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餐桌禮儀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12:02: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方餐桌禮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ZT中國古今餐桌禮儀
中國古今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
吃飯文明從輕聲做起
中餐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之一。說起飯菜品種之豐富,烹調之復雜,樣式之精美,如果中國人稱自己是第二,估計全世界其他國家沒人有勇氣自夸第一。
但中國人會吃飯嗎?說這話肯定得罪人,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成為旅游目的地,中國人吃相不雅似乎與中餐一樣,聞名于世了。在泰國、澳大利亞等地,中國旅游團游客一般都是被安排在當地檔次較低的餐館進餐,一是旅行社節約成本,另外國人不注重餐桌禮儀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問題歸結于中西餐有別,但看看國內外媒體批評一些國人用餐“衣著隨意,高聲喧嘩,搶菜浪費,滿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與吃中餐還是西餐是沒有關系的。
也有人說我們餐桌文化的傳統就是“熱鬧”。一些有關文明禮儀的書籍上這樣寫道:“我國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中國是禮儀之邦,飲食禮儀由來之久”。類似這樣的闡述不在少數。但我們在將美食佳肴一代一揚光大的同時,把老祖宗的一些優良傳統也遺忘的差不多了。
“熱鬧”不是中餐的文化傳統。戰國時代就有“食不語,寢不言”的說法。更早的《禮記》記述了孔子的話“夫禮之初,始于飲食”(飲食禮儀是一切禮儀制度的基礎),直白地說就是“講文明有禮貌從吃飯做起”。其中“毋摶飯”(別搶著吃)、毋詫食(咀嚼時不要出聲)、毋刺齒(不要邊吃邊剔牙)等諸多告誡,千年之后似乎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徐淳)
專家點評
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
人們總是以為,家居講的只是裝飾、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實,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變緣于生活態度與觀念的轉變,體現國人素質。同樣,餐桌上的禮儀也能體現出個人的素質與品位。而且中國人一定要對中國人繁雜的餐桌禮儀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對我們數千年的歷史與文明,才不至于貽笑大方。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ZT中國古今餐桌禮儀2
用餐對于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餐桌禮儀入門篇
人們總是以為,家居講的只是裝飾、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實,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變緣于生活態度與觀念的轉變,體現國人素質。同樣,餐桌上的禮儀也能體現出個人的素質與品位。而且中國人一定要對中國人繁雜的餐桌禮儀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對我們數千年的歷史與文明,才不至于貽笑大方。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鮮花禮儀:禮儀插花造型設計
用于各種慶典儀式、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等社交禮儀活動中的插花叫禮儀插花。根據使用場合、用途的不同,禮儀插花可分為花束、花籃、桌花等多種形式。
花束:花束是用花材插制綁扎而成,具有一定造型,是束把狀的一種插花形式。因其插作不需任何容器,只需用包裝紙、絲帶等加以裝飾即可,故插作簡便,快速,尤其是攜帶方便,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種禮儀插花,普遍應用于各類社交活動中,如迎接賓客,探親訪友,婚喪嫁娶等。從造型上,花束可分為單面觀和四面觀。
