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17:36: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田野調查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田野調查報告

《邊疆人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抗戰時期,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來到云南的學人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紛紛加入到邊疆的調查研究中,邊疆研究的風氣日漸深厚,與此同時,國內報刊雜志也如“雨后春筍,相互競長”。在當時眾多的刊物中,《邊疆人文》是最為集中刊登云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少有的刊物,為民眾了解少數民族民俗開啟了一扇窗。

一、“邊疆人文研究室”與《邊疆人文》的創辦背景

20世紀40年代初期,隨著戰爭局勢的不斷惡化,除西北、西南地區外,中國的半壁江山成為了淪陷區。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邊陲的云南,以擁有滇緬公路、滇越鐵路而成為連接國際交通的主要區域。鑒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政府計劃再修筑一條由滇南的石屏通往佛海(今云南勐海)的省內鐵路,以便連接滇越鐵路。與此同時決定提供一筆專款,委托一個學術機構,調查鐵路沿線的社會經濟、民風民情、語言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以供修筑鐵路過程中參考與應用。據研究室成員邢公畹回憶:“南開大學的黃鈺生(子堅)教授和馮柳猗教授在云南社會賢達繆云臺先生的支持下,取得了石佛鐵路的委托與經費,便決定乘這個機會創辦一個邊疆人文研究室,一方面為石佛鐵路的修筑做有益的工作,另一方面為南開大學創辦一個人文科學的研究室,開辟一個科研陣地?!盵1]1942年6月,在黃鈺生和馮文潛等人的積極籌備下,“邊疆人文研究室”成立,邊疆人文研究室的全稱為“南開大學文科研究所邊疆人文研究室”。任聘陶云逵教授為研究室主任,并主持研究室的工作。成員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轉入的邢公畹,西南聯大畢業生黎國彬、黎宗瓛,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畢業生高華年等人。在《南開大學文學院邊疆人文研究室章程》和《南開大學文學院邊疆人文研究室研究計劃與工作步驟》中都強調對云南少數民族民俗的調查,計劃調查內容包括傳統教育、民間口頭傳統、社會組織、民間信仰、民間手工藝等內容。[2]584-586在研究室章程和計劃的指導下,同仁們很快就進入到田野,開始了有計劃的調查工作。從1942年7月至1945年,研究室成員對修路計劃經過的沿途地區開展了走訪調查,取得了豐碩成果。《邊疆人文研究室調查工作表》對此作了詳細的記錄。[2]587-588除了陶云逵是對宗教信仰的調查外,其他幾位學者關注的基本都是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這里有學者自身專業方面的原因,還有就是調查少數民族語言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前提。調查組成員從昆明出發,經玉溪、峨山、新平、元江、車里(景洪)、佛海(勐海)等地,對沿途的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的語言民俗、民間信仰、社會經濟、地理等進行了調查。抗戰時期的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調查工作危險艱苦,各種各樣的熱帶病流行,民眾對調查工作的不理解,再加上社會治安沒有保障,路上還要準備跟土匪交手,甚至有丟失性命的危險。當時的調查困難重重,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調查工作能按計劃順利進行,并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實屬不易。陶云逵調查了新平縣彝族的民間信仰和社會組織;邢公畹在新平、元江的傣族、彝族的地區搜集、記錄、整理了大量的當地的口頭故事和當地習俗;高華年在調查新平彝族的語言和文學的同時,還對民間信仰和人生禮俗進行深入的調查;袁家驊在峨山對窩尼語調查時收集了不少的故事;黎國彬在車里調查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生產、貿易、經濟情況等人文和地理狀況。調查者除了收集到豐富的調查材料外,還注重民俗文物的收集,在民間收集到的有宗教經書、宗教用品、生產生活用具品、少數民族服飾等。這次綜合性的大調查,內容包括語言學、民俗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對石佛鐵路沿線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水平、語言文化做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調查。研究室為石佛鐵路提供的調查資料主要有:石佛沿線少數民族分布狀況圖表;鐵路員工應用的語言手冊和石佛鐵路沿線社會經濟調查報告等。1942年云南省石佛鐵路籌備委員會以西南邊疆人文研究名義出版了一輯油印本。其內容包括:黎國彬《峨、新、元三縣的糖業》《漠沙社會經濟調查》《青龍廠社會經濟調查》、黎宗瓛《楊武社會經濟概況》四篇調查報告。[3]研究室成員在調查過程中,除了按石佛鐵路委托的要求完成調查任務外,在研究室同仁們的努力下,還取得民俗文化方面的調查研究成果。西南聯大常務委員張伯芩稱贊道:“內容詳實,蔚為大觀,望繼續努力,俾能對于我國文化多有所貢獻”。[4]邊疆人文研究室成員不多,平均年齡不足三十歲,他們都是來自研究所或大學,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治學嚴謹,具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在田野調查中很快就有新的體會和學術成果反饋。但在物資匱乏的抗戰時期,學術刊物的發行量有限,出版商大多都不愿接手專業性強的學術期刊,這類刊物一般都是不賺錢的買賣,研究室也沒有更多的資金支持發行刊物,看著研究室成員來之不易具有學術價值的調查報告、文稿都一疊疊地擱置起來,研究室主任陶云逵決定帶領同仁們自己蠟刻,以油印的方式出版研究成果?!哆吔宋摹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見圖1)。《邊疆人文》刊物分為甲乙兩種形式,甲種為語言人類學???,共出了三種,分別是邢慶蘭(邢公婉)《遠羊寨仲歌記音》、高華年《黑夷語中漢語借詞研究》和《黑夷語法》。乙種為綜合性的刊物1943年9月開始面世,除第一卷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是月刊外,在昆明蠟刻發行的都為雙月刊,1946年7月第三卷五六期在昆明出版后,隨著南開大學返回天津,蠟刻版的《邊疆人文》也隨之終結。1947年12月鉛印版第四期《邊疆人文》合刊在天津出版,同時也成為《邊疆人文》期刊的終結版?!哆吔宋摹芬曳N綜合性刊物在艱難中走過了四年,共發表文章41篇。從文章的數量來看并不算多,但其歷史價值卻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云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調查成果值得學術界加以探求。

