程教育網,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因特網利用多媒體技術學習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知識。
在信息時代,電子游戲也將成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規劃方面的游戲軟件將出現,可以對規劃設計與審批及城市建設過程進行模擬,使城市規劃學習及城市規劃的宣傳與教育通過玩電子游戲的過程來完成。
結束語:總之,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人類構造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虛擬的信息世界,人們將生活在由原子組成的現實空間和由比特(BIT)構成的信息空間(CyberSpace)中,現實空間與信息空間的物理界面(Interface)是由計算機及網絡和數據庫構成的信息基礎設施,人們通過這一界面可跨越現實空間與一些時間的限制,了解現實世界的過去和現在,預測未來,進行思想交流。城市規劃將在信息空間中構造城市發展的藍圖,并通過建設者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參考文獻:
[1]張庭偉,邁入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規劃理論.城市規劃,2000,(1)
[2]閻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標準化指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王靜霞,邁向21世紀的城市規劃戰略思考,城市規劃期刊,1997,(3)
[4]楊勇,地形圖的數字化,計算機應用研究,2000,(2)
[5]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原理,第二版,北京: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
[6]東南大學,城市規劃信息技術開發及應用,第二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7]吳建學,關于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實施問題的探討,國外城市規劃,1999,(1)
- 上一篇:總編輯的個人述職報告
- 下一篇:集團總經理年度述職報告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