花籃:是以籃為容器制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禮儀場合最常用的花卉裝飾形式之一,可用于開業、致慶、迎賓、會議、生日、婚禮及喪葬等場合。花籃尺寸有大有小,有婚禮上新娘臂挎的小型花籃,有私人社交活動中最常用的中型及中小型花籃,也有高至兩米多的大型致慶花籃。造型上有單面觀及四面觀的,有規則式的扇面形、輻射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的L形、新月形等各種構圖形式。花籃有提梁,便于攜帶,同時提梁上還可以固定條幅或裝飾品,成為整個花籃構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桌花:是指裝飾于會議桌、接待臺、演講臺、餐桌、幾案等場所的花飾。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也非常普遍。因其常使用花缽作為容器,因此也被稱作缽花。桌花一般置于桌子中央(如中餐桌、圓形會議桌和西餐桌等)或一側(如演講臺、自助餐臺、雙人餐桌等)。桌花可以是獨立式或組合式,會議主席臺、演講臺等還常結合桌子的立面進行整體裝飾。從造型上,可以有單面觀、四面觀,構圖形式多樣,有圓形、球形、橢圓形等對稱的幾何構圖,也有新月形、下垂形等各種靈活多變的不規則式構圖,構圖主要取決于桌子的形狀、擺放的位置及需要營造的氣氛。因為花缽有普通式和高腳式,因此桌花也可以做成低式桌花和高式桌花,桌花的高低取決于裝飾的場合和需要營造的氣氛。
婚禮花飾:為了增加婚禮或熱烈歡快,或溫馨浪漫的氣氛,用鮮花進行各種裝飾是不可或缺的。婚禮花飾主要包括新娘全身的花卉裝飾,如頭花與肩花、腰花、新娘捧花等;新郎與賓客胸前佩戴的胸花;花車以及婚禮不同場合的各種裝飾,如入口處、接待處、宴會餐桌、餐具、甚至于蛋糕等食品上的鮮花裝飾。婚禮花飾是各種禮儀插花中從花材選擇、造型設計到制作都最為講究的一種綜合的花藝設計。從形式上除了小型的胸花、頭花、肩花、腕花等,還有花束、花籃、桌花等各種禮儀用花,新娘用花的花色和造型要根據新娘的身材、臉形、發型、膚色、婚紗的色彩及造型等進行設計,新郎及賓客花飾、花車用花也都要與新娘用花協調,達到整體上主次分明,形式優美,相得益彰。
除了以上談到的幾種主要形式,禮儀插花還包括許多其它的形式,如用于賓館飯店前臺、客房、餐廳、酒吧等處的插花,迎賓或致慶的花環,喪葬禮儀上的花圈,禮品盒的花藝裝飾等等。
鮮花禮儀:禮儀插花造型設計
用于各種慶典儀式、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等社交禮儀活動中的插花叫禮儀插花。根據使用場合、用途的不同,禮儀插花可分為花束、花籃、桌花等多種形式。
花束:花束是用花材插制綁扎而成,具有一定造型,是束把狀的一種插花形式。因其插作不需任何容器,只需用包裝紙、絲帶等加以裝飾即可,故插作簡便,快速,尤其是攜帶方便,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種禮儀插花,普遍應用于各類社交活動中,如迎接賓客,探親訪友,婚喪嫁娶等。從造型上,花束可分為單面觀和四面觀。
花籃:是以籃為容器制作成的插花,是社交、禮儀場合最常用的花卉裝飾形式之一,可用于開業、致慶、迎賓、會議、生日、婚禮及喪葬等場合。花籃尺寸有大有小,有婚禮上新娘臂挎的小型花籃,有私人社交活動中最常用的中型及中小型花籃,也有高至兩米多的大型致慶花籃。造型上有單面觀及四面觀的,有規則式的扇面形、輻射形、橢圓形及不規則的L形、新月形等各種構圖形式。花籃有提梁,便于攜帶,同時提梁上還可以固定條幅或裝飾品,成為整個花籃構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桌花:是指裝飾于會議桌、接待臺、演講臺、餐桌、幾案等場所的花飾。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也非常普遍。因其常使用花缽作為容器,因此也被稱作缽花。桌花一般置于桌子中央(如中餐桌、圓形會議桌和西餐桌等)或一側(如演講臺、自助餐臺、雙人餐桌等)。桌花可以是獨立式或組合式,會議主席臺、演講臺等還常結合桌子的立面進行整體裝飾。從造型上,可以有單面觀、四面觀,構圖形式多樣,有圓形、球形、橢圓形等對稱的幾何構圖,也有新月形、下垂形等各種靈活多變的不規則式構圖,構圖主要取決于桌子的形狀、擺放的位置及需要營造的氣氛。因為花缽有普通式和高腳式,因此桌花也可以做成低式桌花和高式桌花,桌花的高低取決于裝飾的場合和需要營造的氣氛。
婚禮花飾:為了增加婚禮或熱烈歡快,或溫馨浪漫的氣氛,用鮮花進行各種裝飾是不可或缺的。婚禮花飾主要包括新娘全身的花卉裝飾,如頭花與肩花、腰花、新娘捧花等;新郎與賓客胸前佩戴的胸花;花車以及婚禮不同場合的各種裝飾,如入口處、接待處、宴會餐桌、餐具、甚至于蛋糕等食品上的鮮花裝飾。婚禮花飾是各種禮儀插花中從花材選擇、造型設計到制作都最為講究的一種綜合的花藝設計。從形式上除了小型的胸花、頭花、肩花、腕花等,還有花束、花籃、桌花等各種禮儀用花,新娘用花的花色和造型要根據新娘的身材、臉形、發型、膚色、婚紗的色彩及造型等進行設計,新郎及賓客花飾、花車用花也都要與新娘用花協調,達到整體上主次分明,形式優美,相得益彰。