二、《邊疆人文》與民俗文化

《邊疆人文》發行之初,原來打算只作為內部交流的材料,但在“邊疆人文研究室”主任陶云逵的精心組織和號召下,受到學術界不少名家的重視。在第一卷第一期只發表了研究室成員陶云逵和邢公畹的兩篇文章。從第一卷第三、四合刊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學術界有聲望的學者開始向《邊疆人文》投稿,先后發表了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的《論藏緬族的父子連名制》,聞一多的《說魚》,向達的《瞰青閣識小錄》等。除此之外,還有來自青年學者的高質量論文,如馬學良對彝族民間信仰的田野調查成果,張清常對邊疆民歌的研究等?!哆吔宋摹烦蔀榱藗鞑バ挛幕?,發表學人們對云南民俗文化調查成果的重要渠道。發表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章比重相當大,其內容涉及民歌、信仰禮俗和民間故事等各方面,為全面了解云南社會文化積累了寶貴的資料。(一)民歌與《邊疆人文》。民歌是少數民族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歌唱傳統,又以歌唱日常生活的形式呈現?!哆吔宋摹钒l表民歌類的文章見表1。十篇民歌文章中有五篇出自張清常的研究,可見他在民歌研究上的用心。張清常1915年出生在貴州安順,幼年隨家人遷到北京。1934年于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畢業后,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院中文系研究生,1937年研究生畢業后任教于浙江大學中文系??箲鸨l后,朱自清邀請他到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任教,當時30歲的他成為了西南聯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傳唱后世的愛國主義經典名作——《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歌》就是由他譜的曲。來到昆明后的張清常對少數民族民歌非常關注,在《由我國內地民歌說到邊疆歌謠調查》一文中說到,“有一些人說,我國邊疆的許多民族并不屬于中華民族的系統,因而極盡挑撥離間之事,慫恿我國邊疆各民族獨立。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調查是在于證明此種謬論不成立?!盵5]張清常帶著民族主義的情懷論證邊疆民歌與內地民歌具有共性,以此從民歌方面反駁民族分裂主義的陰謀。他以云南民家(白族)情歌為調查對象,雖然側重點在于民歌的曲調方面,對民歌與日常生活方面的關聯性調查還不夠深入,但其記錄的民歌材料卻為后人研究民家(白族)歌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獻參考。聞一多的《說魚》一文發表于1945年第2卷3、4期合刊,從隱語的定義和文化功能進行分析,從《周易》《左傳》《詩經》等文獻中引出中國以“魚”代“情侶”“匹偶”,并以西南少數民族民歌為依據,論證其打魚、釣魚是求偶的隱語,烹魚、吃魚喻義合歡或婚配。民間以魚象征配偶是因為魚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而在原始人類的觀念中,婚姻的唯一目的就是繁衍,“所以在古代,把一個人比作魚,在某一種意義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維他是最好的人?!甭勔欢嗾J為,“文化發展的結果,是婚姻漸漸失去了保存種族的社會意義,因此也就漸漸失去了繁殖種族的生物意義?!钡叭魏稳硕际巧?,都有著生物的本能,也都擺不脫生物的意識?!盵6]聞一多運用數十首西南民歌挑開古典文獻中的層層迷霧,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啟發了后人去發掘民歌藝術中所隱藏的深層意義。云南彝族的一個支系叫阿細人,他們的歌唱題材十分廣泛,從開天辟地、人類起源到人們社會的形成都融入到歌唱內容中,無論在田間地頭、山林,還是在“公房”里,男女相遇都會激發他們的靈感相互對唱。1942年流亡緬甸的光未然回到云南,在路南縣一所中學謀得教員的職位,他根據彝族青年畢榮亮的演述,記錄整理了長期流傳在阿細人民間的長篇敘事詩《阿細的先雞》,1944年由昆明北門出版社出版。[7]1953年再版時改名為《阿細人的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當時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音樂律實驗室的語言學家袁家驊也流亡到昆明,1945年受邀到路南修縣志時,看到光未然出版的《阿細的先雞》后,找到了光未然調查時的同一個演述人——畢榮亮,用國際音標記錄了全部內容,同時在阿細人居住的幾個村落進行調查和記錄。袁家驊通過調查后,1946年在《邊疆人文》第3卷5、6合期上發表的《阿細情歌及其語言》一文,對于沒有文字的阿細人,這些纏綿的情歌記錄了他們的歷史、情感、生活和性格。1953年《阿細民歌及其語言》由中國科學院出版發行。(二)民間信仰與《邊疆人文》。