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情境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07 06:16:00

導語:物理情境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情境教學探討論文

著名物理學家韋斯科夫說:“科學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公式、名詞.科學是好奇,是不斷發現事物和不斷詢問‘為什么’,科學的目的是發問.他主要是詢問的過程,而不是知識的獲得.”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在于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與主動參與,通過創設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情境,利用各種條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實地捕捉各種信息,產生疑問,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種設想,引導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探求新知,開發潛能.

一、創設情境,在探究中激發學習動機

當代認知教學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活動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學習內容能否與學生原有的有關知識系統建立實質性的聯系.所以教師應將學生引入一種與物理問題有關的情境中,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產生向往、探索的欲望.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創設情境時,應注意:問題要小而具體、新穎有趣、有適當的難度;有啟發性,要善于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是較抽象的物理規律.教師可邊演示邊提出兩個相互矛盾的觀念:把小車輪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車使其運動,停止用力時,小車就靜止.按照人們的生活經驗得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把小車翻過來,輪子朝下,向前一推,手離開了小車,小車還能繼續向前運動.又得出“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至此,引起了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問題.這一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滿足和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習動機.

二、憑借情境,在創造中提高素質

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觀察、實驗的設施和有關文獻資料,引導學生憑借與教材相關的特定情境,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索,通過討論、歸納等,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例如在《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中,在奧斯特實驗的基礎上,由學生或教師啟發下提出“是否能用磁產生電呢?”的問題,教師介紹法拉第初期實驗失敗的史話后,學生根據現有器材(靈敏電流計,空心線圈帶鐵心的原副線圈,銅棒,電源,滑動變阻器,開關,導線,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等)用小組合作形式,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探索性實驗,探求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各種可能的方法,并找出各種不同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然后,組織學生交流,獲得感應電流的各種實驗方案(如相對運動,切割磁感線,回路面積S變,磁感強度B變,穿過回路磁通量φ變等),進一步討論“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么?”為了得到產生感應電流的普適條件,通過兩個假設性實驗,即φ不變,B變或S變;B、S不變,φ變,由學生運用分析比較和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普適條件.在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由于實驗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難免會遭到失敗.這時教師應作必要的提示,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重新探索.

當學生憑借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情境,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最終獲得成功時,他們不僅提高了實驗、觀察、歸納、推理的能力,還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使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優化情境,在辯論中培養能力

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優化情境,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親身體驗,并從中培養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講完《電磁振蕩和電磁波》一章后,筆者組織了一堂“電磁波的功與過”的辯論課(師生都事先作了準備).讓學生自愿分成三個派別:①功大于過派,②過大于功派,③功過均等派.主要由①②兩派相互提問、置疑、辯論.教師作為主持者,只是及時歸納和引導,以保證辯論的順利進行.通過熱烈的辯論,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電磁波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環境污染,學生還交流了一些更誘人而無污染的未來通訊方式,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光孤子通信”等.更令人高興的是,學生對電磁波的應用與防護提出了一些新設想.這些設想雖然不夠完善,有的甚至異想天開,但這種創造發明的精神可貴.

這一教學方式的改進,優化了教學情境,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獲得知識時,并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而是在體驗創造中學習,從而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拓寬情境,在生活中增長知識

物理是一門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科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蘊含著大量的物理知識,因此,單靠課堂內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拓寬教學情境,把學生帶進周圍精彩的世界中,讓學生理解生活中一些日常現象,從而培養學生學物理的興趣.

例如在學了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知識后,提出研究菜刀與力學知識之間關系課題.首先幫助學生選擇儀器:普通菜刀、剁骨刀、西瓜刀、鋸齒刀等,提出需要探索的規律:刀口的鋒利程度與壓力、受力面積、壓強的關系;刀身的鍥形程度與力的分解的關系;刀柄的長短與力矩平衡的關系;刀口的平整和鋸齒與摩擦的關系.在研究的方法上,通過觀察了解各種菜刀的形狀、構造上的特點,尋找不同點;運用測量方法,測量刀身的長、刀背的寬、刀把的長等;設計控制變量條件下的實際操作,用不同的刀分別切蔬菜、水果、肉、面包、排骨等,記錄其省力或費力的程度,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初步的誤差分析.從而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反過來學生也能從生活中學到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情境的運用,給物理教學帶來生氣、帶來歡樂.使學生從過重的學業負擔中解脫出來,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看問題從片面走向全面,從表面走向本質,養成對物理問題概括表達和深入探究的習慣,這是終生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