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意義

時間:2022-11-15 09:53:00

導語: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意義

〔摘要〕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是針對民間藝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意義的探究,是對隱藏在民間藝術背后的文化流變軌跡的挖掘。民間藝術思想研究的意義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對中國傳統文化流變軌跡的發現與梳理,對構建“民藝學”的學科基礎作用。

〔關鍵詞〕民間藝術;思想研究;傳統文化;意義

民間藝術思想是相對于民間藝術的外在形式而言的。民間藝術外在形式可以表現為色彩、形象、材質、韻律、姿勢等多方面內容,是受眾能看到、聽到和觸摸到的那一部分直觀感受的東西。而民間藝術思想則是指民間藝術外在形式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義,是隱藏在民間藝術背后的那一部分內容。中國民間藝術的種類、形式各樣,表現方式和語言特點均不相同,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卻都是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演變發展而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具體來講,中國民間藝術思想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張道一先生將中國傳統文化分成四個層次:民間文化、宮廷文化、文人文化和宗教文化。民間文化的特點是受眾廣泛、根基深厚,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的土壤。宮廷文化、文人文化和宗教文化是在民間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和升華的。由于民間文化帶有原發性,面廣量大,一直成為其他文化攝取滋養的基地,因而帶有“母型”文化的性質。①民間文化帶有“母型”文化的特征,根植于民間文化的民間藝術同樣是其他藝術類型的基礎。因此對于民間藝術思想的研究,是我們認識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民間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產生、發展和消亡,大量的民間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由于各種原因衰落甚至消失,但作為民間藝術內在文化思想演變的線索卻是連續不斷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民間藝術,背后隱含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流變軌跡,只不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背后的思想內涵漸漸被忽視和遺忘。例如民間藝術中常常用佛手、桃和石榴三種形象并置,來表現“三多”主題。在不了解“三多”含義的時候,我們很難從佛手、桃子和石榴三種植物的母題元素來把握其思想內涵。“三多”主題源自“華封三祝”的典故。《莊子•天地篇》中記載華封人祝堯多壽、多富、多男子。后世漸漸演化為“多福、多壽、多子”的祝福,成為著名的“華封三祝”。在三種母題元素的選取時,也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佛”與“福”諧音,相傳佛之手能握財寶,多財寶表示多福。桃子俗稱“壽桃”“仙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長壽”。《漢武故事》說,西王母種的蟠桃“三千年一著子”,吃了可長生。《西游記》第五回中寫道:“(蟠桃)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后面一千兩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盡管這一說法帶有神話色彩,但卻讓桃成為長壽的重要載體。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意,作為多子的象征。《北史》記載,北齊南德王高延宗納妃,妃母宋氏以兩個石榴相贈,祝愿子孫眾多。以佛手諧音“福”,以桃子寓意“壽”,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現多福多壽多子的頌禱,故稱福壽三多紋,這是“三多”圖像所包含的內在思想。從民間藝術的形式研究到民間藝術的思想研究,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

二、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是探尋中國傳統文化演變路徑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中,民間藝術的思想內涵會發生改變。這一改變是由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因此民間藝術思想研究不僅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還是我們認識傳統文化演變的重要手段。“馬上封侯”這一常見的民間藝術主題,其思想內涵的演變發展路徑,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流變的結果。馬和猴兩種母題并置于同一藝術作品中,從現有資料來看,最早出現于漢代。在山東、陜西、河南和四川等地均發現有馬與猴的形象同時出現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雖然都有馬和猴的母題形象,但結合畫面其他母題,似乎表現得并不都是“馬上封侯”這一主題。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成都博物館收藏的一塊名為“機織•釀酒•馬廄•蘭锜圖”畫像磚。畫面上的馬立于馬槽前,馬槽邊一立柱上系著一只猴子。再結合整幅畫像磚所表現的內容來看,均是關于人們釀酒、織布、行車等生活勞作場景的描繪,我們便不能簡單把馬與猴母題歸結為“馬上封侯”,而是一種真實的生活場景的表達。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六中就有記載:“常系獼猴于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唐代韓鄂《四時纂要》:“常系獼猴于馬房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患疥”。南宋洪邁在《夷堅三志•辛》中也有記載:“好養馬,常蓄獼猴于外廄,俗云與馬性相宜”。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一下,“獼猴”詞條載:“養馬者廄中畜之,能辟馬病。胡俗稱馬留云,梵書謂之摩斯咤”。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漢代在馬廄養猴是為避馬病,但通過文獻梳理,似乎也沒有更合理的解釋。漢代文帝和武帝曾在北方和西北方疆域廣設養馬苑,大力發展養馬,任匈奴王子金日磾為馬監,并用善于養馬的游牧民族代為養馬,猴避馬病的習俗或受這些少數民族的影響流傳到中原地區。不但馬和猴的組合不一定是“馬上封侯”的意義,即便是“馬上封侯”的主題表達,也和今天的“馬上封侯”意義不一樣。現代漢語中“馬上”就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而古代漢語中卻無此意。宋代黃庭堅《次韻胡彥明同平羈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中有“原無馬上封侯骨”句,這是“馬上封侯”最早的詞例。《史記•陸賈列傳》中記載陸賈說高祖天下可“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就是最清楚的例子。在古代漢語里,“馬上”二字原意毫無疑問指馬背之上。而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馬上封侯”,則多無“馬背上封侯”之意了。同樣是以馬與猴為母題的民間藝術,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思想和意義,有些意義之間甚至相去甚遠。對民間藝術的思想研究,有利于我們挖掘民間藝術背后的思想內涵,深刻把握傳統文化對民間藝術思想的影響,從而探究傳統文化的演化路徑和流變軌跡。

三、民間藝術思想研究是建構學科層面的“民藝學”的重要內容

張道一先生在2000年世紀之交就呼吁建立“民藝學”,將民間藝術上升到學科層面來進行建構和研究。他提出建立“民藝學”(民間藝術學),即是將其當作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全面架構,而不是單純從藝術的特點上。②2011年藝術學成為學科門類后,從學科層面建立“民藝學”就真正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既然是從學科層面來認識民間藝術,那么與學科相關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就必須與之配套。建構一個學科,需從學理上認識此學科的學科邊界、學科構成、研究體系、研究范式等諸多內容,特別是對于研究對象本體的研究體系的建構,顯得尤為重要。學科層面的“民藝學”,研究對象是民間藝術本身,對于民間藝術本體的研究體系的建立,成為“民藝學”建構的基礎。民間藝術本體的研究體系大致可以分為形式研究和思想研究兩個大方向。形式研究主要包含針對民間藝術的色彩、形象、材質、韻律、姿勢等方面的研究。思想研究則是針對民間藝術外在形式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意義的探究,是對隱藏在民間藝術背后的文化流變軌跡的挖掘。民間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不同,是老百姓自發的,約定俗成的藝術表達方式,融入大量民俗傳統和文化記憶,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民間藝術思想研究對于民藝學的建構而言不可或缺。如果從文化層面考量,民間藝術的思想研究比其形式研究更為重要。

中國是以農耕文明為傳統的國家,歲時節令都有與之匹配的民俗活動和民間藝術來表達老百姓祈福迎祥、消災避禍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需要,這同時也是人們對于自然世界、神化世界和內心世界尋求的一種平衡和滿足。在民俗活動和民間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往往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變遷而發生演變,很多曾經流行的民間藝術在歷史文化的變遷中慢慢淡化甚至消失,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也隨之湮滅,這是傳統文化之殤。對于民間藝術思想進行研究,不僅是對民間藝術自身價值的發掘,更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再認識,也是構建“民藝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作者:程家遐 單位: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