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管控方法探索
時間:2022-07-30 04:10:51
導語:城市設計管控方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一輪總體城市設計管控方法研究已開始,管控要素從中心城區擴展到整體區域,臨山、臨水等生態敏感區的管控方法成為研究重點。以廣州市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為研究對象,從全域景觀視角對風貌分區劃定、管控要素體系建立、山體和山前地區管控方法3方面進行技術方法探索研究。
【關鍵詞】總體城市設計;城市設計管控;全域景觀;臨山地區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風貌趨于同質化,城市特色不斷衰減。我國多數城鎮忽略了城市風貌特色塑造,導致“千城一面”。2016年,國務院出臺《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開展城市設計工作體現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國家層面開始重視城市特色和個性塑造,肯定城市設計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頒布的《城市設計管理辦法》中明確城市設計分為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城市設計2類,進而提出了不同的設計要求和任務。從新明確的城市設計編制體系可看出,新時代總體城市設計工作更關注城市風貌特色把握和整體自然山水格局保護。目前,總體城市設計編制面臨2個難點:①如何將總體的結構性表達落實到要素的控制和引導上;②如何突出城市特有風貌特色,深入探討起關鍵作用的導控要素并對其進行切實、有效引導。廣州市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為片區級總體城市設計,范圍覆蓋花都區全域,面積為969km2。作為對廣州市總體城市設計的有效傳導和補充,落實廣州總體城市設計提出的“突出山體森林平緩、連綿起伏的生態風貌”“延續青山半入城的山城格局”“精細化、品質化打造公共空間”要求。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旨在塑造花都作為大灣區生態旅游門戶、精致幸福宜居城區、嶺南美麗鄉村典范,同時也是從傳統中心城區物質形態設計轉向對全域風貌景觀控制和引導的嘗試,重點關注山體和山前地區的風貌格局維護和要素管控。
1相關研究和實踐情況
近年來,總體城市設計編制研究主要分3塊,即側重編制內容探討、管控方法研究、對實施路徑的探索。從編制內容來看,多數研究傾向從城市風貌特色、城市景觀、城市開放空間、主要功能區域和重點項目等方面組織內容。規劃層次包括宏觀把握、中觀控制、微觀引導。在管控方法方面,多數研究采用“分區、分類”要素管控體系,如上海市總體城市設計以“分區傳導,專項協同”為理念,還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城市設計的某些要素,如建筑高度控制、天際線、城市開發強度分區等。在實施路徑方面,多數研究關注城市設計成果向規劃管理條文的轉譯、系統性要素的分解和借助法定規劃落實控制指標。實踐方面,傳統城市設計關注中心城區和物質形態規劃,對全域景觀控制關注較少,近年來,少數城市開始新的探索,如杭州總體城市設計嘗試建立系統性風貌管控體系,塑造城市特色,延續城市文脈。重慶山水規劃側重整體山水格局的把握和生態環境的修復,將規劃意圖落實到具體的管控指引是對傳統城市設計體系內涵和管控方式的突破。花都區城市設計在借鑒先進城市實踐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城市設計管控的內涵和方法,關注對象由“城區”轉向“城+鄉+野”全域,設計方法由“三維形態設計”轉向“大地景觀管控”,成果管控由“條文式通則”轉向“管控藍圖+管控細則”。
2花都區城市風貌格局
