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創建網絡銀行的行為思考

時間:2022-03-30 10:32:00

導語:商業銀行創建網絡銀行的行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創建網絡銀行的行為思考

一、文獻綜述

網絡銀行作為一種虛擬的金融服務模式,具有異于傳統銀行的新特征與新屬性。因此,對網絡銀行基本概念和特性進行界定是分析網絡銀行的基礎。所謂網絡銀行(InternetBanking),又稱電子銀行(ElectronicBanking)、在線銀行(On-lineBanking)或虛擬銀行(VirtualBank),目前國際上對其還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定義,但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觀點,即狹義網絡銀行和廣義網絡銀行。狹義網絡銀行(NetbankofInternetBanking)又可稱為純網絡銀行(Internet-OnlyBanking),通常既無分支機構,也沒有營業網點,幾乎所有的業務和服務都以互聯網為基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銀行業務處理自動化、經營管理虛擬化,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豐富的金融服務的銀行機構。從這個定義看,網絡銀行是一種完全依賴于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全新銀行。與狹義有所不同的是,廣義網絡銀行除包括狹義網絡銀行外,還包括通過互聯網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開展銀行業務的傳統銀行,簡單講就是將業務與服務移植于網上的傳統銀行,本文選用廣義網絡銀行的定義。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網絡銀行的研究文獻很多,但幾乎都是研究網絡銀行的風險防范及監管方面的內容(尹龍,2003;蔡曙曉,2000;葉蔚、袁清,2006)。而關于商業銀行開設網絡銀行的行為決策、時機選擇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則相對較少,比如,Egland(1998)的研究表明在1998年中期絕大多數的傳統銀行已經開始設立網絡銀行業務。Clothier(2000)、Furstetal.(2000)和Weber(1999,2000)認為,雖然網絡銀行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但是不安全的交易系統以及各種網絡風險都會影響商業銀行是否開設網絡銀行的決策。而且,商業銀行無法確定實際的網絡銀行需求規模有多大,即可以開發利用的潛在客戶到底有多少。比如,1999年11月GrantThornton在對商業銀行的調查中發現只有29%的回應者認為有很多潛在客戶愿意使用網絡銀行。

MarshaCourchane、DavidNickerson和RichardSullivan(2002)利用產量領先模型研究商業銀行投資網絡銀行的行為,認為資產規模大的商業銀行應該早投資網絡銀行,規模小的應進行跟隨戰略,但沒有具體分析影響因素。周澤輝(2008)基于Stackelberg模型分析中國商業銀行投資網絡銀行的最佳投資時機選擇,研究發現投資時機主要取決于銀行規模和未來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存在的條件下規模大的商業銀行應該比小銀行更早地進入網絡銀行市場。鑒于以上分析,本文選擇相關的商業銀行指標,采用二元離散logit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開設網絡銀行的行為決策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商業銀行投資網絡銀行的主要影響因素,以期能夠更加充分的認識網絡銀行、完善對網絡銀行的研究范疇,并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提出相應的合理化建議。

二、中國商業銀行開設網絡銀行

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在對中國網絡銀行發展情況進行簡單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從《全球銀行與金融機構分析庫(Bankscope)》中選取1998~2007年中國19家商業銀行①(見表1)作為樣本來分析中國商業銀行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主要影響因素,并選取了反映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9個主要影響因素,相應的變量名稱及具體含義見表2。

表2中的變量總資產(asset)反映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如果一個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越大則越應該會越早的開展網絡銀行業務(KarenFurst,WilliamW.Lang和DanielE.Nolle,2005)。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入(nir)越高,說明其傳統業務的盈利能力越強,但nir與是否選擇開展網絡銀行業務的相關性不清楚。這是因為如果銀行的傳統業務盈利能力強,就會集中精力發展這方面業務,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商業銀行不局限于傳統業務,在傳統業務有了一定規模后,開始進軍網絡銀行領域。稅前盈利(profit)也反映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但該指標不僅反映傳統業務盈利情況,也反映其他業務的盈利狀況。凈息差(nim)是指每單位放款能產生多少的凈利息收入,由于存放款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最傳統的業務,也是規模最大的業務,所以該指標越大說明商業銀行管理利率的能力越強,但與是否開展網絡銀行業務的相關性不清楚。凈資產收益率(roe)主要是測量資本的獲利能力,或者說是自有資金的獲利,該指標對商業銀行是否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影響不清楚,很可能盈利能力越強的銀行會選擇開展網絡銀行業務,但roe低的銀行也可能更愿意開展網絡銀行來提高自身的業績。

