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學校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15:55: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私立學校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私立學校問題對策研究論文
學校在辦學條件、辦學方向和內部管理體制方面都存在不少,嚴重了它的健康。因此,國家必須加強宏觀管理,以引導私立學校端正辦學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堅持公益原則,規范并完善其內部管理體制。
本文所謂私立學校,是與由我國各級人民政府所立,并由其相應機關或部門主辦的學校相對而言的,主要指由私人或其他組織與團體通過投資、集資等方式所創辦和維持,并在其運行及內部管理方面享有較大自主權的學校。盡管從角度講,我國還沒有明確界定私立學校及其有關問題的教育政策法規,但從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與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看,私立學校無疑是社會力量辦學的一部分,黨和國家對此一直是積極鼓勵、大力支持的。因此,隨著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私立學校得到了較大發展,對公立學校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但是,由于目前還缺乏必要的規范化管理,私立學校自身的許多弱點還難于克服,其發展狀況還顯得有些混亂。本文旨在我國私立學校的問題和對策。
一我國私立學校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私立學校教育的問題是其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辦學所必備的基本條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由于私立學校在我國的再現還只有幾年時間,加上我國當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政府包辦教育的格局并無明顯的改變,民辦和私立學校在生源、師資和辦學經費等方面都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如目前從事基礎教育的私立學校,可分兩類:一是人們所說的那種“貴族學校”,由于其收取超常的高額學費,其服務對象僅限于極少數“大款”,一般工薪階層根本不敢問津,更不用說普通社會居民。另一類被人們稱之為“平民學校”的私學。或是辦在城鎮,以無城鎮常住戶口及進城經商的工人和農民的子女為主要服務對象;或是辦在公辦小學服務半徑以外的邊遠地區,名為學校,實為教學點。由此可以看出,這兩類學校都遠離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居民,創辦伊始就存在著生源問題。特別是“貴族學校”的服務對象的問題更大,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非議。
國家教育市場改革論文
西方各國自80年代以來所掀起的聲勢浩大的改革浪潮眼下還在持續進行。各國教育改革所要解決的既有不同點,也有共同之處,后者包括教育體制僵化,效率低下,質量不高等等,這就決定了它們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具有某些一致性和相似性。其中為大多數國家所共同具備的一點,就是與過去相比,各級各類教育的市場化傾向和特征越來越明顯,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突出現象。本文試圖就此作一。
一、教育市場改革的由來背景在本世紀80年代之前相當長的時期里,即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這樣市場化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社會活動極具商業色彩的社會里,談論教育的市場化應該說是沒有什么市場的,引不起太多人的響應和贊同。從實踐上看,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都將教育當作一項公共的事業,把辦教育作為政府天經地義的職責來看待。然后,近十幾年來情況卻發生很大的變化,各國政府雖未放棄自身對教育的職責,但教育的市場化已不再是什么新鮮的或敏感的話題,它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如果加以分析,這其中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
(一)主要的依據教育市場化的理論依據,可以追溯到17世紀英國自由主義學家霍斯和洛克的思想以及19世紀亞當.斯密關于市場和政府作用的論述。但近年來教育市場化改革的理論的直接依據主要是來自戰后西方一些著名經濟學家有關理論。
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芝級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因其地位和,被看作是教育市場化的代言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作為教育市場化的積極倡導者,早在1955年,他便發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該論文后收入其196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弗里德曼提出了如下主要觀點。第一,上個世紀后半葉以來建立起來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種政府的壟斷。由于對其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的約束,無論從經濟從社會還是從教育上看都是失敗的,因為它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學校對學生,學生對自己的均不負責。要改變這種狀況,通過以往的改革措施是無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場化的條件。他分析說,使教育向市場化過渡,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或條件:一是要在"消費者"(consumers)和"生產者"(producers)中形成市場觀念;二是要形成取代免費集體服務的市場交換關系;三是建立起全國統一的生產者機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所有的機構(無論私立還是公立的)均是獨立的和競爭的,社會無論是對私立的還是公共的機構都應一視同仁。