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協議合同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2:27: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員工協議合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船員外派中船舶優先權轉讓與代位
摘要:在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我國外派船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相應地,船員外派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對我國現有的《海商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船員條例》等法律法規建立起來的體系構成挑戰。其中,外派船員能否將船舶優先權轉移給船員外派機構成為實務中常見的問題。船員外派存在諸多不同的模式,產生了不同的三方關系。在不同的船員外派模式下,船舶優先權的轉讓與代位問題也有不同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船員外派;勞動報酬請求權;船舶優先權;轉讓與代位
2020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船員權益保護典型案例》(以下簡稱《典型案例》),為船員權益保護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和裁判指引。其中,海隆公司訴榮耀公司船舶優先權糾紛案確認了船員勞務派遣單位接受船員債權轉讓后,有權依法行使船舶優先權[1]。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反映了一個實務中的常見問題,即在船員外派中船員的船舶優先權能否轉移的問題。在實務中,船東拖欠外派船員工資,可能會導致外派船員對船舶行使勞動報酬海事請求權。此種海事請求權受船舶優先權擔保。但是實現船舶優先權要經過復雜的破產清償程序和長時間的等待,船員的勞動報酬難以及時取得。此時,若船員外派機構提前墊付船員的工資等勞動報酬,就能切實解決船員的迫切請求。但是對于這種墊付工資的行為能否引起船舶優先權的轉移卻在理論上并不明朗。
1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以下簡稱《海商法》)允許船舶優先權的轉移。《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海事請求權轉移的,其船舶優先權隨之轉移?!?。船舶優先權作為一種擔保物權,隨著主債權的轉移而轉移[2]。但是對于《海商法》第22條規定的海事請求權種類中的第一項——船員勞動報酬請求權——能否轉移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船員勞動報酬請求權作為人身專屬性權利,能否按權利人的意思轉移。從法律角度來看,《海商法》第三章中對船員的任用與勞動權利規定甚少,主要規定了船員資質要求,而關于船員勞動權利則需適用我國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從現實需求來看,船員勞動報酬請求權上的船舶優先權能否轉移的爭議呈上升趨勢,這與我國船員外派數量的增加密切相關。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注冊船員總數1,659,188人,同比增長5.3%。全年外派海員15.5萬人次,同比增長6.5%[3]。在船員外派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外派船員被拖欠工資、船東放棄船舶導致船舶被拍賣出售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船員外派機構與外派船員一般存在合同關系,外派船員在無法取得工資報酬的情況下,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船員外派機構索取勞動報酬。但是船員外派機構與外派船員的合同屬于何種性質對船員能否從船員外派機構處取得工資報酬影響很大。并且,船員外派機構在支付船員相關的工資報酬之后,能否對船東行使船舶優先權,從被拍賣出售的船舶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這將直接影響勞務派遣機構支付或墊付船員工資的積極性。
2船員外派中船員與船員外派機構以及船東的三方關系
廣告公司規章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
一、總則
1、目的:為使本公司員工之管理有所遵循,特定本制度。
2、范圍:
l本公司員工管理,除遵照政府有關法令外,悉依本規章辦理。
l本規章所稱員工、系指本公司雇用之從業人員而言。
新勞動法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提要: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管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地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保證措施。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今新勞動法的實行對企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人力資源部門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對勞動法深入解讀,并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給企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源管理;影響;對策
一、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于2007年6月29日通過,已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于2012年12月28日通過,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我國新勞動法實施以來,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重要影響。新勞動法相較于1994年頒布的《勞動法》而言,貫徹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核心的宗旨,并更加明確了雇主與雇員兩者的關系。新勞動法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對“企業與勞動者不平等協議簽訂”與“企業濫用試用期情況”作出了有效的遏制,促進企業與勞動者和諧發展,合作雙贏。
二、新勞動法實施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新勞動法的實施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逐漸完善的勞動法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人員租賃合同書
甲方(租賃單位):_________人力資源服務中心
乙方(使用單位):_________
乙方因生產(工作)需要,委托甲方提供勞務。根據《勞動法》和《_________省勞動力市場治理條例》等有關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甲乙雙方協商一致,訂立如下合同:
一、合同期限
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二、租賃輸出內容
勞動力派遣在當前的價值淺議論文
【摘要】勞動力派遣是當前出現的一種勞動用工的新的形式,由于其出現時間不是很長,對它規制的相關法律還不是十分完善,所以在勞動派遣方面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受派遣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勞動力派遣的形式下得不到很好的保護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一些學者對勞動力派遣這種形式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懷疑。但在筆者看來,我們不能因為當前條件下我國的勞動力派遣存在問題就以簡單禁止的方式對勞動力派遣加以規制,對于勞動力派遣存在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完善立法等方式加以改進。
【關鍵詞】勞動力派遣;“存廢之爭”;用工形式;勞動法
勞動力派遣存焉?廢焉?是當前在我國勞動法學界一個爭論十分激烈的話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企業整體管理水平、運營效率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適應競爭壓力,企業通常會采用彈性化的雇傭制度來精簡內部人力,降低人工成本,通過架構精而強的核心競爭團隊、整合廣而巧的勞動力派遣資源,以最有利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來加強企業的競爭力,這已是大勢所趨。這其中,勞動力派遣作為一種有效節約人工成本的彈性化用工方式,已經越來越普遍地被企業采用,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營運管理的重要手段。應該說勞動力派遣在今天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國際潮流;然而在實際情況中,卻還大量存在用人單位將派遣員工視為外人,很少為他們提供培訓及各項福利等種種不公正待遇的事件,大大影響了派遣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這種情況反過來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
勞動力派遣制度源于美國,成長于歐洲、日本。美國早在1971年就頒布了《人才派遣業的法律》。如今,人才派遣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已經很普遍,已成為西方國家和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主要用工形式。勞動力派遣的稱謂很多,也稱“勞動派遣”、“人力租賃”、“工人派遣”、“臨時勞動”(Temporarywork)、“租賃勞動”(Leasedwork)等。對于勞動力派遣,一些學者的定義為:勞動力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簽訂派遣契約,在得到派遣勞工同意后,使其在要派機構指揮監督下提供勞務之勞動形態。[1]其基本的運作模式為:派遣機構與派遣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并使派遣員工在要派機構指揮監督下提供勞動,而派遣機構與要派機構則通過要派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因而,勞動力派遣最主要的特征是“雇傭”和“使用”關系的分離。[2]其中,派遣機構以勞動合同形式直接“雇傭”受派員工,而要派機構以指揮監督方式直接“使用”派遣員工。因此,與一般形態的“勞動者——用人單位”一對一直線型勞動關系相比,勞動力派遣中派遣機構、要派機構和派遣員工三方形成三角形勞動關系。在勞動力派遣關系中,派遣機構,即勞務公司作為派遣勞工的雇主,是勞動合同的相對人,但卻不是派遣勞工實際給付勞動的對象;相反,給付勞動的對象是勞動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要派機構,即實際用工單位,并且派遣勞工要服從實際用工單位的指揮監督,進行勞動。
勞動力派遣是一種新的人力資源的市場配置方式,是人事業務的拓展和延伸。在今天,勞動力派遣這種新型用工形式,其涉及的企業類型不僅包括外企、私企,也有國有企業;所涉及的行業也不僅是傳統的加工制造業,也有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派遣的對象不僅涉及藍領工人,也有越來越多的白領,甚至是高級管理人員。其特點在于招聘和用人相分離,勞務派遣公司“招人不用人”,用人單位“不招人而用人”。[3]