對于產生于原始社會,歷經歲月的傳承、發展與演變延續至今的民間信仰具有自發性,是民族固有精神的持續,對民眾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民間信仰調查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哆吔宋摹酚嘘P民間信仰的文章見表2?!洞笳谝闹谧迮c圖騰》一文就是陶云逵在云南新平縣的調查成果。大寨黑夷(今納西族),考察的內容為姓氏與宗教圖騰之關系。本文分為兩個方面,一部分是對大寨黑夷宗族考察,以祭祀和族長人選來分析其信仰民俗;另一部分是在宗族的調查過程中,發現存在宗族社會組織中的圖騰現象。通過西方圖騰理論與大寨黑夷動植物崇拜的比較分析,發現“第一,魯魁山一帶黑夷,除以動植物為族稱之外,服裝、發飾、用具、房屋裝飾均看見有象征宗族姓物之圖案或形狀;第二,宗族對于姓物守有若干禁忌,類如禁吃、殺、觸、用等,并以神話傳說的形式表現犯禁的后果;第三,族人是其姓物的后代或姓物是其祖先的保護者。這些表現方式說明圖騰的存在以及圖騰與人們生活的關系。”[8]《西南部族之雞骨卜》是陶云逵非常有名的一篇調查報告,考察了西南地區雞骨卜的起源與傳播狀態。材料來自于陶云逵的田野調查和參考他人的田野材料,田野調查地及民族分別是:云南新平縣魯魁山大寨一帶納蘇部族(黑夷)、同縣趙米克寨納蘇族、云南瀾滄縣酒房寨阿卡部族、四川栗波昭覺兩縣金□□□支阿莊支恩扎支布茲支之黑夷、云南新平縣漠沙鄉花腰擺夷、云南娥山縣化念鄉青苗、云南武定祿勒黑夷、云南元江大羊街車庫寨查窩、云南耿馬縣和瀾滄縣的卡瓦山之卡瓦人。從地理上看雞骨卜主要分布在川滇兩省,從語系來看主要是西南的三大部族。通過陶云逵的田野調查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了西南少數民族占卜的具體方法和習俗。語言學家羅常培對此文給予高度的評價,“綜合堪究勝義殊多”。[9]當時北京大學大四學生馬學良在“湘黔滇旅行團”途中曾在聞一多的帶領下采風問俗,既積累了調查經驗,也培養了對民俗調查的興趣。1939年馬學良考上了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言組漢語歷史音韻學專業,師從羅常培和丁聲樹兩位教授,后在羅常培的推薦下跟隨從美國留學回來的李方桂做田野調查,開啟馬學良的云南彝族禮俗調查研究?!逗谝淖鼾S禮俗及其與祖筒之關系》和《倮譯太上感應篇序》兩篇文章都是馬學良在云南彝族地區的田野調查,他用“以俗解經”和“經俗互證”的研究方法探尋彝族社會文化。1943年夏天根據“邊疆人文研究室”的安排,高華年在峨山莫石村苗寨進行語言調查。當時他除了記載苗人的神話故事、山歌和語匯作為語言上的研究之外,對當地的風俗習慣也進行了深入調查?!肚嗝缁榧迒试嶂Y俗》一文就是在這一帶的調查成果。另外,《魯魁山倮倮的巫術》是對新平縣楊武壩魯魁山和峨山莫石村的調查,文中對巫術不是以迷信的視角進行批判,而是在文中多次引用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論》來對巫術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他對民間信仰的認識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并結合田野調查材料,對巫術在少數民族中存在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三)民間故事與《邊疆人文》。民間故事方面有范寧的《七夕牛女故事的分析》和邢慶蘭(邢公畹)《敦煌石室所見董永董仲歌及紅河上游擺夷所傳借錢葬父故事》兩則民間故事?!镀呦εE适碌姆治觥芬晃囊阅铣捍阢痢肚G楚歲時記》中的牛郎織女傳說為原始母題,運用古典文獻,如劉向編撰《孝子傳》中的《董永》、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中的《毛衣女》、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用當時的學者如趙景深、常任俠、鐘敬文、陳志良等人的論文資料;查閱了英國學者柯克女士等記錄的《天鵝處女型故事》的基礎上,把這類故事分為毛衣女郎型、烏鵲填河、山伯英臺型三種類型去探尋其故事的源頭和七夕的起源。通過分析,范寧認為,“楚懷王初置七夕,牛女故事產生至少是完成在漢代,漢代農業最發達,也就是封建社會最穩定的階段,婚姻制度是家庭的基石,男耕女織夫唱婦隨的社會把對偶婚認為不能改變的。牛郎織女這則傳說是維持對偶婚制的精神牧師。”[10]從研究方法上來看,范寧受到當時歷史地理學派的影響,力圖廣泛搜集故事異文,比較研究故事情節之差異,從地理上來確定故事最初的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探尋其原型。從材料的運用可見其知識淵博,運用古籍文獻、考古資料、外文資料、民俗調查材料等進行綜合性研究,開創了民間故事研究的新境界,實現古今材料的互證與結合。1946年《敦煌石室所見董永董仲歌與紅河上游擺夷所傳借錢葬父故事》發表于《邊疆人文》期刊第3卷5、6合期。此文是邢慶蘭(邢公畹)以1942云南新平縣漠沙鄉調查花腰擺夷(今傣族)采錄的《借錢葬父故事》為材料,與查閱到的敦煌石室所記錄下的《董永董仲歌》和劉向記載的《孝子傳》進行的民間故事比較研究,通過故事的核心母題、傳承原因及從民間故事內容分析漢文化對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的影響。

