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我國古代詩歌孕育的文化
時間:2022-04-10 11:39:00
導語:深究我國古代詩歌孕育的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受狹隘的功利驅譴,許多寫作者過分專注于寫作的技巧和程式的追尋,寫出的作品淺、偽、萎,缺乏真正的審美內涵。教育論文寫作文本的品格依附于寫作主體的品格,要想提高寫作文本的品格,必須從德、志、情、氣四個方面提高寫作主體的品格。
關鍵詞:寫作文本寫作主體德志情氣
當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們飛鞭揚塵、鞍馬勞頓地去追求寫作的萬用法寶———一套“通一用百、握一總萬”的技巧和程式的時候,他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當他們檢視作品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充塞視野的到處都是制作精巧的玩具,很難從中找到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當前的文壇,技法不是不豐富纖巧,但缺乏創新;題材不是不廣細繁復,但視野狹窄。缺少悅人心目、啟人心智的個性化品格。像川菜,不管雞鴨魚肉都千篇一律要加上麻辣味的調料;不管什么題材,都要設“一點愛情、一點別離、一點意外、一點抑郁、一點做愛、一點音樂、以及咖啡、香水、孩子和流產、網”。浮躁而倦怠,庸俗而單薄,陳陳踵見,齒牙余唾。再看看我們的孩子的作文,作文與做人脫節,思想與生活剝離,視角單調狹窄,內容空泛虛假,強怒不威,強親不和,強笑不喜,強哭不悲,強不知以為知,硬把不成熟當成熟……如此等等。人們不禁要發問:我們的寫作園地的生機哪里去了?當前的創作之園里到底缺失了什么?我們有必要回望來路,接受先賢們的耳提面命,去從他們那里獲得啟悟。
文是什么?文的本質是什么?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如其人”之說。宋代的大詩人陸游在他的《示子遹》中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告訴兒子,學詩不要一味地去雕章琢句,盲目追求寫作技巧和程式,而要跳出狹隘的思維誤區,登高望遠追求“詩外工夫”。他所指的“詩外工夫”是什么呢?他在《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中作出了回答:“我昔學詩未有得,殘馀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四十從戎駐南鄭……閱馬列廄三萬匹。……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前元歷歷。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①要想寫好詩,首先要追求人的自身的豐富性,詩文是人自身豐富內涵的自然流淌。只有自身豐富了,詩文才會曲折婉轉,隨物賦形,滔滔汩汩不擇地而出,行所當行,止與不可不止。清代的龔自珍在他的《書湯海秋詩集后》中說的更堅決:“皆詩與文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其面目也完。”②西方的學者也有同樣的看法,法國18世紀啟蒙主義思想家德.布封在評論文章時說:“風格即人。”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引用了布封的這句話:“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構成我的精神個體性的形式。‘風格就是人’。”③至此,我們已洞見了文的本質:文的生產者是人,傾注的是人的感受、認識、理想和評價;文的消費者是人,是為了人的完善和完美;文本的內涵是人,表現的是人的內環境和外環境,文的本質是“人”!沒有高品位之人,哪里會有高品位之文?目前的寫作者,與技法已幾無所缺,但缺乏的正是支撐文章風骨的“人”字。要寫好文章,提升文品,首先要提升人品。
下面,我要從幾個方面對此問題作進一步論證:
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德
提升文品,首先要求創作主體要加強必要的道德修養。孔子在《論語》中有句話:“有德者必有言。”此言極為精辟。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就有了經濟蒼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于為民請命,敢于為一切正義和真理而搖旗吶喊、奔走呼號。金銀財色不能動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鉗其口。想不說話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腸刮肚、冥搜虛飾以敷綴其文呢?漢代的王充在他的《論衡.超奇》中說:“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內外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的人也許會說:“可孔子在說上句話的同時,同樣也說了句‘有言者未必有德’呀。”