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肖邦鋼琴音樂創作與藝術風格

時間:2022-08-19 02:52:45

導語:談肖邦鋼琴音樂創作與藝術風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肖邦鋼琴音樂創作與藝術風格

【摘要】肖邦是波蘭音樂的杰出代表人物,被世人喻為“鋼琴詩人”,也是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杰出代表。他的創作始終圍繞著鋼琴展開,擁有豐富的體裁形式和精巧的表現手法。他的藝術創作體現著自身對美的獨特感知,一次又一次影響著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美的理解與追求。本文從美學角度出發對肖邦的鋼琴音樂進行一個創作與風格的簡要分析。

【關鍵詞】肖邦;美學;浪漫主義;音樂創作藝術風格

我們對于美的感受是伴隨著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核心問題,同時也影響著藝術各門類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伴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人們追求自身作為人本身的自由,突出強調自我的價值,浪漫主義精神也就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以康德為首的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率先以強調人主觀能動性、天才和靈感的哲學思想為浪漫主義注入了精神內涵。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民族主義思潮,包含文學、美術、音樂等多個方面。其中,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曲家突破傳統音樂的限制,創造出一系列如圓舞曲、狂想曲等不同體裁的音樂,通過和聲的色彩性以及音樂中的強弱變換等不同的創作手法,從多個維度與角度全面詮釋了個人的主觀理想,強烈地抒發了個人的主觀情緒。加之從19世紀開始,鋼琴這一樂器不斷獲得改良,最終成為了“樂器之王”,使像肖邦一樣極其優秀的浪漫主義作曲家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一次又一次影響著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美的感知和追求。

一、創作技法之美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肖邦的作品體現了他對于音樂美的獨特感知,而這些獨到的理解生動地體現在了其所創作的作品以及創作作品時外部技巧的運用上。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是人類音樂歷史長河里一顆閃耀的明星,他的作品在不同時代音樂會的曲庫中都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肖邦1810年生于波蘭首都,同年舉家搬遷至華沙。他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是法國人。肖邦自6歲開始學習鋼琴,8歲便可以登臺演奏,16歲中學畢業后,在華沙音樂學院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爾繼續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1830年,由于波蘭起義,肖邦移居法國巴黎。在移居途中,他聽到起義失敗的消息,眼淚混合著筆墨,伴著心中波濤翻滾的悵然,寫下了多首充滿愛國熱情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c小調練習曲》。此后在巴黎,他結識了音樂家李斯特、門德爾松,文學家大仲馬、雨果等眾多藝術家。在他27歲時,他遇見了改變了他一生的伴侶——法國女作家喬治•桑——激發了他的創作源泉,點燃了他內心的火焰,促使他完成了諸多驚世名作。然而,1846年兩人分道揚鑣,此后肖邦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并于1849年死于折磨已久的肺結核病。肖邦的一生大多奉獻給了鋼琴,他的作品擁有豐富的體裁形式和表現手法,并且富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他通過黑白琴鍵,展現了大量感情色彩的矛盾沖突——既有《荷馬史詩》般宏偉的英雄色彩,又有《哈姆雷特》般的絕望與深思;既有中世紀騎士式的瀟灑,也有情人式的柔情——這些構成了肖邦獨特的創作技法之美,也使他的作品像詩一樣豐富多彩。而這些感情的抒發,來源于肖邦對技法的獨特理解以及大膽創新的使用上。肖邦創作的外部技巧首先體現在他對于旋律的應用上,這種對于旋律的應用有別于貝多芬用交響式的旋律來擴充發展,肖邦所展現的旋律完全依靠它自身的和聲變化、轉調移調、節奏變換加上美妙的裝飾音來運動發展。在肖邦的創作當中,他通過旋律的變換,創新的賦予民間音樂新的色彩——以民間音樂為基調,加以舞曲或歌曲的旋律來潤色。例如,瑪祖卡、波蘭舞曲、圓舞曲以及一部分練習曲都是受到了舞曲旋律影響而創作的樂曲;受歌曲影響產生旋律而進行創作的音樂則主要出現在慢的樂曲(或樂章)中。肖邦所創作的旋律往往以有規律的八小節一句的模式反復出現,以反復強調的手法突出主題,將全篇推向高潮(如第二首《夜曲》,第六首《波蘭舞曲》等)。此外,自由運用變化音、半音階是另一個構成肖邦旋律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第八首《降D大調夜曲》中,肖邦運用半音手法豐富和發展主題旋律,使三次出現的主題呈現出了不同的性質和意義。肖邦創作的外部技巧其次體現在他對于和聲的出色運用。他創新大膽地采用了當時極為先進的模式——以自己出色的控制節奏的能力為基礎,運用多種手法進行轉調。此外,他還尤其注重鋼琴踏板的使用,對于處理聲音的削減與延長細致至極。總而言之,肖邦卓越的創作技法,化抽象于具體,將他對于音樂美的獨特感知以及想象力躍然紙上。

