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環保消費模式實用行
時間:2022-07-26 06:48:00
導語:能環保消費模式實用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我國已制定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特征的產業結構、增長模式和消費模式的發展戰略。本文結合我國國情,就實施這一戰略中的以節能環保為特征的生產與生活消費模式,其現實性與路徑選擇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節能環保消費模式現實性路徑
當今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決定著我國不應當也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舊式工業化道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模仿英美等發達國家實行的以消耗資源為特征的生產與消費模式,為此,我國制定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特征的產業結構、增長模式和消費模式的發展戰略。那么,蘊涵其中的以節能、環保為特征的生產與生活消費模式具有怎樣的的現實性又應該通過怎樣的途徑去實現呢?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以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消費模式的現實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事物聯系的諸方面相互制約、相輔依存。以普遍聯系的觀點觀察消費模式的確立這一具體事物,可以這樣去認識和理解:確立這樣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是與我國能源資源儲存與使用狀況,與國人在現實生產與生活中所持有的消費觀念,與當前我國突出強調建設生態文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密切聯系著的。
(一)緩解我國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人均能源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的有限性決定著資源的可使用量與可使用時間,雖然任何一個國家的資源儲存量都是有限的,但儲量豐富與儲量貧瘠卻是每個國家在推進經濟發展中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國雖然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稱,但卻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數量近世界人口的1/4。因而,我國人均資源與其他國家人均占有量相比,卻處于比值很低的位置。僅從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能源資源的人均占有量看,所列前三項能源資源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分別是:32%、27.4%、12.8%,后三項能源資源的擁有儲量也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能源資源消耗速度過快、利用率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隱藏在經濟高速發展事實背后的,卻是長期實行主要依賴于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消耗增長過快,應得到的使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顯。
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尚需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由于公共性、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市場機制在配置自然資源與環境時往往失靈,且受發達國家在以全球資源與環境為代價實現自身工業化后,通過國際貿易向發展中國家轉嫁環境污染做法的影響,在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中日益突現環境污染與惡化問題。如一些企業利用環境的負外部性,追求自身利益,置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污染而不顧,向河流中排放工業廢棄物與畜禽的糞便;相對富有的社會群體不計對環境負面影響的后果,浪費或污染公共環境式的消費著大量的“廉價”資源;某些地方政府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的指標,盲目引進與上馬浪費資源或污染環境的企業。
人類的延續和傳代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享受和發展都應該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發展留下空間和條件。但是,國人目前尚缺乏這樣的消費觀念,所持有的具有普遍性的消費觀念表現出近視性,即重眼前利益、重小團體與個人利益。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近視的消費觀念導致于人們為滿足自身的或小團體的不斷膨脹著的物質需要,不惜無節制的使用能源資源、不計后果的對待環境。
(二)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在我國確保到2020年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這一基本原則下審視在我國形成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特征的生產與生活消費模式的現實性,更會得出清醒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形成以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特征的生產生活消費模式,正可以滿足科學發展觀確定的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克服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供應矛盾尖銳,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和生活質量下降的問題。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就是我國奉行的一項基本國策,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強調在我國形成以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消費模式,即在我國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觀念,將這樣的觀念形成全民意識,用這種全民意識規范全民的行動。
以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消費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植根觀念
植根觀念非常重要,因為在人的行動中觀念處于起點的位置與支配的位置,起點正確、行為的支配思想正確,才能有方向的正確、目的的正確。要在國人的思想中剔除盲目消費、超前消費、揮霍浪費、偏重既得利益消費的觀念,取而代之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體現于生產與生活方面的消費觀念。
植根這種觀念需要廣泛深入持久的理念宣傳與倡導,讓這種觀念入耳、入腦并支配行動。這就需要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各個系統都要重視這方面的宣傳與倡導工作,首先要加強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有關對這方面理論的學習與理解,充分認識樹立這種消費觀念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倡導人類在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追求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積累與消費。今后十幾年,我國將致力于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將始終面臨著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容量限制的兩大約束。如果國人不能在觀念上植根這種觀念,繼續沿襲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講鋪張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我國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難以承載。還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對這種消費觀念予以宣傳與倡導,形成和強化這種消費觀念的濃厚輿論氛圍,進而,以這種觀念的形成支配這種消費模式的確立與使用。
(二)政策引領
政策和策略是形成節能、環保消費模式的保證。黨的十七大已經制定了這方面的綱領性文件,但貫徹落實文件中提出的關于在我國形成以節能、環保為特征的消費模式的任務還需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實現政策與策略的引領和保護。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中,在“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一文中,提出了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的觀點,強調發揮市場杠桿的作用,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完善規劃,加強監管,建立并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推動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走上法制軌道的做法。
這里所闡述的正是關于國家如何實現對節能、環保生產與生活消費模式的政策引領問題。應該明晰的是,我國現階段提出的節能不是過去意義上的的節儉,而是適度消費,符合我國能源資源儲量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消費,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節約和環保。那么,實現這方面的政策引領的前提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三)從我做起
“從我做起”中“我”的含義有兩層,即整體的我與個體的我。整體的我泛指每個生產和工作單位,個體的我指向是每個人與每個家庭。
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特征的消費模式的形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可以用從我做起這個概念來看待怎樣形成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行動。從整體的我來做起,也就是從每個生產和工作單位來做起。從整體我的首要層次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對自身發展從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前提下來設計,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要求:“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使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從個體的我做起,也就是從每個家庭與每個人做起。從個體的我做起,就是要充分發揮每個家庭與公民在踐行“生態文明”方面的作用,把注重生態環保、厲行勤儉節約作為家庭美德建設和創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內容,堅持從現在做起。
- 上一篇:實現分配的意義及策略
- 下一篇:小議房地產分布的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