除了以上談到的幾種主要形式,禮儀插花還包括許多其它的形式,如用于賓館飯店前臺、客房、餐廳、酒吧等處的插花,迎賓或致慶的花環,喪葬禮儀上的花圈,禮品盒的花藝裝飾等等。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在英語翻譯的體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推動著語言的形成與發展。翻譯人員在開展英語翻譯時,應當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靈活結合文化背景來考慮翻譯語言與技巧的應用,這既是保障英語翻譯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的有效路徑。同時,由于成長環境不同,譯者僅通過語法、詞匯、句子等語言現象無法準確把握語言生成與表達的內在機理,必須通過文化差異的對比學習,培養跨文化思維,把握文化與語言的內在聯系,從而靈活運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切實提升英語語言能力。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在英語翻譯與交流中較為常見,對于人們學習英語語言文化、養成跨文化思維具有重要價值,可以有效加深人們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促進英語翻譯水平的提升。由詹姆斯·賓和吉莉安·法拉蒂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化面對面·飲食篇》一書,共設置六個主題場景,多維度展現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性與共同性,包含飲食文化相關的主題詞匯以及篇章內容,而且借助圖片引導,將生動的故事情節引入其中,使得學生能在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學習到更多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文化包容與開放態度,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塑造,為研究中西飲食文化與英語翻譯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有效參考。《中西文化面對面·飲食篇》全書由三大篇章、六個單元構成。其中,第一篇主要對比分析中西方傳統食物,并論述中西方在主食、水果、蔬菜等方面的差異性。第二篇基于中西菜系差異性,系統介紹中方八大菜系以及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的菜系風格,可為人們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菜品特點、口味風格等提供科學依據。第三篇以用餐禮儀為研究對象,分別闡述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主要內容,從餐具、席位座次、用餐時間、上菜順序等方面,全面分析中西方國家用餐差異性。
從本書來看,飲食文化凝聚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屬于每個民族鮮明的符號特征。在英語翻譯中,只有充分考慮中西方文化風俗、社會歷史等的差異性,準確把握民族心理特征,才能夠克服文化交流上的障礙,提高英語翻譯質量水平,實現跨文化交際。因此,深入分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在英語翻譯中的運用,是以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幫助人們了解文化與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學會結合生活實際與中西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對于飲食文化的語言表達差異,增強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認知,深入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人文風俗、民俗禮儀等,進而理解英語語言構造規律與應用情境,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英語表達交流能力的提升。具體來說,二者融合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促進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國重要的精神文明財富,在促進民族文化復興與傳承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西方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受到我國當代民眾的熱捧,并開始熱衷于消費帶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西式飲食,而蘊含濃厚中華文化氣息、適合人們身體成長的中式飲食逐漸被大眾忽視。為此,將飲食文化與英語翻譯相結合,深入研究運用英語表達飲食文化的內在機理,能夠引導人們進一步了解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認識到中華飲食的精深奧妙之處,重新喚起人們的文化熱情,自覺承擔中華飲食文化傳承的重任,促進中華飲食的對外傳播。