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裝飾“和諧”文化探討
時間:2022-01-08 11:21:18
導語:傳統建筑裝飾“和諧”文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文化是歷史的饋贈,有別于西方建筑,而自有一套體系,不管是材料、結構上,還是形體上,都和世界其他文明都有很大的區別,影響性在世界范圍內都很突出。尤其是在精神層面,反映了建筑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本文基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裝飾文化中三個方面的體現,闡述了蘊藏在其中的“和諧”精神。這種精神一直延續至今,說明傳統的研究和繼承仍然是未來設計發展合作的趨勢。
關鍵詞:傳統裝飾;建筑文化;和諧;空間;色彩
“和諧”二字的表述自古有之。《左傳•襄公十一年》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古人常堅持的“和諧”理想一直延續至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既包括如《孟子》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關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包括《荀子》中如“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關乎人與自然間萬物的和諧思考。中國文化,其根本就是和諧精神。“和諧”包含了古代社會文明的一切特征。古人們用他們的大智慧描繪出太極圖中陰陽兩儀的相互交融,而這種相反相成的和諧則被認為是自然最本真的狀態。古人通過研究四季的變化、萬物的流動找到了事物的生長的深層規律,如“禮、樂、射、御、書、數”,日用器皿、建筑、服飾、繪畫等。古人創造社會的秩序與文明,從有形的物品和無形的生命中找到了和諧共生。在昔日的許許多多的創造發明中,從整體到局部都反映出了古代藝術這一追求和諧的特色[1]。古時這種尊重禮法、順應自然的造物觀,自然也體現在建筑設計裝飾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同傳統建筑空間序列的“和諧效應”
空間是基于建筑實體的限制。建筑空間的結構離不開許多有形的圍護,如墻壁、門窗、屋頂和欄桿等。這些元素在空間形成時,由于限制模式和限制程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空間效應[2]。實,并非絕對的封閉;隔斷,也并非絕對的空間隔絕。古人造物的傳統審美手法特別體現在古典園林的造景中,圍合部分以有形的表現,用實、虛對比的手段,創造多層次的、有意境的空間,傳達著對和諧的理解。(一)古典園林自然的和諧。傳統建筑也展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傳統中式園林的單體建筑亭、臺、樓、閣,都是鏤空的空間,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強調園林作法應順應自然。人工做法仿造自然,巧妙地利用、結合了周圍的環境,反映了中國人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意識。例如,我國傳統建筑常把墻作為環境空間一種生成景觀的要素。首先,墻體是建筑實體構成形式的基本要素,也是組織室內空間的重要途徑。由于其高度的不同、轉向的變化、虛實的不連續性等,通過分隔、透視、延伸、借景、框景等方式,創造出變化萬千的空間環境。古往今來,類似環境組織空間方面留下了一些很多經典的實例。其次,在我國傳統的外部空間古典園林中,利用墻而取得不同層次、不同意趣環境空間效果的就更多了。諸如人所熟知的鏤空花墻、游廊隔墻、雕花燈墻、漏窗景墻、框景隔墻等都各具特色,構成園中藏園、景中取景之妙[3]。園林的亭、臺、樓、閣、橋的外觀紋理,空間建造等形體與自然景色結合,體現了匠人造景和自然景觀中和諧共生之美,故無數藝術大師將和諧之情寄情傳統山水畫作中。山川與樓閣相互映襯,即體現了和諧精神的妙處。(二)單體建筑秩序的和諧。從宮殿到民居,從亭臺樓閣到軒榭廊舫,除了少量的園林單體建筑,中國傳統建筑不論平面功能或立面裝飾大多采用對稱布局。以人的視覺點為中心,呈現對稱的大小、形狀或顏色,給人穩重、嚴肅、靜謐的心理感受,視覺上也能達到一種“對稱美”的古典效果。古代沒有統一的度量衡,匠人為了體現這一特征,制定了建筑的尺寸秩序———“斗口”,所有的建筑尺寸以此為基本單位,這樣就能掌控好整個建筑的所有尺寸,建造出理想的建筑。又如,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尊卑有序、主次有別”,在常見的對稱結構的建筑及其內部裝飾中,尊者、長者及主人的座位常被安排在坐北朝南的尊貴位,而位卑者、賓客的座位則依據其身份地位被安排在東西兩側相對而坐,使得空間中秩序井然而主次和諧。