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教改探索與實踐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31 10:31:00

導語:音樂課教改探索與實踐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課教改探索與實踐透視論文

——音樂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十分迷戀音樂。我想讓每一個動聽的音符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滋潤每一個渴望陶冶的心靈,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漸漸體悟到,僅從音樂去談音樂,路便越走越窄。生活的豐富多彩賦予了音樂復雜而多樣的表現方式,我們如果不能調動學生認知世界的多種潛能,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會對世界的認識產生片面性,就會缺乏豐富的情感,他們眼中的世界就是單一而無生命的陳列。在教學中,我發現音樂雖然是聽覺藝術,但只把音樂局限于聽覺審美的界面,音樂就無法具有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換言之,聽覺只是音樂作用于人的最直接最表層的因素,而本質上,音樂藝術審美的豐富性在于通過聽覺能夠刺激起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于是音樂便給人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立體世界。這樣的認識使我加深了對音樂本質的理解。于是我試圖在教學中進行改革,讓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相結合,使音樂表現世界的豐富性得到全面而完美的體現。

唐代王維曾有一句很美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出了夜的靜謐和美妙,詩的前一句寫景,后一句寫聲音,二者結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以“急雨”比樂聲的繁密,以“私語”比其幽細,以“鶯語”、“泉流”喻其圓轉入微,以“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其聲清脆錯雜,更以“銀瓶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形容其聲激越。于是,在這里音響和畫面完美結合,音樂刺激起形象(運動畫面)的聯想。真是美妙絕倫之作。所以,一首好聽的歌,一首優美的曲子,必然能喚起想象。聽覺能在人腦中產生畫面使人產生感性沖動,這才是音樂藝術的審美真諦。于是,在教學中,我感悟到:樂和畫是密不可分的。美妙的樂可以產生生動的畫,反之亦然。所以才有“雕塑(畫)是凝固的音樂”之說。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我覺得在教學中應該將音樂和美術的審美特性結合起來,從而探索出一條科學的系統的美育教育的新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深受“mtv”制作的啟發,音樂和畫面的完美結合,使音樂的表現力得到具體而形象的體現,使本在內容上具有抽象性的音樂具有了生動性,更富于詩意。所以,我在上音樂課時,便盡可能地將音樂或歌曲“mtv”化。于是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比如在欣賞意大利名歌《我的太陽》時,學生們可以根據音樂作品的音樂情緒去觀看三幅同一主題且不同色彩的“太陽”。歡快的音樂情緒常常用鮮艷的色彩去描畫[如紅色.金黃色],而悲傷的音樂情緒常常用暗淡的色調去著色[如黑色.深藍色]。學生們沉醉于跳動的旋律中,腦海自由演繹出許多生動的畫面。這種形象思維創造的自由性和能動性是其它學科不能比擬的。它真正的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上把音樂和美術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了一起。讓學生可以用畫家般的眼睛根據音樂作品的情緒自己去體會,去了解.去雕刻。一切美的東西就是這樣相互融合、進而提升的。學生在整節課中自由發揮想象,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自己去學,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為整節課的主人,在輕松的氣氛中使音樂的整體意念融會貫通。

又比如在講解所謂枯燥的樂理知識的同時,如果能和美術作品相聯系,將別有一番情趣。例:在講解樂理知識“自然大調”和“和聲大調”的過程中,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大都是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學生必定感到枯燥無味。那么在講解“自然大調”過程中,請美術老師畫出七個同一顏色的橘子,讓學生去感受,這七個同一顏色的橘子好像是音樂中的“自然大調”沒有色彩上的區別。而講到音樂中的“和聲大調時”再請美術老師在原有的畫上,在第六橘子下方畫上陰影,好比在1234567的第六音上降低了半個音,形成了新的音階12345b67.這樣學生馬上就能快速的理解“自然大調”和“和聲大調”的區別,是在“自然大調”的基礎上在第六個音上降低半個音,使音樂作品有了新的變化和美的升華,使音樂作品增添了凝聚力。而美術作品也在本來單一的畫面上,形成了新的色彩和生命力,煥發了新的活力。這不正是音樂與美術的完美結合嗎?

