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績效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16 07:05:00
導語:國有銀行績效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選取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考察的樣本對象,對改制上市是否有助于改進國有商業銀行績效問題進行探討。研究發現我國國有銀行的績效明顯低于股份制銀行和上市銀行,由此得出結論,股份制改革對國有銀行績效的改善效果并不能在短期體現出來,而將在更長的期間內體現出效果。
關鍵詞:股份制改革;銀行;績效影響
在我國經濟改革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同時,我國商業銀行仍存在諸多問題,脆弱的銀行體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早在1998年我國政府就有給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2700億元來減少壞賬的舉動,之后又有多次注資。然而,商業銀行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企業績效并沒有切實提高。目前,我國政府正試圖通過股份化和上市來改革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機制。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已有三家上市(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港上市,工行2006年9月25日在港上市,中行同時具有A股和H股),農業銀行的股份改革工作也在逐步開展中。那么,股份制改革對解決銀行的問題是否有幫助呢?是否會給銀行帶來績效的提升呢?
本文選擇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考察的樣本對象,通過分析和比對我國商業銀行有關指標的變化趨勢,對改制上市是否有助于改進國有商業銀行績效問題進行探討。樣本期間為2000~2005年,共6年時間,銀行數據來源于CSMAR經濟、金融、證券研究數據庫所公布的年報資料。十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別為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
一、銀行財務效益指標分析
“凈資產收益率”(ROE0)和“總資產報酬率”(ROA)是測度商業銀行財務效益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可比性高,綜合性強。圖1和圖2列示了2000~2005年四大國有銀行、十家股份制銀行、上市銀行(指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深發展、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浦東銀行和華夏銀行)的ROE和ROA的變化趨勢。
可以發現四大國有銀行無論在ROE或ROA指標上,在2003年之前,都要普遍低于股份制商業銀行或上市銀行,而在2004年之后有一定的提高。從圖1可以看出,國有銀行的ROE指標區間在2003年之前位于0.02-0.04之間,2004年后提高到0.08之1上,股份制銀行一直穩定在0.08之上,而幾家上市銀行的ROE指標也在2003年有較大的轉折,指標跌至0.08,之后又升回0.1之上。所有樣本銀行的ROE則處于0.06-0.14這個區間。從圖2可以看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ROA指標大致處于上升的狀態,從0.004上升到0.011,但在2003年有小幅度的回升和反彈。股份制銀行和上市銀行都一直穩步上升,分別從0.006上升到0.011和從0.007上升到0.011。而所有樣本銀行的ROA指標則從0.005升至0.011。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四大國有銀行無論是ROE還是ROA指標在2003~2004年都出現異動,都在2003年小幅下降,在2004年大幅的上升,這可能是因為政府為中行和建行的公開上市做準備,展開的新一輪“注資”和資產剝離,使得中行和建行的ROA和ROE指標“人為”地快速提升所致,從而使得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指標出現此現象。二是四大國有銀行在表現財務效益狀況的兩個指標中都普遍低于股份制商業銀行或上市銀行,這說明股改或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銀行的財務效益狀況。
二、銀行資產安全狀況分析
在資產安全狀況方面,設置“不良貸款率”指標,不良貸款率是國際通用指標,采用五級分類標準。圖3列示了2000~2005年四大國有銀行、十家股份制銀行、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的變化趨勢。
從圖3可以看出各類資產安全狀況財務指數的關系。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在10以上,股份制銀行和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基本落在了3-15之間,而所有樣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5-20之間。
這個現象就反映了國有商業銀行蘊藏的風險要高于股份制銀行的普遍認識。
四大國有銀行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適應國際化競爭的需要,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一是1995年國家專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二是1998年國家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的資本金充實改造,三是1999年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改革。
應該說,四家銀行在國有政策的扶持下,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明顯改善,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但是,上述三次改革都是從改善四家銀行財務狀況著手的,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其內部治理機制,改革僅僅停留在“治標”的層次,而沒有實現“治本”。
三、小結
從財務效益指標分析可以看出,股改或上市對銀行的財務績效還是有影響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區別在于,國有銀行不像股份制銀行那樣能敏感地感受市場波動,也就是國有銀行的歷史存留問題。這種歷史存留問題造成了股份制改革的困難,使得上市的效果在短期內不能體現出來,但從股份制銀行的財務狀況好過于國有銀行,可以證明長遠看來股份制改革是有效果的。
市場化能夠推進國有銀行獨立參與到市場競爭中,與股份制銀行拉小差距。一方面,我國近年來實施的一系列旨在深化國有銀行市場主體地位的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對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例如對銀行新設分支機構審批權限的放寬、新業務審批方式的放松等等,能夠對銀行業市場結構進行優化,這應當繼續深入下去。
另一方面,股份制銀行在剛開始營業時建立了較好的規章制度,且業績不錯,可是慢慢地這些銀行的行為又逐漸向國有銀行趨同。主要原因就在于股份制銀行大多是依托某種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組建起來的,其規章制度是參照國有銀行的版本制作的,人員基本是從國有銀行中挖過來的,經營者的選擇方式與激勵方式與國有銀行也沒有根本區別,治理結構流于形式,董事會在聘任行長方面沒有多少實質性發言權。這就提醒我們,著眼于我國銀行業的長期發展,國有銀行顯然不能簡單的“一股就靈”,現代企業制度要落到實處。
從資產安全狀況分析可以看出,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脆弱性指數遠遠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產權結構主體單一,國有產權比重過高,權責不明,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比較明顯。在這種體制下,國有商業銀行承擔了過多的政策性業務,導致了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歷史包袱非常沉重。同時還受到政府有形或無形的擔保,產生“道德風險”問題,損害了自身的穩健經營。
股份制商業銀行產權主體多元化,在內部形成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法人治理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弱化來自政府的干預,有利于政企分開,又解決了由于銀行內部所有者缺位而引起的內部人控制問題,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發展勢頭強勁,市場份額逐步上升,貸款效益明顯優于國有商業銀行。
從分析可以看出,股份制改革并不能立即給國有銀行的業績帶來提升,但股份制改革也不是完全無效的,只要不陷入產權觀念上的幻想,就能實現改革的目標。
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這條正確的改革之路;另一方面,僅僅在產權所有制的名稱和形式上做變更意義不大。改革旨在通過產權優化,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銀行治理模式——一套包括內部產權安排和外部激勵約束并重的制度安排,并且這樣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演化的,是經得起市場競爭的。
只有這樣,我國銀行業才有可能構建正反饋的循環機制,使有效的產權安排得以保留,低效或無效的產權安排被淘汰。伴隨著銀行業市場結構和內部治理機制的不斷優化,使得正反饋效應不斷增強,最終鎖定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演化路徑上。
參考文獻:
1、張世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研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00(4).
2、李建軍.我國商業銀行企業性績效評價體系的設計和比較[J].金融論壇,2004(1).
3、周四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測度與實證研究[J].經濟縱橫,2006(9).
4、劉潔,張慧.中國銀行業績效生態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6(2).
5、呂劍.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脆弱性比較研究[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6(3).
6、銀行改革組課題組.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6(9).
- 上一篇:城市商業銀行特色經營論文
- 下一篇: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