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依法行政的因素與途徑
時間:2022-12-19 02:13:28
導語:國內依法行政的因素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朱麗莎趙成忠工作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政府官員依法行政的思想觀念沒有根本樹立我國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封建史的國家,傳統的治國方式主張禮法合一、德主刑輔,人治觀念、等級觀念和特權思想盛行;加上傳統的為官之道,使官員存在著嚴重的“官本位”思想;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行政權力思想濃烈、公民權利觀念缺乏,因而政府的依法行政理念未能樹立起來。而這種為政思想具體又包括人治觀念、以權治民觀念和法律工具主義。①人治觀念,即個人專制,其與“法治”相對立。現代社會仍有不少官員沿襲著“我就是法”,“權大于法”的執政思想,使得依法行政變成了依言行政,行政活動都圍繞著領導命令進行,置法律于不顧。②治民不治官的觀念,即用法來治人民,這種思想實質就是政府高于人民,人民被視為消極的被治者,也即維護高高在上的公權利益,忽視對人民利益的尊重和保護。就目前暴露出來的“暴力拆遷”、“違法拆遷”、“強制拆遷”問題反映了政府未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權。許多官員正是因為法律觀念不強、法律知識掌握不多、程序意識不夠、“執政為民”理念不足、依法行政能力不高,才會導致任意行政、野蠻行政、違法行政的現象發生。③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其強調法律的存在僅僅為當權者服務?!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律本應是保障人民權利及社會正義實現的橋梁,而非政府治民的工具。現實中雖然大多數政府官員都抱著積極學習法律、儲備法律的心態,然而這只是為其有選擇性地執法作鋪墊,當法律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不利時就拒絕執行;當需要用法律手段限制人民權利時,主動運用法律;當遇到法律要規制自身行為的時候,消極抵觸的心理和行為就凸顯出來。法律已從本應有效約束政府公權力行為的手段演變成政府實實在在管制民眾的工具。行政人員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法治社會要求政府用法律來處理國家各項事務,如果政府官員掌握的法律知識不多,就會直接影響其用法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判斷力和執行力,進而制約其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就目前公務員隊伍的法律素質來看,許多官員并不十分了解我國法律法規的內容,雖然有些地區組織官員學習法律和專業培訓,但往往流于形式,且由于工作原因以及自覺性問題,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絕大多數官員處在法律知識的邊緣,腦海中僅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對一些重要的程序規定都不清楚;還有一些領導則并不重視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設,習慣用人治的思維模式來處理事務,遇到問題就盡量繞開法律途徑。此外,從法律知識到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和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轉換,對多數官員來講難度較大。因此,行政系統脆弱的法治環境成為影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建設的一大瓶頸。政府機關和部門沒有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監督體制首先,目前對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偏重于經濟發展指標,片面強調GDP的增長和體面的項目工程,部分省區還特別考核對招商引資任務的完成量,忽視了對其依法行政效果的考核。諸如如行政行為復議、行政訴訟案件發生率、行政機關紅頭文件合法情況等“硬性”指標,一般都沒有納入績效考核的具體指標體系;而且制定出來的考核指標體系也不夠量化、細化、剛性化,致使對政府官員依法行政行為的評價可操作性不強??己藱C制的不健全直接影響政府官員依法行政的積極性。其次,政府官員能否依法行政還要看是否存在有效的監督體制,而現實中的監督以機關內部自糾自查為主,即政府系統內部的一種問責,這種監督實效有限。再加上外部監督不能形成合力,所以對違法行政行為應承擔的責任得不到有效的落實,監督不到位同樣制約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增強法律意識,牢牢樹立依法行政觀念(1)法律至上的意識。法律支配權力是法治的根本,政府官員應當拋棄舊的人治思想,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維護法律的權威,將一切行政活動嚴格限定在法律的框架內。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能有超越于憲法和法律或者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2)職權法定和權責統一的意識。首先,任何行政職權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須有法律的明文規定;其次,現代政府不僅是法治政府,也是責任政府,政府享有的行政權力與所應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應保持一致,堅決反對權大責小、有權無責、濫用權力、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3)正當法律程序意識。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包括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在某些實體法不能保護人民利益的情況下,程序正義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政府官員應當具有公開、透明、公正的程序觀念。特別是在當前建設法治國家的背景下,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就必須牢固樹立正當程序意識,如通知、說明理由、聽取意見或舉行聽證等程序都是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序保障。