通過以上的教改實驗,我體會到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對學生的藝術陶冶至關重要。過去,機械地將各學科分離獨立,以為自成系統,但實際上卻犯了致命的錯誤。事物是相通的,世界是綜合的,而表現世界,認識世界必然需要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音體美”、“數理化”、“文史哲”連在一起成為一個體系,這種看似隨意自然的說法,正是反映了各學科之間相通的本質。

[二]學科綜合的意義,綜合本身就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眾的回歸。以審美教育為主體的基礎教育音樂,之所以倡導“綜合”的理念,根本的意義在于“綜合”的理念有以于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①

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所接受的音樂的廣度與深度較大地影響著其他素養的提高與音樂能力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廣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給予高度重視。從藝術本質上講,一切藝術都是心靈溝通的藝術,只是各自所有的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藝術的形式或同一藝術的形式的不同方面的審美表現手法就有許多相同之處。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各藝術門類本來源與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與此同時,這種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所固有的趨勢與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也存在著某種同構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通感”這一心理現象,也使得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的相互融合成為必要和可能。在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音樂也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的聯系,這也使得音樂課程同其他藝術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可能。如在中小學的各門課程中,語文,歷史,地理,生物,數學,體育等各學科都或多或少的與音樂有著一定聯系,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可能。此外,只要音樂教學能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勢,具有較寬的視野,那么,課外音樂活動,社會音樂教育環境便能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本質上是情感教育,它與師生的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的高度和諧,巧妙地運用各種暗示,如:崇高的理想信念、優美的語言動作、高雅的氣質、豐富的表情、美的教學環境等等,熏陶、感染、啟迪學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動機等非理性精神,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鼓舞學生主動而愉快的學習。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使師生教學情感產生共鳴,實現師生思維同步,進而與所學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創造熱情和創造動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積極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在音樂課程中貫徹綜合原則,可以有具體做法:其一,把包括與鑒賞,音樂文化等在內的音樂教學的各方面內容充分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音樂文化知識可以在學生參與創作,演唱,欣賞等音樂實踐活動中結合著講解;其二:把音樂包括舞蹈,美術等在內的其它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讓學生通過舞蹈來表現音樂。音樂與美術融合即是聽覺與視覺的結合,可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音樂。其三:把音樂課程與包括語文,歷史等在內的與音樂藝術有關的其他非藝術課程適當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的教學活動為六個方面:(1)聽覺——素質訓練的基礎,探索的工具,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探索的意義和樂趣。(2)演出——發揮學生的獨立見解和藝術創造,不強求最后的統一。(3)指揮——各種素質的綜合反應,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失去指揮的機會。只要能表現音樂,不追求指揮技巧。(4)創造——即興創作和有計劃的即興創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由創新。(5)與(6)為分析和評論估價——對學生的發現、創作、演出隨時作好的記錄并錄音,及時放給學生聽,組織分析和評價,提高審美能力,發展思維能力,使已獲得的知識得到延伸、歸納和綜合。②

英國作家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這就是說每一門學問都可以改變人的某種精神氣質,而一個精神健全,感情豐富的人必然需要這所有學問都來發揮一下作用的。如果在教育中缺乏這種綜合,那就會有“盲人摸象”的結果了。

新課程的實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對于有心的教師來說,教學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如今的人才培養有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我們的教改實踐正是向這個方向邁出的堅實一步。

在教改中,我大膽的嘗試了音樂和美術的結合,遵循了以“美”為核心的審美教育原則,雖然還有一些不足和問題,但是我想教改的本身目的就是在于讓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教學體系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來繁榮教育。那么這還需要我們新時代的年輕教師來完成,來努力。正如我在一本書的結尾所讀到的“未來屬于超常努力的人”那么就讓我們一起抓住現在,來把握今天,來創造未來!

[參考文獻]:

[1]見《中國音樂教育》,中化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辦issn1003-1138見《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issn1004-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