花都區位于廣州市北部,背靠生態屏障王子山,具有“三山一水六平原”生態格局特征,其城市魅力在于擁有獨特的山水資源、地域性的歷史人文鄉村、尺度宜人的中小城鎮及重要的航空高鐵門戶樞紐。隨著大廣州空間拓展和結構優化,花都從城市邊緣的生態涵養區到優化發展區再逐步升級為城市戰略樞紐區,城市地位不斷提升。對花都區而言,城市景觀既要保持廣州北部山地森林保護屏障的生態格局,又要營造“遠山成灣、近山入城、藍脈鏈珠、廊道分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特色風貌。城市設計中整體景觀格局控制的難點在于梳理城鎮風貌、城鄉共生、生態保護這3部分空間的關系,對“城-鄉-野”三大空間進行清晰判定和有效景觀管控。
3構建花都區全域景觀風貌分區
規劃通過對花都現狀景觀資源認知,結合“城-鄉-野”空間原則,對全區景觀進行梳理歸類,以“點、線、面”方式建立管控體系,提出7類景觀分區,覆蓋城市建設用地及農林生態用地,構建覆蓋全域的景觀控制網絡。3.1劃定景觀風貌分區。傳統城市設計只關注城市建設區內,忽略外部區域生態空間與建設區的互動關系,使城市與區域景觀結構脫節,這是導致城市特色喪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建筑師西蒙斯提出的大地景觀整體規劃思維是一種未來城市設計的探索方向,通過對森林、土壤、水生態安全、動物遷徙廊道及生態保護的分析,進行景觀資源特征評估,結合花都區城市各功能片區發展需要,對風貌區進行復核和修正。通過疊加,構建山體及山前地區、水及臨水地區、中心城區、鎮區(組團)、鄉村地區(含田)、空港樞紐區等6類景觀風貌分區。花都總體城市設計階段劃定的風貌分區邊界可考慮與控規的規劃單元銜接,各單元控規在編制時應按總體設計要求,細化管控要素和控制指標,指導下一步的地塊開發和建筑單體設計。3.2甄選重點風貌區。在對現狀風貌分區管控指引的基礎上,將風貌特征突出、景觀管控要求高的局部地區,包括重要的沿山和濱水地區、城市公共中心、城市樞紐門戶地區、歷史風貌地區及其他重要規劃片區,劃入重點風貌區進行管控。上述重點地區下一步需編制城市設計導則,針對特定要素開展專項城市設計,制定細化的建筑高度、建筑風格、綠地廣場、街道路徑、廣告招牌等實施細則,并將其納入地塊出讓條件。3.3打造3道景觀系統。規劃通過預控生態廊道、復興古驛道、交通廊道3道系統,打造線型景觀空間。對接上位規劃,預控隔離城市組團的生態綠地、區域性生物廊道和水循環重要通廊等生態廊道,平均寬度1km,最小200m,管控廊道內建設用地使其不超過總面積的20%,各類綠地和非建設用地比例不低于80%。縫合南粵古驛道、現狀登山步道、城市綠道等慢行系統,提出連接線建設指引。按路徑所在的地區風貌,提煉景觀主題,打造景觀節點,提出服務點建設指引。對花都區重要的對外高快速路交通廊道進行管控引導,選取觀景區段,展現“遠景望山,中景看野,近景看建筑”的景觀之美。
4山體及山前風貌區管控要素及控制方法
花都區總體城市設計關注的重點風貌區位于王子山山體地區和旅游大道兩側的山前地區,該地區現狀情況復雜,以產業發展為主的工業鎮區和鄉村交錯混雜,缺乏統籌規劃控制,導致臨山景觀體驗不佳且存在一定生態風險。按空間劃分,該景區主要分2個控制層次,分別適用2套管控方法:①山體部分重點關注生態保護和眺望背景的體驗,提出保障山體生態安全、提升林相林貌、展現山體開敞面、山內開發建設等管控要素;②山前地區重點關注山城互動關系和建設控制,提出管控通山視廊、建筑高度及體量、天際線、聯系路徑等要素(見圖1)。4.1修復山清水秀的生態本底。4.1.1明確生態控制紅線,保護生態安全。在廣州總體設計階段就確立“北部突出生態山林風貌特色,形成連續性、開放性、景觀性的自然界面”的總體要求,現階段向下進行有效傳導以落實具體管控要求。山體保護應樹立生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結合《廣州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首先對山體內的生態紅線和省市一級審批確定的森林公園進行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區內除必要的科學試驗、教學研究需要外,禁止城鎮建設、工農業生產和礦產資源開發等改變區域生態系統現狀的生產經營活動;其次提出在保護基礎上進一步打造以王子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花都森林公園品牌。