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價值論的文化構建
時間:2022-12-23 02:52:12
導語:新時期價值論的文化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丁立磊呂新發工作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文化反省是文化自覺的必然產物,也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每個時代的主題轉換都伴隨著文化反省,以實現文化的發展、創新。一個國家,在政治上獨立、經濟上開始富強之時,就必須有文化上的反省,這是一個痛苦的反省過程,一個更新文化觀念的過程,一個文化思想解放的過程,一個孕育新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包含著對文化的物質層、制度層和理念層的深刻反省,進而達到更高價值反思層面。文化的物質層,是文化的物質載體,常常處于變化之中。在歷史長河中,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是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這直接引起了文化的物質層發生改變。文化的物質載體一旦發生改變,文化也必然隨之變化,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某些環節和制度的束縛,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文化的制度層,主要是指與文化緊密結合的方面,包括科學理論、政治、法律、教育制度和思想等層面。我國的改革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變革,內在的蘊含著: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要求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現在正是新舊體制交替的時代,原先一統的意識形態秩序逐漸被打破,多種思想不斷交流、激蕩,必然引發人們思想上的深刻變革,迫使人們對于制度層面帶來的沖擊進行深入的反思。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傳統,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在政治上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是其穩固的根基,在思想上罷黜百家處于一尊的儒家思想是其強大的保證。而今,我們進行的改革必然改變這些封建遺留的傳統,在經濟上我們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政治上建立民主、法制、德治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在文化上建立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主導的多種文化并存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體制的巨大改變促使人們進行文化反省,以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文化的理念層,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淀的精華,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和道德情操等。因此,理念層是文化中維系民族文化命脈的傳承基因,是相對穩定的部分。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變遷,特別是面臨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或是社會變革的時期,理念層也發生變化,或是增加新內容,或是帶來思維方式的變化,進而產生價值觀的改變,最終影響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通過理念層的反省,就是要挖掘出阻礙社會發展的文化問題,促進文化不斷反省,確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在時代命運進行抉擇的時刻,新文化運動以破舊立新的姿態,提出了民族文化重建的目標,民族精神重建的標準,民族性格重塑的要求,開啟了民族復興的征程、社會發展的進程。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者也開始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五四’的民族危機感和與此相關的‘只爭朝夕’的急迫‘救亡’態度,作為一種文化情緒,一方面激起了幾乎是全民族的變革熱情,但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拔苗助長’的急促冒進的文化態度的形成和泛濫,造成主觀唯心的理想主義即人們常說的‘左傾’心態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力圖‘推進’現代化的主導思想?!比祟惥褪窃趯ψ陨砦幕粩喾词≈衅D難前行,彰顯出文化反省對于文化重構的內在審視、反思的深層張力,從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文化反省在更深層面就是在文化轉型期明確人類的價值訴求,通過價值反思改變與時代需求不相適應的主體狀態、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重構合理的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修為。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特點是最大限度的宣揚社會、國家的整體價值,為了社會利益和價值可以舍棄個人價值,因此中國傳統價值觀表現為喪失主體性價值。中國傳統價值觀是脫離了功利目的的,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致力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重義輕利,人們對于道德的追求而忽視了物質生活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個人價值被無限的放大,這種對于物的追求成為價值觀的主要趨向,人的價值也通過物質來體現。這樣的價值觀雖使個人的價值得到空前的彰顯,但對我國傳統價值觀造成了直接的沖擊,使人們開始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忽視社會的整體價值。佛洛姆指出:“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單純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這種方式帶來了人性的壓抑、人性的浮躁、價值觀的失衡、社會的失序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人們由于受到多種價值觀的影響,日益陷落的公眾道德充分暴露出來;社會主體價值觀長期沒有明確下來,即社會主義價值觀長期處于缺位狀態。這些導致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矛盾錯綜交織,突出表現在價值觀的激烈沖突上,傳統的價值觀已經不能承載當前價值重整的社會使命。價值反思帶來價值意識的普遍覺醒,而社會價值觀需要主流價值觀進行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運而生,肩負起社會秩序、倫理道德重塑的歷史使命,擔當起引領社會多種價值觀的歷史重任。