不錯,有言者未必有德,但無德之言永遠是軟媚而禁不起太陽的照射的。唐代河北元氏縣有一個叫李華的人,詩名雖不大,但卻極具洞察力。他的《贈禮部尚書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中講了這樣一句讓人心服的話:“文章本乎作者,而哀樂系乎時。有德之文信,無德之文詐。”他的這句話正好和西方三世紀的學者郎格諾斯暗合,這位西方的大學者在《論崇高》第九章中非常動情地說:“我們說,一個真正的演講家絕不應有卑鄙齷齪的心靈。因為一個終生墨守狹窄的、奴從的思想和習慣的人,決不可能說出令人擊節稱賞值得永垂不朽的言辭。是的,雄偉的風格乃是一顆偉大心靈的回聲,崇高的談吐往往出自胸襟曠達、志氣遠大的人。”⑤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正是由于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他的《答李翊書》中是如此教后生為文之道的:“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⑥要寫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尋找一盒能讓東施變西施的外用美麗霜,不要被狹隘的功利主義所驅譴,而要像為樹養根,給燈加油那樣,去加強道德修養,有了較高的道德水準,你的詩之樹、文之燈才能根深葉茂、光焰萬丈。
被稱為“詩家夫子”“七絕圣手”的王昌齡,因不虛與委蛇、隨波逐流而遭謗議,兩竄遐荒,以“相如題柱之才,抱賈傅長沙之痛”。雖遭一貶再貶,但他仍不去隨眾人而大聲叫好,不去為高官而拂塵送笑。他只知在他為任期間,對著作為弱勢群體的百姓噓寒問暖、體貼備致,“為政以寬”,使“政善民安”。他若改變一下策略:將笑臉由百姓而轉向上司,巧于周旋,即便“政怠民困”,照樣可以一路飛升。但作為一位有獨立品格的詩人,他不愿也不屑去追求那種可怕的“成熟”。而是以詩人特有的傲岸與孤高,登上芙蓉樓頂高唱:“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不管遭受多少挫折與打擊,他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直至被刺史閭丘曉所殺。有德之人,方有至文。其為人至真,固其言能奪人心魄,使“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成為傳唱千年的名句。極目眺望,芙蓉樓遙不可辯,但它已凝固成人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豐碑!
二、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取松亭關———志
我國的文論史中一向強調“志”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歸納起來,大致是從如下兩個角度來表述的:其一,從創作主體的角度,如《禮記.孔子閑居》中所說的“志之所至,詩亦至也”,《毛詩序》中所說的“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等。其二,從創作對象的角度,如《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莊子.天下》中的“《詩》以道志”,《荀子.儒效》中的“《詩》言是,其志也”等。⑦在這些經典篇章中,我們的先人以無比睿智的目光穿透了文的本質內涵———一個“志”字!無志之文則無骨,失之于散;無志之情則無韻,失之于靡。“志”是一篇文章的魂。志鴻,則其言壯,讀他們的文章,我們會感受到作者帶著隱隱雷聲的腳步向我們走來,用他們的力量和驚心動魄的辭令,把一切燃燒起來,讓我們不得不去接受他,景仰他,膜拜他!志明,則其言達,就不會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用一些瑣屑、做作的言辭來擾人耳目;而是將無比強大的人格魅力自然地滲透到作品之中去,像疾雷閃電射入讀者的心靈,用赤裸而又生動的真實扣擊著讀者的心扉。堅明了濟世救物之志,文章就有了“慷慨多氣,光英朗煉,發金石之聲”的風骨,而若去掉這個“志”字,就是從肉體中取出了靈魂,墻體中抽掉了基石!
“此身合是詩人未?”一位身背書囊、腰掛長劍的書生,騎著驢,一邊在禿枝相伴、夕陽斜照的古道上踟躇獨行,一邊不停地問自己:“我這輩子只應做個詩人嗎?”他忘不掉喪失的國土,忘不掉讓他興奮的抗金前線;他整日幻想著自己能手執丈八長矛,身襲一領戰袍,跨下一匹戰馬沖鋒殺敵;他整日盼望著失地的收復。他的心里熱血翻涌,強硬的抗金主張雖使他一貶再貶,但鐵一般冰冷的現實并沒有熄滅他心頭的火焰。他把那不可能實現的志向,蒼涼地卷進了夢里。他的《樓上醉書》里的“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取松亭關”那聲驚呼,讓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就是被后人贊譽為“篇中十九從軍樂,亙古南兒一放翁”的陸游!他的每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都是用他的心志敷就的,也正是這宏大而執著的志向,點亮了他的千古詩名!