在他看來,只要通過適當的措施,這幾個條件便可具備。第三,教育市場化改革的措施。在基礎教育方面,他主張廢除義務教育的立法。他雖不反對國家將公共資金用于教育事業,但認為形式加以改變,應從的對公立學校的直接補助改為由政府向學生家庭直接發放教育憑券(voucher)的辦法。其基本的運行機制是:家長取得政府發放的教育憑券,其子女可借此進入經政府認可的學校就讀,政府可借此來維護對教育的最低限度的資助。家長在為其子女作決定時可以進行自主的選擇,只要進入政府認可的學校即可,而不必考慮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政府的作用是確保學校維護最低的辦學水準。在市場條件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處在相同的競爭位置,二者都只有在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條件下才能獲得生存與。在高等教育領域,他同樣主張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認為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高等院校均應向學生全額收取學費。政府對公立院校的資助也必須采取教育憑券或貸款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地選擇就讀的院校,學生將來就業后歸還所欠款項。
弗里德曼觀點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在校長一段時間里并未被各國政府所接受。直到80年代末期,他的理論才開始廣為流行,并對西方國家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產生影響。
教育市場化改革的另一積極鼓動者是著名經濟學家海耶克(F.A.Hayek)。他從60年代起便將經濟學理論運用于教育領域,在西方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他認為,市場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應將市場的競爭原則運用于教育領域。對學生進行選擇的唯一途徑是競爭和市場過程。正如西方學者所分析的那樣,他所贊同的唯一的平等形式是市場公平(marketequity),即在教育市場中進行競爭的權利。而不平等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社會現象,它是促進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片面強調社會正義(SocialJustice)會促使人們對市場秩序發生懷疑并產生各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沒有了競爭,整個社會的秩序就會受到威脅。他認為,不存在用以決定誰該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所謂"公平"的教育依據。不必通過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選拔,因為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不可能被充分認識。他反對社會上流行的觀點,即應盡量使每個學生在教育上獲得成功。他認為,政府絕不可以為所有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資助。多少人需接受高等教育完全是由市場來決定的。他還認為,國家對教育的投資規模不應受非經濟的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完全應由教育投資的回報率來決定。所以,他不贊同那種認為應盡可能促使所有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最大限度成功的觀點。他指出,一個社會如果要從有限的教育投資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回報,就應該將投資集中于少數尖子的高等教育。
小議私立學校不以營利為目的質疑
內容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私立學校在全國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并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本文擬對《教育法》中“辦學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作一詳盡闡述,并分析了私立學校的收費及資產收益問題。通過本文,作者希望達到深化對這一條文理解的目的。
關鍵詞:民辦教育營利目的教育成本邊際價格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特別是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的民辦教育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各類民辦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已成為推動我國教育發展的第二只手,大有與公辦學校一比高下的勢頭。也正因為如此,民辦教育引起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所謂“民辦教育”,是與公辦教育或國辦教育相對的一個概念。也稱為“社會力量辦學”或“私立教育”,而與之相對應的學校則成為“民辦學校”或“私立學校”。在《中國教育百科全書》中,“社會力量辦學”是指具有法人資格的國家企業事業組織、派、人民團體、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團體、學術團體以及經國家批準的公民個人辦學者舉辦的學校。
究竟私立學校是否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中國面臨著發展教育事業的嚴峻形勢:一方面,我國要承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渴望接受教育的人占全世界教育規模的25%;另一方面,我國人均公用教育經費又嚴重不足。根據《中國社會力量辦學大辭典》所提供的數據,我國目前的公用教育經費只占全世界教育經費的1.5%。正是這1.5%的公用教育經費,卻要負擔25%左右規模的教育。因此,在“窮國辦大教育”的迫切要求下,必然要多方面、多渠道籌集資金,以減輕國家和政府的辦學負擔。民辦教育者正是因此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改變政府辦學的局面,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的要求,并動員“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另外,在《2010年教育發展遠景規劃》中,國家又提出:“‘九五’期間,積極發展各類民辦學校。現有公辦學校在條件具備時,也可酌情轉為公辦民助學校或民辦公助學校。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及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