因此,傳統建筑從尺寸、比例、結構上嚴格遵守的秩序,體現了與國人講求倫禮、維護等級等社會現象的統一和諧。近些年,我們呼吁復興地域化特色建筑,一些仿古建筑看起來似乎找不出問題,卻看上去非常別扭,原因就是拋棄了古典比例,沒有達到秩序的和諧。(三)建筑院落空間的和諧。就個體建筑而言,中國的傳統木構建筑不如西方的石構建筑體形宏大,但是以多個建筑組成的古典建筑群卻看起來依然氣勢恢宏,這要歸功于傳統的一種空間組合———院落。考古發現院落的建筑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夏商,至明清時期,皇家宮殿、寺院、百姓住宅大多采用院落圍合形式。單體建筑、外墻和走廊等圍合成的院落有非常豐富的變化,形成非常有感染力的空間。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均體現在對建筑的要求中。建筑空間利用格局來分尊卑地位,利用建筑方位來分使用者的主從,利用院落的建筑秩序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和平衡。圍合式院落從形式上來說,對外為排斥,對內為聚集,這種以院落或多個院落空間為中心圍合成的建筑,注重階級、尊卑、倫理秩序,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微縮表達,反映了傳統建筑形式與當時社會形態的和諧。
二、不同傳統建筑中色彩間的兼容
中國古代建筑的另一特點是色彩的使用。中國地域寬闊,名族眾多,不同的地區、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民族藝術表現手段相互影響和交融的過程中孕育出的中華民族成為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長于使用色彩的民族。當我們拜讀過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史》后會發現,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展、融合過程中,以豐富的生活積累,賦予色彩以不同的含義。這種色彩含義通過文化傳遞,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不斷擴展,并在人們的觀念中逐漸固定下來[4]。而應用于建筑及其裝飾中,從外在看,其整體色彩統一而莊重,且歷久彌新;從內在看,其包羅萬象,絢爛多彩,從而實現了內在結構與外觀的色彩和諧。(一)建筑色彩和環境的相互補充。我國古典建筑的色彩使用雖然豐富,但在對比不同地域的古典建筑色彩使用方式時,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差別。例如,我國北方的很多古代建筑和裝飾中,常采用濃重明亮的活潑顏色;與之截然不同的是,以徽派建筑為代表的我國南方的很多古代建筑常采用白色的馬頭墻和青灰色的小青瓦為主體色彩。這是由于受季風影響下的我國南方溫濕氣候,更利于各種四季常青的樹木的生長,在各類植株的掩映下,白墻灰瓦的古典建筑更暗合了傳統水墨畫的虛實相間,體現了古人的審美特質和對建筑與自然相互輝映的追求;而與之不同的是,我國北方則多栽種落葉植物,尤其在氣候寒冷的節氣自然景觀相對單一,在這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在建筑中加入明亮醒目的顏色更是對外在色彩的補充。(二)建筑色彩中的禮法秩序。《禮記》中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黈”。封建社會,不同的顏色用于不同的社會階級,這就是禮制社會下的不同社會等級的和諧。每一個顏色都被視為權利和地位的標志,它具有不可逾越的等級制度。然而在古時的封建社會,生活在禮法秩序中的人們有了各安其命的生活方式,而有序的禮法制度下的各類人群相互之間的交融,反而能顯得主次得體,和諧共生。中國古代宮殿通常用紅、黃兩色為主色彩裝飾。在傳統文化中,紅色通常表達的是平安、喜慶的意思,黃色象征著高貴、莊嚴。因為黃色在五行學說里代表中央位置,所以在一些朝代被視為最高貴的色彩僅供皇家使用,民間不能使用。除了宮殿建筑,還有一種特別的傳統建筑能使用紅黃兩種顏色裝飾,就是我們常見的寺廟。原因是,佛教傳入后受到大部分皇室的禮遇,一些最早規模的寺院主要由皇室建造,以莊嚴的皇宮建筑為基礎。歷史上,為了體現佛教的尊嚴,寺院可以使用宮廷御用的黃色,所以我們通常把寺院描述為“金剎”。寺院大殿的建筑風格多模仿宮殿建筑,以示對地位的尊重,雖然社會制度在不斷變化,但這種做法延續至今。(三)傳統建筑裝飾彩畫等級。眾所周知,我國古建筑多是以木構架為主。我們描述建筑的裝飾常用“雕梁畫棟”,說的就是色彩豐富的彩畫裝飾。彩畫在建筑中有兩個作用,一是裝飾建筑,二是保護木或石構件不受氣候侵蝕。傳統建筑的色彩運用,是需要慎重的。通常我們將冷色調用在屋檐下的彩畫上,如藍色、青色、綠色等,其間可以加金色點綴。屋檐下面冷色相接的柱、門、墻等,則以和彩畫相對的顏色為主色,如紅色,和建筑基座的白色相映襯。古代的匠人很善于用色彩對比與調和[5]。彩畫不僅僅是顏色不同,在等級制度上的劃分也是很嚴格的,不同的彩畫樣式代表了裝飾的等級。明清國力強盛,建造了大量宮殿建筑,我們以清代彩畫為例按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其中,和璽彩畫級別最高,用于宮殿建筑中的等級較高重要建筑;旋子彩畫水平低于和璽彩畫,一般用于宮殿或寺廟建筑;蘇式彩畫等級最低,其官式蘇畫在等級上又劃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等級的圖案有金線,又稱金線蘇式;次一等級的彩畫圖案主要用墨線,局部點一些金色;最低等級的彩畫均為墨線,沒有金色做法。