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
動人的篇章是澎湃激情的自然傾瀉。不要“為賦新詩強說愁”,一條用技巧和程式編制的飾帶,永遠代替不了作者心中的浩浩蕩蕩的情感之流。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鮮明地提出了“為情造文”和“為文造情”的本質區別,并明示了自己的褒貶態度,他說:“昔詩人什篇,為情造文;辭人賦頌,為文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茍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⑧有真情,方有真文;讀飽含真情的文章如步入冬天的梅園,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無真情者,則無真文;讀無性靈的文章卻像看三流的小品,擾攘聒噪,趣味寡淡。創作對象乃是創作主體思想感情同型同構的對應物。王國維先生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⑨要寫出有境界的文章,必須先創造“人心中之一境界”,立德修身以陶情,博學善感以養情,俯仰萬物以怡情。這樣,就會有了靈動而敏銳的情感觸覺,就能“一葉且或迎意,蟲聲足以引心,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鐘嶸《詩品序》)”,寫出滋味無窮的文章。反之,一個薄情寡趣的人,怎能會寫出令人擊節稱賞的言辭?一個吝嗇鬼,去描寫同情、慷慨、好客、對國家和人類的愛這一切高尚的情操,他又到哪里去找到這些顏料?是情感強化了文章的審美情趣,單純的技巧程式并不能給文章以本質的美感。這,是寫作者必須記住的一個基本原則。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時期。他痛斥禍亂,心系人民,始終以不減的熱情去直面慘淡的現實。安史之亂爆發后,四十多歲的杜甫在逃難途中,被叛軍捉住,帶到已經淪陷的長安。京城的遍地瓦礫和孩子們饑餓的哭聲,使他的內心針扎般痛疼,他噙著滿眼的熱淚吟出了他的名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時代用冷酷的目光選中了杜甫,讓他受盡種種磨難,用枯瘦的手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樣濃黑的悲哀,來記錄盛唐一步步的走向沒落的過程。他被后人尊為“詩圣”,他那被稱為“詩史”的篇章中,哪一個字里不浸透著他眼中的淚、心中的血,不是他疾痛慘怛的呼喊!
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
德、志、情蘊蓄涵養合而為氣。氣,就創作主體而言,內蓄為氣質、性格;就寫作載體而言,發而為個性、風格。孟子說:“吾知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⑩正因為他有了這股浩然之氣,所以,他同諸侯論辯時才能做到:凜凜燃,高位不能屈;磅沛然,眾口不能難。讀他的文章,只覺得有一股至大至剛的、充塞天地的、不可違逆的氣流在裹挾著你,迫使你飛向一切美麗的、壯大的、尊嚴的事物,讓你上山入海,飛天揚地,著著實實地沖撞你,摔痛你!韓愈在《答李翊書》中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于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者皆宜。”(同⑥)氣盛則言宜,有了這股氣,就會發之而當,成文而類,信口信腕,皆成律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有了這股氣,你的文章才會氣韻生動地鮮活起來,成為有靈性的個體;那些冗詞、矯詞、卑詞自會淘盡。寫作者要時時注意雕塑自己的氣質個性,立志以高其氣,修德以潔其氣,培情以養其氣;讓你的氤氳之氣充塞你的自我,成為你發而為文的最豐富的源泉。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的大詩人李白,一生都在追求著自由,追求著理想,追求沒有絲毫卑屈的人格。在他的筆下,一切高山大川都是他這種審美心態的外化。并不高峻的天姥山,到了他的詩中成了“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不很壯觀的廬山瀑布,卻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用他那吞吐宇宙的豪氣,給自然景物注入崇高的審美價值。宋代的嚴羽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而李白則只要把心中的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他正是用胸中之氣,噴出了那一首首獨絕古今的詩篇。
修德,立志,陶情,養氣,著文先塑人。要想寫出優秀的作品,先做個優秀的人吧!你高尚的人格中散發的偉大的、正直的光輝,它會籠罩著你的一切作品。請不要再讓那篇篇構思精致、辭藻華美的文章出現人心赤字!
參考文獻:
[1]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377.
[2]南京師范大學等五所院校合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讀[C].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32~33.
[3]章啟群.西方古典詩學與美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8.
[4]霍松林主編.古代文論名篇詳解[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33.
[5]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6]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四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1.
- 上一篇:漫談商品期貨優化投資組合的實證檢驗
- 下一篇:剖析股指期貨監管方式的對比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