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實務發展所得稅會計披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09 05:20:00

導語:會計實務發展所得稅會計披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實務發展所得稅會計披露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新準則中關于企業所得稅的突出變化;新準則對企業所得稅一些會計處理方法上的影響;新會計準則下的所得稅的確認和計量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新會計準則進一步調整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新會計準則中對企業所得稅賬戶設置、核算方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新會計準則只允許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對彌補虧損會計處理的影響、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該項資產在未來使用或最終處置時,允許作為成本或費用于稅前列支的金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新準則中關于企業所得稅費用計量、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及披露必然會增進財務報告的相關性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以新準則中關于企業所得稅的突出變化為切入點,探討了對企業會計原則上的影響,研究了新會計準則下的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以及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最后,詳細論述了新會計準則下的新會計準則下的所得稅的確認和計量。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企業所得稅確認計量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執行,隨之,在其他企業全面施行。新會計準則進一步調整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縮小所得稅處理原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差異。因此,對新會計準則下的會計處理,特別是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有助于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新準則,處理好新準則體系下的重點涉稅問題,有效規避新準則帶來的納稅風險。

一、新準則中關于企業所得稅的突出變化

新會計準則中對企業所得稅賬戶設置、核算方法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具體來講。首先,新《準則》首次引入了“計稅基礎”概念。明確了資產的計稅基礎、負債的計稅基礎等。其次,新準則設置“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核算企業應交未交所得稅設置“所得稅”科目,核算企業計人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設置“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核算企業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發生及轉回設置“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核算企業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發生及轉回。再次,新準則采用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暫時性差異強調差異的內容,反映的是某個時間點上的差異。最后,新會計準則只允許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其核心是以資產和負債的變動來計量收益,當資產的價值增加或是負債的價值減少時會產生收益。

二、新準則對企業所得稅一些會計處理方法上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只允許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對企業所得稅一些會計處理方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首先,新《準則》要求企業將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分別作為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執行原規定時通常采用應付稅款法,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但在執行新《準則》后,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因而會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其次,對彌補虧損會計處理的影響,《準則》規定,企業對于能夠結轉以后年度的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而不是原準則的逐年延續彌補,最長不得超過5年的辦法。

三、新會計準則下的所得稅的確認和計量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更高層次的要求,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新所得稅準則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要求所得稅會計必須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本文擬對新頒布的所得稅準則涉及到的所得稅會計確認和計量作一探討。

(一)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新《企業會計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核算,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這就要求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首先,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該項資產在未來使用或最終處置時,允許作為成本或費用于稅前列支的金額。某一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是其成本扣除按照稅法規定在以前期間已經稅前扣除的金額。其次,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一般負債的確認和清償不會影響企業的損益,也不會影響所得稅的計算,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為零,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但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如按照會計規定自費用中提取的某項負債等。

(二)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確認

確認和計量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關鍵所在。首先,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于暫時性差異中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而導致在銷售或使用資產或償付負債的未來期間內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對于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除某些特殊情況除外,均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其次,暫時性差異中的可抵扣暫性差異:將導致在銷售或使用資產或償付負債的未來期間內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形成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稅所得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新準則中關于企業所得稅費用計量

在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包括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部分。當期所得稅是指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的針對當期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交納給稅務部門的所得稅金額,即當期應交所得稅。其計算公式:

當期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當期適用稅率

遞延所得稅是按照所得稅準則規定當期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即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當期發生額的綜合結果。其計算公式為:

遞延所得稅=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減少)

總之,隨著會計實務的逐步開展,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及披露必然會增進財務報告的相關性,為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好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董人帥.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新企業會計準則解讀[J].商業現代化.2006(6).

2、龔海君.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的會計處理[J].中國農業會計.2007(3).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