三、傳統建筑中“數”的調和
中國的數字始于商朝,和現代科學計數的數字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具有象征特性,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數字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意義,具有和諧的功能。數字的應用與人類的歷史和生活的需要密切相關,而現代數字特征是計算出來的,秩序嚴謹而職責明確。數字文化在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應用,是以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為基礎的,在中國封建帝王思想和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建筑裝飾格局中可以體現出來。例如,故宮代表王權的九龍壁,因為數字“九”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最大陽數,是天的象征(圖1)。色彩的數字化表達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它的源頭,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九宮輿圖。據史料記載,銅鏡與藏歷就是以數字代表方位,五行與色彩可以用數字表示:“壹”代表上方即天空表示白圖1色;數字“伍”按方位居于正中表示黃色;數字“玖”有高貴的意思表示紫色;傳統數字中的單數在我國傳統五行文化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其中數字叁、伍、柒正是中國傳統中的藍黃紅色彩三原色[6]。史學界中的人們認為,五行文化創始人是孟子,從數字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與儒家思想。
四、結語
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古人始終堅持和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并將這些思想融入建筑和裝飾中。在研究傳統文化時,形而上學地模仿傳統建筑的建造形式是遠遠不夠的,人們更應當深刻理解古人在建筑和裝飾的同時所秉承的思想。“和諧”是古人所堅持的智慧,也是我們在鑒賞和研究古典建筑時必須關注的蘊藏在那些建筑和裝飾中的主題。古人通過建筑和裝飾的各類表現形式,不僅寓意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顯出他們的審美與智慧,至今依舊給了我們很多啟發與靈感。因此,傳統的研究和繼承仍然是未來設計發展合作的趨勢[7]。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谷健輝.舞的精神:關于中國傳統建筑的思考[J].山東:高等建筑教育,2004,13(2):97-100.
[3]何星亮.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體系[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2003(6):22-23.
[4]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5]宋曉麗.王東焱,古建筑裝飾彩畫十種樣式綜述[J].藝術教育研究,2010(5):124-125.
[6]周順芬.探討數字色彩的表示性與調和性[J].藝術研究ArtR-esearch,2007(2):18-19.
[7]費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J].讀書雜志,1990(10):3-11.
作者:劉智環 單位:銅陵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 上一篇: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應用
- 下一篇: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