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眼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11:14:00

導語:語文文眼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文眼教學管理論文

“文眼”是詩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現力、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整個作品的主題或脈絡層次的關鍵詞句。它往往是作者著力刻畫和描摹的中心點、觀察的出發點、選材的側重點、內容的核心點、結構的銜接點、情感的升華點、思想的閃光點、主題的凝聚點。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窺視文章全部的內在氣韻的律動,映照出整個作品的精神風貌。

俗話說:“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啟迪學生感悟知識的靈性,收到片言居要、百意燭照、舉一反三、石破天驚的效果,達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導標新二月花”的境界。

如何引導學生去捕捉文章的“文眼”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條途徑:

1、從標題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題目就是文眼。作者說古論今,貫通中外,“思接千載,不能狀其遠;視通萬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這一文眼貫穿起來,生發開去,顯得井井有條,形散神聚,真是“群言雖多,而無倒置之乖;眾理雖繁,而無焚絲之亂。”

2、從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綠》,“驚詫”二字即為文眼。文章起于“驚詫”,終于“驚詫”,主體部分前注后顧,映襯對比,層層拓開,說明為什么“綠”之美能使人“驚詫”,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創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3、從結構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結構中,含而不露,不細心領會與反復琢磨,往往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紀的《三峽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燈光、月光“三光”來布局謀篇,獨運匠心的。文章寫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寫了晚上的燈光和月光。這不同時間的光又與不同景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三峽風景圖,避開了他人注重奇峰險灘、濃霧高猿的描繪,創造了一個明快、熱烈、幽靜的境界,一掃“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涼氣氛,代之以清新、熱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獨辟蹊徑地寫出了頗具個性的三峽風光,讀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這“三光”也就堪稱《三峽之秋》的文眼了。

如何充分發揮“文眼”在教學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體做法是:

1、整體感知,探測文眼(學生預習自學)。

這是學習的第一步,叫學生在預習中自讀課文,熟悉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重點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如秦牧的《社稷壇抒情》一文,文章緊緊圍繞社稷壇的“五色土”選材立意,布局謀篇,展開豐富的聯想,抒發廣闊的情感。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沒有泥土所代表的土地,就沒有人類文明;再從沃土的來歷,想到應多么感念世代勞動人民;第三個層次由“五土”想到“五方”、“五行”、“五音”…從而想到古代思想家對民族文化的貢獻;第四個層次從社稷壇為什么以黃土居中,想到黃土高原、黃河和黃帝,進而想到由它所象征的中華民族;接著進一步從五色土壇想到了國土的統一;最后,作者激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做一個歷史悠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應該安排好自己寶貴的生命,為祖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而這一切,又都離不開“五色土”而生發的聯想。由此可見,“五色土”便是這篇文章的“文眼”了。這一步應讓學生在預習中把握文章的梗概,在總攬中探測文章的文眼,明確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這些步驟和過程,應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

2、部分探究,揣摩文眼(教師課堂點撥)。

這一步在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找出文眼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重點解決“怎么寫”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應適當點撥,以“文眼”切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而后巧設鋪墊,順路拓出,啟迪學生循路入境。在重點部分還要反復揣摩,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醉翁亭記》就是以“樂”為文眼的,文章由“山水之樂”、“四時之樂”、“游宴之樂”,一直寫到“與民同樂”,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寫得嚴謹而精巧。

總結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引導學生揣摩文眼方面,有如下方法:

①以題統文,揣摩文眼--即從題眼入手,以題眼收束,始終抓住題眼,統攝全文。

②中心拓發,揣摩文眼--即從篇中之眼入手,然后向兩頭拓展開去,啟迪學生的思路和聯想。

③首末夾擊,揣摩文眼--即先抓住文章首末之“眼”,然后向中間夾擊,探究旨趣。

④求本溯源,揣摩文眼--即從篇末之“眼”入手,調動學生感官,妙悟作者情感,逆路發散,沿波討源。

⑤逐層深入,揣摩文眼--即抓住篇首之“眼”,居高臨下,鳥瞰全文,逐層探究,理清脈絡。

⑥循因索果,揣摩文眼--即從揭示文章因果關系的文眼入手,設疑鋪展,啟迪學生循路入境,探究事情的來龍去脈。

⑦舉一反三,揣摩文眼--即以多篇文章的文眼為誘發點,以教師示范性的精講為聚光點,遷移知識面,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⑧圖示誘導,揣摩文眼--即用圖表,符號、文字等,設計出整篇課文的框架網絡圖,誘導學生自讀,自說,自思,自找,自查,自填,自結,按圖索驥,求本溯源,再現和強化文眼在課文中的妙用。

3、回歸整體,反芻文眼(師生共同總結)。

這一步是在學生解決了“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基礎上,進一步解“為什么”的問題。這既關系到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也關系到對文章寫法的深入探究。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讓學生再次去品讀全文,反芻文眼,回歸整體,妙悟全文,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總體印象的把握。如蘇軾的《石鐘山記》寫了三次“笑”,這“三笑”應為此文的文眼。作者第一次寫到“笑”:“余固笑而不信也。”為什么笑呢?因作者試圖在這次游覽中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寺僧派小童為其引路,小童以持斧擊石的方法,“于亂石間擇一二扣之”,讓作者辨別這里的石音,然而作者聽到的只是和普通石頭一樣的“@①@①”聲。但對小童的活潑天真,不辭奔波,熱情介紹,作者還是報以微笑。所以這次“笑”只是應付性的微笑,是出于禮貌的需要,并不表示內心的贊同和認可。作者第二次寫到笑:“因笑謂邁曰……”蘇軾為了探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決定連夜“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作一次探險。在夜間,他倆遇到了毛骨悚然的環境氛圍。正當作者產生了“欲還”的念頭時,忽聞水面上傳來“噌hóng@②如鐘鼓不絕”的響聲。循著音響傳來的方向,作者又意外地發現石鐘山下到處是石洞和縫隙,微風吹著水波,沖進洞內,與洞壁相撞擊,發出“噌hóng@②”之聲,猶巨鐘鳴響。接著,作者又發現一塊“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的大石,與“風水相吞吐”,發出“kǔan@③坎鏜@④”的響聲,與“噌hóng@②”聲相呼應,猶如周景王鑄的“無射”鐘聲,又像魏莊子的“歌鐘”鳴響,激越悠揚,美妙動聽之至。作者揭開了“石鐘山”命名的科學奧秘。所以,這一“笑”,是夜探勝利后充滿喜悅激動的歡笑。作者第三次寫到“笑”:“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李渤陋在那里?課文最后說到:“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因此,這里的“笑”,與前兩次都不同,,它含有“嘲笑”的意思。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三笑”為文眼,統觀全文,反復揣摩,使學生從這“三笑”中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構思的苦心所依,作品行文的主旨所在,解決了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三笑”的真正原因和內在聯系。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不在于傾筐倒篋,全盤授與,甚至越俎代庖,而在于優化組合各種教學方法,揚長避短,因人制宜,循循善誘,精講點撥。我以“文眼”為突破口,遵循“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為規律的三步組合教學法,深化了文眼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收到了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惠州商報社)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石加空

@②原字口加雄左

@③原字穴頭下加款

@④原字革加嗒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