三、結語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民族志關系研究

摘要:公共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且公共管理學科較晚傳入我國。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存在“西化”傾向、缺乏本土化、缺少人文關懷以及田野實踐不足等問題,因此,可以引入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對公共管理所要實現的公共價值方面進行完善。公共管理學的核心是公共政策,將民族志方法引入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推動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完善公共管理理論,進一步發展公共管理學。

關鍵詞:民族志方法;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視角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推進,公共管理實踐越來越需要一種規范的、系統的理論來指導。因此,一門年輕的學科———公共管理學就應運而生。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應用性、政策性等特點。它在研究大量公共事務的同時,吸收了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形成了較完善的脈絡體系,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亟須解決,如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研究方法缺乏實踐性以及政策缺乏本土化的研究等。因此,公共管理學可以引入人文學科領域的田野調查方法———民族志方法,來真正了解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與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切實解決社會利益問題,推動公共管理實踐進一步發展。

一、民族志的內涵概述作為“記錄的民族學”

[1],民族志一詞原文由兩個部分組成———ethno(s)與graphy(法文graphie),它們均來自希臘文。其中,“graphy”源于希臘文的graphein,意思是“記錄”(它的意思與漢文方志的“志”字相通,指的是有系統的記錄);“ethnos”則是指“民族”(需指出,因古希臘人并未給予種族與民族清晰的區分,當時用ethnos來指代的,恐為“混雜”之物,可兼指種族、民族及相關的文化。因而,中文對英文ethnography或歐陸ethnographie的譯名有“人種志”“民族志”“田野〈文化〉志”)[2]。高丙中認為,把對異地人群的所見所聞寫給和自己一樣的人閱讀,這種著述被歸為“民族志”[3]。簡言之,作為人文學科的一種調查方法,民族志就是做完田野調查之后撰寫的調查報告。在人類學領域,民族志也即田野調查報告的一種學術語言。它遵循著研究者親自去、一年以上的實地調查時間以及通過分析獲得的第一手材料來撰寫完整的調查報告三大原則,采用參與觀察、深描及深度訪談等方法,并以人文關懷、平等對話、互動溝通等為價值取向,全面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壞境,挖掘背后隱藏的人文價值,由此生成珍貴的文本資料。民族志的產生是由一個田野工作調查到文本報告書寫的過程,因此,民族志的形成有一個特定的過程。首先,人類學者需要親自到被研究的個案地,周密地觀察、記錄、參與異文化的日常生活,他們從事的這些活動被稱為“田野調查”,他們的方法被稱為“田野工作方法”。然后,人類學者以詳盡的筆調描述,說明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文化,他們的描述成為學者和其他讀者據以了解人類學的田野工作過程、異文化的情況以及民族志工作者的個人反省和理論觀點的途徑[4]。由此,得到的文本資料成為公共決策者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民族志于是便成為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橋梁。

二、我國公共管理學科仍面臨的困境

查看全文

社會實踐與畢業設計探討

摘要:學生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已經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本研究以湖南文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為研究對象,列舉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基于社會實踐與畢業設計導向,提出統計學實訓課程改革的一些方案,并將改革運用于實踐教學,追蹤調查了解其方案實施的效果,以此為今后統計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統計學;課程改革;社會實踐;畢業論文