文化自覺是文化認同的理論基礎,文化自省是文化認同的現實前提,文化認同是文化自覺、文化自省的必然歸宿。從個體、群體到整個民族的自覺、自省,實現對于文化作用的深刻認識,對于文化規律的正確把握,最終達到由個體、群體到整個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中國的文化認同給我們帶來的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以及對于群體的歸屬感、安全感和認同感的獲得,也受到地理條件、社會條件、文化機制、歷史傳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文化認同主要包括這樣一些方面:首先是從特定群體方面的文化認同,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少數民族之間文化認同的問題,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認同的問題,彼此之間實現文化認同;其次,從國家角度上中華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認同的問題,如何繼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最后,在社會類屬角度上,多元異質文化的社會文化認同,如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認同。各個方面相互交織、相互重疊、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文化認同。中國是多民族共生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成員有對本民族文化內化認同的過程;同時各少數民族還生活在中華文化的大氛圍之內,還有對中華文化吸收、內化、整合的過程,這些是共同構成中華文化認同的先決條件。中華民族精神是各個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資源、精神動力。中國自古注重集體的價值需求,有著家國天下的情結,以家這個最小集體為基礎,以國家利益為重,同時兼濟天下,這就是不同于其他文明以個人價值和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集體主義情懷。文化認同體現著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本國文化的共同的接受、確認、吸收和踐行,是國家精神得以延續的血脈,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根基。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封建社會的空前繁榮而得以廣泛傳播,在與其他國家文化的交流中,具有先天的話語權,中國人對本國文化認同就不是問題。然而到了近代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文化認同的危機也出現了,甚至出現了對本民族文化全盤否定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價值觀披著文化的外衣不斷涌入,如:西方的都市文化、消費文化、大眾文化,文化認同問題日益突出。文化認同成為國家實現有效統治極具號召力的旗幟,也是和其他文化相區別、展現本民族特質的標志,也是彰顯國家實力的象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占據著中心地位,與其他亞文化如宗教文化、異域文化等相比據有明顯優勢,并且起到了輻射作用,各種異質文化不斷從中汲取養分。在近代化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喪失了中心地位,從技術、制度到文化的反思,顯示了中國文化認同的心理軌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迅速追趕西方現代化的同時,出現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認同的危機。這反映出中國文化與異質文化的認同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逐漸喪失了整合功能,文化也出現了多元趨勢。如:新儒學、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新保守主義、新左派、民族主義以及各種宗教思想等此起彼伏、不斷出新,給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文化帶來了根本性的挑戰。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競爭與認同危機并存,正確處理中國的主流文化,凸顯中國文化特質,體現中國文化的認同性、包容性,就顯得尤為迫切。我們要以本民族文化為根基,吸收其他文化的養料,順應本民族人民對于文化習慣、文化記憶、文化傳統的總體需求,實現文化認同,構建起融合多種文化的中國特色的新文化。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社會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程度不斷提高,必然產生多種思想意識、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的相互交流、沖突和激蕩。國家主流價值通過文化自覺、反省到文化認同的不斷累積和發展,通過價值認同和人民期望、價值重建和群體融合重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這個角度來看,價值認同就是個體以群體的價值為自我生存的價值,以群體的價值意識為自我的價值意識,并在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取向等方面與群體采取一致行動。在當今時代,個人價值意識和群體價值意識普遍覺醒,在選擇、判斷的基礎上,必然形成具有共通性的價值觀,這就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在中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在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升華,體現了人民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信念的認同,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價值體系的認同,內在包涵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之中。這些認同遵循著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著共有的思維模式,體現著人民普遍的價值取向、價值選擇,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我黨對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不斷凝練,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達了我黨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鮮明旗幟;在社會成員思想獨立、價值觀念不斷增強的形勢下,明確樹立一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價值標準,成為主導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決定著社會整體價值體系的根基重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活力之源。
- 上一篇:文化認同的形態構建
- 下一篇:中華文化建設和發揚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