從以上可見,私立學校的發展是必要的和緊迫的。但是,它的發展是否一直無風無雨呢?事實上,人們對其各有各的評論,但歸結起來,焦點落在私立學校的利益獲得問題上。對此,國家曾一再表明了立場。《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任何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都“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在《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中,又再次重申了這一點。可見,對于私立學校來說,正確理解這一規定對其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廣州市民辦學校調查組曾對廣州市1110名公眾進行過調查。當被問及“現在私立學校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時,選“收費太高”的占43.5%,選“以營利為目的”的占20.93%。
議教育券制度在基礎教育中研究
摘要:基礎教育關系到國計民生,而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著經費短缺、資源配置效率低、地區間差異大等問題。無論是非排富性教育券還是排富性教育券都無法同時解決這些問題。非排富性教育券不利于公平;排富性教育券則面臨著公平和效率的權衡。但如果根據當地具體需要合理利用,教育券也不失為一種良策。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券公平效率
一、我國基礎教育的概況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這是新中國在政府法律中明確規定義務教育的開端。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義務教育已經實施了20年。《義務教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十七條又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可以收取雜費。對經濟困難的學生,應當酌情減免雜費。實施細則是對《義務教育法》的修正和補充,也從法律上對學校普遍收取雜費這一事實給予了肯定。
因為各種雜費合計數額較大,導致負擔不起或不愿負擔這些費用的學生仍然沒有辦法上學,而不上學也就沒有辦法享受政府免除的學費。因此,我國義務教育并未實行全面的免費制,而是實行收費制的義務教育。我國的基礎教育財政體制還存在不足,影響著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
(一)教育經費短缺。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00年4月,全國各地教師的拖欠工資總額已達到76.68億元。由于教育經費不足,一些貧困地區的學校不具備辦學的基本條件,存在課桌椅殘缺、實驗教學儀器不全、教學樓有危房等問題。
國際憲法受教育權概念論文
一、法治社會與受教育權功能
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受教育權是一項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反映了法治社會存在的基礎與發展趨向。受教育權在憲政體制和基本權利體系中表現其獨特的價值功能,需要我們從憲政理論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有關受教育權的基本理論框架與制度安排主要取決于如何確定受教育權的功能。從憲法價值的角度看,受教育權的主要功能表現在:1.通過普及教育,培養個人潛在的能力,為人類的文化生活與有尊嚴的職業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礎,即通過個人能力的開發,保護人的個性,建立實現人類價值的基礎;2.推動建設“文化國家”的進程,創造文化國家的基礎。在憲法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受教育權將體現重要的文化價值;3.通過行使受教育權,社會成員獲得建設民主社會與法治社會的基本的倫理和生活哲學的基礎,有助于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感受民主與法治的價值。民主主義發展所需要的民主市民的基本素質是通過教育權來實現的。4.根據社會成員的能力,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權的機會是憲法價值的具體體現。特別是,憲法確認的平等權在人們的職業生活與經濟活動中起到保障與協調作用。政治國家的憲法向社會國家憲法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教育權價值的實現程度。因此,受教育權是實現社會國家的一種基礎與手段。
二、韓國憲法與受教育權的基本范疇
在韓國憲法的價值體系與規范體系中,受教育權是指社會成員為接受教育要求國家積極作為的權利,既表現為學習權,又表現為“教育機會提供請求權”。[1]學者們通常認為,在歷史上,教育往往與社會的特權聯系在一起,表現出特權利益。由于享受教育權的不平等,社會的弱者有可能失去人的基本尊嚴。
1.教育與自由的關系
受教育權是一種為獲得教育機會要求國家作為的權利,本質上體現了教育的自由價值。教育的自由屬性來源于憲法追求的自由理念與價值。有的學者把它歸結于人類的追求幸福權,也有學者把它歸結于人的尊嚴與價值的規定。這種觀點認為,在憲法體系中的人的尊嚴只能在自由的教育環境中才能得到實現。[2]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教育與自由的結合是通過學術自由實現的,針對不同的對象而進行的不同形式的教育中,自由的價值通過學術活動得到了具體化,并體現了教育領域中自由的受限制性。
淺析教育亂收費現象及其對策
教育是改變人生的最主要途徑;
教育也是維持社會公平的最后底線;
城鄉最大的差距也在教育。
經濟學家們也許沒有想到的,最具有結構性和系統性的特權、壟斷、腐敗的市場化,不是發生在物質生產領域,而是靜悄悄地發生在教育領域。這里地腐敗靜悄悄,但卻來得更深更廣更為隱晦,它是從靈魂的根根上開始腐敗的,直接腐蝕著成億的孩子、家長和教師,直接侵蝕著中華民族的本根。
誰在亂收費?
