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結構唯獨透析方法論述
時間:2022-04-20 02:19:00
導語:組織的結構唯獨透析方法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對當代組織研究領域中使用的各種正當性概念從結構維度和認識視角兩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組織論文并得出了組織正當性是一個通過認知和評價來對某個對象達成共識的集體過程的觀點。
關鍵詞:組織正當性結構維度認知視角
很久以來,盡管組織領域廣泛承認對正當性(Legitimacy)的認識從根本上有利于理解組織的內在結構及其有效性,但明確地說明其內涵仍然是一個困難而持久的問題,不同學者堅持不同的觀點。本文認為,正當性在結構維度和認知視角上具有豐富的雙重屬性。本文對權威理論、新制度主義理論和地位特征理論三個組織正當性理論所使用的各種正當性概念進行比較分析,以便為組織正當性提供一個更為系統(tǒng)、更為準確的認識。
一、組織正當性的結構維度
在權威理論中,Dornbusch和Scott把有效性定義為作為客觀事實問題的規(guī)范、價值、信念和程序的接受。適當性則是個人把規(guī)范、價值、信念和程序看作理想的和合適的———事情本來應該的方式———接受和支持。Zelditch為正當性提供了一個韋伯主義傳統(tǒng)的廣義定義:“如果某事物符合被某個群體接受的規(guī)范、價值、信念和程序,它就是正當的”。Walker等提供了一個相似定義:正當性是“某個規(guī)范或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支配或應該支配某個人行動的信念”。這就提出了正當性的認知維度和評價維度。同樣,地位特征理論學者認為“績效期望”的形成中必然包含著認知和評價。因為不同類型參考結構的活動(即社會性共享系統(tǒng))把地位特征狀態(tài)跟任務結構或對有價值位置的期望報酬聯(lián)系起來,特征狀態(tài)和期望報酬之間的匹配就必然需要認知和評價。
在新制度主義理論以及組織研究文獻中引用最多的是Suchman的定義:正當性是“一個在一些規(guī)范、價值、信念和定義的社會建構系統(tǒng)內某個實體的行動是理想的、正確的或適當的一般認知或假設。”很明顯,這個定義既包括評價維度,也包括認知維度。Archibald使用Suchman的定義說明,某個組織的正當性建立在觀眾(內部和外部)支持或接受它的集體認知基礎上。外部觀眾也許包括政府、社會活動家、媒體等,內部觀眾包括員工和管理者。Suchman談到了正當性的類型,比如實效正當性(Pragmaticlegitimacy)、道德正當性(Morallegitimacy)和認知正當性(Cognitivelegitimacy)。所有這三個類型涉及到一個一般認知,組織在規(guī)范、價值、信念和定義的理所當然系統(tǒng)內是合適的和理想的。它們每一個都依賴一套不同的行為動力:實效正當性建立在利益基礎上;道德正當性建立在某個組織活動是否是該做的正確事情的評價基礎上;而認知正當性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那就是說,基于一些理所當然的文化說明的接受。Archibald把正當性分為文化正當性和社會政治正當性,前者是非工具性的,必然伴有增強可理解性的基本規(guī)范和信念,這就是基于價值判斷的評價維度;后者是工具性的,必然伴有權威自己的方便或私利,也就是了解的認知維度。
Glynn和Marquis處理了如何定義非正當性(Illegitimacy)的問題。[6]他們注意到,不正當性也要求一些關于組織活動的不適當性(Inappropriateness)的共享的理解或共識,判斷某個行動是不正當的涉及到它與現存規(guī)范和價值的比較。[7]與其他研究者一致的是,Glynn和Marquis把不正當性看作某個組織在感知到的與制度規(guī)范的不合拍基礎上的貶值。總之,一些學者傾向強調正當性的評價維度,而另一些學者傾向強調認知維度(也就是沒有任何評價含意的接受),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正當性的兩個維度同等重要。
二、組織正當性的認知視角
新制度主義學者Meyer和Scott把正當性定義為“對組織的文化支持程度”。[8]Troyer采用了這個定義,并注意到正當性產生于與行動適當部分的理所當然期望的一致性,這些行動與可認知的組織結構和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
然而,堅持韋伯傳統(tǒng)的權威理論強調正當性過程的集體性質。Zelditch和Walker把正當性描述為對某個權威支持的集體來源。Zelditch和Walker認為,如果某個體制(Regime)的規(guī)則、信念和價值是規(guī)范的,它就是正當的。正當性把權力轉化為權威,并使對主要行動者指示的服從變成義務性的”。Johansson和Sell認為,正當性是一個個體通過它獲得擁護、服從或支持一套社會性定義的規(guī)則(成文或不成文)的過程,甚至沒有這么做的明顯動機。他們注意到,這個過程經常在社會結構的建立和維護中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
相似地,地位特征理論的研究者把正當性看作一個過程,通過它群體成員逐步相信群體地位結構被成員們集體支持。他們強調,正當化過程是一個內在的集體社會過程“,調整權力和權威之間的關系,并影響各種社會組織形式的建立、持續(xù)和變革”。這個過程可能發(fā)生在不同互動水平上,比如群體或組織。
在權威理論和地位特征理論兩個領域里,正當性都被看作一個總是有著集體面貌的過程,也就是社會觀眾總是存在,并且這個觀眾的地位經常被看作比處于情景中的個體或對象高。因此,正當性總是依賴于某個集體觀眾。然而,新制度主義理論則認為正當性是一個“文化支持程度”。簡而言之,權威理論和地位特征理論把正當性看作一個集體過程,而新制度主義理論則把正當性看作一個支持程度,也就是一個狀態(tài)。
那么,正當性究竟是一個狀態(tài),還是一個過程呢?本文認為,這兩種觀點并不矛盾,新制度主義理論關注的是組織如何獲得或保持與環(huán)境(尤其是組織域中的組織)的一致性(或同構性),而權威理論和地位秩序理論關注的是權威或秩序在群體水平上的有效性和個體水平上的適當性。總體來說,這兩種觀點的重心不同,前者關心的是組織的外部正當性,后者關心的是組織的內部正當性,兩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而動態(tài)的組織正當性過程,而在每一個點上的正當性則隨著支持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三、結論
歸根究底,組織領域的正當性理論都根源于韋伯主義傳統(tǒng),而韋伯的正當性理論則是一個多層次的混合理論,既有共識的成分,也有沖突的成分;在韋伯看來,正當性是一個一般“社會秩序”的現象。對于組織領域的三個正當性理論來說,它們的正當性定義具有兩個基本的相似性。首先,它們都把正當性看作一個總是有著集體面貌的過程(也就是社會觀眾總是存在)。這個觀眾經常被看作比處于情景中的個體地位高。這樣,正當性總是依賴于某個集體觀眾。其次,正當性涉及到具體情景中共識的出現,因為行動者認為其他人會接受曾經存在的東西,這就是正當性的載體。同時,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到,正當性也是有時代背景含義其中的,其內容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正當性是一個通過認知和評價來對某個對象達成共識的集體過程,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對于每個點上的支持程度必然伴隨著不同的認知和評價。另外,在組織理論尤其是新制度主義理論的文獻中,已經隱含了這樣的含義: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對企業(yè)這種商業(yè)存在來說,效率本身就是一種正當性。
- 上一篇:構造和諧數學課堂推進師生以起發(fā)展
- 下一篇: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