一、前言

自2014年教育部提出“加強高校實踐環節的教育,進一步將教學與實際相結合”以來,高校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就一直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大學課程已增設實訓環節。大學生實踐與分析能力的提升通常作為人才篩選的評判標準,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也是判斷當下實訓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依據,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從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和畢業論文中來看,大學生真正運用統計方法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學生普遍反映開設的《統計學》課程更多是以案例的形式進行講解,缺少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本文以湖南文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為研究對象,對統計學課程進行創新設計,在傳統統計學課程基礎上,引入實踐與分析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分析能力,并將統計學課程中所學知識應用到畢業論文設計和社會實踐報告中,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統計學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缺乏數據包,打消學生實際操作的積極性。傳統的統計學教材中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案例實訓操作也多以例題的形式展示,書本中課后習題往往缺乏相應的配套資源。統計學課程中的習題往往針對的是大樣本(樣本數量超過30個為標準),如果按照書中的例題進行操作,往往需要學生自行將樣本數據手動錄入軟件,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既違背了以分析問題為宗旨的教學目的,也極大地打消了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積極性。2.教材案例脫離現實,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統計學教材中所用案例較多偏離現實??v觀近年來統計學教材中所使用的案例,編者較多偏向于以管理者的視角對燈泡、機床零件、產品質量等生產環節進行分析。然而,多數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是消費者的角色,從管理者的角度進行案例分析,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很難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而且容易于讓學生形成“讀書無用”的想法。3.統計圖表的規范性要求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對近三年的畢業論文進行隨機抽查,在隨機抽樣的36篇經管類畢業論文中,僅有7篇畢業論文使用了統計圖表,使用比例不足20%,若進一步考查其使用的規范性,則幾乎全部不合格。對于這一現象,在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看法,調查結果幾乎全篇都是以文字性敘述為主,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的調查報告寥寥無幾。4.考核方式較為單一,缺乏綜合測評。目前,統計學考核方式仍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學生出勤記錄、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為輔,偏重于對概念、公式的記憶,而缺乏學生實際操作和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這種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不注重平時積累,在臨考前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無法體現出統計學課程開設的初衷,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今后在實際中遇到的統計學問題也無法有效做到學以致用。

查看全文

談論擴展現代農村研究的新境界

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紀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形成的階級分析和經濟社會史分析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們目前對農村問題的研究,應下大力氣在當代農村經濟社會方面取得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應當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問題研究農村調查階級分析法經濟社會分析法

20世紀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走過了復雜的歷程,形成了階級分析和經濟社會史分析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

關于農村問題調查研究的成果,是階級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曾經說過,中國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對農民和農村社會階級的調查,構成了有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理論基礎。

畢生重視社會調查,其中包括農村調查。

早在1925年底,就在他的家鄉從事過農民狀況的調查,并且組織過農民斗爭。1926年1月,發表了《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一文,初步分析了農村社會階級。年1月,又進行了湘潭、湘鄉、衡山、酸陵、長沙五縣調查,后來發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列舉了鄉村農會組織農民所做的14件大事,駁斥了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運動的各種責難。這是從事中國農村研究的開始。后來他說過,年春天之前,自己“得知了各階級的一些情況,可是這種了解是異常膚淺的,一點不深刻”;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之后,“對于農村階級的結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

查看全文

社會學的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理論對社會學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一些社會學研究者往往不重視理論的應用,把社會學簡單地歸結為經驗科學,在社會調查研究中不自覺地放棄對理論的追求、關懷和探索。社會學研究者必須堅持理論自覺,在此基礎上使社會學形成一門不斷批判自身、不斷反思自身、不斷創新的科學。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前提;理論自覺;反思社會學

Abstract:Theoryisveryimportantfortheresearchofsociology.Butsomesociolo2gyresearchpayslessattentiontotheoryandsimplytreatssociologyasanempiricalsci2ence.Theresearcherssubconsciouslygiveuppursuingtheory,caringfortheory,orex2ploringtheory.Sociologyresearchersmustinsistonconsciousattentiontotheory,andconstructsociologyasascienceofself-criticizing,self-reflectingandcontinuouslyin2novating.

Keywords:sociology;theorypremise;theoryconsciousness;reflexivesociology

一理論對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性

在談理論對社會學的重要性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理論以及什么是社會學理論。理論常常掛在我們嘴邊,任何一門學科在建構自己的學科體系時首先明確的都是要建構學科理論。社會學也不例外,從孔德開始的社會學家,都在圍繞建構社會學理論開展學理思考和實踐研究。尤其是孔德、斯賓塞之后的社會學大師迪爾凱姆把社會學引入了學校教育,成為大學里的課程,相應地進行了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那么,理論是什么呢?從我們直觀的第一印象來理解,理論似乎可以和“抽象”、“思辨”、“概化”等詞語相對應。這些詞語只是說明了理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并不能概括理論所具有的真正內涵。