4.1.2修復破損山林,提升林相林貌。花都區北部山脈雄偉,礦石資源豐富,是廣州早期重要的采石基地,采石開礦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民國時期。長久采礦對山體植被破壞嚴重,形成大面積的山體消落帶,巖石土壤裸露。對林相、林貌的提升先從復綠開始,采取“分區分類”方式進行景觀提升。對現狀50處復綠點逐步實施山林修復和造景,結合水土流失情況對疏林地進行補植改造,利用生態自我修復技術密植樹林,恢復原有山體風貌,采取加固邊坡、鋪裝專用植被纖維毯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在修復基礎上劃分北、中、南3區,進行針對性提升。北部生態維育區大力建設水源涵養林,保護水源并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樣性;中西部景觀和環境保護林區避免違規占地毀林,鼓勵一般商品林逐步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優化林種結構;南部城市林業生態區加強保護低丘地段景觀優美的馬尾松林和闊葉林,形成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景觀。4.1.3管控山體內的建設區。山體內建設區位于王子山星羅棋布的大小水庫周邊,包括現狀別墅區、村居、軍事設施、水利與市政設施及其他構筑物等。管控山體內建設區不可避免涉及歷史審批的合法用地,同時要兼顧剛彈性結合、分期實施。對現狀違反水源保護和相關法規的無證違法建筑(主要是村物業)進行拆除搬遷。避免管控一刀切,對少量規劃新增建設區提出詳細指引:嚴格控制山體內部的建設開發,提出建設類型準入負面清單;對已批新增建設區從建筑布局、道路及活動場地等方面提出管控指引。4.2塑造通山透綠的山前風貌。山前地區是山體地區到城市地區的過渡地帶,較山體地區有更大建設量和更多人為活動,現狀存在一定違法建設,是景觀控制最敏感的地區。花都區山前地區主要是王子山山前旅游大道北側至山林用地之間1~3km的地帶,廣州總體設計中提出對山邊500m范圍內的新建及大面積改造區進行管控,規劃需進一步明確管控邊界和具體要素(見圖2)。劃分為通行區、商業活力區和景觀區,營造活力廊道空間;通山廊道兩側建筑底層宜設置連續的裙樓界面。3)強調生態肌理,體現大地景觀保護大地景觀肌理及農田、果園、水塘等不同類型的生態肌理。強化地景形態,將自然與人工形態結合,體現韻律與變化。增強色彩,講求色彩搭配,構建豐富的視覺效果。
5結語
隨著我國陸續出臺城市設計管理文件,規范城市設計編制和管理工作,現階段總體城市設計編制處于轉型和探索階段,從傳統的關注中心城區、重點地區的形態設計逐步向全域景觀設計擴展,提煉城市特色。臨山地區是城區1)建筑高度山前一線地區建議控制在24m以下,山前二線地區建議控制在60m以下,臨山首排建筑退界大于20m,建筑面寬建議小于60m,建議進行“平改坡”或屋頂綠化。2)建立公共開敞的通山廊道結合河涌、道路、綠地、田野,預留更多公共通山廊道,通山廊道間距不宜超過200m,寬度不宜小于30m;通山廊道場地宜錯落有致,外圍城市特色塑造和管控的重點地區,實踐通過保護、修復和限制準入的逐步遞進方式控制山體地區景觀,加強山前地區與山體地區的景觀廊道聯系,采用構建整體大地景觀的思路應對現狀復雜的山前建設區,此套技術方法適用于管控和提升城鄉混雜地區的景觀風貌,增強臨山地區的城市景觀體驗和特色塑造。
作者:郭盛裕 單位: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藝術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
- 下一篇:建筑空間環境設計倫理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