同時,通過了解西方飲食文化,可以幫助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文化風俗等,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積極學習西方飲食文化的優點,推動民族飲食文化的創新發展。第二,滿足食品行業發展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跨文化交際不再局限于國家與國家的官方正式交往中,逐漸擴展到人們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中,深入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開展文化交流與社會交際的重要技能。尤其食品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領域,在對外開放浪潮下逐步開始拓展進出口業務,需要借助良好的英語交流與翻譯能力開展食品貿易、食品商務合作、食品科技研究等工作。通過研究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與英語翻譯之間的有機聯系,食品行業從業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語言文化形成的內在機理,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維能力,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自身英語交流與表達能力,學會從文化差異視角轉化語言表達方式,尊重不同的文化習慣,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提升,成長為綜合素質良好的現代化食品人才。根據《中西文化面對面·飲食篇》一書,飲食文化包括飲食風俗、烹飪技藝、飲品文化等多項內容。在開展英語翻譯過程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應用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知識。第一,飲食結構差異。我國傳統飲食文化講究主食、菜品、湯類是構成一餐的必備要素。由于地理環境影響,我國自古具有繁榮的農業經濟,種植了大量蔬菜瓜果,造就了人們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開始注重肉類食物占比,但也大多以禽畜類為主,海鮮等肉類食物較少。
從區域劃分來看,北方地區以面食為主,有燒餅、面條、餃子、包子等多種面食,飲食口味偏咸、香;南方盛產水稻,以米飯作為主食,飲食口味偏甜、鮮。西方國家大部分為海洋國家,氣候溫和多雨,適宜畜牧養殖,盛產牛羊、海產。因此,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以肉類、雞蛋、牛奶為主,尤其喜食牛肉和雞肉,還喜愛制作面包、披薩、蛋糕等甜點。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飲食結構差異角度,講解中西方飲食的不同語言表達方式,豐富學生的飲食詞匯以及其他類型詞匯儲備。比如,播放我國茶館和西方下午茶的影視片段,讓學生直觀了解中西方飲品文化差異,掌握teaparty(下午茶)等英文詞匯。書名:中西文化面對面·飲食篇作者:(澳)詹姆斯·賓(澳)吉莉安·法拉蒂編著ISBN:9787572002038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9-01價格:¥29.80第二,餐桌禮儀差異。餐桌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許多細節的餐桌禮儀,可以作為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教學的素材。其中,中餐宴席通常使用傳統的圓桌,主位面向大門,由身份最尊貴的客人或主人就座,位次順序向左右依次遞減,靠近門口的位置則留給宴席籌備者或者善后者。在商務會餐中,領導一般坐于主席位,其余座位交叉就座,即一位客人旁邊坐一位主人陪席。上菜順序則是先上涼菜,接著是炒菜、燒菜、主食,最后上湯品、水果等。餐具有盤子、碗、碟、筷子等,人們互相轉動轉盤夾菜,還可以相互敬酒、聊天。西餐則一般使用長桌,短邊靠里的位置為主位。上菜時,先上牛排、羊排等主菜,然后是配菜,最后是甜品和飲料。就餐前,先喝開胃酒,然后再開動。餐具以刀叉為主、勺子為輔,并佩戴餐巾紙,防止食物掉落在衣服上。就餐時,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將牛排切成小塊并送入口中,咀嚼式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音。在職業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對比西方的感恩節與我國的中秋節,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性,并且讓學生分別拿著刀叉等餐具,演示西餐飲食步驟,進而準確掌握餐具以及西餐禮儀的英文表達。