2003年7月,農民景統仕的女兒景艷梅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學費要1萬元。景統仕家里貧困,只好外出借錢。但他家里有的也只是窮親戚。景統仕外出幾天,空手而回。他聽說可以為女兒申請大學的貧困生資助,就到當地派出所等部門蓋章,以證明家境困難。沒想到蓋幾個公章有這么難,他最終還是沒有蓋下章來。2003年7月14日這一天,景統仕喝下了農藥。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在2003年8月6日播放的專題片——《貧困生:越過學費這座山》。面對電視鏡頭,景艷梅哭著說:“我爸爸回來,我不在眼前。他就跟我嫂子說,我已經老了,什么事都辦不成了……”
淺析教育亂收費現象及其對策
教育是改變人生的最主要途徑;
教育也是維持社會公平的最后底線;
城鄉最大的差距也在教育。
經濟學家們也許沒有想到的,最具有結構性和系統性的特權、壟斷、腐敗的市場化,不是發生在物質生產領域,而是靜悄悄地發生在教育領域。這里地腐敗靜悄悄,但卻來得更深更廣更為隱晦,它是從靈魂的根根上開始腐敗的,直接腐蝕著成億的孩子、家長和教師,直接侵蝕著中華民族的本根。
誰在亂收費?
2003年7月,農民景統仕的女兒景艷梅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學費要1萬元。景統仕家里貧困,只好外出借錢。但他家里有的也只是窮親戚。景統仕外出幾天,空手而回。他聽說可以為女兒申請大學的貧困生資助,就到當地派出所等部門蓋章,以證明家境困難。沒想到蓋幾個公章有這么難,他最終還是沒有蓋下章來。2003年7月14日這一天,景統仕喝下了農藥。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在2003年8月6日播放的專題片——《貧困生:越過學費這座山》。面對電視鏡頭,景艷梅哭著說:“我爸爸回來,我不在眼前。他就跟我嫂子說,我已經老了,什么事都辦不成了……”
公民憲法權利論文
教育權力的興起
1949年時,中國有私立高校81所,占高校總數的39%.有私立中學2152所,占總數的42.4%.盡管現代國家的教育權力在清末以來有較大發展。但從中還是能看出古典中國以私學傳統為主的殘留格局。在西方,從中世紀產生的大學傳統也是一種私學。這一私學傳統慢慢形成了大學的自治和學術獨立。尤其是大學授予學位的自主權,使教育和精神領域內的權威變得和國家無關。這樣才為現代憲政國家的“政教分離”模式提供了可能。因此盡管現代國家普遍都將教育視為應該由國家財政扶持的公益事業,使公立教育得到發展,甚至在很多國家公立學校都是比重最大的教育機構。但國家對教育的扶持,首先是被視為國家的一種負擔和責任,而不是一種可以因此干預和決定教育內容的公共權力。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普遍被認為是屬于個人、民間的尤其是屬于學校的私權范圍。
在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憲法中,都沒有授予政府教育權力的條款。美國憲法對教育沒有作任何特別規定。因為在當初的立憲者看來,所謂教育,不過是公民的思想與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人身自由以及結社自由的一種匯合形式而已。因此在美國,教育問題在國家內部主要體現為一個憲法問題和財政問題,而不是行政問題。普遍認為,美國憲法中與教育密切相關的,就是第一修正案(不得干預信仰和思想自由)和第五、第十四修正案(非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人身、財產和平等的機會)。國會立法和司法判決對教育的適當干預(如招生中的種族或性別歧視,和公立學校教育內容的政治中立),基本上都是從這兩個地方來的。美國聯邦政府也有教育部。但教育部的主要職能是幫助聯邦政府實現“關于人人得到平等教育機會的承諾”。它的主要經費也是用于資助教育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換句話說,對國家而言所謂教育就是教育資助,所謂教育部就是教育扶貧部。政府并沒有可以干預教材制定、教員選聘、招生和頒發學位等教育事務的國家權力。政府教育部門和公立教育機構更不可能因此形成龐大的壟斷利益和教育腐敗機會。并因此產生出抑制和奪取私立學校發展空間的利益驅動。
即使在和我們相近的大陸法系國家。德國憲法(基本法)中也僅僅規定了“教育制度應受國家之監督”(第七條),并未將教育本身視為一項國家權力。在法國憲法第五章“國會與政府之關系”中,也明確將教育排除在政府立法權之外,規定只能由國會進行教育立法。日本的憲法也沒有任何條文涉及國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權力。但另一方面,自從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開始使用“受教育權”一詞以來。二戰以后的國家頒布的憲法,基本上都將受教育權列為了公民的憲法權利。
但從1949年的《共同綱領》開始,共產中國將教育視為一項積極的國家職能,并對教育的意識形態性質(新民主主義)、教育方法(理論與實際相一致)和內容(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提出了模糊的要求。這導致了后來對私立學校的全面國有化,從此將教育完全視為國家內部的事務,用教育的國家性代替了教育的公益性。到1982年憲法,教育的國家權力屬性和意識形態職能有了更加完整和肯定的表達。集中體現為憲法的第24條,“國家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這正是政府基于憲法賦予的教育權力,對從教材、教學到統一考試和學位授予等一系列教育環節進行干預和控制的“合法性”根據。既然國家負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權力,國家就必須通過干涉、控制教學自由和直接支配學校教育,來保障這一意識形態目標的實現。這就為90年代后期教育市場化以來,公共權力在教育領域內的橫行鋪墊了溫床。盡管在今天,由教育壟斷帶來的利益驅動,對于教育行政干預的渴求,已經遠遠超過意識形態本身。如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高校教材回扣案,牽扯成都十余所高校,教材和教輔的回扣費用約在30%左右。如以此案推算,全國每年僅教材一項,就可能有高達300億的回扣流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各級負責人手中。