查看全文

民間美術課程教學認識與實踐

民間美術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它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同時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態和高超卓越的技藝。就其歷史意義而言,正如靳之林先生所說,它是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之一。中國民間美術,作為中華農耕文化多樣性的活態遺存,決定了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文化具有啟迪后代人思想的根性精神元素。高校美術專業開設民間美術課程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導學生從藝術學的視角去認知民間美術豐富多樣的形態,吸取民間美術藝術規律進行創作,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二是加深學生對民族自身的文化記憶,樹立本土文化價值觀,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和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中國民間美術課程在當今中國美術教育系統中,越發凸顯出它重要的價值與地位。目前,各相關高校都在不斷探索和研究建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體系。以下是筆者結合日常民間美術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對課程做出的幾點思考與認識。

一、深化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從綜合性的概念來看,民間文化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三大門類。民間美術是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它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其形態從形成之初就帶著濃郁的民俗特征,并伴隨著民俗的演變而發生變化。民間美術適應于風俗、禮儀、節令、娛樂等生產生活的需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多種多樣的造型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是民俗的一部分,是以實物面目出現的民俗現象。[1]在教學中,既要以藝術學的視角對民間美術的藝術本體進行具體研究,也要注重結合民俗學的理論針對民間美術作品展開深入考察,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聯系的理解與認知。(一)理解民俗是民間美術學習的基礎對民間美術與民俗之間關系的理解基于下列認識:民間美術的內容與形式充分反映民俗的各種形象;民間美術的內容也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約;民間美術豐富了民俗活動,加強了民俗的功用,擴大了民俗的影響與傳承;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于傳統民間美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常識知之甚少,相較于西洋美術內容的教學情況看,后者更為學生所熟知。其客觀原因在于:歷史上,中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傳統民間文化主要根植于廣大的農村社會。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代大學生因早已遠離“鄉土”,已經失去了理解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民俗的興趣,開展各種途徑,如文獻閱讀、視頻媒介及田野考察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這對于民間美術的學習來說,是把握民間美術造型藝術形式規律的根本基礎。(二)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是民間美術學習的前提結合民間美術現象了解中國傳統民間風俗習慣,是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記憶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了解各個民族不同地域之間的風俗習慣,也是把握民間美術作品內涵的前提條件。雖然民間風俗習慣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項目,但是通過分析研究民間美術所反映出的風俗習慣,可以具體形象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和歷史發展的概貌。其次,諸如民間美術創作表現最為活躍的年畫、剪紙、花燈紙扎、社火花會的戲具等都是在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民俗活動中產生與發展的。不了解這些節日活動的風俗習慣,對于民間美術的認識就落入了無本之源,無法真正理解其創作觀念、造型與色彩體系。(三)要將民間美術置于民間文化的整體中來考察從古至今,民眾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項和一些傳承性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生活中的許多重要內容都圍繞著民俗這個中心來進行。民俗文化具體表現在民眾的日常起居、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勞動娛樂和民間信仰等方面。它是以語言、行為、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來表達,民間美術與上述各類型的民間文化相結合,并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呈現自身的特點。各種民俗現象,包括民間美術在內,都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所以,對民間美術的學習,不能將各種民間美術形式作為孤立的個體看待,要作為由特定的民俗文化而聯系起來的民間文化去整體考察。在民間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民間文化的認知,使學生理解民間美術是民俗的物化與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從民間美術作品中認識各個民族不同地域的生產生活、民間風俗,理解民間文化藝術不同形式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學會用藝術學和民俗學的雙重視角認識民間美術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內涵。

二、規范田野調查作業的方法

“學習民間藝術必須經常到民間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間美術展覽會和圖書館中學。民間美術的課堂在民間,老師也在民間,一句話:在民間學民間。”[2]2田野調查是中國民間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們走向“田野”,通過調查、研究、整理民間美術活動,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民間美術文化產生的土壤,掌握民間美術研究的方法與途徑,發掘民間美術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民間文化意義。(一)田野調查教學的現狀從筆者所了解的各校現實教學情況來看,集中存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由于課程短,無法安排田野調查;二是將藝術采風、寫生等同于田野調查。前者屬于教學計劃的制定問題,解決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可以在寒、暑期利用社會實踐進行田野調查的作業,特別是在寒假,因為臨近春節,是民間藝術活動的高頻期,又因大部分學生返鄉,恰是進行田野調查的好時機;后者則屬于操作性的問題,是對于田野調查認識論上必須要厘清的錯誤觀念,否則田野調查的研究價值無法完整體現。(二)田野調查與“采風”的區別“采風”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當時的統治者設立專門的機構收集各諸侯國的民歌、民謠,以體察民風、民情,了解民眾對統治者的意見,以及時改進統治策略。至今,我們所說的“采風”則開始擴展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藝術行為和活動。其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搜集藝術創作素材;二是貼近生活,體驗生活;三是培養創作的靈感。[3]藝術采風強調對自然景觀、民間藝術的感悟,以“悟”為主,以采集民間藝術的“形”為主;田野調查則是用科學的調研方法,不僅要采集民間藝術的“形”,還要了解其“意”,更要觀察背后的“人”。在了解民間美術制作工藝的同時,要更多地把重點轉向對藝人的采訪。通過一手的田野調查資料,才能開展對民間美術的分析與研究,才能保持研究的鮮活性、客觀性。如果以“采風”的觀念從事田野調查活動,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對象自身的獨立存在以及內在文化價值,因此,研究者變成了專事獵奇的旅游者,對于民間藝術對象的關注只限于與‘我們611的’藝術活動的差異,而并不真正關心這樣的藝術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創造了它們的人們究竟具有何種價值和意義”[4]9。所以,在民間美術教學中,要介紹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懂得運用科學的手段參與實地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寫作田野調查報告的完整過程,進而通過這樣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民間美術研究能力。

