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理念及意義探索
時間:2022-10-21 05:25:35
導語:司法理念及意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歡李旭陽工作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洛寧縣人民法院
一、宋代的司法理念
宋代司法理念是指趙宋王朝所具有的,富有時代特征以及代代相傳的訴訟主體處理訴訟糾紛、審理案件的活動所遵循的準則。宋王朝處在私有制商品經濟空前發展、科學文化的繁榮的背景下,它的司法理念具備了不同于前代的突破、創新的價值。
(一)“獄訟之事,人命之懸”,當權者注重司法。趙宋王朝是一個較為重視司法的朝代。縱觀中國古代帝王,重視司法帝王不少,但是像宋代這樣的歷世帝王傳承性的重視法治十分罕見,第一,宋代帝王尤其是北宋王朝的帝王視司法審判為治國頭等大事。宋太祖趙匡胤,最知道注意刑辟,而哀矜無辜,他常常親尋囚徒,專事欽恤。每年申敕官吏,檢視囚狀,對于御史、大理寺的官屬,選擇的尤十分謹慎。第二,封建士大夫階級,司法官員也十分重視司法工作。在宋代,州縣長官須親決囚徒。北宋初期,便有和凝、和蒙父子關注獄訟,遂將前代明敏斷獄、平反冤屈的案例匯編成書之舉,繼有北宋后期鄭克著《折獄龜鑒》之書。北宋真宗咸平年間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的包拯,創造了把儒家仁義道德與法家重刑主義相結合運用于司法的清官文化的典型,被后世尊稱為“包青天”。被尊為近代法醫學鼻祖的宋慈,他把當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中醫藥學應用于刑獄檢驗,并對先秦以來歷代官府刑獄檢驗的實際經驗,進行全面總結,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著成后世傳承的經典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成績譽滿世界。第三,宋代對于法律教育和法官的選拔任命同樣十分重視。比如: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下詔朝官、京官、幕職州縣官等,都要學習法律之書,了解法律知識,通過法律考試,才能有資格斷案。宋代可以說有了開創了中國司法考試的先河。北宋王安石變法,科舉加試明法刻,專考斷案。宋王朝試圖通過對法官職責的重視,來重塑司法官員的職業威信,從而去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實現人們對司法公正的秩序期待,這的確是漢唐所未有,明清所不及的獨特理念。第四,司法官責任的追究。宋代吸取前代長官部親臨獄訟,導致刑獄冤濫的教訓,嚴格要求中央地方司法長官躬身獄訟。淳化四年詔御史臺“凡中丞以下皆親臨鞫獄”。地方長官亦如中央,需躬親鞫問。“大辟公事自今令長吏躬親問逐,然后押下所司檢勘鞫,無致偏曲出入罪”。宋徽宗時增加了“州縣長官不親聽囚徒的徒刑兩年的責任。還規定了不據狀推勘,刑訊不合法律規定,錄問囚徒不力導致冤假錯案的責任。這些制度一定程度上要求了司法官員慎重刑獄,保證了審判的順利有效的進行,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二)以民為本的司法理念古代的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一種朦朧的認識,最早可以體現在《尚書》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但這僅僅是在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基礎上重視人民的力量。但是到了宋代,這一思想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不同于以往的時代意義。首先,統治者設置了一套司法制度,讓百姓享有更多的訴訟權利,一定程度上尊重了當事人的尊嚴,減少當事人的訴累,減少冤假錯案的產生。這些制度包括越訴制度、刑事訴訟中鞫讞分司,翻譯別勘,錄問制度,死刑復核制度。另外、規定案件審結期限,減少民事訴訟對于人身自由的限制等等,還有改進唐代以來的登聞鼓制度,直接接受民間上訴、舉報、請愿,增強中央與民間的溝通。這些制度規定無不體現這一人本的思想理念。在訴訟主體上到了宋代不再只有司法官員是唯一主體。法令要求法官據狀推鞫,當事人也可以自訴、上訴、越訴。還有訟師的職業化,刑事訴訟自首制度,可以說訴訟當事人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訴訟中來。其次,司法制度也體現時代性,也開始注重民事訴訟。