第三,飲食觀念差異。飲食習慣差異反映著中西方飲食觀念與認知的差異。受文化傳統影響,我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理念,注重自然界與人的協調發展,具有較強的自然觀,而西方文化則堅持以人為本,認為人類是世界發展的中心,應注重人的內心感受與生活習慣。在飲食中,我國人參加宴會總會遲到,不注重準時赴約這一飲食原則;西方人則認為赴宴必須準時,否則是不禮貌或失禮的表現。同時,我國人將飲食活動與社會交際聯系起來,通過請客吃飯來熟絡感情、強化合作關系,非常注重宴席的排場與體面,一定程度上造成食物浪費現象。西方人則認為飲食只是一種單純的生存活動,是人們補充營養、攝入能量的方式。此外,我國人注重食物的味道與色澤,會添加諸多配料、調料來豐富食物的味道,并且制作工藝繁瑣;西方人則保持著理性思維,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通過攝取食物滿足身體發育的能量需求,不追求食物味道或者外觀的美感。因此,職業院校英語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生動的飲食圖片、食品等,并配合解說,讓學生準確把握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性,增強學生對異域文化的了解,學會尊重不同形態的文化。英語翻譯應當高度重視跨文化思維能力,以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為依托,重點培養語言文化交流能力,能夠根據文化語境差異靈活應用翻譯策略。具體可以采取以下三項策略。第一,直譯法。顧名思義即直接翻譯,這種翻譯方法是英語翻譯中最為基礎、常見的方法。在飲食文化翻譯中,直譯法雖然可以清晰表達出食物制作的原料、工序以及主要流程,但是難以呈現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影響食物藝術美感的體現。因此,譯者應根據具體交際情境靈活應用直譯法,具有包括以下兩種情境:其一,以食材為名稱內容的菜名翻譯。中餐菜名樣式繁多,既有意境優美的抽象化菜名,也有通俗易懂的具象化菜名。通常,對于部分菜品信息明了的菜名翻譯可以使用直譯法,便于外國食客或者合作方理解。比如,梅菜扣肉譯為“PorkwithPreservedVegetables”;西紅柿炒雞蛋譯為“ScrambledEggswithToma-toes”。這類菜名主要由食材與配菜構成,運用直譯法翻譯能夠清晰直觀地呈現菜品主要信息,幫助食客準確理解。其二,涉及烹飪方式的菜名翻譯。與西方飲食文化相比,中式飲食的烹飪方式繁多、工序復雜,這一點也反映在菜名上。針對包含烹飪方式的菜名,可以采取直接翻譯的方法。如紅燒排骨譯為“BraisedPorkRibs”,罐燜牛肉譯為“StewedBeefinCasserole”。第二,意譯法。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眾多文化知識、禮儀習俗等。在翻譯過程中,僅采用直譯法無法滿足飲食英語翻譯需求,還需要采用意譯法,根據譯出語的實質含義,結合譯入語的語言文化特征,靈活調整原文語序或者增加適當詞語等,從而保證原語言的清晰表達。比如,“夫妻肺片”這一菜名如果采用直譯法,不僅無法準確描述該菜品的制作方式與風味特點,而且還會曲解其中的典故傳說,解釋為相對血腥的含義,破壞外國食客的食欲。對此,譯者在翻譯時可以采用意譯法,抓住這一菜品的本質含義與制作過程,將牛雜等原料與制作方式清晰表達出來,譯為“Slicedbeefandoxorgansinchilisauce”,同時可以延伸講述該菜名背后的歷史典故,幫助人們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創業的艱難過程,領悟中華文化的精妙之處。
此外,針對英文中的飲食習語也可以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比如Anothercupoftea,字面含義是“再來杯茶”,但翻譯時通常譯為“另外一回事”,這一習語是在茶葉傳入西方之后而逐步產生。喝茶風靡西方,出現了“That’snotmycupoftea”(這不是我喜歡的茶)這一常用語,之后人們將one’scupoftea引申為“感興趣的事”,相對應的“anothercupoftea”則表示“另當別論”。因此,意譯法更注重飲食英語的文化內涵,不只是表達字面含義,更應傳達其中的文化意蘊。第三,音譯法。文化是語言的生存土壤,如果缺乏良好的文化背景支撐,語言也就失去了存在價值。正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性,許多中文適用的語言放在英語語境中就無法尋找到對應的詞匯或解釋。因此,在翻譯飲食英語時,譯者需要明確中英文飲食詞匯并非一一對應關系,部分詞匯會隨著文化環境的改變而消失。針對上述情況,通常可以采用音譯法,直接將原語言中的名詞音譯出來,用讀音作為英文翻譯。比如,油條、餃子、米粉等特色食物,與其強行用英文解釋,不如直接進行音譯,既能夠保留其文化特色,也可以使外國友人充分感受到中華飲食的獨特魅力。
作者:劉鳳杰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
涉外禮儀之西方禮儀
為什么打招呼?