二、民族之美

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靈感思維至關重要,而這種靈感思維是基于一定的抽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的基礎上,而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熱愛,成為了肖邦靈感思維的爆發點,從而構成了肖邦音樂當中獨特的“民族之美”。肖邦是波蘭舉世聞名的鋼琴詩人,眾所周知,他對于波蘭民族的熱愛,因此,他將自己的創作與波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緊密聯系,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他最著名的《c小調練習曲》就是由于在遠赴西歐的途中聽聞華沙革命失敗的消息后,內心痛苦萬分,有感而作。有人認為,肖邦的音樂就是波蘭的聲音。這是由于肖邦瑪祖卡體裁的作品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瑪祖卡是波蘭民族音樂的典型代表,同時也絕對是肖邦音樂生涯的代名詞。它之所以引起人民的廣泛熱議——一方面瑪祖卡作為一種新穎的器樂作品為人們所不熟悉,另一方面瑪祖卡總給人一種神秘和不安的感覺。而瑪祖卡體裁作品的創作,也是肖邦的音樂在當時給人一種異域風情的主要原因。正如《f小調瑪祖卡》的結尾部分,在早期的瑪祖卡之中,肖邦會通過改變主要主題的最終陳述來緩和結尾的突兀感,但決定主題的反復段落到底應該延長多少這個問題,困擾了肖邦的整個音樂生涯,因而瑪祖卡具有一種曲式的模糊美,而這種模糊美也成為了肖邦筆下波蘭民族驕傲的凝聚點。我們通常認為肖邦是民族主義音樂家,但這個“民族主義”顯然概念過于寬泛——民族主義包含“文化的”民族主義,以及“政治的”民族主義。“文化的”民族主義主要是指宗教信仰、社會形態、民風民俗等,而“政治的”民族主義在當時則主要是指波蘭的主權問題。顯然按照這個標準化分,肖邦所反映的大多為“文化上”的民族主義,但盡管如此,并不代表肖邦的作品毫不涉及“政治上”的民族主義。肖邦創新地將夜曲、瑪祖卡以及宗教音樂融為一體,構成了一部非傳統的作品——正如他的作品《g小調夜曲》所展現的內容與彌賽亞式烏托邦主義(波蘭浪漫主義民族派的分支)的重要部分驚人的一致——體現了肖邦與普通的“文化上”的民族主義者相比,更為關心政治。總而言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肖邦的音樂就是波蘭的聲音。而這種民族的聲音,更體現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民族之美。

三、鑒賞之美

藝術家的創作體現了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而受眾的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推動了人們對于美的感知與追求。肖邦的學生威海姆•馮•蘭滋曾評論肖邦的作品:肖邦的瑪祖卡是記錄它心路歷程的日記,是他在夢想社會政治版圖中游歷的日記!在那里他可以自由演奏,孕育著肖邦這位鋼琴家獨特的創造性。法國報紙曾公開刊登過對于肖邦作品的評價:在我看來,肖邦的音樂獨具特點,這種特點使它比其他的音樂形式更具有優越性。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就不一樣了,菲爾德稱肖邦為“病態的天才”,柏遼茲曾說“他的整個生活快要死了”,甚至在遙遠的俄羅斯,巴拉基列夫直言“肖邦是一個神經質社會里的女士”。

四、結語

肖邦的作品總能引發人們熱議,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這種特色使模仿者難以做到。在它瑪祖卡體裁作品的創作中,大量切分節奏以及半音階的使用,使肖邦的作品比普通作品更具異域風情,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碰撞。這種極具爭議又極具特色的優秀作品,也為受眾帶來了一種鑒賞的美。但不管評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肖邦的音樂是19世紀浪漫主義風格的杰出代表。

作者:郭旸坤 單位:河南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