隨著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一部分法律制度必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影響到民眾的實際生活。為此,宋代以務實的態度對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法律制度及時進行變革。比如私有制高度發展,親族糾紛大量增多,法令允許親族相訴,開以卑告尊的先河。司法官員面對民事訴訟大量增多的情形、開始注視民事訴訟,并且減少對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罰。宋太祖設立“折杖法“將徒、流、杖、苔折抵成杖刑。這在當時對減輕對百姓的刑罰,緩和階級矛盾也有一定的作用。再次,自宋神宗起,民間不再議利為恥,而開始強調“義利均重”、“理財為急”。百姓日常生活有關的婚姻、田宅、財產繼承、房屋租賃活動與糾紛空前活躍繁榮,民事訴訟空前增多。統治者也認識到了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事訴訟,不再是民間細故,而是有關朝廷上下綱紀的大事。朝廷中央有戶部指導民事審判;地方上,州院設置錄事參軍為長官,專司民事案件最后,在民事案件受理及審判中,以傳統民本思想為基礎,法官也不是刻板的實用法律,檢法官檢錄適用的法條、敕令,儒家經義、傳統習慣、前人判例,使民事判決更合乎情理。當權者設置戶部設三案專門受理民事上訴和指導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結案后法官還得發放包括官府適用法條、案件事實、結案理由的法律文書“斷由”給當事人。對于民事訴訟當事人,減少對其的刑罰懲罰。以及規定訴訟結案期間,增加司法審判效率以及減少案卷的堆積。
(三)重視證據在訴訟中的運用“獄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檢驗”這些語詞來源于我國法醫學鼻祖宋慈所著的,成書于宋理宗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洗冤集錄》,這一法醫學巨著比西方最早的法醫學出現早了三百多年,可是說宋代司法制度最光輝的一頁。宋慈認為檢驗乃是整個案件“死生出入之權輿,直枉屈伸之機括”,因而對于獄案總是審之又審,“不敢生一毫慢易心”。發現吏仵奸巧欺侮,則亟予駁正;若疑信未決,必反復深思,決不率然而行。認真審慎的實踐,得出一條重要經驗,“獄情之失,多起于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于歷試之淺”,于是博采近世所傳諸書如《內恕錄》、《折獄龜鑒》等數家,薈萃厘正,參以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為一編,名曰《洗冤集錄》。《洗冤集錄》內容非常豐富,記述了人體解剖、檢驗尸體、勘察現場、鑒定死傷原因、自殺或謀殺的各種現象、各種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廣泛的內容;它區別溺死、自縊與假自縊、自刑與殺傷、火死與假火死的方法,至今還在應用;它記載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傘驗傷以及銀針驗毒、明礬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學道理。《洗冤集錄》出現是宋代重視勘驗制度的一個重要表現,除了《洗冤集錄》,《折獄龜鑒》也是反映宋代司法勘驗制度的一篇著作。這些著作描述了宋人創制了嚴密、合理的現場勘驗工作程序,構建了現場勘驗、尸體檢驗、調查訪問三位一體的勘驗程序,還設置專門的檢驗官負責司法檢驗。這說明檢驗證據也屬于宋代審判案件重要的證據,運用在司法審判中。
二、宋代司法理念的現代意義
傳統與現代緊密相連。在學術界注重研究古代傳統對于現代影響的形式下,對于傳統與現代的嚴格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因為很多司法傳統理論上完全可以整合到現行的司法實踐中去,很多的現代司法傳統實踐在古代也找到到他的原型或者是雛形。比如說司法獨立,在宋代鞫讞分司制度中就找到到這一理念的雛形。學者奕爽提到:“到傳統中搜檢精華并以大力弘揚,更易被民眾直接接受,并減少與異質文化沖突引起的震蕩,也就可以節省有限的司法資源,降低法治成本,是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所以我們可以從現代的角度,利用現代人的思維,抽取這些宋代司法傳統中菁華。那么宋代有哪些司法傳統值得我們現代以建設法治社會為目標來利用和發揚呢,能夠對當代社會帶來影響呢?第一,堅持完善立法,健全法律體系,發展和適合轉變司法理念。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治社會運作程序,立法是排在第一位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有素質高尚,職業技術高超的司法者,但是缺乏好的法律建設法治社會也難成大氣。