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聯系

時間:2022-12-23 11:43:25

導語:小議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聯系

本文作者:許珍工作單位:廣西欽州學院

(一)城市文化建設存在滯后性而使得對高校文化的滋養不足盡管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理應受到重視,但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緊張和投資成本巨大的限制,符合現代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大型文化基礎設施仍然缺乏,人才和資金的欠缺更是成為制約發展的軟肋。現階段,我國許多城市的文化滯后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城市空間布局及建筑風格缺乏統一規劃,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城市交通治安治理有待加強,城市環境污染不同程度存在,城市生態不盡如人意;二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缺乏科學性和永續性,以經濟開發為口號、具有地方政府行為背景的破壞文化遺產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嚴重;三是自發的群眾性、公眾性文娛活動開展得較少,城市生活壓抑,文化氣息缺乏,缺乏積極昂揚的城市精神。因此,由于城市文化建設的滯后性而使得其對高校文化的滋養不足,影響不夠。(二)高校文化與城市文化存在隔閡,缺乏有效溝通交流高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單元,它有自身獨特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這本身就決定了高校必然與校外社會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容易導致與城市之間的溝通障礙。部分高校處于城郊結合部,偏僻的地理位置,一是導致校園中各種文化設施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致使廣大市民鮮有機會涉足校內,親臨高校圖書館、體育場館、學術交流展示場館等文化場所,感受不到高校中頻繁的信息傳遞和學術交流所營造出來的文化氛圍;二是因地理位置因素也削弱了城市文化中各種文化形式及人文習俗對校園文化的影響,減少了高校師生參與城市各種文化活動的機會。更不利的是,觀念上的隔閡也阻礙高校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相互渲染,致使高校和城市之間保持著對對方某種程度的成見,比如高校給城市留下的自命清高的印象,而城市中一些不良現象也常為高校所詬病。已有的成見再加上相互溝通不足,是造成雙方心理隔閡的主因。(三)高校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及其輻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城市由于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高校在文化傳播中未能充分發揮它的優勢。首先,受地理位置的制約,高校的先進文化對城市的文化的熏陶有限,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和塑造城市靈魂方面的作用還有待提升;其次,高校作為城市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吸納的各種知識、信息、人才是城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源泉。而一些高校因先天條件的欠缺,在辦學基礎、學科結構、師資隊伍、科研教學水平和科研投入等方面都有待改善和提高的現實條件下,勢必會造成高校文化對城市文化的輻射和影響作用不大;再次,高校中的人才優勢在于人才資源可以互補和共享,較快提高城市的文化發展水平,促進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但目前部分城市高校人才流向不容樂觀,存在著部分骨干人才出走、對外來精英吸引力不強的尷尬局面,從而導致由于高校中的人才資源的問題影響高校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的發揮。

(一)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進行城市文化建設,要結合地理、環境、資源各種優勢展開,力求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一是整體設計城市文化形象。在設計城市文化形象過程中,要堅持“三高”原則,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要把城市文化發展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之中,使城市資源、城市功能、城市環境與城市文化形象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提高城市設計和建設的文化品位。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每個城市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這些特點和優勢表現在一個地方的區域文化、歷史傳統和人文風情等諸多方面。因此,在確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整合文化資源、集中打造標志性的文化品牌,整合民俗文化、旅游文化、飲食文化等內容,著力營造現代城市人文氣息,打造城市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一個城市贏得競爭的資本,也是一個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二)建立產、學、研相結合體制,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功能培養人才、創新科技、服務社會是高校應有的責任,尤其在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客觀需求形勢下,高校要以其先進的文化引領城市文化的發展,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推助器。高校服務社會的現實途徑,表現在自身文化資源充分融入企業的市場競爭,運用自身的人力、智力,努力成為城市文化資源的集散地,最大程度實現高校文化資源的社會轉化率和社會貢獻率,為城市發展做貢獻。國內外高校的成功經驗表明,高校不僅要發揮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還要與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融為一體,形成城市與大學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高校是理論創新的主要陣地,理應盡可能地使理論成果轉化為生產實踐。實現轉化的途徑就是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建立高校產、學、研一體開發基地。此舉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和企業長足發展,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增強自身科研能力。(三)構建開放性的高校文化建設模式,增強城市文化整體實力構建開放性的高校文化建設模式,高校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第一,鼓勵高校師生通過與家庭、社會溝通聯系,主動聯合社會團體、街道和其他院校,到社區進行專題講座、書畫藝術展示等各種文化宣傳活動走向社會、融入社區,倡導和推動社區文化良性健康發展;加大高校資源對廣大市民的開放力度,對社會開放圖書館、展覽館和科研基地等教育資源,吸引市民走進大學校園,市民有更多機會感受大學校園文化氣息,提升市民素養。第二,適時結合城市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大學教育,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城市滋養著高校生長,高校有責任面向城市,化解城市發展難題。因此,把城市發展主題作為高校一項教育內容,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城市發展動態,加深對城市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第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傳播媒體宣傳高校文化。一是借助網絡平臺增加溝通交流渠道。高校可在網上及時報道學術新聞和校園動態,通過開設網上學術論壇等交流平臺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研討,讓更多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和輻射到城市當中;二是利用各種平面和影視媒體,立足高校服務社會角度,加大對城市文化宣傳和對城市形象塑造的參與力度。(四)加快高校文化建設,引領城市文化發展。先進的校園文化既包括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的文化生活,和諧的人際關系,文明的生活力式,良好的校園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還包括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建筑特色,教學科研技術水平等等。高校文化建設現已奠定一定基礎,在傳承優良傳統、借鑒其他城市高校文化建設經驗的同時,繼續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凝練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