Edr是指所有者權益與存款的比率,該指標越小說明存款比例越多,就越有可能采用網絡銀行,因為銀行可能有足夠的財力可以負擔這項業務,而且選擇開展網絡銀行可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所以預測該變量指標與被解釋變量為負相關關系。Nirasr是指非利息收入與總資產的比率,銀行業發展的趨勢是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或者說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的上升表明銀行本身作為一個服務機構,提供非傳統金融服務越來越成為其主要業務,該指標越高說明應該會越早開展網絡銀行業務。Nieasr是指非利息支出與總資產的比率,該比率對網絡銀行是否開設的影響也不確定。該指標越高說明銀行效率越低,則銀行越有可能開展網絡銀行來增加自身效率;但假如高效率的銀行更具有創新精神,則該指標越低,銀行也越有可能選擇開展網絡銀行業務。虛擬變量sys反映商業銀行的體制特征,如果銀行是國有銀行,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為0。對于被解釋變量只取兩個不同值的情形,本文采用二元選擇logit模型進行回歸,模型形式為:yit=Xit’β+uit,其中uit為隨機誤差項,Xit’為解釋變量向量,β為回歸系數向量。yit為二元選擇變量,即可見,對于給定的Xit’,pit表示相應個體在某一時期做出某種選擇的概率。因此,采用離散選擇模型,既可以避免線性回歸模型對被解釋變量做出負值的預測,又可以預測個體作某一特定選擇的概率大小。使用計量軟件STATA11.0進行回歸分析,并刪去回歸檢驗不顯著的解釋變量,回歸估計結果見表3。

從表3的回歸結果可知,變量asset、roe、edr、nim、和nirasr的回歸系數估計值以及對應的邊際系數在1%(其中nirasr在5%的檢驗水平上顯著)的檢驗水平上都顯著,這表明上述五個變量對于商業銀行是否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行為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總資產(as-set)反映的是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回歸系數估計值符號為正,表明如果一個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越大則會越早的開展網絡銀行業務,這與KarenFurst等(2005)的結論一致,并且總資產每增加1百萬元,商業銀行傾向于開設網絡銀行的概率相應增加0.001‰。凈息差(nim)的系數估計值符號為正,表明在我國商業銀行每單位放款產生的凈利息收入越多,商業銀行管理利率的能力就越強,就越傾向于開展網絡銀行業務,同時表明凈利息收入每增加1百萬元,商業銀行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概率就增加0.2756553。凈資產收益率(roe)的回歸系數估計值為負,表明商業銀行自有資金的獲利能力越差,它會越傾向于開設網絡銀行來快速提高自身的業績,邊際效應分析表明roe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商業銀行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概率就表3商業銀行選擇是否開設網絡銀行的logit模型的估計結果注:①表中括號內的數字為z統計量;②***、**分別表示在1%和5%的水平上顯著。

相關問題會減少0.0169245。變量edr的參數估計值為負,說明該變量值越小即商業銀行的存款比例越多,就越有足夠的財力可以支持采用網絡銀行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其邊際系數表明該變量每減少1個百分點,則商業銀行傾向于開設網絡銀行的概率會增加0.0540634。變量nirasr的回歸系數和邊際系數估計值為正,表明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商業銀行越傾向于提供非傳統金融服務,那么會越早開展網絡銀行業務,并且,該變量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概率會相應增加0.1796776。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對中國網絡銀行發展情況進行簡單分析的基礎上,選取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9個指標,利用1998~2007年中國19家商業銀行的統計數據,采用二元選擇logit模型來分析中國商業銀行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決策行為。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一個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越大、每單位放款產生的凈利息收入越多、自有資金的獲利能力較差、存款比例越多、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時,該銀行越傾向于盡早開設網絡銀行。對影響中國商業銀行選擇開設網絡銀行的要素進行實證研究,是為了能夠更加充分、深刻的認識網絡銀行,使我國網絡銀行更加健康、高效的發展。鑒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加快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的網絡犯罪預防和懲治體系,創造良好的網絡銀行發展環境;整合網絡銀行資源,加強行業合作,增強核心競爭力;樹立創新意識,加快網絡銀行產品及業務功能的創新;加快引進和開發先進的網絡技術,大力培養適應網上銀行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網絡銀行建設儲備優厚的人力資源。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金融服務業的全面開放,我國銀行業必將面臨國外同業者的激烈競爭,這是挑戰也是機遇,面對網絡銀行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輝前景,我國銀行業必須盡快在管理、制度、業務、技術、人才等各方面做出反應,牢牢抓住“網絡化”這條生命線,讓網絡銀行帶給銀行業新的契機。各家商業銀行都應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適當的發展策略,圍繞網絡技術重組整個銀行體系,伴隨著新產品、新客戶和新市場的開發,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從而走出一條符合中國銀行業實際情況的網絡銀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