宋代統治者適應時代背景,不斷突破傳統,改革法律制度,其中當然包括司法制度。前面提到,宋代民間糾紛增多,糾紛主體呈多樣化,統治階級為緩和階級矛盾,開創了“斷由“制度并且開了以卑訴尊的先河,突破了傳統儒家思想對于司法理念的鉗制。對于當今建設法治社會來說,在立法上、應該注重民生立法,對民眾最關切的事項及時立法。大膽而又合理的突破前人立法理念的傳統。這是一個國家法制進步的重要表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不斷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尤其是訴訟法律制度,適時修改三大訴訟法。可喜的是,2011年下半年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修正案都已經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預計明年將會出臺。第二,重視司法官員的選拔。宋代司法考試形成了一種制度,很多具有儒家、法家思想,又懂得法律的人才得以進入朝廷為司法官員,為司法領域注入了活力與動力,這是宋代司法傳統為后世所稱贊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當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成就頗豐,但相對國外發達國家立法又比較落后,這樣在法律不完善、缺乏規定的地方,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就相對較大,這樣對于法官的要求就更高。然而縱觀我國司法現狀,雖然經歷了多年的司法考試培養了大量人才,但是法官職業隊伍素質普遍不高。所以,對于我國司法者的選拔任務,改革行政任命體制,將首要要求放在考核專業技術方面,另外也可以注重在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質要求。第三,司法機關獨立審理。宋代的鞫讞分司制度,鞫,指審理犯罪事實。讞,指檢法議刑,這一制度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官員分別執掌。這一制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讓現代人看到了司法獨立、分工合作的雛形。雖然在當時沒有嚴格意義的司法獨立,但是這一精神卻在今天法制社會得到了發揚。然而我國目前司法獨立現狀不容樂觀,法院在人事、財政方面依賴地方政府,行政性司法體制嚴格制約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首先解決的應該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改革不符合時展的政治體制的弊端。第四,重視刑事訴訟的理念。中國當今深受幾千年專治社會殘余思想的荼毒,法理大不過人情,法條抵不過金條,人們對高高在上的權力是頂禮膜拜,司法者漠視法律,民眾畏懼法律這一影響至今仍然存在。然而在這一黑暗的人治社會司法之上出現了宋代司法傳統這一盞不算太亮的、短暫的明燈。如前所述,趙宋王朝建立之初,從天子到士大夫再到百姓,對于司法的重視使得民間興起健訟之風,士大夫重視獄訟,帝王親錄囚徒。筆者認為在當今法制社會都會覺得很汗顏。因為立法者立法律不是為了統治民眾(雖然在理論上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但是當今社會已很大程度上超越這一意義),現代社會法律是民眾權利保障書,司法當然是法律保護民眾的最后底線。重視司法,是對人權的重視。這一點不正好與宋代司法理念有著交匯點嗎?第五,司法者應注重自身修養,做到司法公正。中國官僚階級中宋代最具典型意義的朝代,其中包拯和宋慈是代表性的人物。包拯為官清廉自恃、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愛民如子,他的思想深受儒家仁義、法家賞善罰惡、道家無為思想的綜合影響。是歷史上一個獨具代表意義的清官。宋慈深受儒家理學思想影響,提出了“恤刑慎獄,決獄謹慎,重證據,真理直刑。”的觀點。他重視勘驗證據,為官清廉,體察民間疾苦。宋代的當權者重視司法是宋代獨具特色的一種司法現象,對當今司法實踐有著相當大的借鑒。對于現代司法官員來說,提高自身素質休養,做到恪守職業準則,對于司法公正十分重要。殊不知借助于執法者公正無私的形象,才能養成民眾對法律的信仰,這是建設法治社會至關重要的一環,才能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上一篇:司法環境與民企發展的綜述
- 下一篇:司法環境對金融環境的影響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