美國最新教育體系論文
摘要:因不滿傳統公立學校。許多美國人熱衷于教育體制改革并引進一些新的教育體系,如:教育代券、特許學校和家庭教育。毫無疑問這些改革措施是對現有公立學校制度的一種補充,并體現美國完善教育體系的發展。本文對這一新的教育體系做一簡單的概述。
關鍵詞:美國;最新;教育體系
一、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驅動力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育在增強國力中所起的作用,在美國。教育家和政治家均把教育視為個人成功和國家繁榮的關鍵因素。盡管教育很受重視,美國公立學校教育機制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學不嚴謹、思想道德教育匱乏、學費暴增,無法滿足少數學生的特殊要求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美國教學質量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的討論。
由于人們越來越對公立學校不滿意,并對教育改革的欲望愈加強烈,因而建立了一些新型學校并融入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其目的在于解決存在的問題。教育代券、特許學校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三種教育體制。在調查了美國公立學校所存在的弊端后,本文主要關注的是非傳統學校的相關事宜。這些新型學校只是全國范圍內教育改革項目的一部分,作為對傳統教育的一種重要補充,它們將對正在發展中的美國教育作出特殊的貢獻。
二、美國傳統公立學校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
我國教育券政策相關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對教育進行投資是政府的責任所在。不同的投資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政策效果。自從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理念以來,發達國家的教育投資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育券”模式可以有效地治理我國教育的低效率。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三個問題。
關鍵詞:教育券;思想淵源;背景:問題
為了解決教育不均衡問題,相當多的發達國家實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譯成學券或教育憑證,是在教育領域中試行的一種代幣券,教育券體制的原理是:改變目前政府對公立學校的直接補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應投入到教育中的資金經過折算發給每一位學生,學生憑券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到政府認可的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就讀。學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憑教育券從政府那里兌換與券值等額的教育經費。[1]
近幾年來,我國的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那么,我國要解決教育領域中的問題,能不能也實行教育券政策呢?筆者認為,我國能否實行教育券體制關鍵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一)發達國家實行教育券政策的社會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國當前教育的問題所在;(三)我國實行教育券政策應該注意的問題。根據這一思路,文章將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這之前,先介紹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淵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淵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一書中提到:如果競爭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擠,那么相互的競爭,便會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當正確……如果各學院以科學藝術傳授學生的導師或教師,不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由校長指派;如果教師怠慢、無能或無行,學生未經申請許可,不得由甲教師改換乙教師,這種規定,不但會使同一學校內各導師各教師間的競爭,大大減少,而且會使他們全體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學生學習情況的必要性,也大大減少。像這類的教師,縱使領受了學生非常優厚的報酬,也會像那些全未受學生報酬或除薪俸以外毫無其他報酬的教師那樣,怠于職守,荒誤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