三、拓展藝術實踐教學的模式

查看全文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合作學習策略探討

摘要:小學階段的合作學習往往是以異質分組為基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往、合作能力。綜合實踐課程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與學習能力,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綜合實踐;小學教育;合作學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綜合實踐課程漸漸地被重視起來,其主要內容包括社區服務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動手制作等,這些內容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合作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更側重的應是為學生提供符合年齡特點的策略與方式,強化學生的群體意識,適當地利用外在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團隊榮譽感,確保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實力,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共贏的理念,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一、合理地選擇小組結構

在異質分組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進行互補式的分組,以保障各個小組之間的水平差別不大,保障大家學習的積極性[1]。這樣的小組在組建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個性有詳細的了解,同時也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不斷調整小組的結構,讓學生得到全方面鍛煉的機會。教師在進行“交通安全伴我行”一課的教學時,便合理地進行了小組的組建。首先,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社會規則,所以教師在組織大家了解實踐時較為容易;其次,學生在進行本課的實踐之前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調查經驗,可以很好地完成實踐報告。在這些現有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推薦,選擇出相應的組長成立小組,并且在學生自由分組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變與調整。之后,教師組織各組同學在教材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所在的興趣點完成報告并進行展示。為了確保學習效果,教師要及時地深入各組學生的實踐當中,幫助學生把握大體的方向,防止出現偏題的現象。這種方式組建起的小組往往更具凝聚力,組長在集體中的個人魅力也可以保障小組合作順利進行。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所以也可能會出現小組結構松散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不能剝奪組長的權利,而要進行更多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完成任務。在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突發狀況,尤其是在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時,教師要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任務要求,讓學生有明確的執行參照,這樣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進行適當的團隊建設

查看全文

農學院申報五四紅旗團支部材料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高舉團旗跟黨走",切實發揮班級團支部的政治堡壘和戰斗核心作用;"潤物細無聲",將團的工作深入到同學的日常學習生活點點滴滴的小事中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軍訓剛剛結束,所有的同學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示愿意接受黨組織的考驗,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大學在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也為大家營造了全面發展的空間、"比,學,趕,幫,超"的優良學風是班級團支部工作的"重頭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團支部積極引導同學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巖巖,魯邦所瞻。在這雄偉而美麗的**腳下,坐落著一所美麗清幽而又富于現代化氣息的大學校園——**農業大學。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莘莘學子,從祖國各地齊聚泰山腳下,踏入農大校門,融為山東農大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員。新世紀初,山東農大又迎來了他的新成員----03級農學三班,一個由30人組成的新的班級從此開始了它在這個大集體中的生活,學習,成長和進步。

入校伊始,農學三班在農學院團委輔導員老師及班主任**教授的指導下,進行了團支書,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的公開選舉,組建起一個強有力的班級團支部。從此,共青團先進的光芒滲入到這個優秀的班級體中,團支部鼓舞著全班同學朝氣蓬勃,銳意進取,滿懷激情,斗志昂揚,在農大這片美麗的田野上耕耘著未來的理想。

三年來,03級農學3班團支部帶領全體同學秉承"追求無止境,奮斗永無期"的班訓,建立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良好班風,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優良學風,班級各項工作均走在了學院兄弟班級的前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多次受到學院和學校的表彰獎勵,受到了老師同學們的一致好評。2004年9月,農學3班團支部榮獲"優秀團支部"稱號,2004年"五四"期間被授予"鄧小平理論學習先進集體"。目前,全班共有8名學生黨員,他們在班機團支部的建設中發揮黨員應有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所有成績的取得都在說明著這樣一個道理:團支部在班級工作中的政治堡壘和戰斗核心作用不可或缺,唯有團支部職能的充分發揮才能為廣大同學在大學期間乃至未來發展把好思想政治關。