(4)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法律的精髓在于限制公權力的使用以保障人民權利的充分實現,公權力的產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民的各項權利,所以政府官員應當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民權利的意識,把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政府行政行為的出發點。只有切實地維護人民的利益,方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加強理論學習,以學習促依法行政能力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總書記“七一”講話時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加強學習,尤其是法律知識的學習,這也是保證依法治國的根本。擁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嚴謹的法律思維以及熟練的執法技能是任何一個行政官員必不可少的硬性貯備,這既是政府官員的一種責任,也是法治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要想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就要加強官員法律理論知識的學習,把學習法律法規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貫徹實施,建立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通過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憲法、法律、行政法等相關內容,同依法治理實踐緊密結合,明確依法行政的目的,增強學法用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將法律知識有效轉化為執法行為。完善制度建設,用制度保障依法行政能力制度問題是政府行政管理中一個最根本、最長遠、最具全局性的大問題,制度的優劣、科學完善與否都直接影響到政府的行政活動是否規范、是否合法。行政組織對社會的管理是一種執法行為,應當按照法定的辦事規則、程序進行。所以,筆者認為,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應從以下制度著手:(1)充分落實民主參與機制。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是權力的所有者,對政府工作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政府依法行政的民主參與制,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項具體制度:在政府立法方面,要建立決策草案意見公開征集制度、專家論證制度、民主旁聽制度以及風險評估制度等,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在行政執法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執法投訴制度、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聽證制度等,以切實維護人民的各項權利;在行政監督方面,建立行政違法媒體網絡曝光制度、重大違法犯罪案件舉報獎勵制度以及行政復議和國家賠償制度,以有效制約政府公權力行為。通過完善民主參與制,使公民能夠廣泛參與到政府立法、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的工作上來,使依法行政工作真正反映民意。(2)完善政府績效評價機制。要有一套科學的依法行政工作績效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對政府官員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執法成績的考核工作。具體來說,就是把政府制定法規文件的合法性、履行法定職責情況、學法用法的實際效果、行政案件的處理等情況,量化為依法行政的考核內容和標準,把考核評價結果與任用辭退、晉升獎懲、培養教育和評先評優掛鉤,獎優罰劣。通過建立該體系,把能否依法行政作為官員政績和能力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強對官員依法行政的制度制約,逐步培養其依法行政的自覺性。(3)強化政府行政問責機制。具體說來,在問責程度上,一要制定問責機制的強制性規范,將依法行政的各項任務和責任主體細化量化,層層分解到單位、職位和個人,增強操作性和可行性,真正做到有錯必糾、無能必問、庸能必責;二要重視對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問責制的經驗、模式、成果的總結和概括,使其固定化,上升為法律法規,將官員執政的問責行為與現存法律相對接,才能保證政府的依法行政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在問責形式上,要建立現代立體化、受眾覆蓋面最廣的電視問責方式。與以往電話或網絡的問責,只聽其聲或只見其聞,不見其人的方式相比,電視問責能夠讓行政官員直面市民代表,接受更直接、更直白的群眾問責,給官員造就一種巨大的問責壓力,強化內心依法行政的信念。(4)健全對政府權力的監督機制。首先,在監督主體層面,要建立開放式、全方位的監督機制,除了同體內部監督外,更要加強異體監督力度,引導擴展不同主體參與監督,包括人大、政協、司法、公民和網絡媒體等監督,形成一個多管齊下,內外并舉,比較完善的有效制約機制。其次,在監督范圍和內容層面,突出對官員行政活動和依法行政能力的監督,始終確保其能在法律的框架內依法執政。需注意的是,由于依法行政的內容復雜、專業性強,一般人員對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很難進行監督,因而,政府法制部門的監督作用就顯得極其重要。(5)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制度。政府官員依法行政能力與其法律素質密不可分,確保官員的法律素質就要提高用人標準、完善考核制度。在選拔公務員及領導干部時,應該把對法律知識掌握程度、官員依法行政的能力的高低作為一個重要的選拔標準,考核其對法律、行政法基本知識及本部門法律知識的把握情況,考核將法律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只有在公務員入口上嚴把關,才能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設創造良好的人才條件。
- 上一篇:當代英國安全生產行政機制
- 下一篇:行政效率對依法行政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