在歐美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認識。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跟你有進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種生活禮儀形式。其實不論任何人,面對有人微笑打招呼,都會受到感染,像是見到陽光心情跟著好起來一樣,很自然會打招呼響應。因此,在西方國家旅游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哈啰,別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禮的。
怎樣打招呼?
對方跟你說「Howdoyoudo?」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著課本教的說「Fine,Thankyou.Andyou?」,除非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較多的時間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樣回答說「Howdoyoudo?」就夠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聽,至少微笑點個頭。有時候他們會說「Hello!」,其實相當于我們的「嗨」,這是同輩或好友之間的應對方式,不適合用在對長輩或地位比較高的人。另外,他們也會問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或「Goodevening」,同樣問候就可以了。
怎樣吃飯?
中國人吃飯比較隨興,很可能聊到開心處,就大聲說笑,或是把餐廳當作自己家一樣讓小孩子跑來跑去,這在西方國家是相當不得體的喔!尤其如果我們是吃西式餐廳,而不是在中國餐廳,一定要注意餐桌禮節。餐巾應該要鋪放在腿上,不是別在領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來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時候,倒沒有禁忌不可以拿著叉子講話,因為在外國,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經吃完,準備請服務生來收走了。當然啦,如果要比手畫腳的時候例外,畢竟拿著刀叉揮舞還是挺不安全的!
英語課堂教學知識重要性分析論文
摘要:文化背景知識是培養閱讀素質的重要基礎,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
關鍵詞:課堂教學背景滲透重要性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任何一種語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際的,這一點大相通的,英語對我們來說是外語,了解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進行正確交際的關鍵,因此,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滲透英語背景知識既是大綱的要求,也具有現實意義和交際動能。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說過“Learningaboutthecultureisthehighestpurposeoflanguagelearning.”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和語言學》中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時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目前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是結構——功能大綱,大量增加了文化滲透的比重,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也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好基礎。文化背景知識是培養閱讀素質的重要基礎。中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初中)和初級向中級過渡階段(高中),文化導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葛炳芳,1998:37)。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是被動獲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而是運用已經具備的背景知識(包括已學過的語言知識和英語國家的文化),根據上下文去預測和理解意思。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頭腦中已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王初明,1990:151-2)。
如高一上冊Unit6TableMannersAtADinnerParty是一篇介紹西方餐桌禮儀的說明文。它分別從對餐桌的擺放,餐前禮儀,餐中禮儀,餐桌上的談話禮儀,飲酒禮儀,餐桌禮儀變遷等幾方面來介紹,比較全面的介紹了西方的餐飲文化。這篇文章不僅是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教師可以給出幾條與西方餐桌禮儀有關的背景知識,例如:1.Placesettings2.Othertipsifinvitedtoadinner:gifts,clothing,napkin,posture,grace,noises,leaving,follow-up,restaurants,somedosanddon’ts.再配以幻燈片。這些有關背景知識還能使學生學習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其他知識,拓展視野。
對于一些歷史題材的課文,教師可事先通過各種途徑(如上英特網Internet等)找到相關的材料或背景知識,把它們制成幻燈片:或以關鍵詞出現、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圖片形式展示。教師采用以介紹作者、討論課文背景為切入口,把學生引入到真實的語境中去,將語言的習得與語言的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符合語言的輸入大于輸出的原則。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