一,"高舉團旗跟黨走",切實發揮班級團支部的政治堡壘和戰斗核心作用

軍訓剛剛結束,所有的同學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示愿意接受黨組織的考驗,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為了加強同學們對黨史知識的學習,班委,團支部多次組織同學參加黨史講座,形勢政策報告會等活動,組織同學集體學習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向廣大同學普及黨史知識,黨建文化。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全體同學以很大熱情參加了學院的業余黨校,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結業考試。在2004年"五四"期間,被學校評為"鄧小平理論學習先進集體"。

查看全文

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

[摘要]針對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下滑的影響因素,課題組提出4+2+3培養模式,從夯實寫作基礎、培育科研功底入手,到加強專業訓練與寫作模擬,再到分類寫作實踐,最后輔之以管理體制的改革。課題組改進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培養目標;調整課程體系設置,體現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宗旨;改革畢業設計的模式,引入多樣化的畢業設計類型;完善激勵考評機制,促進師生在畢業設計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過以上模塊,層層遞進,力求在畢業設計環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體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會計本科畢業設計;創新創業教育;4+2+3培養模式

畢業設計為會計專業最后一門實踐必修課,也是檢驗本科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剖析與專業相關的理論問題、會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或會計學專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形成專題研究、調查報告或文獻綜述,體現對專業相關理論或實踐的認識,以鍛煉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時間管控與合理制訂并實施計劃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畢業后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教育部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的發文中指出: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實踐教學需要強化,要基于不同專業的學科特征和條件,研究建立有效的畢業設計質量管理模式與監控制度。由于會計專業畢業設計多以一個具體的實習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形成前期調查報告作為基礎分析資料,然后通過大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或通過問卷進行深入調查,其質量直接反映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夠檢驗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實踐能力,與培育學生科研精神、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目標相符。

一、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本科畢業設計是培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重要實踐環節。然而,筆者對某校會計專業近幾屆畢業設計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日益嚴格的管理體制下不僅沒有體現出創新實踐精神,其畢業設計質量反而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首先,在選題方面,表現出選題領域嚴重不均,理論研究占較大比例,部分選題過于寬泛,選題價值較低,極少結合學科領域的最新動態進行研究等特點。根據2012屆會計專業畢業設計的統計資料,財務管理方向的選題比例較大,共165篇,涉及企業并購、業績評價、融資問題、投資問題等方面。審計方向28篇。財務會計方向選題較少,共有46篇,包括盈余管理、會計舞弊、會計政策選擇等方面。這個方向比例相對較低,可能是因為其寫作范式較為理論化,難以做實證研究,也就難以體現工作量,難以湊足字數要求。另外,由于日??茖W研究訓練不足,部分學生選題時沒有對所選取研究對象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學術研究背景進行梳理,隨便確定選題,導致寫作過程中困難重重,選題毫無意義,沒有任何學術價值。其次,在論文質量方面,表現出格式上極不規范,內容上拼湊嚴重,缺少數據與第一手調查資料等特點。很多論文還存在各式各樣的格式問題,如參考文獻的引用格式不規范、字體與段間行距全文不一致,甚至還有很多錯別字。內容上,很多學生論文口語化,專業名詞的表達不熟悉,語句不通順,嚴重影響論文可讀性。更有一些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問題,在適用性、樣本要求及內生性控制上存在偏誤。此外,論文抄襲現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學生并沒有實地調研,缺少一手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沒法進行數據分析就只能拿文字來湊;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忙于找工作,平時不寫論文,到要交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從網上復制粘貼拼湊自己的論文,根本不可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更談不上思維的創新。

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下滑的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滇西自治區行政文化調查探討

【摘要】該調查報告指出民族自治地方傳統行政文化中存在的消極成分阻礙著現代政府改革與發展,必須對其進行從封閉保守型到進取開放型、從集權型到民主參與型、從人治型到法治型的變革與創新,并且創建參與型、法治型和學習型政府才能順利推進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政府發展

一、民族行政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長期的行政管理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并為公務員所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團體意識、態度、情感傾向、行為規范和思維模式等的總和。由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導致了該地方的行政文化有其特殊的內涵、內容和特征。云南省滇西地區包括德宏州、臨滄市、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迪慶州、麗江市七州市,而民族自治地方有傣族景頗族自治德宏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滇西民族自治地方雖民族眾多,但主要以白族、傣族景頗族、傈僳族、藏族和納西族為居多,各民族千百年來,地域相鄰、雜居為生、互相往來,因此,歷史文化有一定的共性,本文以大理白族地區的行政文化為調查對象,以發放調查問卷、個別訪談、走訪公務員等田野調查的形式,試圖分析滇西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建設良好行政文化,實現政府又好又快發展的初步設想。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大理白族自治州5個縣市,分別是D市、R縣、H縣、W縣和J縣,共824名政府公務員參加了調查,發放問卷824份,有效問卷822份,其中漢族227人、白族548人、回族29人,彝族18人;他們當中中共黨員759人,共青團員27人,派22人,群眾14人;具有大學文化及以上的有649人,占79%,中專(高中)文化115人,占14%,初中文化58人,占到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